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句话出自宋朝陆游的《书愤》,意思是:《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全诗为:"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最后两句是以历史上诸葛亮的故事自励,全诗整体上是一首抚今追昔之作。
其中所追忆的是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磷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刘锜等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说的是金军统帅完颜亮领军东进,寻求在瓜州渡江。完颜亮兵进淮东,在虞允文意料之中,于是请求李显忠分兵给自己,前去防守镇江,与刘锜等共同在瓜州渡口大破金兵。李统率1.6万人及部分战船去镇江与虞允文会合,同时叶义问命杨存中也来镇江协同防守。金兵知道宋军已经有所防备,于是撤退。金兀术不甘心,又去进攻和尚原,吴璘与弟弟吴玠在夜里伏击金兵,大败金兵。金兀术也被流箭击中,侥幸逃命。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句话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汉书·傅介子传》记载: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刺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几处古城遗迹。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这句话出自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这句话是说不怕流血牺牲,要把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过来。全诗为:"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1904年2月8日,日本派遣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日俄两国遂于2月10日同时宣战。
1905年5月27~28日,远道赶来增援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同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大规模海战(即对马海战),俄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当时俄国因国内爆发革命,无心再战;日本由于战争消耗,也急欲结束战争。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日俄订约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承认《朴次茅斯和约》中有关中国的各项规定,并取得经营安(东)奉(天)路、修筑长春到吉林的铁路以及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等权利,又开放东三省16处为商埠。这首诗就是秋瑾在看到日俄战争地图中中国的屈辱后有感而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易水歌》就两句,《史记·刺客列传》中也有引用。这个故事说的是: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太子忧虑燕国的前途,于是去向田光请教。田光说:"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
后来,太子见到荆轲说:"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
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
临去秦国那天,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岸边,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这时,高渐离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凄厉悲怆,人们听了都流下眼泪。荆轲又踱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听得虎目圆瞪,怒发冲冠。
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后来,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利用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他用筑投击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结果没有击中,反被杀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句话出自唐朝孟郊的《登科后》。唐朝著名的诗人孟郊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榜。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而这时,他也已经46岁了。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表达他当时愉快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那种穷困窘迫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今天我高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句话出自唐朝王翰的《凉州词》,意思是:就是醉卧在沙场上,也请诸君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全诗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是写沙场上的豪饮。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说这首诗:"意甚沉痛,而措辞含蓄,斯为绝句正宗。"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这首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然就此两句看,应该说在豪放中寓有旷达。闭目凝想,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放浪形骸、视死如归的奇男子形象。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车辖》,意思是:高山仰视得见,远路行走得到。指有高尚道德者而仰慕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用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赞美了孔子,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赞美周恩来总理。1976年初的时候,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03个,但周总理逝世的时候,却有130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的报纸、电台都在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一消息;更值得世人瞩目的是,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却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外交官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名句索引
1.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宋·苏轼
2.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唐·苏晋
3.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唐·杜牧
4.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明·于谦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
6.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朝深秋语。--清·纳兰性德
7.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宋·欧阳修
8.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晋·陶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