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30539400000003

第3章 心理诊断(2)

2.1.2重症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但目前未发现大脑结构的破坏性的变化,没有明确的病因解释。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精神病是由于患者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了紊乱,有些患者的中枢神经介质多了,有些则是缺少某些中枢神经介质,或是某些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在脑内聚集过多所致。最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可能与表观遗传学(与遗传学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有关,其脑内基因甲基化修饰出现异常。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脑功能不正常,所以这些患者出现了精神活动的明显不正常,多存在以下症状: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和紧张症性行为等。患者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2.1.3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为人格异常、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指人格特征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人格异常的人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对环境适应不良,社交和职业功能明显受到影响,并且自己感到痛苦。

人格障碍多指从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到青少年期加剧,表现出对社会正常生活的不适应。他们既不是精神病人,也没有智能上的缺陷,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往往偏离正常人,常表现出有点怪异。但是人格障碍与一般的心理疾病有所不同,它不属于真正的心理疾病,处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边缘状态。人格障碍缺乏起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和转归等作为一种疾病所必须具有的特征,所以它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尽管有人格障碍的人虽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丧失同现实客观世界的接触,有一定的自知力,但它同样妨碍人的正常生活,甚至破坏和毁灭生活,常会贻害社会及自身,他们的自杀率估计为正常人群的三倍。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有多种,发生的程度不同。程度轻微者可能不被常人所察觉,只有与他最亲近的人才能领教他的怪癖与异常。他们常常大惊小怪、无事生非,常令亲属或同事无所适从,难以相处。最严重的人格障碍者,比如患有攻击型人格障碍等等,他们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并明显地表现为外部行为,置他人利益于不顾,不讲社会公德,没有正常人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常常不加掩饰地说谎、欺骗、偷窃和凶杀。他们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由于涉及长期的思想、情感和与他人关系问题,人格障碍治疗困难。治疗主要依靠个人,但也可包括群体治疗、劝告、认知治疗,以及在治疗性团体中生活。

2.2异常心理的成因异常心理的成因错综复杂,从微观研究的基因变异、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和激素分泌异常,到宏观研究的人际关系障碍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均可以找到相关的答案。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病症的现象学描述,个别貌似找到生物遗传基础的结论,也不能很好地扩展得出的研究推论,只在特定条件下成立,在干扰因素纷乱的现实世界中并没有体现出很好的效度和信度。但总的来说,异常心理主要是由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实践中,个体心理特征和应对方式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三种因素的作用方式。生物因素是物质基础,社会因素是应激源,心理因素是主观能动的调试。生物因素指的是遗传因素,这个决定了个体对于各种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就是说个体染色体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差异决定了在先天上每个个体体质上就存在差异,这包括各种器质性的脑功能、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丰度的差异等等。也就是说,同一件应激事件,在每个人体内引起的生理变化是不同的。比如说,俗称“快乐因子”的多巴胺,个体脑内含量就存在差异,所以有的人就容易开朗愉快,有的人就容易烦闷抑郁。

3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鉴别诊断按照问题严重程度和问题成因性质,心理问题可以分为重症精神病、神经症和人格障碍。

实际上,三者的症状表现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而是犬牙交错的。比如某些强迫性神经症的病人完全不能工作,而某些偏执性精神障碍病人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工作能力,甚至可以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正如前面所说,确诊为神经症以上的精神障碍,就需要到精神科就诊,心理咨询只能起到辅助性的工作。所以需要对一些问题进行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是重症精神病的主要类型,包括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和单纯型几个类型。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主要表现。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现将容易混淆的一些病症分别进行说明。

3.1神经衰弱主要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鉴别,鉴别要点为单纯型病人无自知力,无治疗要求。3.2强迫性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强迫症状内容较荒谬离奇、多变,病人对强迫性体验的情感不鲜明,自知力不完整,求治不主动。

3.3躁狂症急起发病并表现为兴奋话多的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应与躁狂症鉴别。前者多为不协调性言语运动性兴奋;后者为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3.4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木僵应与抑郁性木僵鉴别。前者接触困难、表情呆板、情感淡漠;后者是严重抑郁之情感活动。

3.5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应与反应性妄想状态相鉴别。后者有精神刺激因素,病人病情围绕起病的精神刺激,情感反应鲜明,愿谈创伤后之情感体验,令人同情。

3.6偏执性精神病本症偏执型病人的妄想内容可变化不定或往往是荒谬、离奇或自相矛盾,既可不固定,也欠系统性,多伴有幻听。而偏执性精神病人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很少伴有幻觉,如有短暂幻觉,也与妄想联系较密切,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不表现明显的精神异常。

3.7症状性精神病(指躯体感染、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症状性精神病人常见意识障碍,症状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可有恐怖性的幻视,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3.8脑器质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具有智能障碍与相应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尤应警惕近年来较多见的散发性脑炎。主要表现为亚木僵状态,部分病人神经系统体征出现比精神症状晚,脑电图呈弥散性异常,仔细观察与分析,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另有小便失禁等现象。

