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满洲正白旗“包衣”。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在康熙朝曾得到格外的恩宠。雍正初年,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牵连下,曹家受到重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曹雪芹也随着迁居北京,革职抄家给曹雪芹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十六七岁时,曹家彻底败落,包括曹雪芹在内的曹家子弟沦落到社会底层。
曹雪芹最后的十几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生活更加困顿,一家三口过着“食粥赊酒”的日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曹雪芹开始了长达10年时间的《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曹雪芹因爱子夭折而过度悲伤,卧床不起。“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除夕那天,曹雪芹留下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书稿,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个性豪爽旷放,才气横溢,“工诗善画”。饱经沧桑之后的曹雪芹把他的情感、体验以及他的才华全部熔铸到了《红楼梦》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把他全部的心血都投人到这部著作当中。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他的才华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他把上百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无不独具个性、各有风采。
旷世奇作《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世界文学宝库的杰出贡献,这部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以其艺术上的精致完美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而通过对它的研究形成的“红学”则是学术界对他的贡献的广泛认可。以一本小说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