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运气来临的时候你挡都挡不住。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后悔的事了,也不会有“坐失良机”一说了。正如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说的:“有的事情,你错过了一回,就错过了一辈子。”
在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运气与变化,这些运气与变化,往往改变人一生的命运,而有时候,是否能够抓住一个机会,则可能会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关键之点。
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看到一则投资广告,内容是说某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产品,需要批量生产,但资金有限,急需有人加盟合作等。两个青年人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且一无所有,甲青年认为自己没有资金,无法投资,希望自己现在努力赚钱,等日后有机会再来投资;乙青年虽然也是两手空空,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所以他想方设法四处借钱,凑够了资金,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几年之后,他不仅还清了所借的款项,还获得了额外的利润,并成为该公司的股东。随着公司的逐渐壮大,他也开始发财致富,而甲青年虽然在几年之后赚了一些钱,但是仍然过着最普通的日子。
人生的机遇一半攥在自己的手中,要想获得成功与财富,就必须不断地用你手中的机会发展自己。
夏宾说过:“优秀的人不会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如果你等待机会从天而降,落到你的面前,不如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去寻找或创造机会,以实现自己的成功梦想。
软弱的人、犹豫不决的人总是借口说没有机会,他们在遇到失败时,总会把责任推卸掉,拿自己运气不好来开脱,或是说自己没有办法,因为没有遇到成功的良机。其实,每个人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机会,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一次展示你的优雅与礼貌、果断与勇气的机会,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机会将最终给你带来使你获得巨大成功的大机会。
世界上到处需要而又缺少的,正是那些能够制造机会的人。有的人只会坐着不动,祈求上苍给他机会,让他时来运转,但是对于那些能够寻找并制造机会的人来说,他们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最终获得了他们想要的。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所简陋的木头房子里,这座房子四面透风,远离学校,但是林肯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来看书学习。他想上学,每天就步行9英里路,到一个算是最近的简陋学校中去。他没有书读,就在荒野中跋涉50英里,去借书来读。后来林肯因家境贫困,仅上了不满一年的学,就辍学去工作,在艰苦劳累了一天的晚上,借着木柴的火光,仍然继续坚持学习,后来他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在没有机会读书的情况下,林肯不断地创造机会来读书,并且最终都如愿以偿。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等待机会以至成为习惯的人并不少见。创造力的发挥、工作的热忱和精力,都在这种等待中消失了。对于那些不肯踏实工作而只会胡思乱想的人,机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实,运气是可以去创造的,与其哀叹运气与自己无缘,不如奋起去努力制造成功的机会。
卡耐基的自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的朋友亨利,在15岁时,有一天向他的哥哥借了25美分,前去报社刊登广告,第二天的报纸广告栏出现了一行字:“做事认真,勤奋苦干的少年求职。”当天就有著名的比达韦尔公司经理写信来,叫他一两天内前去会面。
亨利一到就被雇用,做服务生,虽然工资很低,让人指使来指使去,但他永远挂着一脸微笑,从来不显露一点不愉快的样子,同时,对于别人的工作也极力帮忙,积极地学习,常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这样的勤奋和苦干,很快就被大家另眼相看。他以平凡认真的态度获得了董事长的垂青,5年后,他20岁时,董事长就资助他开了一家制铁工厂。
后来成为千万富翁的亨利总是这样自动地、积极地创造机会,开拓自己的命运。这说明每一个人,只要有毅力,有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就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如果你把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寄希望于“不知哪一天从天而降的好运”,那么也许等到你白发苍苍时还两手空空。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集中在一点上,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有的人一遇挫折就退缩、抱怨,说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环境,无法把自己的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抱怨、叹息是毫无用处、毫无意义的。
