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训练可采用一般的放松法,或使用在有关医生指导下的生物反馈法。训练时间要集中,可以一连几天,从早上一直训练到晚上,其间除了患儿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按计划进行训练。在施行放松训练时,每小时放松十五分钟,患儿一达到放松要求就给予物质奖励。其余四十五分钟可安排患儿感兴趣的游戏,但一到放松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
5.1.2.4.3行为矫正治疗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特殊的治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特有的技巧。这种治疗是对适宜的行为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以达到强化;当出现不适宜行为时,要加以纠正或暂时“剥夺他们的权利”,这样就会促进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以注意力不集中作为“靶”症状,把患儿在家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次数记下来,如果次数减少了,就加以表扬或给予奖励。
①阳性强化法:当多动症患儿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例如做作业时注意力比以前集中,小动作比以前减少,作业中错误率降低,不再说谎等,根据情况可分别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这样做可以使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展,这叫阳性强化。奖赏在阳性强化的行为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奖赏要得法,不一定都要物质奖励,可以采用:
a.社会性奖赏: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奖赏,很容易实行。如果多动症患儿做对了某些事情,父母可以对他微笑、点头赞许、鼓励、表扬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和理解这种社会性奖赏。在社会性奖赏的作用下,促使他们保持和增加某些良好的行为。
b.活动性奖赏:孩子的活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孩子所喜欢的,如看电视、玩游戏机等;另一类是他们不喜欢的,如做作业、背书等。但每位多动症患儿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活动各不相同,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般让喜欢的活动(活动性奖赏)紧跟在不喜欢的活动(需要加强的行为)的后面,连续出现,多次反复后,孩子对不喜欢的活动也会逐渐自觉地去做。如:先做作业,作业完成后看电视半小时或玩游戏机半小时,多次重复后,孩子对做作业就会变得自觉起来。
c.一般奖赏:包括钱、好分数、奖状、代替物等,这种奖赏的优点是可以兑换,范围大,灵活性大,但这种奖赏必须能兑换成其他奖赏时才能起作用,否则会失去效益。例如孩子因学习进步得到五角星,若不能将几个五角星兑换成其他奖品,则日久后五角星就会失去奖赏的价值。
【案例】男性,十一岁,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他从小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除了感冒、发热以外,没有生过什么大的疾病。但是,自他上幼儿园开始,就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的父母。据他的母亲反映,他四岁开始上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上课的时候喜欢动,坐不住,老师上课的时候有时会离开座位,提醒后又能回到座位上;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周围有一点声响就会转过头去看看;下课后喜欢和同学打打闹闹。由于当时他还比较小,本身又比较调皮,家长和老师也没有太在意。进入小学以后,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情况更加突出。
医生在听取他母亲的介绍,并对患者进行询问和观察后考虑他患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由于问题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粗心、拖拉等行为方面的问题,医生在和他的母亲协商以后决定采用以行为治疗为主的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矫正。具体采用的行为治疗方法是“家庭奖励分系统”。
家庭奖励分系统是代币制的一种形式,代币制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法而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以一种对个体有价值或有兴趣的货币来强化个体正常的行为,而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患者及其母亲共同制订家庭奖励分系统的行动计划,并由患者及其母亲回家后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不适应性行为的消除与适应性行为的出现与持续。
比如说孩子做作业时东张西望,拖拖拉拉,对孩子讲清楚,今天专心致志地把作业写完,就奖一颗红星;如果持续一周专心做作业,则奖给一个玩具或文具。总之,凡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奖励,达到的要求越高,给的奖励就越大。比如答应孩子如果获得了十颗红星,就可以带孩子去他向往的地方去玩,但如果出现不适宜行为则予以惩罚,或扣回红星,或取消去玩的机会。在物质奖励的同时应给口头奖励,这样多次联合出现后,达到口头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通过为期四周的治疗,患者做作业比较主动,速度也明显提高,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需要母亲在旁边督促;患者发脾气的情况也明显减少,即使是发脾气,也能很快平静下来;起床、洗漱速度也明显加快,不再需要反复催促了;老师也反映他在学校的表现明显改善。患者自己也说自己发脾气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和同学发生冲突的现象明显减少;最近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完成作业后玩自己想玩的东西的时间也明显增多;令自己烦恼的事情和时间比原来明显减少;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母亲奖励性地给他买了一套他心爱的漫画书。
②阴性强化疗法(消退法):对多动症患儿的某些行为,采用不予理睬的方法,使之逐渐消退(消退法常与阳性强化疗法同时采用,效果很好)。采用消退法时,重要的是寻找不良行为的加强因素是什么,并予以撤除,从而减少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要有思想准备的是,消退疗法开始时,不良行为反而恶化,情绪反应也非常激烈。此时父母必须坚持,不能妥协,只有这样才能收效。
【案例】有位一年级的多动症患儿,声称写字有时手太酸,不肯写,一定要母亲扶着写,否则不写。母亲为了让孩子写字,天天扶着孩子的手做作业。母亲的依从,强化了孩子不肯写字的不良行为。
治疗开始时,母亲不是采用“写不写由你”的方法,而是对儿子说明一定要写字,否则明天交不出作业你自己负责,今天我是不会再扶着你的手写字了。于是母亲走出门外。儿子在房内就是不写字,后来大哭大叫要母亲帮,母亲不理,儿子哭得更凶。
当天作业未完成,第二天被老师批评。连续几天,儿子哭后就去自己做作业,母亲给予奖赏,要人扶着写字的不良行为也就逐渐消除。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批评成为了负强化的强化物,也就是,如果孩子不完成作业就会得到老师的批评,作为孩子,他肯定是不希望的,而母亲又不肯帮助他,只能够自己做作业了,从而将他需要别人扶着写的行为纠正过来了。
