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30461400000014

第14章 内科疾病(4)

预防感冒、腹泻等疾病,积极治疗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

冠心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与潘生丁合用),有预防心肌梗死作用。

8.慢性胃炎

[病因]

慢性胃炎是指基本局限于胃黏膜层的慢性炎症。按胃镜下所见和组织学特征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萎缩、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

慢性胃炎的病因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长期的进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药物。

细菌感染。

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低下及营养障碍,导致慢性炎症。

胆汁反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

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原因。

[症状]

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亦可为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腹疼痛。除疼痛外,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及嗳气。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上述症状外,可伴有疲乏、痞满、贫血、腹泻、舌炎、指甲脆弱等。通常有上腹部轻微压痛,萎缩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肤黏膜苍白及光滑舌等,少数有消瘦、贫血。

[检查诊断]

临床相关症状及体征。

依靠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组织可确诊。胃液分析,幽门弯曲菌检查,胃分泌功能测定,x线检查,有关抗体的检查可作为本症诊断的参考,应除外消化性溃疡、胃癌及慢性肝、胆、胰疾患。

分型:

可分为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和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

[西医药治疗]

通常治疗:饮食疗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疗措施,饮食易于消化,避免刺激性,进食应细嚼慢咽以达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药物、戒除烟酒、治疗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腹痛时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较高者可用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或碳酸钙0.5克,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盐3~5毫升,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剂10毫升,每日3次;贫血时可以口服铁剂及肌内注射维生素BIz;胃镜下有胆汁返流时可服胃复安(灭吐灵)10毫克,每日3次。

抗茵治疗:适用于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庆大霉素2万u,每日4次;链霉素0.25克,每日4次;痢特灵0.1克,每日3次;甲硝唑0.25克,每日3次;呋喃唑硐0.1克,每日3次。选择其中1~2种服用。

其他治疗:与自身免疫有关的低酸性慢性胃炎,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5毫克,每日3次,地塞米松0.75毫克,每日3次。但应在严密观察下慎用,疑有消化性溃疡者应禁用。低酸性慢性胃炎可因细菌繁殖易致病情加重,可于短期内试用抗菌药物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且舌红苔黄,脉弦数时为肝胃蕴热型。适宜用疏肝和胃,泄热止痛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6克、青皮10克、浙贝母10克、白芍药10克、川楝子6克、黄连6克、蒲公英12克、吴茱萸2克。

症见胃脘胀痛明显,嗳气,嘈杂,口中黏腻,或口苔口臭,大便不畅,胸闷痞塞,纳差,食后胀痛加重,且舌质稍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时为脾胃湿热型。适宜用清热泄浊,和胃消痞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苍术10克、厚朴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白豆蔻5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

症见胃脘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咽燥,胃中嘈杂灼热,大便干结,食少、纳呆、乏力,且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继数时为脾胃阴虚型。适宜用养阴益胃之法治疗。

也可参考方药: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生地黄10克、淡竹叶6克、白扁豆10克、清半夏10克、甘草6克、大枣2枚。

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呕吐清水,纳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薄,且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时为脾胃虚寒型。适宜用益气温中,健脾和胃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黄芪12克、桂枝6克、芍药10克、生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饴糖30克。

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证”、“虚劳”等范畴,可按以下4型选用中成药:

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伴嘈杂心烦,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且舌红少津,脉细数时为虚热型。适宜用养阴清热,调和脾胃之法治疗。可服阴虚胃痛冲剂、阴虚胃痛片、猴菇菌片、胃痛宁等。

症见胃脘胀痛,牵连两胁,嗳气频频,胸闷气短,每因情志不遂而引起诸症加重,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时为气滞型。适宜用疏肝理气,和胃调中的方法治疗。可服四逆散、舒肝丸、气滞胃痛冲剂等。

症见胃脘满痛,嗳腐食臭,泛酸倒饱,腹胀便秘,口舌生疮,且舌苔黄厚,脉弦而滑时为食滞型。适宜用消食导滞,安胃和中之法治疗。可服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大山楂丸、木香顺气丸等。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无华,饭后脘闷不舒,大便不调,且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时为气虚型。适宜用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的方法治疗。可服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丸、三九胃泰等;若伴有胃痛遇冷则甚,得温则减者可配合服用黄芪建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饮食疗法]

虚热型:

