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41

第41章 马病(3种)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

流行性淋巴管炎(又称假性皮疽)是由皮疽组织胞浆菌引起马属动物(偶尔也感染骆驼)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下淋巴管及其临近淋巴结发炎、脓肿、溃疡和肉芽肿结节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皮疽组织胞浆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目、丛梗孢科、组织胞浆菌属。

皮疽组织胞浆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顽强。病变部位的病原菌在直射阳光作用下能耐受5天,60℃能存活30分钟;在80℃仅几分钟即可杀死。0.2%升汞要60分钟杀死,5%石炭酸l~5小时死亡。在0.25%石炭酸、0.1%盐酸溶液中能存活数周。在1个大气压的热压消毒器中10分钟杀死。病畜厩舍污染本菌经6个月仍能存活。

患畜病灶的排出物是主要传染源,含有本菌的泥土也是传染源。本病通过与病畜脓性分泌物直接或间接通过受伤的皮肤和黏膜等途径传染。也可通过昆虫机械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物体传播本病。本病不能经消化道传染。

马、驴、骡易感,骆驼和水牛也可偶然感染。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秋末及冬初多发。潮湿地区、洪水泛滥后多发。不分年龄,但以2~6岁的马属动物多发。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30~40天。人工感染为30~60天。

主要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及黏膜发生结节、脓肿、溃疡和淋巴管索状肿及串珠状结节。

皮肤(皮下组织)结节、脓肿和溃疡:常见于四肢、头部(尤其是唇部),其次为颈、背、腰、尻、胸侧和腹侧。初为硬性无痛结节,随之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黄白色混有血液的脓汁,形成溃疡。继而愈合或形成瘘管。

黏膜结节:常侵害鼻腔黏膜,可见鼻腔有少量黏液脓性鼻漏,鼻黏膜上有大小不等黄白色结节,结节逐渐破溃形成溃疡,颌下淋巴结也多同时肿大。口唇、眼结膜及生殖道黏膜,公畜的包皮、阴囊、阴茎和母畜的阴唇、会阴、乳房等处也可发生结节和溃疡。

淋巴管索状肿及串珠状结节:病菌引起淋巴管内膜炎和淋巴管周围炎,使之变粗变硬呈索状。因淋巴管瓣膜栓塞,在索状肿胀的淋巴管上形成许多串珠状结节,呈长时间硬肿,而后变软化脓,破溃后流出黄白色或淡红色脓液,形成蘑菇状溃疡。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体温一般不升高,全身症状不明显。

诊断与疫情报告

一般根据病畜体表淋巴管的索状肿状,串珠状结节,蘑菇状溃疡和全身症状不明显等,结合流行情况即可确诊。为了和类似疾病的鉴别,可进行细菌学与变态反应诊断。

1.细菌学诊断:采取病变部的脓汁或分泌物,放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玻片,用弱光油浸镜头检查,发现囊球菌即可确诊。

2.变态反应诊断:流行性淋巴管炎变态反应原为囊球菌素和浓缩囊球菌素。变态反应诊断法不仅特异性强,检出率高,而且还可早期检出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病畜。

本病应与鼻疽、溃疡性淋巴管炎鉴别。

流行性淋巴管炎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对本病的免疫预防一起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前苏联曾研制成福尔马林灭活苗。我国兰州兽医研究所1973年开始研究本病,于1981年研制出弗氏不完全佐剂灭活苗,1985年培育出T21~71弱毒菌苗。

1.弗氏不完全佐剂灭活苗,以4毫升菌苗间隔10天颈部皮下2次免疫接种,其免疫力可达60%~65%。

2.T21~71弱毒菌苗,一次颈部皮下注射4毫升菌苗,保护率为84%。

经常刷拭马体,消除各种可能发生外伤的因素。发生外伤后,及时治疗。对久治不愈的创伤或瘘管,应采取脓汁做进一步检查。对新购进的马骡,应做细致的体表检查,注意有无结节和脓肿,防止带入病马。

发生本病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马应及时隔离、治疗。患病严重的病马予以扑杀。病死马尸体应深埋或焚烧。

被污染的厩舍、系马场以及饲养管理用具,应以10%热氢氧化钠或20%漂白粉液消毒,每10~15天一次,刷拭用具及鞍具等应以5%甲醛液消毒。粪便经发酵处理。治愈马应继续隔离观察个半月后,方可混群。

治疗可应用“九一四”或黄色素静脉注射,或土霉素肌肉注射。

马腺疫

马腺疫是由马链球菌马亚种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黏膜发炎、颌下淋巴结肿胀化脓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马链球菌马亚种旧称马腺疫链球菌,为链球菌属C群成员。菌体呈球形或椭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但能形成荚膜。在病灶中呈长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菌体相互连接呈串珠状;在培养物和鼻液中的为短链,短的只有几个甚至两个相连。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6~9天,脓汁中的细菌在干燥条件下可生存数周。但菌体对热的抵抗力不强,煮沸则立即死亡。对一般消毒药敏感。

传染源为病畜和病愈后的带菌动物。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创伤和交配感染。

易感动物为马属动物,以马最易感,骡和驴次之。4个月至4岁的马最易感,尤其1~2岁马发病最多,1~2个月的幼驹和5岁以上的马感染性较低。

本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一般是9月份开始,至次年3、4月,其他季节多呈散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为l~8天。

