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30343800000027

第27章 心理健康与调适(9)

(3)家庭地位的变化。在我国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负担重要角色,作为父母、长辈,他们受到小辈的尊重,很有权威。但是,现在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儿女结婚后组成小家庭,即使与儿女在一起,也常常由于两代人的代沟,使他们之间在兴趣、爱好方面大不相同,相互间共同语言也很少。此外,老年丧偶、无子女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心理状态。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是一种不愿意孤独生存的动物。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丰富自己生活的内容,总是自动地与社会广泛交往,用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人们怕孤独,因为孤独能迫使脑子陷入精神恐怖之中,给人一种空虚、可怕,似有灾难降临之感,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研究还证明孤独可使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麻痹、反应迟钝。

2.消除孤独的方法

(1)广交朋友。一个人即使退休了,但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增进友谊,俗话说“友谊益寿”。

(2)合理宣泄。心理学家指出,宣泄是调节孤独的好方法,对知心朋友可以倾吐自己的痛苦、委屈、不幸……这样可以舒缓心境。

(3)建立和睦家庭。人愈老就愈需要人爱、愈需要家庭温暖。老年夫妻亲密无间、恩爱相处、相依为伴,是克服孤独感的最好方法。对于丧偶的老年人,子女应该支持他们再结良缘,亦要从各方面体贴、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消除孤独感。

(4)安排好每天的日程。每天最好都能翻新花样,可以用一天上业余学校,学习一样新的爱好、技术或课程;再用一天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再用一天去拜访别人;可用一天与家人去看电影、听音乐、看戏等等;还可用一天在家从事业余爱好,画画、做园艺、做家务等。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做。时间安排得周密、紧凑一点,就不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了。

三十三、中老年人丧偶后的心理调适

在家庭、社会关系的丧失中,最难忍受的莫过于亲人的丧失,尤其是配偶的丧失,但这又是经常发生的。配偶一旦不幸早逝,对老年人来说就像遭受掠夺,其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悲伤这种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在心中,会使人体器官受到损伤,并可导致某些器官的病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急性心肌梗塞等。

这道难关如何过?心灵创伤如何医治?唯一的态度就是采取积极措施,不要寂然独处、独自忍受。靠个人力量是很难走出悲痛深渊的,需要子女和亲朋好友的更多关心。

在此,介绍一些方法,以帮助痛失配偶的老年人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1.自我安慰

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心碎、悲伤不已的事,但这又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接近死亡,死亡这个自然法则是逃脱不了的。进而,可安慰自己:“早”走一步的老伴一定“希望”我多保重身体,愉快、坚强的活下去。

2.避免自责

中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对不起死去的老伴,诸如,以前做过一些错事,和老伴争吵过,没有满足老伴某些愿望等等。这种自责心理会使中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对身心健康不利。应该用积极的活动主动地避免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责心理。

3.排泄悲痛法

向亲朋好友倾诉内心的悲痛,以得到劝慰。一般中老年人丧偶后,情志悲痛,孤寂难忍,而向老朋友、老同事、老同学诉说内心的痛苦,都会得到一定的安慰,可以解除一些内心空虚感,得到人生的温暖。

4.投身工作法

投身工作有助于思想平静,可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如果因病不能上班,或已退休在家,到亲友家走走吧,看到人家成双成对的,不免内心想起老伴而触景生情,悲痛难止。而在家里干些家务活,见物如见人,也难以平静内心的痛苦。此时,如果继续从事某项工作,不论是科研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工作,作调查、写文章,在强烈追求的动机推动下,埋头研究与工作,尽量把悲痛从头脑中挤出去。

5.转移注意法

俗话说:见物如见人。常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增加折磨自己的力量,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收藏起来,尤其是最能引起痛苦回忆的物品,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的生活中去。要使自己生活在和过去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天,用铁门把过去与未来割断,不要回忆往事,也不要担心未来。看书是个好办法,多看些有助于消除忧郁的书。

6.帮助他人法

人不能离开社会。隔离和孤独的情感往往是情绪障碍的核心。而关心他人的疾苦则可以减轻自己的悲伤。如果把情感集中到自己的悲痛上,会越来越难以解脱。与他人同舟共济,关心他人的幸福与痛苦,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安慰,同时也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烦恼与悲痛。“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位妇人在失去丈夫的第一个除夕夜,非常思念亲人,当她想到楼下刚刚丧偶的另一个老太太也一定思念亲人时,于是找到老太太一起谈心,互相劝慰。在劝慰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也得到了一定的解脱。

7.化悲痛为力量

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未置我于死的东西,使我变得更加坚强。”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不仅要寄托哀思,更要坚强地活下去,活得有意义。生存的意义在于“有所为”和“有所用”,要化悲痛为力量,逐渐从悲痛中解脱出来。

8.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

老伴去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孤独感更加严重,应寻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这对新生活的开始是有益的。

9.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类,都有一定的依恋关系,如儿童依恋母亲,而成人最为密切的依恋关系一般是夫妻关系。一旦丧偶,这种亲密无间的依恋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如果此时能和子女、亲朋好友等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的依恋关系,就能有效地减轻哀思。在适当的情况下,再婚也是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老年人应勇于面对各种丧失的现实。人一辈子要有许多调整、改变,只要接受现实,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是可以驾驭自己、驾驭生活,使生活质量提高,愉快、幸福地度过晚年。

三十四、中老年人如何学会自我安慰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安慰别人或得到别人安慰的时候。可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安慰,这是一种心理防卫的方式。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上,并非都是铺满鲜花的坦途,反而要常常与不如意之事结伴而行。诸如下岗待业、官职被免、疾病缠身、情场失意等等,常常会使人愤愤不平、叹息不止,失去平缓的心态,容易发生心理扭曲、变态,不但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

于是,安慰自己就成为一种保持心理平缓、健康、平和、轻松心态的一种重要手段,使自己从苦闷、烦恼、消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情绪“由阴转晴”,迎来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安慰自己,就是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适度的宽容,抚慰自己因失败、挫折、不幸而痛苦不堪的心灵,使暗淡的心理图景上闪现出希望之光,以便重新荡起生活之舟,如鱼得水地驶向理想的彼岸。

①给自己安排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散散步,或者看看书,避免一切干扰。

②找知心朋友把心中的苦闷诉说出来,不要让它留存在心里。

③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如集体组织的旅游、舞会等。

④不嫌弃自己,对别人的褒贬好恶也就比较淡然。如果对自己的性格马虎不以为然,能够自我宽容,同时对同样性格马虎的朋友也能够宽容,就能很好的搞好人际关系。

⑤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遭到别人诽谤,受了委屈,胸襟也要宽阔。或者为了完成一件事,生怕人家说闲话,说你出风头、想奖励,你也不要退缩不前。只要你心底无私,干起事来便可无畏。不患得患失,始终保持乐观舒畅,精神上便可得到自慰。

⑥能够宽厚待人。厚是指大事严、小事宽,宽厚是中老年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原则。

⑦不自寻烦恼。中老年人有些烦恼是自己寻出来的,俗话说:“自作自受”。不要为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凡事都有两重性,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因祸得福、乐极生悲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因此中老人对一些生活琐事不要过分认真。有时你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生闷气,家里人莫名其妙,不知你的气因何而起,这时需要你主动地与家人进行沟通;或者自我开解,不要为生活琐事生气,不值得。

⑧要善于自我解嘲。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自我解嘲并非逆来顺受、不思进取,而是随遇而安,放弃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重新设计自己,追求新的目标。一个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