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中,五代南唐名画家顾闳中所绘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一说此画为宋人所摹)以它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但说起顾闳中以此图为风花雪月的南唐后主李煜传递情报的趣闻,却不见得有多少读者能够清楚了。
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公元902~970年),五代时潍州北海人(今山东潍坊),字叔言。后唐同光年举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后因战乱逃到江南做官,历事李升、李璟、李煜三主。韩熙载投顺南唐后,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对北方籍官员的猜忌,屡借故毒杀不少北方籍大臣,在后周对南唐日益紧逼的形势下,李煜却愈加刚愎自用,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激化,朝不保夕。于是韩熙载便整日里征歌买妓,饮酒弄妾,常常躲在家中招人作长夜之饮,席间轻歌曼舞,笙箫和鸣。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使政敌放松对他的警惕,使后主对他减少猜忌,以图自保。
面对韩熙载的歌舞放浪的生活,后主李煜的想法现今已无从考证,也成了历史学家众说纷纭的趣闻之一。一说后主李煜非常艳羡韩熙载的夜宴,又没有机会亲自参与,只好派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的顾闳中潜入韩宅观察,尔后再据回忆画出来,作为别有一番情趣的宴会“情报图”以供欣赏。这才有了《韩熙载夜宴图》长卷存世于今。一说后主李煜即位,爱韩熙载之才,有意授其为相。韩熙载感到政局日下、非独木可支,因而以声色自娱来“避国家入相之命”。李煜为了对其进行规劝,才派遣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窥探,用“心识默记”的方法画下了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卷。据说事后李煜曾把这幅画拿给韩熙载观看,希望其能节制放荡的生活,以国事为重,结果“熙载视之安然”,依旧我行我素。还有一说,后主李煜怕韩熙载曾在北方为官,对南唐怀有二心,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到韩熙载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了韩熙载家以后,正碰上韩熙载在家夜宴。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整个夜宴中,韩熙载将那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的形态做了一次表演……当时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不管以上何种说法更符合史实,《韩熙载夜宴图》的情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尔虞我诈的内部矛盾和骄奢淫逸的官场风气。
精彩链接
画中场景在何处
韩熙载定居南京后的寓所,也即此画的发生地在今南京中华门一带,《同治上江志》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门外,南唐韩熙载居此。”
骄奢淫逸的南唐之风
由韩熙载的生活可见南唐的奢靡之风。韩熙载宴席上的宾客都是当时名士风流,也有一些奇怪的宾客,如和尚德明及其学生舒雅等人;而女宾中竟包括韩熙载的妹妹!这与历代习俗都有些差异,可见当时之人乃不以骄奢淫逸为羞。李温陵《初潭集·卷十七》有云:“韩熙载事江南三主,时谓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唯多置女仆,昼夜歌舞,后房伎妾恣其出入。”据载,韩熙载就自己养有姬妾四十余人。朝廷给他的俸禄,全被姬妾分去,他就穿上破衣,背起竹筐,扮成乞丐,走到各姬妾住的地方去乞食,以为笑乐。
画中屏风和床榻的特殊用处
《韩熙载夜宴图》在画面结构中,屏风和床榻的使用具有特殊的微妙意义。它们作为人物活动的道具,一方面起到分隔画面,使每段独立成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各段连贯起来,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这种处理手法,比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长卷画又进了一大步。
六朝珍藏
此图曾经和清雍正朝权臣年羹尧有过短暂的缘分,所以图上有年羹尧的收藏印。但是好景不长,雍正朝年羹尧获罪抄家,于是《韩熙载夜宴图》便被收入清宫。自命为“翰林天子”的乾隆对此画喜爱有加,在图上留下了他亲笔篆书的题签并钤盖了“太上皇帝”御玺。此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它一直是清内府的珍藏。
此画作者新考
对于画的作者,有的学者认为是顾闳中,有的学者认为另有其人。
否认《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真迹的学者们依据主要是画中屏风里的山水画具有典型南宋风格——“一角半边的图式”。因为“一角半边的图式”为南宋时著名画家马远、夏奎所创立,如果是南唐的作品,怎么会有这种风格?另外清朝顺治年间的著名收藏家孙承泽在他的《庚子销夏记》中说过:“熙载夜宴图凡见数卷,大约南宋院中人笔。”这也可以是一个佐证。对于画中屏风的“一角半边的图式”,有的学者进行了这样的猜想:南宋与南唐都面临着北方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于是南宋的院体画家在临摹《夜宴图》原作时,出于对韩熙载或者李后主的同情,以一种同病相怜的心态将画中屏风里原有的“南唐山水”换成了南宋山水,用这种“一角半边”图式所隐含的残山剩水情结来隐喻韩熙载那个年代所面临的危险处境,这也是一种可能。
而另外一种可能是《夜宴图》原本就出自顾闳中之手,因为它具有清晰的流传轨迹以及特有的材料特征和风格特征。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一角半边”的山水图式可能不是马远、夏奎所独创,也不是南宋山水画特有的风格了,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唐或更早。或许在南唐形成的“一角半边”的山水图式在北宋被人们所推崇的巨然、李成和范宽等画家的大山大水所淹没,只是到了南宋,这种图式又被那些饱受失土之恨同时又多愁善感的画家们重新捡了起来并赋予时代的意义。学者们的这两种猜想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辨别的困难。是南唐的原本还是宋人的摹本?看来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