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30461400000041

第41章 外科疾病(2)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以手术切除阑尾为主。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复发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炎症不能控制的阑尾周围脓肿;阑尾脓肿非手术疗法或引流后,经2~3个月可择期行阑尾切除术。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腹痛剧烈,腹肌急硬,肿块拒按,大便秘结,壮热烦躁,且舌质绛红、苔焦黄,脉滑数时为热毒期。适宜用通腑排脓,养阴清热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枳实9克、虎杖10克、厚朴9克、元参12克、生地12克、牡丹皮10克、生薏苡仁30克、木香10克、败酱草15克、人工牛黄1克、桃仁9克。

症见右下腹痛剧烈,少腹硬满拒按,可扪及肿块,壮热便秘,呕恶腹胀,且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洪数时为蕴热期。适宜用通腑泄热,解毒透脓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红藤15克、乳香9克、冬瓜仁20克、没药9克、生大黄9克、赤芍12克、元胡9克、连翘12克、败酱草15克。

症见右下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且舌苔薄黄。脉弦数时为淤滞期。适宜用通里攻下,解毒行淤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生大黄9克(后下)、牡丹皮12克、芒硝9克(冲)、生薏苡仁15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蒲公英15克、丹参12克、木香9克。

[验方治疗]

局限性阑尾周围脓肿应用大蒜3份加芒硝1份捣制成糊,敷于脓肿上的腹壁;大黄末适量以醋调成泥状外;或如意金黄散外敷。口服阑尾清化汤、败酱草汤加减。每日2剂。

针灸足三里、阑尾穴。

[饮食疗法]

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自行痊愈后,多数病例的急性炎症病理改变消退,但部分病例仍可遗留一些改变,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使急性炎性病变演变成慢性阑尾炎。此时,可采取饮食疗法辅助治疗。

马齿白糖饮:鲜马齿苋捣取汁液70毫升,加冷开水至300毫升,调入白糖适量,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

败酱草饮:鬼针草、败酱草各50克,加水8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1剂(重者2剂),分2次服。

银蒲饮:蒲公英30克、金银花60克,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加酒适量,饭前服。

[预防与调理]

日常预防:

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或食后剧烈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饮食调理:

患者饮食保持清淡,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使大便保持通畅。通常而言,对于温热性质的动物肉如羊、牛、狗肉应该节制。而葱、姜、蒜、辣椒也不宜多吃。对于那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豆芽、苦瓜等可以择而食之。

5.胆石症

[病因]

胆石症是结石停留在胆道系统内所形成的疾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

胆石症的形成与胆道蛔虫、胆道感染、代谢障碍、胆汁滞留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中医“肋痛、结胸、黄疸”等病范畴。

胆结石按其主要成分可分为胆色素、胆固醇及混合性3类。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或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结石。

[症状]

典型症状:

胆石症急性发作时,以急性腹绞痛起病,疼痛局限于右上腹,且进行性加重并常向右肩胛下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可有右上腹不适或疼痛。伴有嗳气、腹胀、恶心、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

分类症状:

因结石部位不同,不同类型的胆石症症状也有差异。

胆总管结石。

症状发作时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因为结石的移位或排出,症状可缓解。这种间歇性症状是肝外胆结石的特点。

胆囊结石。

可无症状或有上腹不适、饭后胀饱、厌食油腻等。结石嵌顿在胆囊颈管时引起绞痛发作,不伴炎症者在结石移动后症状缓解。也可长期阻塞胆囊管而形成胆囊积水,可触及无明显触痛的肿大胆囊。若有感染可引起急性胆囊炎。

肝内胆管结石。

可无症状或有肝区经常胀痛不适。可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三联症反复发作,肝肿大,有压痛。

[检查诊断]

相关临床症状及查体时有胆囊区压痛,右侧腹肌紧张,莫非氏征阳性可初步诊断。

肝胆同位素扫描、肝胆管造影和超声波检查,可以确诊。

本病应和胆道蛔虫、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肺炎、胸膜炎相鉴别。

[西医药治疗]

控制感染: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4次。严重感染用庆大霉素16万~24万u,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中静滴。

解痉止痛:颠茄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阿托品0.5毫克肌注,33%硫酸镁10毫升,每日3次。

药物溶石:鹅去氧胆酸,每日15毫克/千克,疗程9~12个月。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右上腹剧烈痛急发,甚则胁下触及包块,胸腹满痛,恶心,呕吐黄苦水,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赤黄,大便不爽或现黄疸,且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时为肝胆湿热型。适宜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茵陈12克、栀子10克、生大黄10克、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木通8克、泽泻10克、生甘草6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

