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30539400000031

第31章 发展性心理问题(15)

【案例分析】异性交往障碍,属于社交障碍中的一种,最常见于青春期的男女生,有资料显示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案例中的女生,其家庭教育受陈旧观念的影响,父母限制其与异性的交往,要求极为严格,导致其极力束缚自己与异性的交往。在步入大学后,看到别的同学与异性自然地交往,心里感到羡慕,但自己见到同龄异性就脸红心跳,语言不连贯,由此导致了不良的生活状态。而其家庭教育中的世俗观念正是父母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父母希望她能够文静,乖巧,认真学习,阻止她与男孩子接触,怕她受到不好的影响被带坏。在她父母的眼中,男孩子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特质都是她万万不能沾上的,她必须要保持好一个女孩子所“应该”具有的样子。而父母对她的这种要求也逐渐强化到她的行为中。然而她与异性接触的渴望仍然存在,这种随着生理的成长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已经被压抑了很久,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严厉的管教,她对异性已经过度敏感,在与异性交往中无法处于正常的状态,这样的矛盾使得她处于异性交往的瘫痪状态。

对于异性交往恐惧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和社会技能训练。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即是我们在前面章节里提到过的、由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RET)。该治疗法强调人们自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统一,认为人把家庭和社会文化中的准则和要求加工成为一些教条的、严格的命令,认为是自己必须要遵守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差。案例中的小吴正说明了该疗法的假设。她不仅接受了父母对性别角色的严格期望,而且自己也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定,而这种教条式的命令使得她内心充满矛盾,最终遭遇异性交往的麻烦。

我们知道,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替代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依据这个原理,咨询师的治疗方法如下:首先,在初期,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咨询师需要了解来访者关心的各种问题,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确定其主要的关键问题,确定咨询目标。其次,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寻找这些症状的根源,即找到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接着最有挑战性的阶段,咨询师要跟来访者进行辩论,动摇其不理性的信念,通过挑战或夸张式的提问让来访者回答她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看法的原因。通过不断的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哪些是理性的信念,哪些是非理性的信念,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在辩论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鼓励来访者创造一些合理的应对陈述,并反复考虑。还可以给来访者提供关于该疗法的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刊物,比如书籍、小册子、录音带、报告等。还可以向来访者介绍该疗法的好处,并让她学着介绍给她熟悉的人,这样有助于她自己学会这种与不合理信息辩论的方法。

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很多恐怖行为都是基于这些条件反射学习得来的。如行为主义研究中的经典例子,害怕大白鼠的艾伯特,他对大白鼠的恐惧正是通过不断的条件反射建立的。反过来,如何消减这些恐惧,行为主义的观点是仍然通过条件反射的学习途径来减轻和消除。系统脱敏疗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建立的。

沃尔普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了这种行为疗法。他认为引起恐怖和焦虑的原因是在特定情境中本身不引起焦虑的中性刺激与焦虑反应多次结合而成为牢固的焦虑刺激,从而引发了异常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如果在呈现焦虑刺激时,来访者体验到焦虑反应的同时,也让来访者体验到放松反应。放松反应与焦虑反应相互抑制,就逐渐削弱了原来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反射联系。具体操作步骤可以为:首先,让来访者学会放松,可以根据放松训练中的方法,让来访者体验自己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根据指导语进行全身各部分紧张和放松的训练,直到能够自然地放松全身。其次,让来访者将引起焦虑反应的具体情境按主观焦虑的程度进行层级排序。比如就案例中的女生来说,咨询师可以让其想象一下,与异性交往中所有能够使她感到恐惧的情境,并对每个情境标出她的主观恐惧程度。假设这个女生对异性交往恐惧情境的事件排序是:想到将要与异性同学见面,想到将要与异性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与异性同学面对面说话,陌生异性前来问路,与异性同学一起完成小组任务。对这些情境的恐惧程度是逐步加深的。这两个步骤可以作为咨询师布置给来访者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在咨询过程中讨论完成。

在学会放松和对恐惧情境有了层次排序之后,就可以进行渐近的脱敏训练了。系统脱敏的简要步骤如下:首先,让来访者处于完全的放松状态中,初步进行想象情境的脱敏训练,咨询师对情境进行描述,要求来访者进行想象,在能够清晰地想象情境时示意咨询师。让来访者保持这一想象情境三十秒左右,要求其不能有回避行为产生,忍耐的时间越长越好,一般一小时视为有效。整个过程中采用放松训练对抗恐惧,直到在最高级恐惧事件的情境中也不出现恐惧和焦虑反应。在想象情境之后,来访者就要面对实际情境的训练,治疗顺序与想象情境中一致,也是从最初级的恐怖情境到最高级的恐怖情境。这些训练一般需要重复多次,直到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完全消除时,才进入下一个等级。在系统脱敏中,咨询师的鼓励和赞许对其适应的、良好的反应有着强化的作用,使来访者在恐怖情境中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

满灌疗法这个疗法也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视角,但其与系统脱敏的差异在于,来访者需要直接面对引起恐怖和焦虑的情境。这种疗法的理论假设是恐惧和焦虑反应都是学习而来的,是习得的反应。这与系统脱敏治疗的理论背景一致,一个刺激物出现后,与焦虑恐惧的心理体验在时间上形成多次反射联系,逐渐就变成焦虑和恐惧反应的条件性刺激,即只要这个刺激物,甚或类似的刺激物出现,就会引发焦虑和恐惧的反应。为了躲避这种焦虑和恐惧的体验,只能远离这个令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这种回避措施使得焦虑和恐惧体验削弱,从而强化了其远离和逃避的行为。而满灌疗法则是让其直接面对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不允许逃避,从而打破这种恐惧模式的循环。在这种疗法的初期,来访者会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反应,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焦虑和恐惧逐步减弱,直至他对这些原本的恐惧情境习以为常为止。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作为以上疗法的补充。顾名思义,这种训练就是用学习的方法促进大家发展和掌握人际交往中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技能大致包括积极倾听、肯定行为、表达否定、在社交中请求暂时中断等。而培训这些技能的基础是要培养来访者的社交兴趣,使他们在社交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并把这些情绪体验表达出来。具体的做法大多基于行为主义的理论,包括展示社交实例,让来访者进行角色扮演,反复训练并在过程中进行强化,给予适当的奖励,将学习的社交技能运用到真实的社交活动中去。通过这些社交技能训练,也可以帮助巩固理性情绪疗法的成果,在社交活动中建立新的情绪和行为。

