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30343800000033

第33章 运动健身与态度(6)

散步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的地点应在室外,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区域,并且划定行走的路线,选定路程的长度、休息的适当位置,以便掌握活动量和指标。一般情况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病情及体质来确定散步时间,但最短不应少于15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小时,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散步的行走速度因人而异,中等速度为每分钟110步左右,每小时行走3~5千米;快速度为每分钟120~125步,每小时行走6千米左右,建议采用中等速度。在步行中间应适当休息一两次,每次3~5分钟。长期散步以后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直至达到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

心血管病人,在散步前、散步完毕即刻、散步完毕后3分钟、散步完毕后5分钟,各测脉搏1次,并作记录,作为研究运动量时的参考数据。

步行路线及方法举例:

第一条路线:平路往返1600米,先用15分钟走完一半,休息3分钟,再用15分钟走完回程。

第二条路线:平路往返2000米,先用18分钟走完一半,休息5分钟,回程用18分钟走完。

2.爬坡步行

爬坡步行是在带有坡度的地段(如山地)上定量步行的一种体育疗法。通过逐渐增加登高坡度来锻炼心脏,有效地增加心肌的储备力,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这种运动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减肥健美也有很好的作用。

爬坡步行应选在室外公园,或附近的小山、高地进行,其运动量取决于步行距离、步行速度、坡度大小、上坡次数以及中间休息次数和休息时间长短等。试举例如下:

第一条路线:往返2000米,其中有两段短的坡路,各长100米,坡度5~10度,其余为平路。先用20~25分钟步行1000米,休息8~10分钟,再用同样的时间按原路返回。

第二条路线:平路往返3000米,在1500米处有30~50米高的小山一座,坡度30度.先用16~18分钟走完1000米平路,休息5分钟后继续用7~8分钟走完500米平路,休息3分钟,然后用20~30分钟爬山,中间可适当休息,上山后休息5~10分钟,然后按同样的时间原路返回。

3.跑步

慢速的较长距离的跑步,能显著地增加肺通气量和氧气吸入量,使有氧代谢明显改善,同时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脏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因而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虽然慢跑容易取得锻炼效果,但由于体力消耗较大,所以老年人不宜贸然从事,以免发生意外。慢跑时应事先做好准备活动,穿合适的运动鞋及宽松的衣服,跑步时应保持轻松的步伐,注意地面和环境,防止发生外伤。也可将慢跑与散步相结合,即跑一会、走一会,可免除单纯慢跑的弊端,尤其适合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三十、冠心病病人运动的注意事项

冠心病是老年人极为常见的一种病,它是一种心脏缺血性的疾病。人体运动后,心脏的工作量加大,耗氧量增多,是否会加重心脏的缺血而诱发心绞痛呢?这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参加运动锻炼的一大疑虑。的确是这样,近些年来,由于不恰当地倡导运动,缺乏医学监督,冠心病病人运动不当后病情加重以致死亡的教训是不少的。

但是,如果掌握冠心病及其运动的规律,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营养心肌的血管增加侧支循环,而改善缺血状态。运动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使心肌具有更强的代偿能力,心搏量增加,心率减慢,耗氧量反而减少。运动还可以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华。反之,过于苛刻地限制冠心病病人的体力活动,往往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由此引起的心脏负荷常常超过体力活动的影响。

因此,我们提倡冠心病病人进行积极而适量的运动。怎样才是适量呢?通常根据心率的变化及运动后的主观感觉来估算运动量。

如果能作活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或者记录运动后心电图变化,对于估算运动量更有科学根据。运动后出现的心悸、头晕,气急等主观症状及出汗多少、口唇颜色、血压变化等特征,都是考虑运动量大小的重要依据,运动后以不出现症状为宜。