症见除具有肝胆火热.湿热症外,且有右胁剧痛难忍拒按,喜右侧蜷卧,高热寒战,烦躁不安等。热入营血,则可神昏谵语,痉厥,甚至鼻衄、呕血、黑便、尿血、肌肤出血,且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时为热毒炽盛型。适宜用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清开灵20毫升,加5%葡萄糖液1000毫升中静脉滴注。

也可参考方药:金银花15克、蒲公英12克、野菊花10克、紫花地丁10克、紫草10克、连翘12克、鱼腥草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羚羊角3克、人工牛黄1克、茵陈12克、郁金10克、生大黄10克。

症见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痞满,胸闷不舒,嗳气欲呕,不思饮食,大便稀薄,口苦咽干,且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缓或弦细时为肝胆气滞型。适宜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

也可参考方药: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10克、郁金10克。

症见右胁灼痛拒按,脘腹胀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欲饮食,便秘尿赤,或目黄、身黄,且舌红苔黄燥或有芒刺,脉弦滑数或洪数时为肝胆火热型。适宜用通腑泄热,疏肝利胆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黄连10克、黄芩10克、蚤休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生大黄10克、蒲公英10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木香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其适应证为,胆总管结石直径小于1厘米而无并发症及下胆道无狭窄;肝胆管内广泛小结石,手术无法彻底治愈;手术前后用以排出泥沙样或小块结石,有利于手术进行和预防复发。

急性感染和出现胆石症、胆道梗阻时应禁食,胃肠减压,补充体液和电解质。胆石症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药物排石或手术排石。阻塞性黄疸时,注意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K。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因结石部位不同而异。

胆囊结石:

可经腹腔镜切除胆囊或手术切除胆囊。

胆总管结石:

不合并胆道远端狭窄可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如伴胆道远端狭窄时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行奥狄括约肌切开成形取石术。倘若胆道远端狭窄段较长,则经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肝胆管结石:

常合并有肝胆管狭窄。如不合并狭窄或有轻微狭窄则可术中B型超声定位,采用胆道镜取石。肝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者常需行肝内胆管的显露、肝组织切除、引流方式的设置及胆道通道的重建等。如有肝组织萎缩可行肝叶切除术。

[饮食疗法]

牛奶可防胆结石:

临睡前喝一杯全脂牛奶,可防胆结石。因为牛奶能刺激胆囊,使其排空。这样胆囊内胆汁就不易潴留、浓缩,结石就难形成。

生姜防胆结石:

常食糖姜、姜汤、腌姜等姜制品,能相对减少胆汁中粘蛋白的形成,从而起到抑制胆结石的作用。

[预防与调理]

日常预防: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室内工作者及身体肥胖者应强调进行户外活动,如做操、跑步、散步、跳绳等。

情志失调导致神经机能紊乱及胆汁郁积,是本病形成的因素之一。因此,保持情绪乐观。心胸开朗对于预防本病及减少复发具有积极意义。

饮食调理:

胆为消化器官,因此本病饮食调理非常重要。通常应注意如下几点:

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提倡少吃多餐。

注意饮食结构,控制脂肪及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油、动物脑、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宜多吃萝卜、青菜、豆类副食。发作期应采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流食,如米汤、稀饭、藕粉、豆浆、杏仁茶等。不可饮酒,少吃辛辣、油炸之物。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卫生,积极防止肠道寄生虫和肠道感染,可降低胆石症的发病率。

6.急性胆囊炎

[病因]

胆囊炎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即胆囊壁的急性炎症反应;慢性胆囊炎除相关炎症反应外,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和胆囊收缩。两者均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急性胆囊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

胆石症、胆囊管阻塞、胆道蛔虫症、创伤和化学刺激等是常见原因。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症状]

突然发作上腹绞痛。绞痛后右上腹持续加重,可向右肩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

发冷、发热,少有寒战。10%~20%患者出现轻度黄疸。

食欲不振,腹胀等,可反复发作,多在冬秋之交。脂餐饱食,过劳受凉等易诱发。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一特点。

[检查诊断]

体征:体温38℃左右。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或反跳痛,莫菲征反应阳性,部分患者可触及压痛、肿大的胆囊。

白细胞总数>10×109/升,中性粒细胞>70%。

B型超声检查胆囊增大、壁厚>3.5毫米,胆囊内可出现光团声影,动态观察胆囊呈进行性扩大、壁变厚。

腹部x线片示肿大胆囊影,约20%见阳性结石,反射性肠郁积征。静脉胆道造影显示胆管,胆囊不显影。

[西医药治疗]

