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诊所
30539400000021

第21章 发展性心理问题(5)

这是一个Internet时代,网络已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势头走进我们的生活。上网也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一种品味。网络撒下天罗地网,网住了人们的时间,网住了人们的精力,甚至网住了人们的情感,令人欲罢不能,于是“网络成瘾”这种心理疾病也就应运而生。心理学家对网络成瘾现象做过研究后,提出了网络成瘾的特征如下:

①脑子里终日想着上网(如以前上网的情况以及早点再次上网);②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却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③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

④一旦减少上网的时间,就会焦躁不安或心情不佳,而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⑤常常不止一次希望停止上网或减少上网时间,但屡屡以失败告终;⑥常因上网而影响家庭关系,或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如恋爱关系)或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⑦对亲友频频掩盖上网的行为;

⑧常常通过上网达到逃避现实,缓解情绪困扰的目的。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上网都会成瘾。心理学家指出上瘾往往与自身的某些心理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孤独却又渴望被重视的人;生活受到某些挫折的人;父母不和,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或因某种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却又难以适应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成功,所以就希望在网上得到安慰。但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生存,并不能代替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过分沉迷其中,会降低现实中人与人实际交往的能力。网络或许可以宣泄现实中的不满和压抑,但究竟于现实无补,现实中的挫折只有在现实中解决。

有人开玩笑说要想解决网络成瘾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插销拔掉,将“猫”(调适器)砸坏。对此我们大可一笑了之。但笑过之后,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计划,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中停留的时间,尤其是限制自己少去那些聊天室和色情网站。此外,要积极参加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文体活动,在实际交往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从中体会乐趣。一旦你真正体会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挑战性,就会渐渐远离屏幕。

2.4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诊断择业产生的危机感,已成为近两年来大学校园普遍突出的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在职业选择中,只有根据自身的气质、兴趣、能力等条件,才能够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获得事业的成功。

2.4.1就业压力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2.4.1.1“就业恐慌”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2001年,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包括《中国青年报》、新浪网教育频道等在内的多家媒体推出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究其原因,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是“扩招带来庞大的就业大军”或“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

“80后”大学生种种“就业恐慌”的表现包括: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一有就业的机会,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出现参加人才交流会的“赶集”现象。因此,“就业恐慌”可被定义为平常没什么职业规划,找工作时的茫然无措,同时找工作四处撒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4.1.2“就业恐慌”带来的心理问题就业恐慌的现实压力使大学毕业生透不过气来。五花八门、前所未有的奇怪现象和就业手段出现在“80后”大学生的求职招聘中。如“零工资”或“无薪求职”的出现(占1.58%),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个人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就业窘境的无奈。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抑郁情绪,同时还伴随自我认知和人际心理等相关问题。

①情绪控制失衡情绪在择业这个系统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天之骄子的高傲姿态消失,是好事;但取而代之的不是平衡心、平常心,而是一种自卑、浮躁和茫然。贯穿整个择业过程的是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大多数毕业生紧张烦躁、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表现为,在职业未确定前,焦躁不安;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情绪大起大落,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变得盲目和烦躁。

②社会角色与心理角色混乱择业中,有的大学生缺乏自信心,畏惧竞争;在遇到挫折时,他们悲观失望、忧郁孤僻,极易产生强烈的自卑、畏缩心理,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有的毕业生则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的情绪也会一落千丈。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时却手忙脚乱、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答错一个问题,不敢放开表现,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当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产生逃避现实、不思进取、听天由命、意志麻木等消极心理反应。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这种种心理都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③信念与价值观失调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理解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因此,人生价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概念。价值体系与个体自身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任何价值体系都蕴涵着一定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这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之所以能对外界事物、信息做出价值判断的内在根据。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有的大学生信念与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失调。比如投机心理,一些高校中“待嫁族”或“傍富婆”的现象逐渐流行起来。除利用色相资源外,通过走后门、托关系、送礼金等手段参与竞争,在相当部分大学生中已被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在校大学生相互隐瞒考研信息、封锁招聘信息,甚至故意漏出一些假信息的情况日益增多。找工作,家长比孩子忙。当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时,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在经历一次次的求职失利。

【案例】

2003年一应届毕业女生,由于所学专业是冷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又不想回西北老家,遂对某电脑公司部门经理以身相许,终于如愿留在该公司工作。

“我想我应该是幸运的。身上全是名牌,有高级轿车接送,以后还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可我又感到极度失败,面对那个年龄快赶上自己父亲的男人,还要装出一副情窦初开的陶醉模样,连自己都觉得作呕。我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我居然都不记得了。”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一些大学生丧失自我,认为只要傍上一个大款就可以找到幸福,但一个失去自我、失去自尊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幸福呢?

