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历史编纂学上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开创的某些优良传统,特别是改进了纪传体,如统一纪、传部分记事对象的标准,完善了志表,增加了刑法、地理、艺文、五行等志,其所创立的《百官公卿表》,还开了后世正史《百官志》或《职官志》之先,影响十分深远。但在史学思想方面,则因处于汉代中央集权相当稳固的时期,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表现出十分浓厚的正统观念,这也正是它一问世就得到汉代官方认可的原因所在。
司马迁直言贾祸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立志写一部继孔子《春秋》之后记录"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可惜志未酬,身先死。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为完成父亲遗志,全身心地撰写《史记》。谁知写到第七年的时候,一场巨大的不幸落到了他的身上。
公元前98年,汉朝大将李陵率五千人马,直捣匈奴单于的巢穴,杀得对手胆战心寒。匈奴增派八万多骑兵将李陵部队团团围住。李陵在没有援西汉明堂辟雍示意图位于西汉长安城南面的明堂是当时祭祀祖先的宗庙,共有十二座庙堂,每座庙祭奉一祀,各庙形制相同。这是汉朝都城宗教礼制建筑中最辉煌的建筑。而它也是当时史官组织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兵、孤军奋战、矢尽弦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满朝官员都指责李陵辱国。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时,司马迁直抒己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英勇奋战,实在是因为敌强我弱,后无援兵,不得已才暂时降敌,相信他会寻找机会,再立一份与其失败相当的功劳来报效朝廷。退一步说,即使他后来什么事也没干成,他以前立下的赫赫战功也足以抵罪。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以为他是"诬罔主上",下令将他关进监狱。第二年,谣传李陵帮助匈奴练兵以对付汉军。汉武帝信以为真,下令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部处死,司马迁也被判为死刑。汉朝的法律规定,死刑可以出钱赎罪或者改为宫刑。司马迁家徒四壁,为了完成如山伟业,忍辱汉高祖与吕后像《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听到韩信被吕后所杀,"且喜且哀之"。他为自己的妻子果敢的行为钦佩,却又不免这样一个狠毒的妇人产生忧虑。果不然,在这之后的吕后更加擅用权势。接受了残酷的宫刑。宫刑是对人体那个神秘敏感的器官施刑,是一种不把人当人的酷刑,所以受宫刑也就因其人格受辱而为人们所不齿,何况司马迁是为了活命而主动请求改为宫刑的,这就更加遭到当时很多人的鄙视和辱骂。
司马迁忍受着肉体的巨大痛苦和精神的无比耻辱,为了一部恢弘的历史著作,为了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秉笔直书的史官,也是忠言直谏的诤臣;李陵事件的因果,磨砺了司马迁的人格。他在蒙冤受辱之后,把一切灾难、耻辱、痛苦和困厄转化为发愤、抗争、信心和力量,以清醒的头脑思考他所面临的生灵涂炭的苦难现实,他的人格和精神,获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升华。也许,没有这一场千古奇冤,史记也不会这样大放异彩。
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左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未遂而亡。临终,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竞的事业。司马迁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编钟春秋《史记》的编撰还包含了各朝代礼、乐、律的内容,如三国时期的《礼书》、《乐书》等都在其参考的典籍范围。图中这一组九件的春秋青铜编钟,铸造精美,正面刻铭文70字,是春秋时礼乐典庆的重要礼器。十岁,漫游了天下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逸闻。司马迁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考察,开阔了管仲"管鲍之交"的典故出自于《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贤臣良将,在共同经历风雨后仍为生死之交。后来,人们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袭父职为太史令,有机会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司马迁修《史记》,不仅要统括史实,并且"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以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因此,他不只是一个史想家。早期天文记录早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记载了,大约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附近的一颗新星。《汉书·天文志》中也记载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的记录。图为甲骨文对客星的描绘。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就李陵事询问群臣,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远征,众寡不敌,又无救兵,降匈或有别情。武帝认定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发愤完成《史记》的编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晋书》彗星记录
