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0岁以后的健康生活
30343800000025

第25章 心理健康与调适(7)

二十二、爱可以拨回年龄的时钟

多项研究证实,亲密、互励的关系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心血管健康。不仅外部压力会导致血压上升,缺少互励的朋友和家庭也会使血压上升。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似乎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夫妻间争吵越激烈,对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越大。

一项利用猕猴进行的压力研究也有相似的发现。最友善的猴子拥有较强的免疫反应,而最好斗最具挑衅性的猴子免疫反应最弱。一位研究人员认为:“相互交往能使动物免受因长期压力而造成的潜在致病影响。”

1.至少结交一位可以交心的朋友

有多少位可以互励的朋友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看是不是真正的知交。一言以蔽之,起码应有一两位知己,双方能够坦诚相处,相互交心,无所保留。这就比50位不能完全交心的朋友都强。应该学会与人为善,而不要敌视别人、冷嘲热讽、多疑猜忌。

2.学会“合理冲突”

当夫妻俩因为谁支配谁而争执时,血压会升高。但如果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互争高低而产生积极的冲突,血压就不会升高。合理冲突的技巧有助于避免搞垮健康。夫妻间互争高低会导致心脏病,而和谐的关系则会对心脏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十三、明确生活目标能使人长寿

快乐、长寿之人的特点是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观念,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不会失去方向。

生活目标观念有宏观和微观两种。从宏观上讲,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的目标——使生活丰富多彩;用智慧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生:发现各种努力的内在意义。

1.人生之大得——求索人生真谛

人活一辈子就要活得明白点。人生就是一个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懂得享受而不懂得去创造,那么享受便毫无快乐可言,因为你没有付出;只懂得创造而不懂得享受,那么创造也失去了其价值,因为你在创造的过程中会失去包括健康等在内的许多宝贵的东西。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创造与享受之间。人生要品尝世间的百味,观赏世间的百态;人生要把过去当成书,有时间要翻一下;要把未来当成一个梦想,有时间规划一下。保持积极的心态,快乐地活着,这就是人生的全部。

2.岁月沧桑,求知机会良多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发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即回顾往事,通过处理失败的人际关系、工作上的挫折、健康问题等等,从中发现问题,来重新学习。“黑暗中总有一线光明”,要成熟,就要不断完善自己。

3.快乐源自精神生活

情感成熟了,我们就会体会到:快乐并非来自豪华小轿车和超大屏幕电视,而是来自我们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以及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而获得的人格魅力。我们不再过分在意最终结果,比如墙上的奖状或超过别人,我们更注重享受自己拥有的亲情、日常生活和娱乐。

4.奉献越多,伤害越小

对人生真谛的探索越深入,就越不会让不愿得到的结果去分散精力。越明晓人生真谛,就越不易受外物影响。最自私的人总想着不断控制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他们才最易受到生活的挑战。而生活目标明确的人通常在情感上、精神上和知识上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因此,他们最不容易被生活的挑战击伤。

5.奉献者会更健康

奉献者关注着生活目标。无论奉献之物多么普通,只要给予了,生活就会丰富而有意义,疾病、物质损失或个人受到的委屈就会变得没那么严重了。总想着奉献的人其实更有可能保持健康,摆脱物欲的束缚,受到他人的欢迎。一旦我们活得更健康、更有意义,且能多活10年,就更能理解当一名奉献者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索取者的深层目的了。

6.给予他人,不觉寂寞

压力主要来自生活中产生的无助感而非生理危害。而有意识地给予他人就会赶走这种无助感。只要是给予他人,则无论是通过教育、倾听的形式或仅仅和那些需要我们的人在一起,我们都会感受到与生活之源的某种联系,因而不易受到孤独感和排斥心理的影响。我们变得不大在意物质获求以及成就的外在形式,而是更欣赏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友爱和真诚,并感受平凡生活时的那种令人舒服的闲暇感。我们得以享受对他人的情爱,尽管内容不同、表达方式不一;当我们运用自己独有的能力或智慧去帮助他人时,无论其助益大小,我们都能产生发现自我能力的成就感。

