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46

第46章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2)

2.针头刺入皮肤,如未见回血,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以确定回血;因血管细小或充盈不全而无回血者,可试推极少量液体,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及变色现象,且点滴顺利,证实穿刺成功。

3.穿刺中注意患儿的面色和一般情况,切不可只顾操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

4.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经常检查输液情况,如速度是否合适、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移位或脱出、瓶内液体是否滴完、各连接处有无漏液以及有无出现输液反应等。

暖箱使用法

【目的】

为出生体重低于2000g者及异常新生儿(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低体温者)提供适宜的中性温度,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用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有利于高危新生儿的成长发育。避免因体温降低造成缺氧、低血糖、硬肿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用物】

婴儿暖箱,铺好箱内婴儿床。

【操作步骤】

1.检查暖箱的性能,清洁、消毒暖箱。将蒸馏水加入暖箱水格中至水位指示线,并加蒸馏水于湿化器水槽中。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将预热温度调至28℃~32℃,预热约2小时,使温度升到所需温度。

3.根据干湿度计上的湿度读数,调整湿度控制旋钮,使箱内湿度维持在55%~65%。

4.给患儿穿上单衣,更换洁净尿布后放置箱内,根据患儿体重及出生日龄调节适中温、湿度。若保温不好,可加盖被,但勿堵住气孔。记录箱内的温、湿度。

【注意事项】

1.工作人员操作、检查、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防止交互感染。

2.对患儿的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进行,如喂乳、换尿布、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尽量少打开箱门,以免箱内温度波动,若确因需要暂出暖箱治疗检查,也应注意在保暖措施下进行,避免患儿受凉。

3.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并做好记录。患儿体温未升至正常之前应每小时监测1次,升至正常后可每4小时测1次,注意保持体温在36℃~37℃之间,并维持相对湿度。

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暖箱有无故障,保证绝对安全。严禁骤然提高暖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使用中随时观察使用效果,如暖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5.保持暖箱的清洁

(1)使用期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暖箱内外,然后用清水再擦拭一遍;每周更换暖箱1次;用过的暖箱除用消毒液擦拭外,再用紫外线照射;定期进行细菌培养,以检查清洁消毒的质量,如培养出致病菌应将暖箱移出病房彻底消毒,防止交互感染。

(2)湿化器水箱用水每日更换1次,以免细菌滋生;机箱下面的空气净化垫每月清洗1次,若已破损则应更换。

6.患儿出暖箱条件

(1)患儿体重达2000g或以上,体温正常。

(2)在不加热的暖箱内,室温维持在24℃~26℃时,患儿能保持正常体温。

(3)患儿在暖箱内生活了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g,但一般情况良好。

蓝光疗法

【目的】

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血中的未结合胆红素经蓝光照射后可氧化分解为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新生儿。

【用物】

1.光疗箱一般采用波长427~475nm的蓝色荧光灯,光亮度以160~320W为宜。有单面和双面光疗箱两种,双面光优于单面光,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为33~50cm。

2.患儿护眼罩用墨纸或胶片剪成眼镜状。

3.其他物品长条尿布、尿布带、体温计、石蜡油、干湿温度计及工作人员使用的墨镜等。

【操作步骤】

1.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箱内湿化器水箱内加水至2/3满。

2.接通电源,检查灯管亮度。

3.调节箱内温度,使之升至患儿适中温度(30℃~32℃),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

4.将体温计涂少许石蜡油后给患儿测肛温,剪短患儿指甲并清洁患儿皮肤(忌在皮肤上扑粉或涂油),再测体重,必要时取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5.结患儿双眼戴上黑色眼罩,并固定之。然后给患儿更换洁净尿布(尿布须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

6.脱去患儿衣服,使其裸体置于已预热好的光疗箱的床中央接受光照。

7.记录光疗开始时间,每2~3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并注意观察患儿精神、食欲、大小便及黄疸等情况;每3小时喂乳1次,并于喂乳间期喂5%葡萄糖液或水。

8.光照结束后,给患儿测体重、体温,退下黑色眼罩,更换尿布,清洁全身皮肤,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皮疹或炎症等,再予穿衣包裹。

