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30539400000082

第82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40)

终于,考试成绩出来了,吴爽两门专业课挂了红灯。坚强的吴爽第一次号啕大哭。那时的吴爽已经没有了尊严。平生的第一次,吴爽因为考试而痛苦。从来吴爽都认为自己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而现在,吴爽已经不再相信自己了。原来自己什么都不行,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和同学交往,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理自己。

就在这时,父母打来电话,问吴爽什么时候回家。吴爽听到爸爸的声音,内心有很多的委屈,但怨恨比委屈更多。她冷冷地告诉父亲,自己不回家过年了,要在学校里学习,没想到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表示出担心,反而很高兴,高兴女儿有出息,这么热爱学习。挂上电话,吴爽走出宿舍,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网吧时,吴爽第一次走了进去,从此走入了网络的世界。

【案例分析】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

首先,吴爽的父母年龄较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人又比较固执,不能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对吴爽有很深的影响。

第二,父母的理想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实现,这样的理想就被加负在女儿身上。这种转嫁无疑加重了女儿的负担,让小小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第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只是强调单一的评价体系,只要能够学习好,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忽略,所以年幼的吴爽没有朋友,也没有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的爱好和兴趣。

第四,学校的教育模式虽然为吴爽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可是,老师还是没有能够走出对成绩格外关注的模式,即使当年幼的吴爽不能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时,老师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吴爽学习好。这种“一好遮百丑”的想法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

这样,一旦有一天学习成绩不能成为吴爽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的时候,势必给她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让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走投无路的吴爽也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无法成为倾诉的对象。没有朋友的吴爽也得不到友情的支持,又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音乐、体育可以转移目标。所以这时的吴爽走进网络,并迷失其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广交朋友,大家互相之间都没有了解,此时你完全可以放开你先前的做事模式和先前教育给你带来的理念上的禁锢,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吴爽来说,这个世界无疑是世外桃源,太多的朋友,让她体验到被关心以及关心他人的快乐。带有文采的帖子让她的文学才华也得以展现,让她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又让她体验到了不受父母意愿左右的惬意。这样的生活是轻松自在的,和现实中那种充满压力、充满困惑、充满渴望的生活相比,吴爽当然愿意在网络的世界里生活而不想出来。

作为父母和老师,在面对网络成瘾的孩子的时候,这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孩子为什么会进入网络的世界不愿意出来,他们在逃避些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把他们驱赶到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才可以让他们再度鼓起勇气重新回到现实世界来,面对真实的生活,开始全新的成长?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强加太多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观点要积极回应,给予引导并让他们学会分辨真伪。同时家长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尽量减少代际差异给亲子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不是单方面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原来传统地按照学业成绩来评价孩子的优劣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也是对学校教育的重大挑战。

其次,同伴间的友谊的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孩子不能永远生活在父母身边,总有一天他们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因此如何和他人相处也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所以让孩子从小学会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工具,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网络,都和其他传统的工具一样,都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使用工具,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应该是不惧怕,合情合理地使用,既不盲目排斥也不盲目迷恋。

【案例2】端木,十九岁,高中毕业。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成熟很多的男孩。“先谈谈你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吧。”

“应该说,我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都还是挺好的,算是书香门第吧。我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城市,前几年才来的北京。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作调到了别的地方,常年不在家,我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我的家乡是一个省会城市,也算是大城市了,教育条件什么的各方面也都还不错,加上那个时候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也不在一个城市,没时间照顾我,所以我就一直留在爷爷奶奶身边上小学、初中。生活很简单,每天就是上课、下课、作业、考试,我那时候没事就在家里看看书什么的。初二的时候来了北京。然后还是继续上学,跟以前没什么两样。直到现在,刚参加完高考,考得不好可能上不了大学。”

“嗯,那你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网的呢?”“最早啊,好像就是高一那会儿。刚上高一没多久的时候开始接触网络。”“当时怎么会去上网的?能谈谈你第一次上网时的感受吗?”“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那时家里刚装了宽带,我爸妈他们工作需要,有时候要上网查资料,我也就跟着上网看看,那会儿就觉得挺新鲜的,什么也不会,只知道打开网站,浏览个新闻什么的,也没有干别的。”