临床常见有一过型腺疫、典型腺疫和恶性腺疫三种病型。

一过型腺疫:鼻黏膜炎性卡他,流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体温稍高,颌下淋巴结肿胀。多见于流行后期。

典型腺疫:以发热、鼻黏膜急性卡他和颌下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化脓为特征。表现病畜体温突然升高(39~41℃),鼻黏膜潮红、干燥、发热,流水样浆液性鼻汁,后变为黄白色脓性鼻汁。颌下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起初较硬,触之有热痛感,之后化脓变软,破溃后流出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汁。病程2~3周,愈后一般良好。

恶性腺疫:病原菌由颌下淋巴结的化脓灶经淋巴管或血液转移到其他淋巴结及内脏器官,造成全身性脓毒败血症,致使动物死亡。比较常见的有喉性卡他、额窦性卡他、咽部淋巴结化脓、颈部淋巴结化脓、纵隔淋巴结化脓、肠系膜淋巴结化脓。

鼻、咽黏膜有出血斑点和黏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和炎性充血,后期形成核桃至拳头大的脓肿。有时可见到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在肝、肾、脾、脑、脊髓、乳房、睾丸、骨骼肌及心肌等有大小不等的化脓灶和出血点。

诊断及疫情报告

幼驹和幼马发生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主要是颌下淋巴结)和鼻咽粘膜卡他性化脓性炎症时,应首先考虑马腺疫,确诊需进一步以脓汁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链球菌时,结合病史,可以确诊。

马腺疫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一般可用马腺疫灭活苗或毒素注射预防。用当地新分离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效果较好。在普通肉汤中加入2%的葡萄糖和3%灭活马血清(60℃1小时),而后接种马腺疫链球菌,37℃培养48小时,加入0.5%石炭酸,37℃放置24小时,将各菌株的培养物等量混合,即为灭活菌苗。再用小鼠作安全试验和效力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用法为皮下注射2次,间隔1周,第1次注射5毫升,第2次注射10毫升,免疫期半年。

发生本病时,病马隔离治疗。污染的厩舍,运动场及用具等彻底消毒。

炎性肿胀期的治疗:发病不久,可用樟脑酒精、复方醋酸铅加磺胶类药物或青霉素,直至恢复体温正常。

化脓期的治疗:如炎性肿胀很大,且坚硬无波动,局部涂擦10~20%松节油软膏。待脓肿成熟,触诊柔软波动,可选波动最明显的地方切开,充分排出脓汁。按一般化脓创处理。化脓期病例,如体温不超过39.5℃,则一般不用抑菌消炎药。如果全身状况不好,应立即应用磺胺、青霉素治疗,防止发生脓毒败血症。

并发症的治疗:当发生炎症波及到喉部,而使喉部、面部等处发生肿胀时,可外敷复方醋酸铅散。发生咽喉炎时,按咽喉类处理。有窒息危险时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同时必要的护理亦很重要。

溃疡性淋巴管炎

溃疡性淋巴管炎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淋巴管发炎、结节和溃疡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伪结核棒状杆菌为棒状杆菌属成员。本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是一种多形性杆状菌,革兰氏阳性而非抗酸性。它通常栖居于肥料、土壤和肠道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在局部化脓灶中的细菌呈球杆状及纤细丝状,着色不均匀,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细小的球杆状集合丛,在老培养基内常呈多形性。在血清琼脂平皿或鲜血琼脂平皿上生长良好,呈现针尖大小、透明、隆起的小菌落,菌落呈乳白色、干燥、扁平,本菌对热敏感,60℃很快杀死,普通消毒药迅速杀死。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污染的肥料、土壤及垫草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一般不直接传染。感染动物为马属动物,多发生于马、骡、驴,羊、骆驼等也可感染。本病多呈散发,病程缓慢,一般呈良性经过,在热带,感染的驴多呈恶性经过。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流行性淋巴管炎的特征性症状是在皮肤、皮下组织及黏膜上发生结节、脓肿和溃疡。皮下淋巴管发炎肿大,并有串珠状结节。患肢疼痛,有跛行。非重症病马(骡),其体温、食欲及精神无明显变化。

受侵害的淋巴管变粗变硬,如索状(索肿),并沿肿胀的淋巴管形成数个结节,呈串珠状排列(串珠状结节),最终破溃形成蘑菇状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化脓。

诊断与疫苗报告

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如需要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采取未溃脓肿的脓汁,做微生物学检查。但有时还可检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其他细菌,诊断时应注意。应与皮肤鼻疽、流行性淋巴管炎鉴别。皮肤鼻疽的淋巴管呈现串珠状索肿和淋巴结的硬固、脓肿,溃疡呈喷火口状,疡底湿润呈猪油状,并有粘稠的脓汁。溃疡性淋巴管炎的溃疡容易愈合,分泌物为脓性,不粘稠,当用鼻疽菌素点眼时,不出现反应。

溃疡性淋巴管炎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疫苗进行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厩舍卫生,防止外伤。发生外伤时,及时治疗。轻症病例,应有尽有用手术疗法,常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对结节、溃疡在清洗消毒后,可涂碘酊或其他消毒药,并配合应用青霉素等全身治疗,可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病畜的安静与休息。

平时要做好系马场、厩舍的清洁卫生,防止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