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18

第18章 在名句中体味人间挚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全诗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

李商隐的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有关坚贞爱情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关于"望夫石"的传说。"望夫石"是古迹名。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民间传说中,妇人伫立盼望夫君归来,天长日久而化为石头。《初学记》卷五引用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说:"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辽宁省兴城市西南望夫山上的望夫石,则相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其他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南、江西省分宜县昌山峡水中、广东省清远市均有望夫石。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话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称这首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首词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范仲淹是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与范仲淹的原词同样凄恻苍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全诗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清人冯舒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

"心有灵犀"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故事:释迦世尊在涅槃之前的不久,有一天在灵鹫山顶,对百万人及诸比丘宣说:"不久我就要涅槃了,诸位想要问法的,就快点随你所想知的问题问罢。"

释迦牟尼手拈金色波罗花遍示诸众,众人默然不语,只有迦叶尊者双目光华闪烁,展颜一笑,已自这一花一笑之中得大智慧矣!

佛祖指间究竟拈着何种微妙法门,已经无从探究,他只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迦叶也不会说出来,否则就不是智者了。人间有些事亦是如此,心有灵犀便可,若说出来倒显愚蠢。

后来中国禅宗所说的"西来意",便是指的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随的这个无言之教。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出自宋代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词,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起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柳永之后,就为历代名句。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并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出自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所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之动情的女子了。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故事:元稹曾经写过一本《莺莺传》,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名门,美丽贤惠,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关于"沧海"和"巫山云"两词,"沧海"出自《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巫山云"出自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这句话后来常被用于形容爱情的坚贞。比翼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这种鸟仅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雌雄必须并翼飞行,所以,常用于比喻恩爱夫妻,也用于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山海经·海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在《西山经》中也有记载:"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尔雅·释地》中说:"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连理枝是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北京故宫御花园里钦安殿、浮碧亭的旁边都有这样合生的树。相邻的两棵树的枝干为什么可以相依在一起呢?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有一层细胞叫作形成层,这一层细胞有很强烈的向外和向内的分裂作用,细胞分裂,增生了许多新的细胞。如果两棵树在有风的天气里,树干互相摩擦,把树皮磨光了,到无风的时候,两条树干挨近,形成层就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连理枝"。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话出自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戴叔伦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确解。有的认为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有的认为是悼亡诗,怀念其妻王氏,或是怀念其青年时所爱恋的一位女道士;有的认为是追悼已故宰相李德裕。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便曾说过这首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句话出自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贬到郴州、横州,又到雷州、到滕州,后去世。他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

此词来源于他对一个歌伎的深切爱慕,但得不到家庭和老师(苏东坡)的认同,所以在环境的压力之下,秦观只能用诗来抒发自己的爱与苦闷。在这首词中,引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故事说的是: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常遭受虐待,后来他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上的仙女织女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对儿女。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命天神将之押回。牛郎依老牛临终所嘱咐,披上牛皮,并用箩筐挑起儿女飞奔天庭追寻织女。王母为阻绝两人相聚,用金簪向天一划,化成一条天河,从此牛郎织女相隔天河,朝暮相望却不得相聚。后来玉帝感牛郎织女之至诚,乃特准他们在每年七夕夜,以喜鹊搭成鹊桥在天河相会。秦观用他们的故事来注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恰如其分。

名句索引

1.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唐·陈叔达

2.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宋·晏几道

3.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唐·李德裕

4.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无因同波流,愿作形与影。--唐·张籍

5.君心匣镜中,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唐·孟郊

6.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唐·元稹

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

8.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清·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