打破禁忌创造财富
皮尔·卡丹,一个服装世界极负盛名的品牌。那么,他是如何取得如此的骄人成绩,他的制胜之道是什么?那就是他的别出心裁。
事实证明人们都有猎奇的心理,只有新奇的东西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珠,皮尔·卡丹正是用他出奇的设计之手,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经济迅速复苏,大批妇女冲出家庭的藩篱,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整个欧洲的社会消费大增。皮尔·卡丹想:如果能将自己设计的服装大批生产,市场前景将会不可估量。皮尔·卡丹本来就是极聪明的人,他怎能放过这一商机。他毅然提出了“成衣大众化”的口号,把设计重点放在一般消费者身上,让更多的妇女和男士买得起、穿得上。
不久,皮尔·卡丹源源不断地推出了一系列风格高雅、质料适度的成衣,这些物美价廉的服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皮尔·卡丹时装店天天门庭若市。
“成衣大众化”在商战中是出奇制胜的妙计,而在服装界则是一种创造性的革命。
皮尔·卡丹这一大胆创举,惹怒了保守而忌妒的同行,他们群起而攻之,说他离经叛道,有伤风化,联手欲将皮尔·卡丹逐出巴黎时装界。
面对世俗的偏见、同行的忌妒,皮尔·卡丹没有屈服退缩,而是我行我素,一次又一次使用奇招妙计,攻克和占领时装市场的一个又一个阵地。
在皮尔·卡丹之前,法国时装可以说是女人的领地,根本没有男人的一席之地。这是法国数年时装历史一直维持着的传统,谁也没想过变更。皮尔·卡丹却从此处找到了开拓市场的缺口。于是,他继“成衣大众化”之后,又掀起一股男性时装的旋风。不久,在那些被女性时装长期垄断的橱窗,开始出现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高级时装。
紧接着,皮尔·卡丹又把开拓市场的目光转向了童装,他的系列童装一问世,就迅速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他所设计的童装怪诞离奇,富有幻想,仿佛在为儿童世界演绎着一个个童话和梦想。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童装单调、平淡的陈旧样式,而且使落后的法国童装与高级时装一起走向了国际市场。
尔后,皮尔·卡丹又推出一系列妇女秋季套装,以款式新颖、料质柔顺、做工精细而成为年轻太太、时髦女郎的抢手货,并再一次轰动整个巴黎。
皮尔·卡丹不仅在服装领域里出奇制胜,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奇招迭出。
他首先在法国倡导转让设计和商标,利润提成7%至10%的经营方式。打破了服装行业长期一成不变的呆板经营局面,推动了法国服装产量的增长,而且将法国服装设计艺术推向一个高潮。
1962年,法国服装行会在所有会员的要求下,请皮尔·卡丹出任行会的主席。
他还先后三次获得法国时装的最高荣誉大奖——金顶针奖。这一大奖对一个时装设计师来讲,就像电影奥斯卡金奖或学术界的诺贝尔奖一样,代表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今,皮尔·卡丹的名字可以和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齐名,被视为法国的骄傲。
对于喜新厌旧、追赶时髦的小姐们,皮尔·卡丹用一套套新颖的服装去满足她们。不仅如此,他还在社会需求增加的情势下提出“成衣大众化”口号,并掀起男装的旋风,还推出童装、妇女秋季套装等产品。所有这些成就和随之而来的数不清的财富,都是他打破行业传统禁忌别出心裁的结果。
对于经营者来说,凡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观念,都是扼杀商业竞争新思路的刽子手。经营者如果能在经营过程中创新经营,改变传统思维,定能在激烈竞争的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就一番事业。
任何“危机”都是“契机”
商人在商业活动中有时会遇到“坏事”。所谓“坏事”,对企业而言就是事故,就是危机。可以这样说,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事故和危机。一旦事故和危机发生了,就应该努力“善用坏事”,“化危为机”,将每一次事故和危机都创造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次新机会。
李光明是广东潮州人,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做生意却很有一套。他先是在一个保险公司跑业务,由于业绩突出,很快被提升为部门主管,年薪10万以上,但他并不感到满足。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向老总递交了辞职书,然后借了些钱在广州开了一家制皂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玛莉C11”的药皂,由于其配方精良,清新爽洁,市场上一直很畅销,几乎成了居家必备之品。
可是,就在“玛莉C11”药皂大获其利、大量外销欧美各地时,突然从美国传来一个不利的消息,指出从广州进口的“玛莉C11”药皂中,“C11”的成分过大,有害人体,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令人生畏。这下子,不仅“玛莉C11”药皂出口受阻,连国内的销量也急剧下降,市场顿时萎缩了2/3,公司面临覆巢之危。
李光明毕竟是个生意人,是一位商场宿将,很有一些经营高招,他想:自己的产品是经过精心配方多次的严格试验研制而成的,消费者并无不良反应,怎么一到美国便毁誉四起?是不是美国商人采取的诽谤手段,恶性竞争呢?
