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30539400000034

第34章 发展性心理问题(18)

4.1.1人格因素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有些人开朗活泼,有些人则内向忧郁。使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组织结构,不会随时间和场所的变化而变化。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双方在人格上的互补性和相似性都有利于关系的发展。然而,有些人格类型会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比如自恋型人格和依赖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是一种过于自我接受的人格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感觉自己优于他人。在恋爱关系中,自恋者追求的是恋人的倾慕与崇拜,对批评非常敏感;满足于恋人的单方面付出,有一定的剥削性。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恋爱关系并不是情感的相互支持和亲密感,只是其追求中心感觉和积极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人格特点的人往往可能不是爱上了对方,而是爱上了自己的爱情的感觉。在他(她)感觉你非常爱他(她)的时候,表现得对你非常好。但是,一旦他(她)认为你对他(她)不足够好时,就表现为一种非常冷漠和距离感的态度。我们说,一个人对自己爱人的过分关注,是一种自恋的扩展。

依赖型人格,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被爱的程度,不信任恋人和双方的恋爱关系,对恋爱关系的发展总是抱着悲观的态度。在恋爱关系中,依赖型的人会引发不同的刺激(比如争吵、质问)来确认、保护自己的安全感受。依赖型人格的形成与下面所提到的依恋关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依赖型人格的形成同幼时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很多事情替孩子做主,过分溺爱小孩,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不能自己决策,对安全感的需求特别高。

其他的一些人格特点,如焦虑、负面情绪等都可能会引起恋爱双方的不满并导致恋爱关系中的一系列交往问题。

4.1.2依恋关系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的所有人际关系都起源于出生后建立的第一个亲密关系。“依恋”是心理学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过,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对婴儿与哺育者(一般是母亲)之间关系的描述。婴幼儿在最初的成长阶段会逐渐发展出两种最基本的态度。一种基本态度是对自我的评价,称做“自尊”,母亲的行为及情绪反应会给婴儿提供一些信息,使婴儿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值得爱的;或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重要的、不值得爱的。这种最初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会造成个性上的差异。另一种基本态度是对社会自我的评价,即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信任关系——“人际信任”。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交流会使婴儿对母亲形成可信的、可依赖的;或不可信的、不可依赖的印象。而这种最初的人际关系,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逐渐推广到其他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去。

研究者根据自尊的高低水平和人际信任的高低水平,形成四种组合,分别对应一种依恋关系类型。

①专注型。这是一种以低自尊、高人际信任为特点的依恋类型。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想要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但是同时又觉得自己对于对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惧怕被拒绝,也容易因被拒绝而受到伤害。同这类人交往将会发现,他们很愿意讨好别人,在一件事情的处理上,更多地考虑对方的意见和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②安全型。这是一种以高自尊、高人际信任为特点的依恋类型。安全型的人自尊心高,对他人的态度积极,因此他们希望拥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关系中也感到舒适。他们往往在交往中以成人对成人的态度进行交往,保持自己的自尊,同时能够替对方考虑。

③害怕—回避型。此类型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不积极,是最不具有安全性和适应性的依恋关系类型。他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保护自己被他人拒绝的痛苦。和这样的人交往,往往会有一种感觉,总走不进这个人的内心,每当关系应该进一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向后倒退,把关系维持在他们认为安全的距离上,似乎有一堵墙在你们的关系中。他们往往对关系的体验也比较浅,对事实更加关心一些。

④放弃型。此类型的人对自己的态度非常正面(有时甚至是很不现实的),他们的自我描述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有很大差异。他们会认为自己很有价值、独立性强,值得别人喜欢。这是一种矛盾、缺乏安全的依恋关系模式。他们认为自己很配拥有亲密关系,但是对他人不信任,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拒绝对方,避免成为被抛弃者。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我们终生的同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无论男女,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在追求某种亲密关系,一种被他人深深理解和体会的关系。

4.1.3移情能力移情是推进恋爱关系顺利进行的重要能力之一。移情指的是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知能力,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层面。从情感层面来说,一个移情的人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感觉和情绪,对他人的忧伤情绪产生同情,并尽力做一些事情来减少对方的痛苦;从认知层面来说,一个移情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设身处地”。

移情能力强的人,不仅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双方的恋爱关系。因此,恋爱关系中的双方移情能力越强,这段关系就越能给双方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恋爱关系也能进行得越持久、越稳定。

移情能力也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情能力高的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容易给他人一种亲密的感受。

4.1.4可能出现的问题

恋爱和婚姻关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咨询室的咨询中,同婚恋有关的问题往往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恋爱和婚姻是我们的本能需要,如果原始的问题不解决,一些外在的表面的问题也不会得到很好解决。

不同的身心发展时期和个性特点会面临不同的婚恋相关问题。青少年时期会有早恋冲突,青年时期可能会经历失恋的痛苦,结婚后会产生夫妻关系处理中的种种问题,婚姻中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还会面临离婚的抉择。在这个章节里面,我们就集中来探讨一下恋爱和婚姻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这些问题,并结合具体的咨询案例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提供一些建议。

