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30343800000005

第5章 防止身体衰老(4)

人类的发展是与人脑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脑的发展,人类的寿命也逐渐延长。有人曾将欧美16世纪以后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研究,发现他们较同时代人寿命更长,平均年龄达60~67岁。其中寿命平均年龄达79岁的正是那些脑力劳动非常艰苦、取得成就最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科学研究已证明,用脑可延缓脑的老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玛利安·戴尔门德从事大脑发展过程的研究已30余年,她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不仅比人们原先想象的要衰老得慢,而且旧的神经根还能在新鲜经历的刺激下派生出新的神经来。

8.寿命与心跳

生物学家观察到动物的寿命与其心跳频率约成反比。这与心跳缓慢,心脏相对休息的时间较长有关。一般说相同时间内体态大的动物心跳次数少,寿命也相对较长。如鲸鱼体重150吨,心跳7次/分,寿命为300~400岁;大象体重3吨,心跳46次/分,寿命为150~200岁;猫体重1.3千克,心跳240次/分,寿命8~10年;煤山雀体重8克,心跳1200次/分,寿命2~3年;人的体重平均70千克,心跳70次/分,寿命为70~80年。在一般情况下,个人的心跳平均频率与寿命也约成反比。心跳缓慢,因此其搏动功能较强,潜力较大,寿命也相对较长。不参加锻炼的人每次心跳搏出量为60~80毫升,而经常锻炼的人每次心跳搏出量达80~100毫升。

9.寿命与睡眠

睡眠是人体一种生理性保护状态。睡眠时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减弱,能量消耗减少,体内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使人们所消耗的能量得以补充,疲劳得以恢复。人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不吃饭可能不会死,但如不睡觉,只能活10~14天。睡眠良好不仅精力旺盛,而且可延年益寿。长寿者多有良好的睡眠,而长期失眠的人,很少有长寿的。科学研究证明,成人每夜睡眠不足4小时,其死亡率比每夜睡7~8小时的人高出180%。但如果每夜睡眠超过10小时,其死亡率比每夜睡7~8小时的人高出80%。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间,因体质、习惯等相差很大,但以睡后疲劳消失,周身感到轻松舒适,精力充沛,头脑清晰,能很好地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准。一般来说能睡6~7小时就够了,也有的老年人需睡8~9小时才够,但中午应有1小时左右的午休为佳。

10.寿命与运动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机器所替代。据统计,100年前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94%靠肌肉力量去完成,而现在大部分是由机器去做。在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部门,95%以上甚至100%的肌肉劳动都被机器所代替,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于体力活动过少,造成了所谓“肌肉饥饿”这一现代社会的流行病症,也给人的健康和长寿带来危害。体力活动过少,会造成人体代谢和机能减退,皮下和内脏器官脂肪沉积,动作不便,心脏负担加重,易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而体育运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定时体育锻炼,可以减少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体重,防止和减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改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以至整个机体的活动能力,是促进人们健康和长寿的有效手段。18世纪法国名医蒂索曾说过一句名言:“运动就其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11.寿命与音乐

音乐能陶冶人的心情,消除人的疲劳,使人精神愉悦,心旷神怡,乐而忘忧,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科学家已经证明,音乐能作用于人脑,调节人的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起到镇静、安定、镇痛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工厂、车间、办公室播放音乐,可以起到减轻工作人员疲劳感、振奋工作情绪的作用;在餐馆、食堂播放轻松的音乐,可以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瑞典的医学研究人员曾试验对老人播放旋律优美的音乐,推迟大脑的衰老,唤回失去的记忆。

12.寿命与免疫

免疫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的一种重要防御能力。人体内的淋巴细胞,能针对外来病原产生专门的抗体,而使人体对那种病原产生特异的抵抗力。在淋巴细胞中,来白骨髓的B细胞和来自胸腺的T细胞,是人体免疫的两大支柱。另外胸腺还能产生胸腺素,它可调节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在人体免疫功能中也很重要。随着衰老,T细胞繁殖缓慢,数量减少,血中胸腺素的含量也明显减少,其结果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60岁老人的免疫力,只及30岁时的1/10,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易受感染,而在感染后恢复缓慢,并且比青壮年易患癌症,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13.寿命与射线

放射线能抑制和破坏人的造血功能。经常接触X线、放射性同位素、铀矿等而没有良好防护,可使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病后恢复较慢,甚至可得慢性放射病。射线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和寿命,而且通过遗传可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和寿命。此外,放射性物质污染大气、食品和水源后,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长期积累也可使人的造血系统等受到抑制破坏,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14.寿命与癌症

