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赚到更多的钱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靠坑蒙拐骗偷赚来的不义之财,永远只是小财,这样的人也永远只能停留在穷人堆里。良好的品德不仅是每个人立足社会、创造财富的基础,更是让他人与你合作、赢得财富的前提,美德能够创造财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逐财富、期盼发家是人之常情。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追逐财富也是发展自身、完善自我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个人对创造积累财富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求财可以,却应“取之有道”。
致富或取财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巧取豪夺、欺骗讹诈的,甚至还有杀人越货的、走私贩毒的、拐卖人口的、卖淫嫖娼的、出卖灵魂的……这些都是不义之财,或者叫做取之不“道”。在古代,所谓“取之有道”的“道”,主要是指道德和良心,关乎他人和社会责任。而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道”主要是指法律、规章等条文形式的权利义务性规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应有两种含义:一是有形之道,一是无形之道。所谓有形者即法律、规范。有人认为,只要法律未明确禁止的行为就是合乎“道”的行为;所谓无形之道,即道德和良心。这应是既讲合法取财,又能以德取财或兼顾社会责任,这样得来的财富更能久远。以道德、良心作为“取财”是否合“道”的标准未免空泛,也没有强制约束力。
“有道”之道包罗广泛。首先,求财要符合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固然不能靠骗得手,靠偷靠抢,靠贪污受贿,靠职业的便利……这样小到失去了长远的发展,大到以生命的失去为代价。其次要合法取财,还要兼顾社会责任。
追逐财富是人之常情。但我们看到,不少人为了赚钱,不惜损害人格尊严,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这些都是不知“取之有道”的表现。到头来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只有取财有道,才能有所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精华中,要在吃亏在先、严于律己的品质上,才能使你的商业长久发展,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
宋朝的赵汴是位正直无私的大臣。他住在一处极其狭小的院子里,其侄子为讨他欢喜,用重金买下一位邻居老人的房子,准备为其扩大住宅。赵汴得知此事后,把侄儿叫到跟前说:“这位老人与我们已是三世邻居了,怎能忍心为了自身安逸而把老人家挤走呢?”于是当即命令侄儿把房子还给老人,且不许他向老人讨要已付的房钱。
赵汴是朝中掌握大权的重臣,不要说花钱买邻居的房子,就是无条件让全村人搬迁,谁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可赵汴从不为自己着想,宁可自家拥挤、寒酸,也绝不忍心挤走别人。他的高尚品行受到了村人和朝中大臣们的赞颂。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吃亏是福”,其实这一判断遵从于一个基本定理:有所失,必有所得。把这一定理展开来便是:小失小得,大失大得,不失不得。
李嘉诚也曾说过:“有时你看似是在做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可见,“吃亏是福”是李嘉诚经商的原则之一。于是想到那些怕吃亏的商人,为了获取点利益,算来算去,到头来却是在算自己。
为利而弃德是赚钱的大忌
做生意为的是赚钱,但不能只为利而弃德。小生意人总会在各方面挖利润,但大生意人则是舍小利,求大利。这不是简单的互换原则,而是获利之道的聪明之举。
李嘉诚认为,一个只图小利的人,终究成不了大商人。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人相信贪利才能暴富,这只能说是暴发户,而不是大生意人;真正的大生意人都是舍小取大的人,他们能取能舍,心态开阔,积极打造自己的人脉网络。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的生意人。
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的人,关键就在于赢得人心,构建人脉关系。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佣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年薪。以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赢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佣金,一家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饵,钓大利之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佣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股票被抬高,长实市值大增。
对李嘉诚这样的大商人而言,佣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
赢得人心,善交同行朋友,是儒商李嘉诚商场制胜的诀窍。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目光只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不管朋友交情。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朋友,进而破坏了财路。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李嘉诚正相反,他舍弃了金钱,而赢得了朋友。没有关系,就没有财路,这是定则。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做一锤子买卖,只能自己将财路摧毁。
爱心能推开财富大门
友善待人,滋润自己也滋润别人。友善是快乐之源,也是财富之本。那些正在体验应如何施予以及如何接受的人乃是最快乐的最富有的人。一个商人在商场中能不能得到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私心,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能够想到别人,那么,就会赢得别人的敬仰和信赖,也就不会挡了自己的财路。
李嘉诚就是一个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的商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想一想李嘉诚这句箴言:“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善待他人,做对手不做敌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以势压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人准则,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能做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都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