7.欣赏内在自我

如果我们越超脱个人的俗念,更多地关注公共利益,我们就越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觉可以真正引导自己的行为。有人称之为直觉,还有人称其为内心反应。越脱离低级趣味和钩心斗角,对内心感觉就越敏感。时间已多次证明内心感觉对我们的引导要比智慧和逻辑的引导更准确。这时我们就会益发自得其乐,而没有孤独感。我们在做园艺、赏乐或冥想时均可以诉求于内心世界。有趣的是,我们越不依附于他人,别人似乎越为我们所吸引。

8.奉献导向自我实现

面对物欲以及奋斗目标,人们很容易沉溺其中。如果继续脱离自我的内在动力,我们就很难感到满足。外在的欲望没有尽头。象征着功成名就的“屋宇”永不会完工,因为它总需不断地施工以吸引左邻右舍。而“家”则以其温暖和个性为人接受,因为它不是为了取悦于人。生活亦如此,为了取悦他人,我们永难满足。而以奉献社会为生活目的,我们总能自我实现。当我们决定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我们就能够享受“无限好的夕阳”,并且通过帮助周围的人来享受自我。

9.学会表达爱

我们如何表达爱?很简单,只要愿意就能实现。首先为我们所爱的人——伴侣、子女和父母——奉献自我,并懂得用爱去满足他人的需求。这里说的不是金钱、财产或时间,尽管他们或许需要这些东西。有人希望被接纳和认同,而我们确实热爱并认同他们。那么我们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就让我们从身边的人开始来表达我们的爱吧。

10.别跟自己过不去

别跟自己过不去,别欺骗自己,也不要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要承认自己有缺点,同时也要增强自我意识。没有人和我们完全一样,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我们独一无二。我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听自己爱听的音乐,交自己信得过的朋友,结识自己钦佩之人。我们探求艺术之美,徜徉于大自然,怡然白乐于独思,以上述方式静听内心诉求。把自己作为独特的存在并不会失去什么。相反,我们会更少跟那些独断之人相处。我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因此而大大提高。

二十四、如何克服危机带来的压力

有时,即便我们有良好的意愿和宽阔的胸怀,生活仍会给我们致命的一击。无论这种威胁或损失的性质如何,都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失眠或过度焦虑。那么如何克服呢?

第一,想到最糟糕的结果,作最坏的打算。如果后果是死亡,我们就应该依赖专家和医学技术的帮助;如果后果是破产,我们就应该考虑降低物质消费水平;如果后果是法律起诉,我们应该相信正义终归会战胜邪恶,从而或接受惩罚或为自己的无辜辩护。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情况下,后果尚不比上述种种严重。但是如果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二,请求可以找到的最有能力的专业人士诸如医生、律师、财政专家的帮助,并遵循他们的建议从事。

第三,要认识到一切麻烦事发展的铁的规律是:它终将成为过去。我们起码还有一次机会。如果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就不会有任何损失。

第四,做到以上三点后,我们应把焦虑权当做生活中的又一次经历,并看着它在眼前逐渐消失。

二十五、表达感激之情能减少人际冲突

表达感激之情是一种简单但却极为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对丰富我们的生活有所助益的人们。他们给予的有积极意义的帮助使我们感到更安全、更有成就感。先去感谢那些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关系越密切,感激之情越具人情味。

在家里,你很可能在很多事情上忽略了表示感谢。例如,当丈夫帮助洗碗或做其他家务时,他是否觉得妻子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呢?如果我们养成感谢配偶的习惯,他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对待孩子们也一样。如果我们经常感谢他们,孩子们也许更愿意打扫房间或清除垃圾。这种简单的方法也许会大大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表示感激同样也适用于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即使同事仅仅给予了一点点帮助与照顾,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感谢他们,那么这种帮助将持续下去且有增无减。当下属完成工作任务时,对他们表示感谢无异于任何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向上司表达感激之情,听起来也许很奇怪。但是,偶尔递上一张便条,诚恳地表达一下对他们制定的某个政策的赞赏与支持,会使上司明白我们同他共事心情很舒畅。但如果便条的口气过于客套,难免给人一种低三下四的感觉。要是我们能够简明而得体地表达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同上司的这种交流对我们只有益而无害。

