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11

第11章 在名句中领略处世箴言(2)

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是传说中一个目力非常好的人,能"明察秋毫";公输子就是鲁班。孟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便具备离娄的目力、鲁班的技能,如果不用"圆规"和"尺子",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在历史上有很多遵守规矩的故事。周恩来在读书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规矩,那就是五个"不虚度":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语出自《吕氏春秋·尽数》:"精气之集敛,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精玉,与为精良;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精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毛泽东在为延安"整风运动"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也引用了这句话:"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在《礼记·经解》中也有:"《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主要是说要注重事物的细节。

密斯·凡·德罗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计划。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

这是召穆公为斥责昏庸无道的周厉王所写下的一段话,原句是:"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政者制定的法令,虽然开始多是好的,但不断地变来变去,大多有始无终。单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说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善终。

2007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在天津考察时,看了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展览后,从不轻易题字的他写下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八个字,发人深省。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汉朝有一本叫《淮南子》的书,这本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住在边塞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同村的人知道后,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他说:"我没有发愁,丢马也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呢!"过了几个月,这匹马又回来了,另外还带回了一群骏马。同村的人知道后,又都来向老人表示祝贺,老人说:"我的马是回来了,还带回了一群骏马,可这不一定是好事啊!"他的儿子喜欢骑马,家里的马多了,骑马就成了他儿子每天必修的功课。有一天,他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折了。乡亲们又来安慰他,他说:"没什么,这也不一定是坏事!"不久,边塞发生战争,村子里的青壮年都被派到前线去打仗,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战场上。老人的儿子因为摔折了腿不能当兵,因而保全了性命。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果用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注解这句话,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此语源自《旧唐书·元行冲传》。原话是:"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故事是说,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魏徵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并加上注解。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文章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说明这个问题,其中就有这句话。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徵修订的本子相比,哪个更好?"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徵正是考虑到这点才重新整理的,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连连点头,说"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啊。也就是说,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而"当局者迷"的说法出自《宋书·王微传》,是王微在一封书信中首先使用的。王微是南朝宋国人,从晋朝到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非常兴旺,出过不少名人雅士。据史书记载,王氏家族有不少家族成员精通下围棋,王微作为王氏家族的成员,对王家世代善弈应该是知道的,他提出"当局者迷"是很自然的事情。

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受到损害,谦虚的人会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说到这句话,不能不提到一个器物,那就是欹器。《论语》中记载:孔子到鲁庙参观,看见有一个器皿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欹器,是置于座右以警诫自己的器皿。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于是,孔子让学生舀水往里面灌。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皿端正。孔子感慨地说:"唉!哪里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呢!""欹器",就是古人用来放在座右,以此来警觉自己不要自满的器物。以后演变为座右铭,就是放在座位旁边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等。

醇亲王奕对这句话非常推崇,他在自己的正堂挂了个匾,叫"谦思堂",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退省斋",他在几案上就放了一个欹器,还题上字:"满招损,谦受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出自《老子·七十三章》,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明初,朱元璋和胡惟庸曾经就这个问题产生过分歧。朱元璋认为,之所以贪官杀不退,是因为心存侥幸,但他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胡惟庸则以"鱼过千重网,网网有漏鱼"质疑。但染坊里一定扯不出白布来吗?朱元璋决定更新这个观念。于是他大张旗鼓地拿勋臣开刀示众了。朱元璋办每件事都有头有尾,他善于用效果检验动机。他法办勋臣关心的是,京城百姓和官绅士大夫们有何反响。于是,当胡惟庸上殿时,朱元璋首先问起这事。胡惟庸说:万民交口赞誉,都说皇上执法不徇私,这么点小事如此重罚,能够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下百姓不必再担心贪官为害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自《新五代史·晋书》,意思是:人在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否则,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

有一则故事形象地诠释了这句话:一位牧师不小心跌入了河里,但他并不着急上岸,因为他相信上帝一定会救他。正好有人从岸边经过,由于他相信上帝会救他,于是他没喊。湍急的河水把他冲到河中心,这时他发现前面有一根浮木,但他想上帝一定会救他,于是依旧在水中扑腾,一会儿浮,一会儿沉,没有理会那根浮木。

当然最后他被淹死了。牧师死后,他的灵魂愤愤不平地质问上帝:"我是一位如此虔诚的牧师,你为什么不救我,让我就这样淹死了?"上帝说:"我还在奇怪呢,我给了你两次机会,为什么你都没有抓住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药虽然吃到嘴里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疗疾病;中肯的语言虽然不好听,但对你的行动却有帮助。这句话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故事发生在鸿门宴之前。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破成阳,然后进入秦宫探看。他看见宫室华丽,各处宝物不计其数。每到一处,都有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兴趣。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了他的意图,就问他说:"沛公,你是想拥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说:"我当然想拥有天下了。"樊哙真诚地说:"秦宫里的珍奇财宝,后宫中的美人,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立刻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望您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恬然醒悟,马上下令把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率军返回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