冠心病病人参加运动时,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量,还要有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果病情稳定,病龄在3年以上,可作散步、快速步行、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练气功、骑自行车等运动。在心肌梗塞恢复期,国内多主张发病后6~8周下床活动;但是,如果病情稳定,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等并发症时,可以在3~4周后下床活动。一般先在床上做些简单的医疗体操,然后在床上坐位自理生活;2~3天后,如仍无不适,可到床边椅子上坐位活动,接着在室内适应性散步;5~7天后,如仍无不良的异常反应,可选择步行、简易体操等轻微活动。这时,仍须注意避免重体力活动。心肌梗塞急性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均需严格限制活动,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否则,容易引起心脏破裂、心室颤动,进而发生猝死。

此外,要注意锻炼时间,夏季在清晨,避免过热引起出汗太多使血溶量不足;冬季在中午或下午,避免受冷,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三十一、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育锻炼

大量事实证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很有益的,现将几种适宜于高血压患者的体育运动介绍如下。

1.散步

到户外空气新鲜地方去散步,对防治高血压是简单易行的运动方法,而且各期高血压患者均可采用。散步可在早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时间一般为15~50分钟。每天一两次,速度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作较长时间的步行后,舒张压可明显下降,症状也可随之改善。

2.慢跑或长跑

慢跑和长跑的运动量比散步大,它适用于轻症患者。高血压患者慢跑时的最高心率可达120~136次,血压开始平稳下降,脉搏平稳,消化功能增强,症状减轻。跑步时间可由少逐渐增多,以15~30分钟为宜,速度要慢,不要快跑。长期坚持,对防治高血压非常有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不宜长跑,以免发生意外。

3.太极拳

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有显著作用,适用于各期高血压患者。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练习太极拳的50~89岁老人,其日平均血压值为134.1/80毫米汞柱,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高血压者打太极拳有三大好处。第一,太极拳动作柔和,全身肌肉放松能使血管放松,促使血压下降;第二,打太极拳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对人体的刺激,有利血压下降;第三,太极拳包含着平衡性与协调性的动作,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动作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太极拳种类繁多,有繁有简,可根据个人状况自己选择。

4.气功

据我国医学人员对气功疗法降压原理的研究证实,气功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治疗作用,用气功治疗高血压的近期有效率可达90%左右。美国也有报道说,用气功治疗高血压半年后,约75%的人有效。

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注意不要做过猛的低头弯腰、体位变化幅度过大以及用力屏气的动作,以免发生意外。老年人由于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体育锻炼时更应注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

三十二、慢性腰腿痛患者的体育疗法

慢性腰腿痛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会产生这种症状。适宜于体育医疗的比较多发的病症有:腰臀肌肉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后遗症,职业性腰部劳损,腰、腿部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后遗症等。这些病症,只要不在急性发作期,都可按运动处方进行体疗。

运动方式以医疗体操为主,同时可选用悬垂运动、自我推拿、腰部牵引、太极拳和八段锦等。

医疗体操应包括活动腰、髋关节,增加腰、臀部肌肉力量以及矫正性的动作等。一套操8~12节,每天练习1遍。

悬垂运动是用两手攀悬在单杠、肋木、树枝上,身体凌空,腰部放松,或两手攀悬时足尖刚能支地。悬垂时,做腰、臀部各方向的活动,特别是注意多做腰部后伸的动作。一次练习5~10分钟。这个动作对治疗职业性腰部劳损效果好。如弯腰工作两小时,可做悬垂运动两三分钟。

自我推拿,两手空握拳,捶击和擦动腰、臀等处,由上而下数遍,每次3~5分钟,可在医疗体操之前进行。

腰部牵引,用束胸带束住胸部后悬起身体,以身体自身重量作牵引,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太极拳、八段锦,对腰部的锻炼有特殊的作用,练拳时应注意动作以腰为轴,步法虚实分清,每次练拳的活动量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注意事项:

一,腰腿痛急性发作阶段,一般暂不宜体疗。

二,脊柱姿势不正时,要选择矫正的方向运动。

三,运动后有酸胀反应,一两天即能恢复是正常反应,可继续体疗;如数天不能恢复,要调整运动强度。

三十三、糖尿病病人怎样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