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检查:以脓汁涂片染色镜检可检查病原菌。
【防治】
一般可用马腺疫灭活苗或毒素注射预防。
发生本病时,病马隔离治疗。污染的厩舍,运动场及用具等彻底消毒。
(二十二)马鼻腔肺炎
马鼻腔肺炎是由马疱疹病毒1型和4型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呼吸道卡他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马疱疹病毒1型又称马流产病毒,4型又名马鼻肺炎病毒,均为疱疹病毒科甲亚科水痘病毒属成员。
本病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能在宿主体外长时间存活,能被很多表面活性剂灭活,0.35%的甲醛溶液可迅速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马和带毒马。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仅马属动物感染,疫区以1~2岁马多发,3岁以上马呈隐性感染。本病在易感马群中有高度传染性,一般常呈地方流行性,幼驹断乳期多发。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10天。
病畜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流鼻液,结膜充血、水肿。无继发感染1~2周可痊愈。有的继发肺炎、咽炎、肠炎、屈腱炎及腱鞘炎。临床分为两型。
鼻腔肺炎型:多发生于幼龄马,潜伏期为2~3天,发热、结膜充血、浮肿、下颌淋巴结肿大,流鼻液,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无继发感染一周可痊愈。如并发肺炎、咽炎、肠炎,可引起死亡。
流产型:见于妊娠母马,潜伏期长,多在感染1~4个月后发生流产。少数足月生下的幼驹,多因异常衰弱、重度呼吸困难及黄疸,于2~3天内死亡。
【病理变化】
鼻腔鼻炎患驹上呼吸道黏膜炎性充血和糜烂。肺脏充血水肿,肝脏、肾脏及心脏实质变性,脾脏及淋巴结肿胀、出血。
流产胎儿以可视黏膜黄染、肝包膜下灶性坏死和检出细胞核内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胎儿体表外观新鲜,皮下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可视黏膜黄染。心肌出血,肺水肿和胸水、腹水增量。肝包膜下散在针尖大到粟粒大灰黄色坏死灶。组织学检查,可在坏死灶周围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和肺细支气管上皮内,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肺脏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肺泡上皮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脱落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使很多细支气管堵塞。脾淋巴组织呈现以细胞核破裂为特征的坏死,类似变化也见于淋巴结和胸腺。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
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鼻黏膜细胞,制成抹片,做HE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细胞培养分离(采鼻咽样品用马胎肾细胞或马真皮或肺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可直接检查流产马胎儿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
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
病料采集:鼻咽分泌物(鼻拭子,应在发热期尽早采集),流产胎儿的肝、肺、胸腺和脾,于4℃保存及时送检,不能尽快处理的样品应置-70℃保存。
血清学检查应采取双份血样,第一份血样于发病初期(急性期)采集,第二份血样于发病后3~4周(恢复期)采集。(因本病毒到处存在,马群检测血清阳率很高,应通过双份血清检测均出现效价增高,才能说明该马群感染了本病)。
3.鉴别诊断。
应与马腺疫、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动脉炎相区分。
【防治】
执行一般性卫生防疫措施,加强妊娠马和饲养管理,不与流产母马、胎儿和鼻肺炎患畜接触。对流产母马要及时隔离(至少6周)防止接触传播。流产的排泄物、胎儿污染的场地、用具要严格消毒。
(二十三)溃疡性淋巴管炎
溃疡性淋巴管炎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淋巴管发炎、结节和溃疡为特征。
【病原】
伪结核棒状杆菌为棒状杆菌属成员。本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是一种多形性杆状菌,革兰氏阳性而非抗酸性。它通常栖居于肥料、土壤和肠道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在局部化脓灶中的细菌呈球杆状及纤细丝状,着色不均匀,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细小的球杆状集合丛,在老培养基内常呈多形性。在血清琼脂平皿或鲜血琼脂平皿上生长良好,呈现针尖大小、透明、隆起的小菌落,菌落呈乳白色,干燥、扁平,本菌对热敏感,60℃很快杀死,普通消毒药迅速杀死。
【流行病学】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污染的肥料、土壤及垫草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特别是淋巴结)中。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一般不直接传染。感染动物为马属动物,多发生于马、骡、驴,羊、骆驼等也可感染。本病多呈散发,病程缓慢,一般呈良性经过,在热带,感染的驴多呈恶性经过。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畜皮下淋巴管肿胀,似手指状,柔软有疼感,沿肿胀淋巴管产生很多小结节、脓胀和溃疡,但不侵害周围淋巴结,病变部淋巴结不变硬,不化脓。开始在一侧后肢或两肢呈现弥漫性肿胀,患肢疼痛,有跛行。以后在跗关节周围和系部出现界限明显、细小、棕黑色、有疼痛的小结节,破溃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溃疡,溃疡边缘不整似虫蚀状,在隆突底部呈灰白色或黄色,排出带血脓汁,并有肉芽组织增生。治愈后,形成结节状疤痕。病程较长,常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严重病例,病变可蔓延到躯干、颈部、前肢及头部,或转移到肺脏和肾脏等形成脓灶肿,使病程恶化甚至死亡。
【诊断】
1.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如需要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采取未溃脓肿的脓汁,做微生物学检查。但有时还可检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其他细菌,诊断时应注意。
3.鉴别诊断。
应与皮鼻疽、流行性淋巴管炎鉴别。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厩舍卫生,防止外伤。发生外伤时,及时治疗。对结节、溃疡在清洗消毒后,可涂碘酊或其他消毒药,并配合应用青霉素等全身治疗,可提高疗效。
(二十四)马媾疫
马媾疫是马媾疫锥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生殖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外生殖器炎症、水肿、皮肤轮状丘疹和后躯麻痹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马媾疫锥虫为一种鞭毛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无明显区别,以无性分裂法进行繁殖。
【流行病学】
仅马属动物对媾疫锥虫易感,主要在生殖器官黏膜寄生,通过病畜与健康畜交配感染,幼畜可经乳汁感染,也可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人工授精器械、用具等传染。马媾疫锥虫侵入马体后,如机体抵抗力强,则不出现临床症状,而成为带虫者。带虫马是马媾疫的主要传染源。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马媾疫潜伏期为6个月。
媾疫锥虫侵入公马尿道或母马阴道黏膜后,在黏膜上进行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公马的包皮前端发生水肿,逐步蔓延到阴囊、包皮、腹下及股内侧。尿道黏膜潮红肿胀,尿道口外翻,排出少量混浊的黄色液体。阴茎、阴囊、会阴等部位的皮肤,相继出现结节、水泡、溃疡和缺乏色素的白斑。有的公马性欲亢进,精液质量降低。母马阴唇肿胀,逐渐波及乳房、下腹部和腹内侧,阴道黏膜潮红、肿胀、外翻,常排出少量黏液一脓性分泌物,频频排尿,呈发情状态。在阴门、阴道黏膜上不断出现小结节和水泡,破溃后成为糜烂面,但能很快愈合,其后在患部留下缺乏色素的白斑。病马屡配不孕,或妊娠后易流产。