关于彗星的成因,中国较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解释。《晋书·天文志》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而欧洲直到16世纪前都一直误认为,彗星是大气燃烧现象。《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宋太祖蹴鞠图《汉书·艺文志》"兵家技巧类"有"蹴鞠二十五篇",描绘了蹴鞠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体育运动之一,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十分盛行。图为描写宋太祖玩蹴鞠的场景。《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日"即为其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开纪传体断代史先河的《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致力续《史记》,王充《论衡·超奇篇》言其作《后传》百汉砖舞乐杂技拓片《汉书·礼乐志》中有描绘汉代礼仪乐舞的部分,展现了当时社会宫廷礼乐的盛大场景。圈为汉砖中刻画的宫廷舞乐。篇以上来续补。《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当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班昭续补八表,马续补修《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迄刘玄更始二年(公元24年),即整个西汉一代(包括王莽的新朝)的230年史事。计有本纪使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也就是一百卷,后人将其中篇幅过长的篇,分成上下或上中下,成为现在的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日"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上村苑驯兽图汉代皇宫中有皇家动物园,有专门的驯兽人员及驯兽表演。此图表现的是驯兽的情景。图中三人,右边一人右手执斧,左手握鞭,正在驯兽;左边穿白衣者是驯兽表演中的小丑,其态滑稽可笑。此壁画于1925年在河南洛阳八里台发现。根据有关资料,可推断它是西汉晚期的作品。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汉书》书影《汉书》最大的特点是记事的系统和详尽。司马迁的《史记》记述3000年之事,共50余万字,而班固的《汉书》记述仅200余年的事,就用了80余万字。从结构来看,全书还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在继承了《史记》的体例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吴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西域镜袋和府印
《汉书·西域传》记载过一个精绝国,此国离长安八干八百二十里,四百八十户人家,兵士五百人。如此遥远的精绝,却有官有民,有兵有将,俨然一个机构完整的王国。到东汉时被附近的鄯菩所征服,随后消失。图为在该地域挖掘出土的镜袋和府印。班固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在历史编纂学上是一个创举。《汉书》之前,中国没有一部断代史,在反映中国社会阶段性发展特点上存在着不足。班固为记载中国历史找到了最好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汉书》的创建得到历代史家的尊重和历史的认可,纪传体断代史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流派,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作出的突出贡献。
《史记》首创纪传体是中国历史学成熟的标志。《汉书》继《史记》而起,对于《史记》体制上的粗疏之处作了技术改进,对纪、表、志、传诸部分都作了改造、补充,在记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所以它问世后,史家"竞弃马而学班","奔走班固之不暇",《汉书》成为"后世不祧之宗"(章学诚狮子滚绣球《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图中的狮子滚绣球就来源于此。《文史通义·书教下》)。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已开始注音释义。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0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颜、王的注本,是《汉书》旧注的代表作。
两汉史官的执掌
史官的名称有太史令、兰台令史等。史官的职掌,并非从事撰写历史著作,而是整理国家的图书、档案,起草文件。正因为此,两汉两大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虽出于史家之手,却均为私人撰著。
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含羞忍耻,发愤著书,却只能"藏之名山"。直到他的外孙杨恽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仍被称为"谤书"。
胡三省像班固因撰《汉书》入狱,经审查无碍而释放。班固"私改作国史"案,促进了东汉朝廷对编修国史的关注。永平五年(公元62年),明帝命班固为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等编撰《世祖(光武帝)本纪》,又作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28篇奏上。其后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次著述于东观,至东汉末,编成《东观汉记》143卷(一作127卷)。这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集体纂修的纪传体当代史。
《东观汉记》虽属官修,却并不意味着官方已有常设的国史编修机构,其时朝廷只是在需要集中编修的一段时期内,召集"名儒硕学,入直东观,撰述国史,谓之著作东观,皆以他官领焉。盖有著作之任,而未有官员也"。
古今注史最著之名家
古今注史者甚多,其最著者如司马贞昕撰《史记索引》,王先谦所撰《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裴松之所撰《三国志注》,胡三省所撰《资治通鉴注》,皆极精博。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朝廷设置了常设史官,史籍大量涌现,史书种类增多,目录中也列出了史部,这些都标明史学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期的历史著述,有官修,有私修,有奉诏私修等几种情况,而趋势则是官修日占上风。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特点
周一良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史学有六大特点:
魏晋鎏金马鞍复原图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战开始重视轻骑快袭,战马要披马具装,并出现了双马镫,马具的完备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格斗技能。图中正是对这一时期马具的复原。
一、史学的独立。从典籍的分类来看,史学著作摆脱了隶属于《春秋》、作为经部附属品的地位而独立了。这也就意味着,史学从此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朝廷设立专职史官。继承先秦以来太史记录当代史事的传统而加以改革,设立专职史官,史官不再兼管天文历法。
三、史书的种类与数目增多。与两汉时期相比,史部著作数目骤增,性质复杂多样,门类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