书城社会科学红色同心
30590800000030

第30章 同心回族渊源(1)

马应仁

同心县的回族渊源可以追溯至元代。来源有二:一是公元13世纪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把蒙古军队在征服中亚、西亚时被裹胁和征调来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兵士、工匠、商人以及少量学术界人员、迎降的各个部族中的上层分子等以驻军屯牧的形式编成“探马赤军”,使之“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同心时为屯垦区之一,从南到北都有“探马赤军”。这些人入居斯地并定居下来,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二是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留居本地区。

又据《多桑蒙古史》三卷之帝记载,阿难答在其领地坚定推行伊斯兰化,要其部下和属民“成群加入安拉的教”,其军队和从南到北二十四座城池及周围地区居民大半信奉了伊斯兰教。元成宗闻悉后表示:“阿难答在伊斯兰教信仰方面成了合赞汗(驻伊朗蒙古军统帅)的追随者,让他如其心愿,也信仰伊斯兰教吧。”这说明元代在同心地区回回先民逐渐趋多。

明初,太祖朱元璋因回族将领沐英征战西北有功,曾大力扶持过伊斯兰教,钦赐武延川(今西吉葫芦河)等地,筑城沐家营,留兰、马两姓18户居之。至此回回民族大量入居本县,并开始建修礼拜之清真寺,进行规范的宗教活动。同心清真大寺即为明初由喇嘛昭改建而成。豫旺清真大寺建自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韦州清真大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重修,据考亦始建于明初。这些清真寺经修葺后,其造型皆宏伟、壮观、古朴典雅,极具民族特色。

另据《同心县志》记载,韦州城苏姓人的祖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从南京入居本地回族;另一种说法是元末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其首领“苏莱曼”,后来取第一个字姓苏,其牧民在韦州城北20公里的“蒙古窑”,后取谐音红沟窑。苏莱曼的后裔分居三个地方,红沟窑、田家嘴子、韦州东南10余里的可可川。田家嘴子有个石头坟,据说是苏莱曼的坟茔,原立有石碑,同治年间毁于战乱。

回回马姓人明初入居同心城,并为官宦世家。据《经学系传谱》载:清顺治初年(1644年)到广西镇台马蛟麟时“已袭封十一代”。其侄马雄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袭职广西提督。今同心城郊回民公墓有马姓族人墓碑“皇清诰赠一品夫人祖母马氏之墓”。

同心城张姓回民的祖先张行四阿訇,原籍湖南宝庆,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游访同心城,念经求学后定居。

韦州海姓回民是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由海太师父子从陕西咸阳渭城湾传经讲学迁居韦州城后始有的。据韦州城南的老坟,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给海太师立的追思碑后面的人名看,此时韦州城回回人就有苏、马、买、金、彭、郭、丁、海等姓。

清代晚期到民国初年,陕、甘、宁、青等地回民先后入居,同心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平远县志》载,“惟毛居士井、红城水皆汉民,县城、豫旺城汉回杂居,其余村堡,悉回部。”

民国时期,回族深受反动统治者各种压迫,灾难深重。1936年红军西征来到同心,建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民族自治先河,宣告了回族人民第一次当家做主之先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施自治、尊回俗、重回教,深受回族人民拥爱。

参考书目:

《资治通鉴》

《回族渊源问题刍议》

《同心县志》

海东阳及其墓碑《清真教述圣公碑记》

金祯 杨学

海东阳,号文轩①。经名艾哈默德,被人们尊称为“海太师巴巴”,生卒年代不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城人,祖籍陕西咸阳渭城湾,是明代后期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1522年~1597年)的嫡传弟子,是一位卓越的经学大师。胡太师祖创立经堂教育于陕西咸阳②,很快就被海太师及其父海师等著名经师传入回族聚居的半个城(今同心老城)、韦州城一带,开创了宁夏经堂教育史的先河。由胡氏五传弟子经学大师舍起灵(字蕴善)阿訇于18世纪末主持,由其弟子赵灿执笔撰写的《经学系传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传谱》)记载:胡氏嫡传弟子著名的有三人,其中二人即至同心城、韦州城设账讲学。二传弟子著名的有四人,其中三人也到同心城、韦州城等地讲学。由此足见当时同心伊斯兰教传道讲学之风盛行。其三传弟子大部分都是授业于同心城、韦州城。他们学成返籍或云游各地,发展经堂教育,使之在海内穆斯林聚居地区广泛传播。还有一种说法:明末到同心城、韦州城设账的著名经学大师有海师、海东阳、冯伯庵、冯少川、张行四等人,他们为中国各地伊斯兰教培养了不少讲经传道的学者阿訇。海东阳及其父海师定居于韦州,在此终身。二传弟子冯伯庵、三传弟子张行四等长眠于同心城,今有墓及墓碑可考。由此可见,胡太师祖晚年及归真之后,同心城、韦州城的经堂教育盛于陕西而成为中国经堂教育中心。

关于海氏父子的生平事迹,民间广为流传,但史料记载大都缺而不详,我们在搜集整理同心县经堂教育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有关海太师的史料,特别是海太师墓碑《清真教述圣公碑记》,是迄今为止在宁夏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伊斯兰教墓碑,对西北经堂教育史诸方面的研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清真教述圣公碑记》立于韦州城南老坟地西南角,原来盖有碑亭,门上挂着“学大无疆”的横匾③,碑亭西面盖有三间出杈的经房。“文革”开始不久,碑亭、经房均被拆毁,石碑被推倒摔成两截,当时海氏后裔海常佩阿訇遂在夜间将石碑挖坑掩埋,才使之得以幸存。1983年,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海阿訇又将石碑重新立了起来。碑高153公分,宽73公分,厚21公分,正面刻有阿文,背面是汉文,上面刻牡丹花纹。现将碑文加标点抄录如下(阿文由海常佩翻译),由于碑文遭到风化剥蚀,人为破坏,个别字迹模糊不清,其中能够臆度的字用[]括出,不能辨认的字用□代替。

阿文碑文(从略)。

阿文碑译文:

以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

海太师巴巴,又名艾哈默德,是当代著名的经师,学问渊博,精通圣教。并接受和研究苏非派的哲学,从正确的教乘(阿麦立他立)和道乘(他立色立)升至引以为荣的第三真乘的指导者(穆日世德)。

海太师出生于贫寒家中,自幼在家从事耕读,后为专攻阿拉伯语的经生(穆他安立穆)受教于哈吉胡太师(经名阿布都甩默德依立亚色)帐下,愿安拉升高他的品级,并赐给他安宁。

安拉创造人类,并以太阳、月亮及白天黑夜相互交替。人类中为自私奔波而工作者,其工作是无效的,只有为安拉虔诚工作者,那才是纯洁者和受赞扬者,虚度今世,实为愚蠢,当一个人离别了物质世界,那他就会到达了精神世界,这时候只有廉洁工作(阿默立)者才能永存。因为每个人都要接受来日的审判,谁是真诚的穆斯林,信念和身体无疑对他说来是有裨益的。

一个真诚的学者,堪为利群的灯塔,会给人类指导正确的方向,人为公益,善功大小,人将皆知,留传万世。为此世人训导后进,追随先贤之功绩,像太师那样虔诚的群生,川流不息,太师句句传真,引真经,导正道,度化众生,解除蛊惑,我全体后生,当不忘前贤之品学,安拉至大,安拉至大,万物非主,唯有独一的真主,安拉至大,一切赞颂,全归安拉。

汉文碑文:

清真教述圣公碑记

清真教大教宗海老太师身后追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