在生殖器官出现症状后的1个多月,颈、胸、腹、臀部,尤其是肩部两侧皮肤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无热无痛扁平丘疹,称轮状丘疹,直径约5~15毫米,呈圆形、椭圆或马蹄形,中央凹陷,周边隆起,界限明显。其特点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然后再度反复,在病的后期,出现腰神经与后肢神经麻痹,步态强拘、后肢摇晃和跛行等。少数病马出现面神经麻痹。
【诊断】
1.根据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CF),替代诊断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病原检查:采取尿道或阴道黏膜刮取物做压滴标本和涂片标本进行虫体检查,或将上述病料注射于兔睾丸实质内进行动物接种试验。家兔接种后出现阴囊和阴茎浮肿、发炎及睾丸实质炎和眼结膜炎。从睾丸穿刺液、浮肿液和眼泪中可以发现锥虫。
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
【防治】
在疫区,配种季节前,应对公马和繁殖母马进行检疫。对健康公马和采精用的种马,在配种前用安锥赛进行预防注射。在未发生过本病的马场,对新调入的种公马和母马,要严格进行隔离检疫。大力发展人工授精,减少或杜绝感染的机会。
五、猪病
(二十五)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本病毒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睾丸等细胞上很好增殖。对乙醚、氯防、去氧胆酸钠、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化合物等敏感;不耐光照,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下6小时失去话性,病毒细胞培养物在紫外线照射下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话。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很快灭活;37℃4天丧失毒力,但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液氮中存放3年毒力无明显下降。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10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
感染动物为猪,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狗、猫、狐狸等可带毒排毒,但不发病。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多呈地方性流行,新发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可与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仔猪为12~24小时,成年猪为2~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0天。
病初仔猪呕吐,接着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绿或灰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随即脱水、消瘦,2~7天死亡。病愈仔猪生长缓慢。
肥育猪或成年猪症状较轻,表现减食,腹泻、消瘦,有时呕吐。哺乳母猪泌乳减少,一般经3~7天恢复,很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肠炎变化,从胃到直肠呈现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绒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病原检查: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原代或次代猪肾细胞培养,分离物用免疫染色或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特异抗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鉴定);荧光抗体试验(用于检测肠组织中的病毒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检测粪便的病毒抗原)。
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把感染的小肠两端扎住其内容物是分离病毒的理想样品。因病毒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防制】
采用检疫、消毒、配合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发现病猪应及时淘汰,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严格消毒。
(二十六)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多在冬春季节以及气候骤变时发生,该病也常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病原】
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呈多形态,有球形、丝状或不规则状,中等大小,有囊膜。囊膜表面上突出的糖蛋白,通常称为“纤突”,是主要的表面抗原,由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组成。
【流行病学】
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流行猛烈,病猪、带毒猪的隐性感染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来源。病毒主要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随着喷嚏和咳嗽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感染,常呈流行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病的发生没有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差别。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但以天气骤变的早春、晚秋和寒冷的季节多见。
【临床症状】
潜伏期2~7天,典型特点是发病急骤,1~2天内大批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愿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个别病猪关节疼痛,尤其是膘情较好的猪发病较严重。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喉、气管及支气管充满含有气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肿胀,时而混有血液,肺间质增宽,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蓄积含纤维素物质的液体。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综合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认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本病,应将病猪立即隔离,对于发病的猪紧急接种猪流感疫苗,以防疫情传播。特别在阴雨潮湿、秋冬季节,气候骤变时应防止猪受寒感冒。病猪在良好的护理下,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多能痊愈。但为了避免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公共卫生】
猪是禽猪人流感病毒的唯一的共同易感动物。猪场的饲养员,与猪有接触的人员,有可能与病猪接触而感染。猪也是人流感的保存宿主,又是人与禽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排的重要场所。因此,猪在人和动物流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猪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二十七)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
【病原】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