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3044000000043

第43章 富人为增加现金流而努力(3)

经验数据表明,大部分富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尽管他们的风险厌恶程度各不相同。富人的理性投资通常表现为:收益增加自身效用,而风险会减少效用,多承担一分风险,就需要多一分收益来补偿,风险和收益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再说消费理性。从理论上说,个人消费的最大优点在于:所有消费品(包括闲暇)对特定消费者来说边际效用相等。假定在面包和牛奶之间选择,则面包吃得太多,会导致面包的边际效用减少(甚至会感觉厌恶),则应该减少面包的消费,而增加牛奶的消费,直到两者的边际效用相等。但在实际生活中,效用只是个人感受,受个人偏好影响,很难比较,更无法测度,从而消费理性是较难实现的。

与消费理性相关,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对所有物品都适用?对面包和牛奶来说,显然是适用的。但对金钱呢?好像未必。常见越有钱的人,对金钱的渴望越强烈,正像通常所说的:越有钱便越吝啬,越吝啬便越有钱!

有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同游,巴菲特让后者在外面买半打百事可乐给他,因为宾馆里的价钱是外面的两倍。后者对他的消费观念完全认同,欣然从命。这是他们的理性消费,即每一个硬币都要得到最佳使用。在另一个极端,我们则可以看到许多“穷大方”行为,越是没钱,越要摆阔,钱花得越是容易。因此,似乎与一般的消费品不同,金钱的边际效用非负(钱越多越好),且不一定递减。

消费理性还与理论上关于“选择的完备性假设”有关。根据该假设,若有物品A和B,则要么人们认为A比B好,要么是B比A好,要么是一样好,而不可能有第四种情况。若你选择了对你来说比较好的,那么消费就是理性的。但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中引述了一个“布里丹之驴”的故事,对“完备性”假设提出了质疑。

故事是说:布里丹有头驴,面对两堆草,因为无法选择哪堆更好,最后饿死了。显然它并不认为A比B好,也不认为B比A好,也不认为两堆一样好,从而吃任何一堆都无所谓!那么它是怎么认为的呢?也许它认为两堆都不好,而它想要的却没有出现。

因此,只存在相对的理性而不存在绝对的理性,富人做的事情,便是通过相对的理性挖掘到绝对的财富。

于平常处听商机

对于常人听来可能平淡无奇的话,在索罗斯听起来,可能就是重要的买进或卖出的信号。

各国重要领导,甚至重要的地方官员、商界大腕的谈话,往往都会有很重要的含义在里面,聪明的投资者总能听懂其中的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预测。

1992年,德国央行史莱辛阁的演说中提到:如果投资人认为欧元是一篮子固定货币的话,那就错的离谱了。当年总统为了经济问题,一再提高马克的利率,使得马克变成强势货币,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德国及意大利不得不跟进,但是英国及意大利的经济情况不理想,因此在苦撑汇率之时,对德国抱怨连连。

索罗斯听完史莱辛阁的演讲之后,确定其中必有他意,有可能是在影射意大利的里拉。后来索罗斯与史莱辛阁交谈时问对方,对欧元作为货币有什么看法。得到的回答是,史莱辛阁喜欢欧元的构想,但是对欧元的叫法不太喜欢,如果同一名称叫马克的话,他才会比较容易接受。

索罗斯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于是立刻放空意大利里拉,这让他大赚了三亿;随后索罗斯借了一大笔英镑,然后改换成马克,又赚了十亿美金。

索罗斯的反应说明他有一种能解读话语弦外之音的高超本领。

有的投资者总是抱着一种“事不关股,高高挂起”的态度。索罗斯则刚好相反,他关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取的消息甚至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解读能力。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索罗斯听说银行要宴请证券分析师,这可是一件新鲜事。虽然索罗斯没有被邀请,但他却敏锐的感觉到要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接下来,他以最快的速度买进经营体质较佳的银行股,果然索罗斯通过买进的股票获利五成。当时他解读到的弦外音是:银行业可能要公布利多消息。

某省曾有一个小型印染厂,开始时由于经营不力,产品陈旧等原因,经营情况一直都很差,但一次,其企业负责人由于公事出差。

在出差的旅途中,他发现无论坐火车,还是坐汽车,人都特别多,一种职业的敏感使他和这些旅客聊了起来,通过谈话,他逐步认识到这些人都是出外旅游的,而且从谈话中他还了解到这些旅客外出旅游多有一些不便之处。