于是,他立刻召集技术人员对已生产的“玛莉C11”型药皂进行一次品质检验,结果证明“玛莉C11”配方正常,性能良好,并无任何不良副作用。按照常理,弄清事实真相之后,本可以由公司公布检验结果,公开辟谣,但李光明知道,事情既然发展到这一步,再也不好辩白了,如果公开澄清,必然越辩越黑。他灵机一动,决定利用坏事,将计就计。借用广告媒体来一个假戏真做,于是,他叫人很快设计了一组叫人啼笑皆非的广告,刊登在国内外各大报纸上。
第一则广告:征寻“玛莉C11”药皂的受害者。
广告画面背景设计为某律师事务所,一位手执烟斗的律师审视“玛莉C11”照片,文字说明:凡是因使用“玛莉C11”药皂有不良反应者,经公、私立医院证明属实,可以获得50万元人民币的赔偿,请受害人10天之内将相关资料和证明文件直接寄到该律师事务所。
三天后,公司又刊登出第二则广告画面。背景没有变,只是在第一则广告的文字下面又加了一段如下文字:“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受害人。”又过了三天,公司的第三则广告刊登了出来。画面仍是原样,只是文字换了,换成:“已寻找到了两位受害人,但其中一个无医院证明,不予受理;另一个还在医院检查中。”
又一个三天过去了,到了第九天早上,公司登出了第四则广告,赫然发问:“谁是受害人?”广告文字改成:“那个受害人经医院检查,皮肤红疹乃因吃海鲜引起过敏,与‘玛莉C11’药皂无关。”并申明:10天期限一过就不再受理此类案子了。
在第十一天,公司刊登最后一则整版广告,理直气壮地公告:“我才是受害者!”画面改为用手铐铐住的“玛莉C11”药皂。文字说明:“遍寻世界各地,未见‘玛莉C11’有受害先例,敬请消费者安心使用。”连续四次10天寻找“玛莉C11”药皂受害人的广告,实际是一出假戏真做,吸引了众多的产品用户的关注,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反响,无形地使“玛莉C11”药皂有害的谣传不攻自破,大大增强了广大消费者对“玛莉C11”药皂品质的信赖,也提高了公司的声誉。此后,“玛莉C11”药皂销量迅速上升,经久不衰。
作为“玛莉C11”药皂公司的老板——李光明,如今当然也变得风光无限了。他把市场反映出来的问题,巧妙地加以转化,成功地变为变相宣传自己产品的广告。
“坏事”往往会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信誉、形象,甚至生存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企业家和企划师,任何“危机”都应该是“机”而不是“危”。因为任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都应该具备“临危不乱”、“善用坏事”、“转危为安”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与策划,应注意三点:
第一,事前要有所准备。对于一个精明的企业家而言,平时就应对企业运作中可能发生的重大危机有预见,包括危机的种类、特征、性质、规划等,并分类做出应急方案。
第二,事发后,保持冷静。
第三,立即提出对策。
三者环环相扣,利用危机扩大企业的影响,利用对策提高公司的声誉。把原来的危机转化为企业腾飞的机遇。
陷阱之上必有香饵
能在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无疑是谋术中的高手,商人做生意就必须分清正当收益与诱饵的区别,以免中了他人的算计。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有布置好诱饵让人钻的陷阱。小心谨慎,看清前面的每一步路。
1973年10月,西方发生了“石油危机”。当时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在艾克森公司带头下,把每桶原油的价格从3.5美元提到20美元。
石油原产地开采者马上一拥而上,石油生产量由原来的日产12000桶上升为16000桶,结果,生产过剩,市场行情又开始暴跌。
生产者同盟发现生产过剩的严重性之后,立即决定在半年内不准开发新油井,如果半年后还不能解决生产过剩,就再封锁30天。
这个限制生产石油的措施,给“下游工程”——炼油企业造成严重困难。没有原油,还炼什么?这时,洛克菲勒突然宣布:高价收购石油,每桶4.75美元,数量不限,有多少收购多少!
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但谁也无法不对每桶4.75美元的高价怦然心动,大批的石油生产者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闻风而至,早把“自我约束”抛到脑后。同时,洛克菲勒派出大批掮客。
掮客们个个能言善辩,口里像抹了层蜜,他们皮包中塞满了现金,四处游说,拼命怂恿:“美孚石油公司每天将以现金收购15000桶石油,快和美孚石油公司签约吧。”
同盟方面也并非毫无知晓,他们拼命劝止那些利欲熏心的原产地业者:
“美孚石油公司是条大蟒蛇,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可是原产地业者对这些警告充耳不闻,因为诱饵实在太迷人了!
这些原产地业主们看也不看,便轻率地签订了合同。为了应付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他们又纷纷开发新油井,可是在签订的合约中美孚石油公司并未保证永远保持4.75美元的价格。
由于石油行情的变化是不定的,因此无法预测市场的价格变化,因为供需变化的状况无法确定。洛克菲勒当然不会白白做出蠢事,他这招果然迅速瓦解了生产者同盟的防线!他们不顾“限制生产原油”的那一纸同盟书,纷纷起动大量开采原油,开发新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