“最开始这一段,你大约每隔多长时间上一次网?每次上网大概会上多久呢?”“这个不太好说,反正想到就会打开电脑看看。不过高中作业多,每天也没有什么时间上网,主要就是周末吧,每次也就上一两个小时。”“这是最开始,那后来呢?大约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对上网失去控制呢?”“呃没过多久,也就是高一下学期吧,可能。反正最严重的一段就是高一到高二那个暑假。从那时候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能说说那会儿的状况吗?”

“那个暑假蛮疯狂的,经常整夜地上网,也不睡觉,天亮了困了,然后一睡就是一个白天过去了,傍晚醒来吃点东西,接着又上网,反正就是除了吃和睡,几乎都是在上网。暑假作业也没怎么做,开学前匆匆忙忙赶了几天敷衍了事。开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失眠,根本调整不过来。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是我最兴奋、最清醒的时候,躺在床上一点睡意也没有,就想着上网,不能上网就浑身难受。就这么耗到快天亮了,迷迷糊糊睡一小会儿,就该起床去上学了,白天困得不行,特别难受,上课一点精神都没有。”

“每天这么长时间用来上网,主要都在网络上干些什么呢?”“主要就是浏览网页,查资料,泡论坛,跟人聊天,有时也玩玩游戏什么的。”“你觉得网络究竟对你有什么吸引力,能让你那么喜欢上网呢?”“网络算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偿吧”

“能具体谈谈吗?怎么补偿?”“其实网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工作,也可以用来娱乐。更重要的一点,网络可以把我们的生活无限地拓展。我们平时的生活圈子就这么大,但是一进入网络,你可以看到和听到各种见闻,可以结识各种朋友,可以去体验你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体验到的很多事情。在网络上,你可以不是你自己,也可以是最真实的你,因为自由,因为平等。网络平台的这种特性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需要刻意地去迎合谁,不用活得很累,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信,这些都非常重要。”

“对,网络的确给了人更大的心灵空间可以去释放自己。那你觉得上网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其实虽然我表面上看起来很安静,不太跟人交往,但实际上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我把朋友看得很重,当然对朋友的要求也很高,我渴望的友情是那种真正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情谊。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现在大多数人都太浮躁,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去倾听和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现实给了我太多打击,让我变得沉闷、孤僻,而网络中的交流和对话则给了我另外一种体验,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跟你一样的人,跟你有一样的兴趣,跟你有相似的看法,这种感觉是很温暖的,我觉得我在网上像是另外一个人,热忱、开朗、积极、充满活力。每次上网,看到坛子里大家热烈地讨论问题,看到有人认真地回复我的帖子,我都会觉得情绪变得很好。这是好的方面。

至于坏的方面,在家长看来可能就是耽误了学习吧。不过我不觉得上网就是浪费时间,上课、写作业、考试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有些东西书本上学不到,网上却可以学到。其实真正坏的方面,可能就是刚才好的方面的另一面吧,因为网上有了交心的朋友,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就更不放在眼里了,所以一下网,面对现实世界反而更加冷漠了,总有一种自己是在‘冷眼看世界’的感觉,好像别人在干什么都跟我无关,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你的家庭呢?能谈谈你的家庭吗?”“家庭?我前面已经说了,基本就那样。”“从小到大,你比较喜欢和谁在一起呢?”“没有谁是特别喜欢的。反正也就那样”“在你眼中,你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我爸妈?我爸常年不在家,从小到大,我跟我爸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交流也不算多,这几年住到一起了,说的话稍微多了一点吧。我爸就是那种很踏实、很冷静的人,喜怒哀乐都不会放在脸上,似乎没什么情绪。相比之下,我跟我妈的关系要好一点,我妈是一个老师,也是个很内向的人,但是比较懂得怎样跟人交流。”