2.4.2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国家在转型期时,就业结构性难题非常突出,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虽然政府、学校、社会都在努力,但一时间恐怕难以根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已具备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新问题、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因此,目前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寻找原因,或归结为大学生数量太多,表面上看虽然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或根源,但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模糊和转移了问题的焦点。某种意义上,就业难的关键,不是因为工作机会缺乏,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教育水平下降,而是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

2.4.2.1破解就业难的若干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例如,相当多的大学生不了解职业的基本概念,更不用说职业规划和职业意识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一切都紧跟潮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或称为羊群效应。有的同学大学四年看起来充实而忙碌,但过于追求出风头的机会和各种表面上的荣誉,忽视内在的真正提高。在他们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非常明显地存在以下典型矛盾:

2.4.2.1.1职业理想与“饭碗”的矛盾毕业了,第一份工作该如何选择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薪水普通但稳定的,有的选择工作轻闲还能兼职的,有的选择以实力决定待遇的,有的则为创业方便,选择可以充分学习的。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它与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紧密联系。但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理想与“饭碗”经常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选到合适的职业,随便找了个有收入的职业混日子,怨天尤人,无所作为。因此,有人认为,现在能找到工作就行,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没有必要再谈职业理想。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皆在于择业者没能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只能产生空洞的梦想,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长远而又切实的职业理想。

①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职业理想虽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超越客观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所谓理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之前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这段时期被称做“职业探索期”。在这段时间里,职业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非常正常。这种现象一旦发生,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心灰意冷,而是要冷静地看待。我们应该用这段时间积累经验,同时通过增加对自己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积极寻找机会,从而为自己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②我们把职场分为“天堂团队”、“人间团队”、“地狱团队”,很多人以为不能进入“天堂团队”,就是不理想的。实际上,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从“人间团队”,甚至“地狱团队”走出来的。因为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反而可以使一个人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③要懂得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一般认为当个人的能力、职业理想与职业岗位最佳结合时,即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时,这个职业才是你的理想职业。只要你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迟早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理想职业却带有很大的幻想成分。

2.4.2.1.2兴趣与技能的矛盾找到一份工作,从事一项任务,真正百分之百满足我们要求的工作几乎是没有的。因为大部分事情,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要求的。所以做工作,如果能够比较满足兴趣,剩下的一点不喜欢的东西,在积极意义上需要依靠爱心,在中立意义上需要依靠耐心和责任感来把它做好。从职业评价的角度而言,实现兴趣是幸运,而具有职业责任感则是一种专业操守。

2.4.2.1.3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的矛盾对热门行业的选择要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选择的职业岗位已无空缺,而你又需要立即就业,那就先降低一点自己的要求。冷门行业中的确可能提供更合适一般人才的就业机会。

2.4.2.1.4有名与无名的矛盾人格通常分为两种:内在型人格和外在型人格。内在型人格的特征是做事情以自我满足为标准;而外在型人格则选择有普遍影响力的工作作为职业。很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积极向上,喜欢选择到知名企业工作,这类人是从组织的规模与组织的名声中寻求满足。也有很多人,自己做生意,悄悄发财,也不露富,只讲究自己的实惠。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的区分,只能根据个人不同的人格特点来确定。企业具有“生命周期”,即一般企业的寿命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开发期、成长前期、成长后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处于“开发期”的企业,刚起步,机会多,但由于企业基础尚不够稳固,需承受较大的风险。处于“成长前期”的企业,也有较多的机会,但速度则略微缓慢一些。“成长后期”的企业,制度、体系都已上了轨道,但想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则较困难。而一般的知名大企业多属于此阶段。

2.4.2.1.5长期与短期的矛盾实现人生计划不一定是一步到位,存在长期与短期的矛盾。职业目标是个人职业规划的首要内容。个人职业目标按时间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制订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时,要更多地考虑组织因素。而在制订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时,要多考虑一些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而通过制订个人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就形成了完整的个人目标体系。有些人从小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爱好,其实这个人并不一定是只有这样的爱好。职业也是一样的,大学生活,只是毕业生的第一个学科。毕业的时候进入哪个行业,不能代表以后的发展方向就完全确定。可以先就业,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学习实践,积蓄力量,即“曲线救国”。另外,还要认识全局,系统地运筹规划,使事业逐步发展起来。所以要切合实际,要以务实的态度去做事,但是不能没有想象和梦想,否则你走得不会太远,也不会有大的飞跃。

2.4.2.1.6个性与企业文化的矛盾组织是集体,一方面它需要你有适度的个性。另一方面它需要你表现出一定的意愿,愿意跟这个组织兼容。所以如果你只想表达个性,那你只适合自身、个体发展。

2.4.2.2当代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

①坦然务实的择业标准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人生问题。例如,面对求职挫折和失败问题,不但有七成大学生认为这是一次必要的人生经历,还有21.01%的学生认为这种经历会“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积极”,而对学校、社会等的负面评价都不超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