附:给大众的建议严格的性别角色期望似乎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将孩子束缚在严格的性别角色中对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尝试多种行为方式,发展自己喜欢的自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制;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异性并不像案例中的父母想象的那么坏。其实退一步说,想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避免与异性接触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事情。而事实上,与异性的交往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益处。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异性交往经验会帮助他们学会与自己有差别的人进行交往,在以后遇到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和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人时,他们与人相处起来就会游刃有余,而不会成为人际交往的困难户。

【案例1】

来访者M是位中学女生,她有一个要好的异性朋友,彼此有共同的爱好,经常会在一起探讨聊天。但来自周围同学的议论,却让她感到困惑,压力重重。

来访者:我最近感觉特别难受,感觉生活糟糕透顶。咨询师:最近发生什么事了吗?来访者: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咨询师:噢?能说说什么情况下感觉特别难受吗?

来访者:晚上睡前吧。睡眠好像没有以前好了,一躺下很多事情就浮现出来。想到一个就跟着一直联想下去,挥之不去。

咨询师:那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都是关于什么的?

来访者:是关于我们班的同学,我想起他们白天都在课间议论我。咨询师:他们在议论你,他们说了什么?来访者:他们说我跟一个男生在谈恋爱,还说我们的坏话。咨询师:你说的那个男生是谁?来访者:是我的同学,跟我一个班的。

M的回答是那位男生是她的同学,而不是像同学们议论的恋爱关系,这种关系界定的矛盾可能让她感到了压力,引起了焦虑。

咨询师:你能跟我说说那个男生吗?来访者:嗯,他个子很高,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在初中的一次校际运动会上我们就认识了,那时我们还不是同学。当时我们各自的学校被分在同一组的混合接力赛里,他们拿了第一,我们学校位居第二。后来,我们也没有接触过。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很惊讶,我们居然成了同班同学。我们都挺喜欢运动,我喜欢打乒乓,他技艺比我高,也不会吝啬与我共享他的经验。

咨询师:嗯,你们有体育方面的共同爱好。来访者:是的,我们有时候会一起打球,一起聊天。虽然有时候我们关注的话题并不相同,但这可以给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虽然有时不能达成统一,我还是觉得这样挺有趣,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不像和女生交往的时候,她们大多在附和,人云亦云的,我不喜欢随大流的。

咨询师:你觉得跟他的交流还是会带来很多益处的。来访者:嗯,是的。但是好景不长,班里的同学开始议论我们,看到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她们就说我们在谈恋爱,还经常对我指指点点,而且她们见到我都不太理我了。我很烦,现在上课有时都不能集中精神。一方面,觉得她们很讨厌,另一方面,我也有点害怕。

咨询师:你害怕什么?来访者:怕他们的流言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接触,也怕他们会孤立我,不理我。咨询师:嗯,我明白了。你因为这个事情烦的时候会找他吗?来访者:我找过,但我没有提过同学背后说我们的事情,我想他多少也是知道的。现在我们虽然还聊天,但是我一边跟他说话,一边担心,说话的时候还容易走神。我想是不是应该暂时避开他一段时间,但是我又不想失去这段友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能告诉我吗?

咨询师:要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你的困惑该怎么解决?来访者:嗯,好的。

【案例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在一生中自我的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而在青少年时期,正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当能够对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时,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那时他们能够对个人的价值和愿望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定,他们能够理解自己,接受并欣赏自己,同时这种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也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通常个体在追寻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会尝试多种角色,尝试多种活动,活动的多样性有助于他们来区分和辨别哪一种更适合自己。而在这个时期,除了与父母、亲戚、同性伙伴交往之外,与异性朋友的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建立清晰的自我感知。与异性交往形成的自我概念会与其他的自我概念相联系,如身体外表、同伴接纳等,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自我概念整合在个体的认同性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案例中的女生M在同伴接纳和与异性交往的自我概念间产生了矛盾。

曾有研究者总结,教师和家长等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存在的误解有: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青少年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青少年与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好处;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坏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仿效;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能学会;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属于教育范围,教师对此没有责任,等等。如果案例中的女生将自己的情况告知持有以上观点的教师或学生,那么她与异性好友的交往很可能就会被终止了。而这样的解决方式可能对于她的烦恼和困惑是毫无帮助的。

案例中的女生M,与异性交往的压力来自于同班同学的议论和排斥。主要的症结在于案例中的M与异性好友“一对一”的交往方式,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猜疑,并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影响了同伴对女生M的接纳,从而给M带来了双重的压力和困扰。对此,咨询师采取了以下治疗步骤:首先,通过对M的个体咨询,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稳定其情绪上的波动,减少其内心的压力。其次,通过逐步的咨询让其意识到产生压力和困扰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之后,咨询师可以和主人公M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每种方法可能带来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咨询师并不需要告知M应当怎么做,而是通过咨询让M自己承担起选择该如何做的责任,让其自己做出选择,这样有助于她把握自己的想法,认识自己,并形成整合的自我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