9.切断电源,整理用物,清洁光疗箱,再用清水擦除灯管灰尘,以备用。

10.记录光疗停止时间及患儿呼吸、脉搏、体温及黄疸消退情况。

【注意事项】

1.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灯管使用300小时后其灯光能量输出减弱20%,900小时后减弱35%,2700小时后减弱45%,应根据灯管已使用过的时间,及时更换灯管。

2.使用单面光疗箱应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如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若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巡视,以免患儿口鼻受压而影响呼吸。

3.定时检查并保持恒定光疗箱温度和湿度,光疗过程中,要保证患儿水分及营养的供给。

4.光疗期间,患儿可能出现低热、皮疹及排绿色稀便等现象。若发现患儿烦躁或嗜睡、高热、拒乳、呕吐、脱水、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5.行光疗操作的工作人员应戴墨镜,以免视网膜受损,并严格进行交接班。

6.光疗结束后,倒尽湿化器水箱内水,做好整机的清洗、消毒工作,有机玻璃制品忌用乙醇擦洗。光疗箱应放置在干净、温湿度变化较小、无阳光直射的场所。

儿童灌肠法

【目的】

1.清洁肠道,为术前、肠道检查前作准备。

2.治疗用药、解除便秘、降温等。

【用物】

1.治疗盘内置治疗碗2个(分别存放灌肠液和肛管)、血管钳1把、50 mL注洗器1副、棉签、石蜡油、治疗巾、尿布、橡胶单、浴毯、卫生纸、便盆等。年长儿备灌肠筒。

2.灌肠液生理盐水或0.1%~0.2%肥皂水,温度应在39℃~41℃。降温灌肠时常用冷生理盐水,其温度为28℃~32℃;镇静时可用10%水合氯醛溶液;治疗肠道感染时,可用2%小檗碱(黄连素)或0.5%~1.0%新霉素等,用量按医嘱。

【操作步骤】

1.将备齐的用物携至床边,洗手、戴手套。

2.将浴毯叠成自患儿头至腰部的长度,厚度与便盆等高,然后放于床上。

3.将橡胶单及治疗巾垫于浴毯下部的上面及便盆下面,防止灌肠时溅出物污湿浴毯和床单。

4.用大毛巾约束患儿双臂后,将患儿仰卧于叠好的浴毯上,臀部放在便盆的宽边上,解开尿布垫在臀部与便盆之间,再用双套结约束法将两腿约束好。

5.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用注洗器抽吸溶液,连接肛管,排出管内气体,用血管钳夹紧橡胶管,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婴儿2.5~4cm,儿童5~7.5cm)后固定。用尿布覆盖在患儿两腿间及便盆上,以防溅出物污湿床单和操作者。松开血管钳缓缓注入灌肠液。

6.灌肠液灌注完毕后夹紧肛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轻轻拨出。若须保留灌肠,可轻轻夹紧两侧臀部数分钟。

7.整理用物,脱下手套后洗手,记录灌肠情况。

【注意事项】

1.肛管选用,新生儿7~11号,婴儿9~12号,幼儿10~13号。

2.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灌肠速度宜慢,同时观察排出物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4.灌肠时注意患儿变化,如患儿疲劳时可先休息片刻后再继续灌肠,以免虚脱。若突然腹痛或腹胀加剧,应停止灌洗,并及时通知医生。

5.若为降温灌肠,则应保留30分钟后排出,排便后30分钟再测量体温并记录;若保留灌肠,则须保留1小时以上。

6.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钠潴留者禁用生理盐水灌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患儿禁忌灌肠。

7.禁用清水灌肠,因大量水分可由肠道吸收,引起水中毒。

小儿侧脑室穿刺术

【目的】

1.用于颅内压的监测,脑室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2.脑积水患儿放出积液,降低颅内压。

3.脑室造影以明确诊断。

【用物】

无菌穿刺盒内有穿刺针(按年龄准备不同型号)、血管钳、孔巾、棉球、纱布、无菌手套、剃刀、常规消毒用品、颅钻1个、三通引流管1根,另备脑脊液压力管。

【操作程序】

1.将小儿全身约束取仰卧位,剃去前囟周围头发,请助手固定其头部。

2.选择穿刺部位,自前囟两外角距中线约1.5~2cm处为穿刺点。

3.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常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点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与头皮垂直进针。

4.进针深度与体重有关,体重为1~1.5kg,进针2~3cm, 1.5~2.5kg,进针3~4cm,大于2.5 kg,进针4~5cm。进针速度宜慢,每进针0.5cm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待有脑脊液流出,连接压力管测脑压,留取标本,插入针芯,固定穿刺针。