①银耳羹:银耳5克、鸡蛋1个、冰糖60克。炖烂服用,每日1次,可常服用。

②玉竹煎:玉竹15克,沙参、麦冬各10克。加水煎汤,调入冰糖适量,分早晚各服1次。可常服用。

气滞型:

①疏肝饮:柴胡、陈皮各6克、党参10克、粳米(炒至焦黄)50克。加水4碗,煎至1碗半,水煎代茶饮。每日1次。连服4~6日。

②陈皮汤:陈皮10克、大枣12枚。煎汤,加糖适量,分早晚各服1次,可连服3~5日。

食滞型:

①鸡内金粉:取鸡内金2~5个,洗净炒焦后研末。每次1.5~3克,米汤调服,每日1次。可常服之。

②麦芽汤:麦芽50~120克,煎汁,分早晚各服1次,可常服之。授乳期不宜服。

气虚型:

①益脾饼:白术30克、干姜6克,煎汤取汁;红枣250克,去核捣泥;鸡内金15克,碎成细粉;面粉500克,油、盐适量,与药汁、枣泥、鸡内金粉做成薄饼,文火烙熟。可经常食用。

②砂仁粥:粳米100克、砂仁5克,先将砂仁研为细粉,于粳米煮粥熟时纳入,片刻即成。每日服用1次,可经常食用。

[预防与调理]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食生冷辛辣之物,不酗酒,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有营养的软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9.消化性溃疡

[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故名为消化性溃疡。因为发生的部位多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除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外,少数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一空肠吻合口、美克尔憩室等处。本病病因较多,遗传、地理环境、精神、饮食及药物等因素均是致病源。

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除胃酸等因素外,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难治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窦炎的主要病因,而慢性胃窦炎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均有慢性胃窦炎存在,而大多数胃溃疡是在慢性胃窦炎的基础上发生的。

药物:

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消炎痛等会引起黏膜发生出血、糜烂、溃疡。

胃酸分泌过多:

溃疡只发生于与胃酸接触的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可使溃疡愈合。

O型血而非血型物质分泌者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要比通常人群大2.5倍。本病有家族聚集现象。

应急和心理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急性消化溃疡。消化性溃疡患者在焦虎和忧伤时,可使症状复发或加剧。

吸烟:

长期吸烟者的发病率要比不吸烟者高,而且溃疡面大而愈合慢。

[症状]

溃疡病以腹痛为主。疼痛常限于上腹部,有缓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3个特点。

缓慢性过程。起病多缓慢,通常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周期性发作。一些患者随着病程进展,发作变得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延长,而缓解期相应缩短。除季节或气候突变影响外,过度疲劳、饮食失调也可以引起发作。

节律性疼痛。疼痛呈隐痛、灼痛、钝痛、压痛或胀痛,甚至像是饥饿的感觉。有时在进食或服用抗酸解痉药物后,疼痛可暂时缓解。典型的胃溃疡疼痛往往在餐后半小时发生,经过1~2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为止,患者常以进食来缓解疼痛。因此,胃溃疡有进食一疼痛一缓解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有疼痛一进食一缓解的规律。

本病的其他症状,如反酸、嗳气、流涎,多见于溃疡活动程度较高的患者。部分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烦躁、失眠等消化症状及全身症状。

[检查诊断]

病史。慢性病史长达6~7年,有的长达20年以上。

溃疡病在没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体征通常不明显。仅在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腹壁通常柔软,其压痛点多与溃疡的部位相符。

胃液检查。胃溃疡患者的胃液分析多无明显改变;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总胃液和胃酸分泌往往高于正常人。

粪便隐血试验。经3天隐血饮食后,若粪便隐血仍呈阳性,则提示溃疡处于活动期。

X线钡餐造影。可呈现激惹、变形或龛影。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以至十二指肠黏膜的溃疡性改变,并可取活检标本或脱落细胞作病理检验,以鉴别病变的良性与恶性。

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具有典型周期性及节律性,进食或服用碱性药物能得到缓解,可初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本病需注意和胃癌、慢性胃炎、胃一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胆石症相鉴别。

[并发症]

可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

[西医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抑制胃酸分泌。合理选择制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抗胆碱能药物及H2受体阻滞剂。制酸药物常用氢氧化铝凝胶10毫升,每日3次;或碳酸钙0.6~1.2克,每日3次;或三矽酸美0.6克,每日3次。抗胆碱能药物可用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或胃疡平1~2毫克,每日3次。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常用量为200毫克,每日3次,每晚临睡加服400毫克。质子泵抑制剂如洛赛克1次20毫克,1日1~2次。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1克,每日3次,饭后2~3小时服用。