③矫枉过正法:这是对多动症患儿的不良行为采用一种非肉体惩罚的惩罚疗法。因为没有肉体上不适感,所以较少引起反感,容易取得合作。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减少不良行为,而且可以帮助患儿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枉过正法的方法之一是恢复原状性的矫枉过正法,此法要求患儿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环境带来的不好后果亲自动手给予恢复原状,还要求比以前安排得更好一些。例如一名多动症患儿用粉笔在家中墙上乱涂,母亲要求他先把墙上的污迹擦掉,然后把桌椅排好,抹干净,把粉笔收藏好。这样做,不仅使他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还能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法与阳性强化合用,效果更好。
④静坐疗法:多动症患儿,往往显得兴奋性过高,常因此出现“人来疯”或无法自拔的过度兴奋,以及由此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为了避免产生过度兴奋的现象,不要为孩子提供兴奋性较高的游戏如打电子游戏机,看武打电视片等。应该多为孩子安排一些较文静的活动,如下棋、画图、制作航模、看书等。除此以外,还可安排时间,每天与孩子一起静坐二至三次。静坐的时间可从五分钟到十五分钟,根据年龄及具体情况不同而做不同安排,还可根据情况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时间。静坐的方法是与孩子面对面而坐,不言不语,不思不想,不东看西看,双手放在膝上,相对而坐,坚持得好,可给表扬。
⑤感统训练:感统训练是从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引进来的一种特殊训练,用于有多动症及学习技能障碍的儿童。感统训练可以帮助患儿减少多动,增强注意,提高学习能力。但感统训练需有特殊设备,固定场所,不是每位多动症患儿都有条件参加的,因此可以选择其中若干项目在家中进行训练。比如拍皮球、跳绳、踢毽子,趴在地上对着墙推球,沿着地上直线来回跳跃等。所有项目加起来共进行三十分钟,每天一次,可以起到类似感统训练的作用。
帮助多动症的儿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特效的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5.2儿童孤独症
5.2.1基本知识
5.2.1.1基本概念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五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二十三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十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十一名儿童。这十一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Autism”一词的中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界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是在大陆以外的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使用。“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他们的自我兴趣。
5.2.1.2具体表现
5.2.1.2.1社会交往障碍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患儿不同程度地分不清亲人或陌生人,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眼睛对视,不望对方的脸,缺乏面部表情,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喜欢独处,一人玩反而自在,缺乏同情心。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依恋;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他痛苦或烦恼时,不会向父母流露和寻求帮助。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
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别人碰他或拉他,则主动躲开或挣脱走开;要走到某一目标时不顾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当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时,则会拉着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则不再理人;当他害怕时,也不会寻求保护。患儿到五岁左右,常常还没有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5.2.1.2.2语言发育障碍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以提出问题的形式维持与别人的交谈,即使讲话,所讲内容与当时人物、环境内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别人是否听懂或是否在听。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使用颠倒,如令其“把你的手放在她的手上”,患儿会拉着讲话者的手放在自己手上。常用错的是“你”、“我”、“他(她)”,如“我要”说成“你要”。有时会把名词用混淆,如“把糖果放入盒子”,“把盒子放到柜子里”,他会说成“糖果放进柜子,把柜子放到盒子里”。说话如鹦鹉学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模仿言语),有时会对以前别人所讲内容进行重复(延迟性模仿言语)。
言语缺乏音调,缺乏抑扬顿挫,从话中听不出喜恶爱恨。有时在高兴、满足、烦恼、不满时会尖叫或喊叫。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要求和喜怒哀乐。
有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多言,但领会能力低,常用词不当。发音不正,发出怪腔怪调。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从来不说话,终生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少。
5.2.1.2.3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要求环境固定不变、拒绝变化;坚持每次都以确切的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种类型的玩具;看固定时间的电视节目;看某一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吃饭时全家每次坐在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凳子上,碗和筷放在固定的地方;乘、换车时要走同一路线;每天所吃菜内容、排便时间和地点都要固定不变。若某一天改变或打破了他的“生活规律”,则会尖叫或拒绝执行。
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他们有独特的兴趣对象,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而对一般儿童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倒非常感兴趣,如喜欢圆的物品、可旋转的玩具、泥土、修理工具等。
【案例】五岁的小新自一年前在爸爸修理收音机时,看到螺丝刀和螺丝后就爱不释手,每次玩耍都拿这两种工具扭、拧、转,甚至每次外出也要随身携带。七岁的丁丁每逢出门,无论到幼儿园、逛商场、还是走亲戚等,都要穿上那件绿色、上面印有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T恤,冬天出门时,一定要把T恤穿在里面,否则就不出门。
5.2.2矫治的策略和方法
5.2.2.1强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