5.操作完后拔针,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压迫10~15分钟,防止头皮出血及脑脊液外漏。

6.整理用物,送小儿回病室,记录。

【注意事项】

1.局部皮肤感染的小儿禁忌做此操作。

2.应严格无菌操作,掌握适应证。

3.穿刺时应遵循一定的方向,严格掌握进针深度,防止损伤胸干或脉络膜静脉丛。一般选右侧脑室穿刺。若两次穿刺未成功。应停止进行。

4.穿刺点不能离中线过近,以免损伤上矢状窦。

小儿腰椎穿刺术

【目的】

1.用于检查脑脊液性质、压力、脑脊液常规、细胞生化学。

2.鞘内注射药物。

【用物】

无菌腰椎穿刺包(不同型号的腰椎穿刺针、血管钳、棉球、孔巾、纱布、2mL注射器、脑脊液压力管、无菌手套、1%普鲁卡因)、常规消毒用品、标本瓶、试管架等。

【操作程序】

1.患儿侧卧于操作台上,助手面向患儿,弯曲患儿身体,双臂屈曲贴近腹部,颈向前屈曲,下颚贴于前胸,双手抱膝背部成弓形突出,背部与操作台垂直。

2.选择穿刺点,于两侧髂嵴最高点之间画一连线,该连线中点为第3~4腰椎间隙即穿刺点。婴儿及新生儿以第4~5腰椎间隙为穿刺点。

3.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必要时需局部麻醉。

4.用左手食、拇指固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握穿刺针垂直刺入(针头斜面斜向头侧),有突破感即至硬脊膜外腔,继续进针,又有突破感时达蛛网膜下腔,停止进针,拔出针芯,留取脑脊液送检。

5.需做鞘内注射者,注完药物后,将针芯插入,拔出穿刺针,消毒穿刺点,盖以无菌纱布,按压2~3分钟,用胶布固定。

6.整理用物,送患儿回病室,去枕平卧4~6小时,颅内高压者平卧24小时。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正确体位,休克者或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时禁忌穿刺。

2.穿刺时遇阻力,需将针稍退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则换一腰椎间隙重新穿刺。

3.操作过程中注意患儿病情变化,有颅内高压需做腰穿时,术前应使用脱水剂降压后再做穿刺。脑脊液流速过快时,应用针芯堵住部分针孔以减慢流速,防止发生脑疝。

4.鞘内注射时,应认真核对药物剂量,放出等量的脑脊液后再注药,推药时速度要缓慢。

小儿骨髓穿刺术

【目的】

1.抽取骨髓,明确诊断。

2.进行骨髓内输血、输液及注入药物。

【用物】

基本同腰椎穿刺术,另备骨穿针、玻璃片,根据需要准备培养瓶及药物。

【操作程序】

1.穿刺部位的选择

(1)髂前上棘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较光的缘处为穿刺点。

(2)胸骨患儿去枕仰卧位,将胸骨抬起。第2肋骨角上下各1~1.5cm的平坦处为穿刺点。

(3)髂后上棘患儿取俯卧位,在第5腰椎水平,旁开3cm左右(髂后上棘较平处)为穿刺点。

(4)胫骨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固定腿部及踝部,胫骨干上1/3内侧垂直刺入2~3cm为穿刺点。

(5)腰椎棘突适用于较大儿童,采用腰穿体位,以腰椎棘突Ⅱ、Ⅲ、Ⅳ为穿刺点。

2.操作者在患儿右侧,常规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孔巾,根据情况给予局麻,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于穿刺部位皮肤按紧固定,右手持穿刺针进入骨髓,拔出针芯,将注射器接紧穿刺针,抽出骨髓少许(约0.2mL),取下注射器。

3.拔出穿刺针将针内骨髓液滴于玻璃片上,尽快做涂片和送检,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压迫1~2分钟,用胶布固定。

4.整理用物。送患儿回病室,记录。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做到准确抽取。

2.抽取骨髓时,用力得当,避免混合血液,影响检查结果。如行胸骨穿刺,用注射器上的针头进行穿刺即可。

3.若一次穿刺不成功,应更换穿刺针重新穿刺。

4.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一般情况,穿刺后,注意穿刺点有无出血,保持患儿穿刺点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