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30461400000039

第39章 传染科疾病(6)

对症治疗。应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诱因,少食多餐,尤以咳后进食较好,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不良刺激,严禁吸烟。痉咳时可采用头低位,从上向下拍背有利痰液引流。加强夜间护理,一旦发生窒息即刻进行人工呼吸、吸痰、吸氧。睡前应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痰多者应给予祛痰药如氯化铵、必嗽平、咳必清等。

抗茵治疗。早期应用抗生素,可起到缩短疗程、减轻症状、清除鼻咽部细菌,及时防止传播的作用。首选红霉素每日50毫克/千克,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2周1疗程。亦可用氨苄青霉素每日100~150毫克/千克,分2次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每日3~5毫克/千克,分2次肌注,疗程均为2周。

并发症治疗:并发肺炎者,适当加用抗生素;并发百日咳脑病时,应止惊,必要时应用脱水剂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本病中医称之为“顿咳”、“鹭鸶咳”、“疫咳”等,可分3期辨证施治。

症见初起似外感。有逐渐加剧之势,常有流涕,痰白稀,多泡沫,且苔薄白,脉浮有力,指纹淡红时为初咳期。适宜用宣肺化痰之法治疗。

可用复方川贝片、杏仁止咳糖浆、川贝枇杷露等。

可参考以下处方:桑叶10克、桑白皮10克、菊花10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杏仁10克、桔梗6克、贝母10克、前胡10克、蝉衣6克。

症见持续连咳,日轻夜重,剧咳时伴有深吸气似鸡鸣声,必待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才能暂时缓解,但不久又复发作.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剧。每次痉咳,多由自发,但有些外因如进食、闻到刺激气味、或情绪激动时都易引起发作。通常在痉咳的第三周达到高峰。重症痉咳每日可多至40~50次,轻症只有5~6次,并可见眼角青紫及结膜下出血。婴幼儿还可引起窒息和抽风时为痉咳期。适宜用清热泻肺,止咳化痰的方法治疗。

可用羊胆丸、清肺抑火丸、橘红丸、婴儿保肺散等。

可参考方药:桑自皮10克、黄芩10克、川贝母6克、半夏6克、苏子6克、山栀子6克、钩藤10克、白僵蚕10克、炙杷叶10克、自茅根15克。

症见阵发性咳嗽渐减,形体虚弱,咳声低而无力时为恢复期。分气虚型和阴虚型。气虚型适宜用益肺健牌的方法治疗。可用四君子丸、人参健脾丸等。阴虚型适宜用滋阴润肺之法治疗。

可用二冬膏、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等。

可参考以下处方:沙参10克、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黄芪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6克、杏仁10克、瓜蒌15克。

[针灸治疗]

针刺:先针定喘,后针天突,行针6~8分钟,中等刺激。然后大椎拔火罐,每日1次。

三棱针点刺:取四缝点刺,每日1次,两手交替轮换,7次1疗程。

[验方疗法]

用新鲜鸡胆汁,加白糖适量,调成糊状,蒸熟内服。1岁以内,3天服1个;1岁以上,每天服1个。如乌鸡胆,猪、牛、羊胆均可,亦可用干燥粉剂。

以紫皮大蒜制成50%糖浆,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5岁以上可加量,疗程7天。

蜈蚣、生甘草等份,为细末,每次1~2克,每日3次,用蜜水调服,连服1周。

鹅不食草500克。制成煎剂500毫升,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疗程7天。

[饮食疗法]

初咳期。

杏仁20粒,白粳米50克,白糖少许,粳米煮粥将熟时入杏仁,煮熟后入白糖调味即成。

生姜50克,麦芽糖100克,加水2碗,煎煮半小时,取汁热饮。

痉咳期。

秋梨、白藕各100克,秋梨去皮核,藕去节一起切碎,用纱布挤汁服用。

川贝母5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熬粥服食。

丝瓜花10克,蜂蜜适量,冲服。

恢复期。

饴糖1匙,豆浆1碗。滚沸的浓豆浆放入饴糖,搅匀即成,分顿食之。

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许煮粥服食。

芡实、薏米、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克,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入粳米150克,煮烂成粥后调入白糖适量即可食用。