癌症是老年人长寿的大敌,在老年人的死因中占第一位,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使癌症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人类癌症90%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已知的化学致癌物质有1000多种,其中煤烟和砷化物可引起皮肤癌,苯和氧化铁可引起肺癌,芳香胺染料可引起膀胱癌,不少金属如铅、钴、锌、镍等也有程度不同的致癌作用。另一种致癌因素是物理因素,如放射线可引起皮肤癌,机械刺激可引起舌边癌、颊黏膜癌、宫颈癌。致癌因素还有微生物因素,如存在于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能引起肝、肾、胃、结肠和肺癌,日本血吸虫能引起肝癌和直肠癌,某些病毒对鼻咽癌、乳腺癌的发生也起一定的作用。

十五、吃糖与长寿的关系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多,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要适时、适量,否则,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不利。所谓营养物质的适时、适量,就是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6种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作用恰好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即达到营养上的平衡。糖类食物属于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美国学者认为,老年人的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我们指的糖,并不单指甜味食品。糖有3种形式:葡萄糖、果糖为单糖,蔗糖、麦芽糖为双糖,淀粉、纤维素为多糖。麦芽糖和蔗糖有甜味,葡萄糖和果糖次之,淀粉和纤维则感觉不出甜味。糖在人体内最容易被吸收利用,它的代谢作用和消化作用也比其他营养迅速。我国人民历来习惯于以多糖类的淀粉做主食,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以大米为例,0.5千克大米能提供的热量,足够一人一天能量的消耗。但对老人来说,果糖更适宜,因为果糖在机体内更容易被吸收,又能经过氨基化和转氨基作用合成氨基酸。通常过量的糖类食物进入人体后,除了供血糖正常消耗外,还会在细胞内转化为脂肪积存起来,使人发胖,而果糖转化成脂肪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有些人平时虽然很少吃脂肪食物,但由于过多食用糖类食物,结果也长胖了,原因就在于糖向脂肪的转化。过多的蛋白质除了氧化释放能量、构成人体组织蛋白外,也会转变成糖类或脂肪。多食糖类食物会诱发胰腺分泌大量的胰腺素,胰腺素能促进糖类转变为脂肪,并在皮下、腹腔内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沉积起来,会使腹部肥胖,其结果是造成腹压增高,腹壁肌肉松弛。这些都不是健康的象征,还会使人的寿命缩短。

总之,中老年人切不可认为营养素多多益善,须知物极必反,老年人更应该控制糖和脂肪的摄取量。

十六、吃盐与长寿的关系

食盐的化学名称叫氯化钠或钠盐,其中氯的含量占60.66%,钠占39.34%。人们常用食盐作调味品,盐能刺激味觉,促进食欲和增加唾液的分泌。人们吃盐主要是吸收其中的钠离子,以及钾、镁、钙离子,以维持人体内的盐代谢平衡、水平衡、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平衡,即人体的“内环境”平衡。多余的钠离子,通过尿液、汗液、粪便排出体外。据测定,一人一天只需3~18克食盐,就足以满足其生理功能的需要。在炎热的天气或大量活动后,因排汗较多,体内的盐含量大大减少,这时需要有适当的补充,否则,如肌肉的钠离子减少过多却未及时补充,会引起肌肉痉挛。

人的味觉主要由舌组织的味蕾产生。味蕾在出生后11个月形成,70岁以后味蕾数量急速减少。高龄老人的甜、咸、酸、苦四种味觉发生了改变,其中以甜味和咸味下降最明显,这使老人不自觉地增加糖和盐的摄入量。如果食盐超出人体的正常需要,就会造成“内平衡”失调,细胞外渗透压增高,细胞内的水分被吸到细胞外,或细胞外的水分排不出去,导致水肿。另外因食盐中的钠离子主要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而血液中的钠离子增多就会把组织液中的水分吸收过来,形成血管内血容量增加。同时,由于小动脉血管壁内钠离子及水分潴留,引起小动脉收缩而增加血管压力,造成血压升高。长期过多地进食咸味重的食品,血压上升后不下降,就变成高血压病。如果再不注意调整饮食,则肾脏排泄钠离子和水的功能就会明显减退,血压继续升高还会引起心力衰竭。

不少营养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在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克的地区,其居民平均血压较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升高的趋势也不明显。然而,这些地区的居民一旦迁到摄盐量较高的地区,其血压也会相应升高。临床上,许多高血压病人,多配以低钠膳食,效果很好。这说明,食盐摄入量对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为此,老年人的膳食要以清淡少盐为宜。