抗生素:抑制甚至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本病可选用:如庆大霉素4万u,口服,每日3次(三餐前1小时),10天为一疗程,共3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痢特灵0.2克,口服;每日3次,服7天,后改为每次0.1克,每日3次,服7天,2周为1疗程。

手术治疗:若出现溃疡病合并出血、急性穿孔和幽门梗阻者;可疑为恶性或复发性胃溃疡;顽固性的溃疡,如穿透性或多发性溃疡,以及术后复发性溃疡,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个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胃脘胀痛,两胁胀闷,因嗳气或矢气则舒,善怒而太息,胸闷食少,泛吐酸水,口苦眩晕,且舌苔薄白,脉弦时为肝胃气滞型。适宜用理气行滞,疏肝和胃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柴胡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制香附6克、川楝子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元胡6克。

可服中成药:柴胡疏肝丸、调胃舒肝丸、舒肝丸等。

症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食人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少易痛,口苦而干,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且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时为肝胃热郁型。适宜用清胃泄热,舒肝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夏枯草10克、青皮10克、浙贝母10克、白芍10克、黄连6克、蒲公英12克、郁金10克、吴茱萸3克、川楝子10克。

可服中成药:左金丸、加味左金丸、龙胆泻肝丸、溃疡宁胶囊等。

症见胃痛如刺如割,痛处不移,有呕血或黑便史,且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时为淤血阻络型。适宜用活血化淤,通络和胃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丹参1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灵脂6克、延胡索6克、制乳香3克、檀香3克、制没药3克、血竭5克、砂仁3克。

可服中成药:元胡止痛片、心腹气痛丸等。

症见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呕吐清涎,且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时为脾胃虚寒型。适宜用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炙黄芪12克、人参5克、白术10克、桂枝9克、白芍10克、炮干姜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砂仁3克、甘草6克。

可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虚寒胃痛冲剂或胶囊等。

[饮食疗法]

肝气犯胃型。

①佛手柑粥:佛手柑15克,煎汤去渣;以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同煮为粥,纳入佛手汁微沸即可。日服2~3次。

②陈皮草蜜膏:陈皮、甘草各100克,洗净泡后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3次,合并浓煎成稠膏状,加蜂蜜1倍,至沸停火,装瓶备用。每次一汤匙,直接食用,每日2次。

肝胃郁热型。甜咸小白菜汁:小白菜250克,洗净,剁碎,以食盐少许腌拌10分钟。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加白糖适量。一日内分3次,空腹饮用。

脾胃虚寒型。

①砂仁粥:粳米100克先煮粥,砂仁5克研末入粥,再稍煮即可。

②糖蜜红茶饮:红茶5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再调入蜂蜜与红糖适量。趁热频频饮用,每日3剂,饭前饮用。

淤血阻络型。芍甘楞散:赤、白芍各30克,甘草50克,煅瓦楞子200克,共研细末,每次10克,粳米煮汁送下,每日3次饭前服。

[预防与调理]

溃疡活动期宜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平时亦要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应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易于消化和注意营养,避免刺激性饮食。溃疡活动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随着症状改善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注意情绪变化,避免过度紧张与焦虑。

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在气候突变的情况下,要及时增减衣被,并保持居室的温度与卫生。

慎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免胃黏膜损伤及胃液分泌失调。服药要遵医嘱,足疗程。

10.脂肪肝

[病因]

脂肪肝是指因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疾病。

脂肪肝病因主要有酗酒、肥胖、糖尿病、妊娠、肝炎及药物(如皮质激素)或毒物损伤肝脏所致。

[症状]

常见症状有:肝脏肿大,肝区疼痛或不适,食欲减退,脘腹痞胀;溏便,少数可有轻度黄疸。亦是否有明显临床症状者。

[检查诊断]

脂肪肝通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因无触痛性肝肿大而被发现,但也可因右上腹痛、触痛及黄疸而被发现。

实验室检查(血浆蛋白、胆红素、转氨酶)有或无不正常,血脂升高,超声波、CT及同位素扫描示脂肪肝图像及肝活体组织检查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