“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就像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
李嘉诚在一次救业大行动中,还有一个惊人之举:他将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匀出了1243万磅,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在直接购入国外厂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购入价格转让给了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厂家。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多达数百家。李嘉诚此举真可谓雪中送炭、雨中送伞。他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商人皆为利来,只是为了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也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但李嘉诚扶危济困的义举,为他树立起了崇高的商业形象,使他的声誉和声望如日中天。善心佛性,为李嘉诚树立下了良好的形象,他对他的员工也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这一切均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李嘉诚认为,企业养活员工已经是过时的经营理念,现在新的经营理念应该是员工养活公司、养活企业。企业就像家庭,员工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的时候为了名可以舍利、可以忘生,掌握这一点,无往不利。因此,善待自己的属下特别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子”,使其“士为知己者死”,让人产生一种经营者非常“念旧”的感觉,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人心,使别人愿意为你肝脑涂地。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发展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港某著名记者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而此时,塑胶花早已过了黄金时期,根本已无钱可赚。
长江实业在地产业当时的赢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的小利,对于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但李嘉诚却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不外是顾念着那些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李嘉诚是很念旧的。他认为,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老员工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唐太宗李世民将舟比喻为皇帝,将水比喻为民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嘉诚的观念与唐太宗的十分相似,不同的是,李嘉诚将其阐发在商场上。
确实,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再有本事的经营者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的。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为经营者出力,这个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还将之实践到经营管理中,而且是一贯身体力行。他认为,一支同心同德、肯替上司卖命的团队才会坚不可摧,一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同样的,如果没有员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公司又怎么能赚大钱呢?而要员工全心全意地工作,将心比心,就要让员工得到他们劳动的所得,关心他们的利益。
赚钱与做人一样,要富有爱心,只顾自己牟取私利,不顾他人利益考虑的人,不可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像李嘉诚这样,救人于危难之中,不但能赢得人缘、信誉及声望,也为他日后创大业赚大钱埋下伏笔。因此,我们要想获得财富,就要让爱心充溢自己的心灵,无论是对你的同行,还是对你的对手,或是对和你一起打拼的员工都要这样。
先做人再做生意
你若想立志经商赚钱,那么必须知道:作为一个商人,最值钱的东西应是“做人”两字。只有把人做好了,你才有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的可能。
林尚沃生于朝鲜平安北道义州,他从一名卑微的杂货店店员成长为朝鲜“天下第一商”的一生堪称传奇。林尚沃将禅学融入了自己的经商生涯中,使经营之道与做人之道血肉相融。他总结出来“经商即做人”的经营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经商人士。他也被人尊称为“得商道”的圣人。
在台湾本地成长起来的世界级企业家王永庆,一生信奉做人的真理。他本着“经商要以做人为先”的理念,从而发家致富。
早年的王永庆以开米店为生。按理说,米是最难竞争的,因为每家的米似乎都一样。然而,王永庆却能使手中的米变得不一样。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当时,小小的嘉义就共有米店26家,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王永庆不知深浅,贸然投身此行,前景很不乐观。他的全部资金只有父亲为他东挪西借的200元钱,他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小小的铺面。由于米店规模小,地处偏僻,又缺乏知名度,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他的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样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话:“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那时,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和沙粒。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和来米店帮工的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糠谷、沙粒统统清理干净。这样一来,他店里的米质比其他米店要高一个档次。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王永庆却增加了这一服务项目。无论天晴下雨,无论路程远近,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马送到,而且免收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