十七、饮茶、饮水与长寿的关系

水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占整个体重的65%。我们吃的食物,包括糖、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都要先溶于水,才能被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后的废物,也要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由于体内水分的分布及循环才能使身体保持恒温。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到了老年期,人体细胞内的水分一般会减少30%~40%,因而影响了身体对各种营养的吸收,皮肤逐渐老化干燥,失去弹性,皱纹增加。有些老年人则表现为“津液不足”,易患慢性便秘等。由此可见,中老年人必须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老年人因生理上的变化,往往对口渴不敏感,加之体内容易缺水,所以要养成每天不渴也要适当饮水的习惯。如果觉得白开水淡而无味,可以喝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氟,喝茶可增加氟的摄取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每天喝上两三杯茶对身体是有益的。

老年人不宜喝浓茶,因为茶叶里的咖啡因会导致兴奋过度、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失眠等。老年人宜饮绿茶,因为绿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比红茶要少。

老年人补充水分的最好方法是喝汤。把肉、鱼、瓜菜等煮成汤,既有营养,又味美可口。

清晨起床后先饮一杯水对身体大有益处。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胃和小肠食物基本上都已排空,喝了水,就等于给排空的肠胃来一次清洗,既有助于当天食物的消化吸收,又可防治便秘。

据专家研究发现,冠心病所致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多发生在上午,其原因之一是经过一夜的睡眠,水分已从汗液、尿液和呼吸中排出体外,使血液变得黏稠,血管腔也因血流量减少而变窄。这就增加了患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供血不足的几率,甚至闭塞的危险。若起床后能喝上一杯水,即可达到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和使血管扩张复原的目的。

应该注意的是,摄水过多、过快对机体也不利,对老人尤其有害。因为突然大量地补充水分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老年人饮水的方法以少量多次为宜。

十八、缺钙对寿命的影响

人到老年,骨骼系统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继续脱水,骨质疏松,强度及韧性减低,脊柱弯曲度增加,逐渐变得弯腰驼背。

这种体态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钙。儿童生长发育时需要补充钙,老人防衰益寿也需要补充钙。老年人活动量少,进食少,加之胃肠道功能减弱,从食物中摄取的钙不能被完全吸收,势必引起钙的缺乏。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的代谢机能降低,骨骼中的大量钙质离开骨组织进入血液中,通过肾脏排泄到尿里,随小便排出体外,致使骨内钙质减少,骨的脆性增加,也就容易弯曲和断裂。如何延缓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1.注意营养,增加食物中钙质的含量

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基质的形成,因此,老人要吃高蛋白、高钙食品。有专家建议,每天应摄取1000毫克的钙。最好的办法是从食物中而不是从补品中摄取。可以补充钙的食物有:奶制品(脱脂奶、酸奶和无脂奶酪)、鱼和贝、水果、蔬菜、谷物和豆类。尤其是牛奶,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很高,是老人不可缺少的食品。

下述每种食物可补充大约300毫克的钙:2杯松软干白酪;2杯冰奶;5盎司鲑鱼;1杯脱脂牛奶;1杯酸奶。通常每天喝上几杯脱脂奶或无脂酸奶,吃上一些豆子、全麦麦片和鱼肉等,就可以保持身体的柔韧性。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你需要摄入钙补品。有可咀嚼和不可咀嚼的两类。服用钙补品,最好是吃饭前或睡觉前服,以保证吸收。有一点需注意:钙补品不能和铁补品或含铁的多维片(多种维生素片)同时服用,因为钙能干扰身体对铁的吸收。

2.参加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来源于适度的持之以恒的劳动或体育锻炼。肌肉的收缩对骨骼中生骨细胞的活动有着良好的刺激作用;适度的肌肉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3.补充维生素

缺少维生素C会影响细胞间质的发育,使骨的皮质变薄。维生素D和维生素A可促进肠道对钙质的吸收,所以,老人服用钙剂时,应同时服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

4.日光浴

中老年人每天晒晒太阳,对防止骨质疏松有一定的作用。经过紫外线照射,皮肤内的7一脱氢胆固醇即转变为胆固化醇(维生素D),这种人体自身的维生素D的转变,可以改善肠道对钙质的吸收功能,从而延缓骨骼系统的老化。

十九、老年斑与健康的关系

时间悄悄地把人们带入了老年,人的外观形态及各个器官都发生着退行性变化。在身体表面经常暴露的部位,如手背、面颊、前臂等处出现色素沉着,即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