[预防与调理]

目前常用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注射,每月1次,共3次。也可用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作药物预防。

也可用中药预防,处方可参考:鱼腥草10克,水煎,分3次口服;棕树叶10克,水煎,分3次口服;本病流行期间,口服大蒜,或用大蒜液滴鼻,均有预防效果。

发现百日咳患儿应及时隔离4~7周。注意保证患儿休息,保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避免接触异味、烟尘等刺激物。

儿童到户外适当活动,可减少发作。并保持患儿精神愉快。患儿要充分休息,尤其要保证夜间的睡眠。幼小婴儿尽量不惹其哭闹,较大的患儿,发作前应加以安慰,消除其恐惧心理。发作时可助患儿坐起,轻拍背部,随时将口鼻分泌物和眼泪擦拭干净。

饮食调理也很重要。阵咳发作常致胃口不佳。应选择营养高、易消化、较黏稠的食物,少量多次,如吐出,则应随时重喂。吐后即时做口腔清洁。

3.猩红热

[病因]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染。

患儿多为3岁以上小儿,6个月以下极为少见。少数患儿病后1~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症状]

本病潜伏期1~5天。初起突然高热,胃寒头痛、呕吐、烦躁、咽部疼痛、咽充血极明显、扁桃体肿大或可见脓性分泌物。

发热1~2日后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上胸部,自上而下很快蔓延至四肢,重者手掌及足底也有;皮疹为弥漫性细小点状,以后隆起,有的呈鸡皮样,密布呈普遍红晕,疹间无正常皮肤;肘前、腋部、腹股沟、胭部等处较密集。

皮疹在2天内出齐,疹盛时皮肤瘙痒。面部发红,但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后2日内达到高峰,第一周末开始脱屑、消退。重症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脓毒血症。幼儿本病不典型,后期易并发肾炎及风湿热。

[分期]

典型的猩红热依病情可分为3期。

前驱期。起病急,发热、咽痛、头痛、咽部充血、舌有白苔。

出疹期。1~2日后出现,此时体温最高,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24小时蔓延全身。2~4日消退,重症持续1周。

恢复期。病后1周后皮疹开始消退。

[检查诊断]

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患者常有接触史。

典型皮疹。

外伤后有发热,典型皮疹而无咽峡炎者为外科性猩红热。

血常规检查、咽拭子试验: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物培养得溶血性链球菌。

[西医药治疗]

通常治疗。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轻者每日、80万~160万u,分2次肌注。连用10日;重症每日200万~600万u,静滴,至少连用10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等。中毒型伴休克者应静脉给足量青霉素,并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氧、输入新鲜血等。

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大龄患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呕吐,咽喉疼痛红肿,肌肤丹痧隐约可见,且舌质红苔白,脉浮数时为疾病初起。适宜用辛凉清热,解毒利咽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桔梗10克、蝉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荆芥3克、甘草3克。

症见壮热不解,面赤口干,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的白点,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淤点。见疹后1~2日舌苔黄燥,舌质红刺,3~4日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无力。适宜用清气凉血,泻火解毒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1.5克、鲜生地10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10克、鲜竹叶6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症见丹痧布齐后1~2日,开始皮肤脱屑,此时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但留有低热,唇口干燥,或伴干咳,食欲不振,且舌红少津,脉细数。适宜用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叶10克。

[预防与调理]

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去公共场所,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其分泌物及污染物应随时消毒。

患者应隔离至咽峡炎治愈,或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或从治疗之日起隔离7日。

儿童机构工作人员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并给予治疗,至3次培养阴性后方可恢复工作。

患儿注意营养成分和水分的补充,以恢复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