4.2早恋

4.2.1基本问题早恋是指男女双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化水平都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这个词汇更像是家长、老师、社会学家常说的。但作为心理学家,我们会尊重每个人,包括每段感情。笔者认为,也许不应该有“早恋”这个名词。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喜欢上另一个人,有比较强烈的依恋感受。而喜欢的感情不能够成为问题,只是这段感情从长远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是有问题。

早恋现象出现在青春期,因为“早恋”这一说法的核心在于“早”,即男女双方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化水平的不完全成熟阶段。正因为发展阶段的不成熟,所建立的恋爱关系也会有其相应的不成熟的特点。一般来说,早恋往往关注于恋爱关系本身的情感和激情体验,而较少考虑未来感情的发展以及恋爱和学业的关系,男女双方的恋爱动机和交往行为都不成熟,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交往的稳定性也比较差。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春期的发生时间越来越早,早恋现象的出现时间也相应地提前了。时下不少中学生中,甚至小学生中都出现了早恋现象。由于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对早恋的报道都和“学业成绩下降”、“未成年怀孕”、“离家出走”等极其消极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家长和老师将早恋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程度,往往采取加大宣传和说教的方式,希望能压制住早恋发展的势头。而青少年对此现象则采取了两种态度,处于恋爱关系中的青少年对此类说教往往持反对、抵触和叛逆的态度,未处于恋爱关系中的青少年对此类说教则漠不关心,认为和自己无关。

早恋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些由于早恋而导致的恶劣后果呢?

4.2.2早恋问题相关的论述

4.2.2.1青春期的身心变化青春期指的是一个人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一般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大致相当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在这一时期,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逐渐达到成熟的水平。

在生理上,性腺开始发育,随着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展,出现了性好奇和性冲动。前面提到过,性欲是爱情产生的原动力,因此,随着生理上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在这个时候开始萌发了对异性的渴望。此外,在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与身体上的迅速发育相比,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水平上相对滞后,这种发展水平上的不一致使得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心理的成人感和未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随着身体上的巨大变化,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孩子,开始把自己看做成年人,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所有的问题,对父母的说教不屑一顾,甚至表现出叛逆的行为,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谓的“第二反抗期”。但是,心理上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成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在心理上也还有很强的依赖性。

②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青少年开始强调自己的空间,会把日记藏得严严的,进房间后也开始锁门,逐渐减少与父母的沟通,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又很渴望能够和其他人交流想法,倾诉自己内心的种种不安和好奇的体验。

③异性交往中吸引和回避之间的矛盾。在与异性的交往模式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与异性的界限开始分明,偶尔接触会显得腼腆、害羞。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会经历从性意向萌动期对异性的有意疏远,到性成熟期对异性逐步感兴趣,不时产生与异性接近的渴望和需求的变化。然而,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又因为外界舆论的压力而不得不被压抑。这种压抑会使青少年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如果处于恋爱的关系中,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指责和非议,内心和外界的巨大冲突会引发情绪的过激反应,导致冲动事件。

4.2.2.2自我意识的发展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心理上产生的种种矛盾给青少年带来了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关注的焦点指向内心的主观世界,把自身作为思索的对象,不断地思考关于“我”的种种问题,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主要表现: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关注点主要投向自身,因此会开始留意自己的外貌,比如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经常照镜子等。此外,身体上发生的种种变化会让他们感到略微的不安或者兴奋。有些父母会将子女的这些变化视为“早恋”的先兆,甚至教育他们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外表。其实,青少年的这些举动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探索和关注,父母在这个时候要给予他们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的理解和接受。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成年的美,也要让他们明白身体上的种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②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能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情绪状态做反省式的评价。也正因为这个特点,青少年会开始热衷于各类小说,比如男生中流行武侠小说,女生中流行言情小说。在小说中,他们可以了解每个角色的个性特点,体会不同角色在故事情节中的喜怒哀乐,甚至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小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就像是内心世界的舞台,他们可以在里面尽情地思考、探索和体验。此外,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也是他们寻求有关爱的疑惑的途径。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青少年在自我探索上的种种需求,不要简单地把看小说视为“不务正业”,甚至采用过激的手段,如有些父母会粗暴地把小说撕掉,有些老师会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批评。这种做法无疑会使青少年产生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在没有合理引导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

③关注同龄群体中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对青少年而言,同龄人群体是最重要的人际交往群体,是他们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途径。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积极的评价。这个过程会影响他们对自己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此外,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过愉快的集体生活,他们要得到的除了别人的尊重之外,也力求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而且自觉地将自己与朋友比较,找出优点和缺点。这就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任务。

④对成年人或偶像的模仿成年人的种种特征是青少年成长的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模仿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在与异性的交往方式上,青少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父母。因此,父母要首先处理好和异性的接触方式,也不要对孩子接触异性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态度,要让孩子觉得无论是和同性还是异性接触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青少年时期的“追星”现象特别突出,明星所到之处总能见到一大群疯狂的青少年“粉丝”。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一种人类本能的崇拜需求,很多女孩子喜欢模仿其他漂亮女孩或女明星的走路方式,而男孩子喜欢出名的运动员,喜欢模仿他们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其实这都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模仿和希望得到自我被同性和异性认可的需求。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不要盲目地阻止和打压,而是提供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