如果我们目前的生活一帆风顺,令人满足,那么不妨大度些,向那些并不包括在支持我们的网络系统内的人表示谢意,即给整个生活以回报。例如,可以感激工作中的服务对象,这将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并且使我们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取决于态度和行动。人的一言一行都有助于建立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够增强人的自尊,最终使人们体会到达到某种目的或完成某种使命的成就感。

我们越是通过赞赏和支持他人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也就越感到快乐,身心也就越健康。

二十六、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养成了表达感激的习惯后,作为引申,我们还可以将一部分精力和才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如医疗机构、专业组织、教育协会等。我们可以主动帮助那些生病的或穷苦的人们,支持自己所在行业的组织,把才能传授给他人。

社会是永远欢迎那些优秀的、工作效率高的志愿者的。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困难,并减少个人问题。

第一,作为志愿者,我们将有机会接触一些风趣、有影响力且特别乐于助人的人。他们是我们行动的典范。这些成功的典型将教我们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作长远打算或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问题的产生。

第二,我们将有机会发挥潜能——以前从未得到过开发和利用的能量与才能。对于一个志愿者的要求也许与我们熟悉的日常工作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我们身上的某一部分能量得以释放。如果没有这个机会,这部分能量也许永远都派不上用场。

第三,在承担新的责任及与别人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将积累更多的经验。这些新的才能与协调技巧无疑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问题,并为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铺平道路。

第四,通过与生活方式不同、观点不同的人们进行交流,将开阔我们的视野,也更容易理解持不同意见者。这样,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也就越发显得游刃有余,并且还能减少由于观点不同而导致的冲突。

我们应该培养这种为社会团体、专业组织和政治机构作贡献的习惯,直至这种行为根深蒂固,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个人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时,我们也将感到更加快乐和满足。

二十七、中老年人的社会心理

1.老年人的精神寄托

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他们具有圆满的精神寄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老人精神寄托和追求应包括8个方面:

①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他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

②自尊自重,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

③社会交往,希望自己能像过去一样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

④亲密忠诚的关系,是老人追求的美好目标之一。

⑤独立自主,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

⑥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总结和回忆自己的一生。

⑦内在精神生活,以自己一生业绩而感到自豪。

⑧爱抚和关怀,不遭到社会遗弃。

2.老年人及其家庭

在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中,几代同堂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与子孙共同生活的基础是道德与感情。然而,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的差异,往往产生一定距离。我国居民区街委会建立了老人活动站,各大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都为离退休老人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使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风格,成为老年家庭生活的重要补充。

3.老年教育事业

离退休以后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体力活动受限,主要待在室内,其生活是否充实幸福,与文化教养的关系甚为密切。文化教养较好,可以阅读图书,研究学问,撰写文章,欣赏音乐与美术……虽然终日身居卧室,仍会感到生活得有意义。因此,那些青壮年时期文化水平不高的中年人,离退休后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晚年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中老年教育应考虑下列4个问题:

①文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应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以便提高中老年人的文化教养水平。

②重视中老年人的学习动机是设置中老年人教育课目的重要依据。

③高智力水平应列为中老年教育的目标,通过中老年教育可以避免或减缓老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衰退,提高智力水平,以便老有所为。

④发挥创造能力,使老年人为社会作出贡献,使中老年教育事业得到生命力。

4.社会结合理论

每个人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在社团或社会人群中出现,其中人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他与社会结合的程度。老年退休后社会赋予其新的角色则仍与社会保持结合状态,衰老就不会很快出现。

二十八、心病要用心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学,目的在于使自己能主动地去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地保持较好精神状态,从而健康地、有所作为地度过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体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体不健康,都称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这是不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