“平时家庭氛围怎么样?”“一般吧。反正大家各忙各的,说话的时间也不多。他们除了让我少上网多学习,也没什么别的话跟我讲了。可能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总觉得跟父母之间有隔阂,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来教育我。我觉得我们家很少有别人家那种很温情的气氛,他们俩平时工作都很忙,也没太多时间管我,看到我也就只会问问我学习情况,时间长了,我也不习惯跟他们讲我自己的事情,也不想讲。”

“当你上网比较疯狂的时候,你父母对此有过什么反应?”“那个暑假的状况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妈妈去外地讲课了,一个暑假几乎没在家待几天,我爸也时不时出差,有时在家发现我深夜还在上网,就过来说几句要我早点睡之类的话。他们也不知道我究竟上到多晚。后来开学了,总是很想上网,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然后学习总要拖到很晚。爸妈开始的时候是劝,轮番跟我讲道理,找我谈,其实这样的大道理我都懂,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问题所在,只会跟我说教。后来也有过强制措施,比如把电脑搬到他们房间,锁起来,我就去网吧上,他们可能觉得那样更不好,就重新把电脑搬回了我房间,但是跟我约法三章,要我制订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电脑可以玩,但前提是先管好学习。”

“那你觉得他们的做法怎么样呢?你认同他们吗?”“其实爸妈的心我是了解的,有时候我自己也想过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是就是控制不住。我的生活根本离不开网络”“那么在这期间,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什么办法去调整,尝试着减少上网时间呢?”“有啊。我有一阵子对自己总是因为上网耽误正事而深恶痛绝,我让爸妈给我请了一个大学生家教,每天晚上来我家,督促我学习。”“那段时间效果怎样?”

“嗯,还是很好的,有人在旁边,基本就不会像一个人的时候那样总是想着上网。那段时间生活比较规律,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

“那后来呢?”“不请家教之后的一段时间也还可以,但是再后来又不行了,还是忍不住上网,一上又开始回复到从前了”“怎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想找点事情干,在家能想到的就是上网了。而且网络上的一些东西真的太吸引我了。网上还有我惦记的朋友。”

“现实生活中呢?比如学校里的朋友?”“没有什么朋友。可能是我对朋友的要求比较高吧,没有几个人能够了解我的内心世界,而且很多人并不懂得怎么尊重别人”“怎么了?能具体说说吗?”

“我平时比较喜欢看哲学类的书,有时会带上一两本在书包里下课的时候拿出来看,有的同学一看到就把我的书抢去,大喊大叫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他们觉得看这样的书的人都是很奇怪的,加上我平时话可能比较少,他们更觉得我是一个另类,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加上我从南方来,说话多少带有一点南方口音,这也成了他们笑话我的一个把柄,常常学我的话来取笑我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他们怎么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这样的人值得我付出真心去对待吗?”

“这样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自尊心的做法的确不好。那么老师呢?你跟老师的关系怎么样?”

“老师还是挺好的。其实有些事情我宁愿跟老师说,也不愿意跟爸妈还有同学说。老师对教育孩子很有经验,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而且愿意从你的角度去理解你。”

“那老师对你上网的事情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当然也是希望我不要因为上网而放弃了学习。老师也找我谈过很多次的,其实这次来见心理医生也是老师的建议。”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端木的家庭背景。

端木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奶奶都是教师,对端木父亲的家教就非常严格。端木的父亲是文革之后中国的第一代新大学生。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并被派到当时国家重点筹建的核电站工作。工作的出色使他短短几年便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端木的父亲是一个个性很内敛的人,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让他的个性变得更加沉稳冷静。尽管话不多,但他待人真诚,为人也非常谦和,在同事中口碑颇佳。端木的母亲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端木的父母曾是大学同学,两人个性性格各方面都比较契合,关系一直不错。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从童年到青少年前期,端木一直由奶奶照料。奶奶退休前是一名中学特级教师,教学经验相当丰富,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奶奶对端木的教育问题更是看得很重,从小就对端木要求比较高,家中规矩立了不少,端木也因此比较怕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