这些话题都一一萦绕在他头脑之中,通过认真地决策和分析,认识到旅游服务项目将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于是他回到厂子之后,大胆地向旅游服务行业进军,大力开发旅游制品,并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果然,其产品推出市场之后,很快被抢购一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该厂的经营状况迅速扭转。

在市场之中这样的机会很多,它关键需要每一位有志致富的都做一位有心人,这样才能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并把具体的机会转化成为非常实际的利润。

节俭才是王道

托马斯·斯坦雷和威廉·丹科都是拥有博士头衔的市场调查问题专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他们最近出版了一本产生轰动效应的畅销书——《百万富翁距你不远》。这本书在出版后数十周内一直排在《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等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该书所描写的当代百万富翁的一般形象,与我们在大多数媒体中所见到的以及我们所想象的大为不同。这些富翁多半生活俭朴,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他们在致富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常人忽视了的东西,以该书的主要作者斯坦雷为例,他就属于这样一类的新时代的百万富翁。尽管这本畅销书的简装本的版权费就为他创造了100多万美元的财富,但是这位百万富翁仍然居住在他那个1982年建造的四居室的房屋里,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以下是斯坦雷在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采访时就美国百万富翁的成功之道所发表的精彩言论。

——百万富翁是怎样走上致富之道的呢?

——收入完全不同于财富。对此,我们必须理解,当今的富豪们大多数收入丰厚,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注意积敛财富,杜绝随意挥霍。他们中的多数生活在他们所能够承受的生活水平之下。我们调查过的百万富豪的年平均收入为13万多美元,可是绝大部分每年花费都不超过10万美元。在美国,百万富豪的年平均花费在6万到10万美元之间。

——百万富豪的一般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常人也许难以置信,许多百万富豪的生活非常俭朴,甚至比普通家庭更俭朴。我认识的一个富豪,其家产在2500万美元以上,他从来没有买过一辆新车。他们有4个孩子,但他们只有一套三居室的住房。他的两个儿子睡的是上下铺,而他自己则驾驶着一辆有5年历史的沃尔沃车。这对于一般的美国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我认识的另一位富豪是一个50岁开外的医生。自从医学院毕业以来,他总共才驾驶过两辆车,他的第一辆车行驶了了近30万公里,然后他才买了第二辆二手车。还有一位富豪从来没有在外面吃过饭,他的妻子为他准备午餐,他自己用一个牛皮纸袋将其带到公司里去吃。30年过去了,这种节俭的生活为他省下了不少的钱。

——节俭的生活方式真的就那么有意义吗?

——节俭的财务计划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研究过的那些富豪们可以在无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平均维持其生活16年。有一个售卖和租赁建筑设备的富豪告诉我,当他看到那些与他谈生意的主观们时,他想要是这些主管们的孩子被人绑架,他们甚至拿不出1万美元去赎回自己的孩子,可见那些人的财务状况是何等的糟糕。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财务计划具有何等的重要性。我曾经与一个非百万富豪的人交谈过。他,年纪在50岁左右,是一个大型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圣诞节前的一个星期被告知,他要在圣诞节的头一天到丹佛市的分公司报到。他如果有足够的储蓄,就可以拒绝这种不愉快的安排,因为他有三个孩子,现在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他的太太更是喜爱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但是因为积蓄有限,他们的存款仅仅只有三个月的工资,最后不得不搬家去了他们全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而真正的百万富翁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妨碍财富积累的最大天敌是什么?

——在不必要的开支上浪费,比如在衣物、外出就餐等无实用价值的方面上花费过多。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律师、会计师或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者,你总会觉得自己理当生活在一定水平之上——有一个与你身份相符的居住环境,有一辆价值不菲的轿车等。我们就曾经拜访过这样的一位人物,他拥有许多套价值在2000美元以上的西装。我私下问我自己,在他走出服装店之后这些每套2000美元的西装还值多少钱呢?我认识一个年轻的股票经纪人,他年收入为8万,他想买一幢豪华的别墅,我看过他的账单,他要购买的东西的价值正好是在银行能够贷款给他的最大限额边沿。我向他谈起了我认识的另一对职业夫妇,他们的年收入也在8万美元之上。但是,他们却乘巴士去单位,视加班工作为家常便饭。是不是有了一个经纪人的职业和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的学历,就意味着必须享受奢华的生活呢?其实不是的。美国半数以上的百万富豪住在中产阶级、蓝领阶层集中的地方或乡村地区,就像我们曾经采访过的一个富豪那样,当我们走进他家时,我们没能从他的衣橱里找到一套西装,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惊讶。他穿着一条破旧的牛仔裤,驾驶着一辆10年以上的二手车,而他的一些高中同学,现在却住着豪宅、驾着豪华车、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对此这位先生告诉我们,他的这些同学并没有积存什么财富,他用了这样一句话形容他们:“有名无实”。