3.9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性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相距时间很近,因而该发作既不符合精神分裂症,也不符合抑郁或躁狂发作的标准,此时方可作出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

3.10人格障碍分裂型、分裂样、边缘型及偏执型人格障碍应与精神分裂症加以鉴别诊断。人格障碍一般没有精神症状,即使有一些也是短暂的,主要应从病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去分析。

4常见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ICD-10(《国际疾病分类》)指出人格障碍有三个要素: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给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按CCMD-Ⅲ(《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2001年),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认知的异常偏离;

②情感的异常偏离;

③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④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十八岁以上,至少已持续两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对症状标准略加解释。抓住两点主要的含义,一是人格障碍这种与常所异的“常”,是要求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来考虑和考察的。这个“常”指的是个人所处的特定文化。某人的异常与否要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其他人相比,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可能有其本民族文化传统特有的一些行为模式或者内心体验,那么他的那些与“我”之异的宗教信仰、情绪体验等等并非与“常”之异,所以并不能归为人格障碍。二是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一次偶尔的出格之举并不能作为评判的一槌之音。这种偏离是表现在多个方面、多种行为模式和认知情感过程中,具有稳定的表现形式,并且这种现象是长期存在的。

那么根据以上的标准和解释,请大家判断一下以下的几个例子哪些属于人格障碍而哪些不属于:

【案例1】一个生物专业的大三女生,在动物解剖学课程实验过程中,被一只小白鼠咬破手指,在老师的指导下立即挤压伤口,流出部分血液后立即用流水处理,敷以消毒、消炎的药物,随后也进行了破伤风和狂犬疫苗的注射,但是恐惧心理仍然长时间无法消除,一切带有白色皮毛的动物都会使其恐惧紧张,浑身出汗。

【案例2】云南少数民族独龙族的妇女为了装饰自己,会在脸庞上刻出伤疤组成图案,用蘸有黑色染料的针刺伤面容,留下永久的黑色伤痕印记,这些印记组成特定的图案或者花纹,代表着美丽等特殊的含义。

【案例3】中年男性刘某,喜欢在公开场合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常常语出惊人,人称“自来熟”,跟不相熟悉的人大谈隐私,并且人越多谈兴越浓,经常手舞足蹈,表情丰富,肢体动作夸张。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各种常见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4.1F60.0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①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②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a.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b.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c.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d.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e.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f.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g.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案例】

小艳(化名),女,十九岁,大二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由母亲带来进行心理咨询。据同学反映,她平素十分敏感,自视清高,好胜心强。近来发现她变得精神恍惚,脾气变得很坏,很难接近。在家跟父母顶嘴,在学校经常和老师顶撞,甚至跟平时看重她的老师在课堂上争吵顶撞,也几乎不参加学校及班级活动,并存逆反心理。朋友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被认为是看不起她、小看她,或者联合起来整她。老师劝说她不要这么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她却认为老师是故意在整她。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日渐恶化。其本人也自述:“我对任何人,包括老师、同学、亲戚,甚至是父母都持怀疑态度”,“我常对别人存有戒备心理,总是觉得他们对我都不怀好意,要是看不习惯,就跟他们急。”辅查心理量表测定,发现该女生的“偏执”、“敌对”、人际关系分值明显增高。

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出明显符合诊断标准第二类的a、c、g等项,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4.2F60.1分裂型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此类型分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分裂样人格障碍两种类型。

【诊断标准】

①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②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三项:

a.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b.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c.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d.缺乏愉快感;

e.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f.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g.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案例】

阿成(化名),男,四十五岁,科研人员。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有突出的表现,曾为本单位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多种专业期刊中发表论文数十篇。然而他性格孤僻内向,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阅读文献,设计实验,攻克难题,几乎不与社会和人际交往。为人木讷寡言,兴趣索然,生活上非常随便邋遢,显得非常古怪。后来因为与课题组其他科研人员不能良好合作,被撤销了行政职务。直到三十八岁才在家人和同事的催促下结婚。婚后夫妻双方情感淡漠,性欲冷淡,几乎没有夫妻生活。由于过分内向离群,对外界反应不敏捷,社会适应性差,多次发生车祸。

在本案例中,患者明显符合诊断标准第二类的a、e、f、g等几项,可以确诊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其表现症状为隐匿,性格退缩、孤独,不爱与人交往,情绪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他人也缺乏温暖,爱好不多,但认识现实的能力并未丧失,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专业之中,做出较高的成就。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认为分裂样人格较易诱发精神分裂症,但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事实表明,有相当的分裂样人格者并不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所以两者关系尚待证实。

4.3F60.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十八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十八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诊断标准】

①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