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伴心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则应用保护心功能药物及胰岛素治疗。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先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以控制感染。待症状缓解后再进一步查明病情。有计划地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

急性胆囊炎可分为单纯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对于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如病情允许而无禁忌证时。应尽量一期施行胆囊切除术。如病情危重,或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疾患又不能耐受较复杂的手术时,可先行胆囊造瘘术,至于根治清除病灶则留待日后处理。

[中医药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可按不同类型辨证论治。

症见右胁绞痛或窜痛,或胁脘隐痛,胀闷感,牵扯肩背。常伴有口苦、咽干、头晕、食少等少阳证。通常无寒热或黄疸。且舌尖微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紧或弦细时为气郁型。适宜用舒肝理气。缓急止痛之法治疗。可用清胆行气汤。

症见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向右肩背放射,右上腹部肌紧张、压痛,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胆囊。伴有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身目发黄,大便秘结,小便少而黄浊。且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时为湿热型。适宜用舒肝利胆,清热利湿之法治疗。可用清胆利湿汤。

症见腹痛剧烈,持续不解,范围广,腹肌强硬,压痛,反跳痛或有包块。高热不退,面红目赤,口干唇燥,全身深黄,大便干结,小便少,色深如茶,甚者可神昏谵语。四肢厥冷,皮肤淤斑,鼻衄齿衄。且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弦滑而数,或沉细而弱时为实火型。适宜用舒肝利胆,清热泻火之法治疗。可用清胆泻火汤。

[验方疗法]

金钱草60~120克,水煎服。

玉米须60克,开水泡饮,或水煎服。

[针灸疗法]

取胆囊穴(阳陵泉1~2寸)、阱陵泉、中脘、太冲、胆俞。绞痛加合谷,黄疸加至阴。高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等。以上穴位选2~4个,大幅度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日针刺2次。

[饮食疗法]

取30~60克玉米须,煎汤代茶饮。或取30克玉米须,加10克鸡内金、10克广郁金,一同煎汁,每日2次,对胆囊炎、胆石症有一定疗效。

茶碱有松弛胆管平滑肌的作用。因此急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饮1杯浓茶汁,可缓解胆区疼痛。

[预防与调理]

日常预防。提倡合理饮食,避免情志刺激。积极防治肠道蛔虫病。

对症调理。对肝胆气郁症患者,因为症状不明显而容易疏忽大意。故应鼓励其坚持治疗,并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寒温适度。肝胆湿热症患者正值急性发作期,故需严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尤其是胁脘腹部的疼痛等病情变化。对肝胆脓毒患者,则需积极纠正其全身情况,休克患者还应进行休克护理,并做好手术前后护理,注意各种引流管通畅及其流量和内容等。

7.慢性胆囊炎

[病因]

慢性胆囊炎常因胆囊结石的存在而发生,在反复发作的患者中约70%有胆囊结石。也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或因胆固醇代谢紊乱而引起。轻者胆囊壁增厚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胆囊壁显着增厚,囊腔变小,机能失常。其他如胆汁代谢失常、胆囊管梗阻、胆汁理化状态改变、胆石形成等,使胆囊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引起慢性炎症,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常见因素。

[症状]

本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有些患者似胃病表现,有上腹痛、嗳气、打呃、厌食油腻食物、胃口差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些似慢性肝炎症状,有肝区、右上腹钝性隐痛,常牵涉到肩背或腰部。上述症状时隐时现,每因进食油腻后加重。当胆囊管梗阻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时,可出现胆绞痛、发热或黄疸等表现。

[检查诊断]

病史。大多数患者既往有胆绞痛或急性胆囊炎发作史。多数为胆囊功能紊乱,常表现有消化不良、不耐脂肪饮食,类似“胃病”病史可长达数年或一二十年。

体征。右上腹有轻度压痛。如炎症波及胆管引起梗阻时,可扪及肿大胆囊,但可无明显压痛。

x线检查。腹部平片约10%的患者显示胆囊结石和钙化胆囊。

胆囊造影。可发现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结石、胆汁浓缩和排空不良等征象。

B型超声波检查。可揭示胆囊大小及囊壁厚度、胆囊内结石(阳性率在90%以上)和胆囊功能失调。

[西医药治疗]

消炎药。细菌感染时选用。

四环素:0.25毫克片剂每次2片,每日3次。不宜长期服用。

氯霉素:0.25克片剂每次2片,每日3次。可引起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对骨髓有毒性作用。不宜久服。

此外,也可选用其他抗生素类,如卡那霉素等肌内注射,以尽快控制感染。

利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