真正的富翁们大多是非常节俭的,正好与那些大手大脚乱花钱却没有多少积蓄的人形成有趣的对比。如果你不信,不妨看看如下一篇新闻报道。

☆美国百万富翁家庭七成给鞋子换过底

大多数人在听到许多百万富翁会采用以下方式提高其家庭的经济效率时会很吃惊:翻新家具而不是购置新的;更换更便宜的长途电话公司;从不通过电话购物;将鞋子换底或修补;购买杂货时使用优惠券;购买散装的家庭用品。

今天,美国有2/3以上的消费者是冲动型消费者。他没有携带购物单或者只带一张短短的购物单就出现在一家超级市场。他们没有计划,在商场中四处闲逛。

超市购物先画好示意图

那么,在一家食品店中购买东西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在我见过的百万富翁夫妇中,有一对夫妇做得最好。他们把经常要光顾的两家食品店的内景画成地图,并标上每一类商品的名称和位置。这种地图将作为每周的购物单和导购图。如果在某一周他们的某项物品用完了,他们就会在地图上将这一项画上圈。

这听起来好像需要大量的工作,实际并非如此。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假如你没有购物计划,那么你每周将在食品店里花更多时间,那就是你没有提前做好计划的缘故。如果每周占用30分钟,在成年人的一生中,这将会是6.24万分钟至7.8万分钟,或1040小时至1300小时。

刚刚有个安装工给你安装了新的热水器,他在每小时工作时间中所赚的钱比你赚得多——雇请他而不自己干是不是一个错误?你或许认为是,我所访问过的百万富翁又是如何认为的呢?

百万富翁和那些将来可能成为富翁的人对“首次成本”并不敏感,他们只是对“动态周期成本”很敏感。“首次成本”是指如果你自己安装热水器而不是请一个熟练的安装工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节省150美元,但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由安装工安装的热水器的运作成本可能会比你自己安装的热水器节省150美元以上的钱,因为他们更有经验,技术更好。

虽然安装工在每小时中索要的价格高于你每小时工作的报酬,通过自己安装,你能够节省一些钱。但是,你没有考虑到动态周期的差异。如果你决定亲自安装热水器,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你本可以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你的专业或者研究投资上。

所以,节俭并非就是“事事自己动手”。《韦伯斯特英语大辞典》将“节俭”定义为“以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为特征,或者是反映了资源使用的经济性”。这里的关键词是资源,不只是首次成本所花费的钱或美元资产,而是整个动态周期中的资源耗费。

在美国,这些有钱人会不会讨厌回收利用,讨厌给鞋子换底?我对美国百万富翁的调查结果与此假设相反:在所调查的百万富翁中,有70%的人给鞋子换过底。

鞋子耐穿比便宜更重要

在购买鞋子的时候,大部分百万富翁对首次成本也就是鞋子的最初价格不怎么敏感,对质量更为关心。这些对质量很敏感的人是根据使用期成本定义质量的。一位百万富翁说:“我的“爱尔顿”平底鞋已经穿了10多年,已经换过两次底了。算算它的动态周期成本。这双鞋我买的时候花了100美元,给它们换过两次底,每次花费50美元。在我有了“爱尔顿”鞋的10年中,我大约穿了1600天。

从我口袋里出去的成本是200美元,加上鞋值20美元,总成本为220美元。将220美元在1600天中分摊,每天所需要的成本不到I4美分。

让我来告诉你我10多岁的儿子在鞋子上的花费是多少吧。他每年穿破大概6双“耐克”或“阿迪达斯”。他每双鞋子的寿命大约在80天至100天之间。每双鞋子的成本在65美元至85美元之间。

来源:《科学投资》☆

量入为出,消费适可而止

肯尼迪家族是在政治上的名门望族,但这种政治上的成功是以雄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他们从爱尔兰移居到美国的时候还是一贫如洗,但是仅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就成为美国有名的富裕家庭。他们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理财,无论有多少财富,都让每一分钱花得有根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