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本章通过对“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睦生存环境、和谐自我”的概念、重点和要点分析,帮助读者朋友们认真审视“和谐”理念,深刻领悟“和谐”理念的内涵,提高对“和谐理念”的现实性、实用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认识。通过梳理对这一系列“和谐”问题的认识,增强以“和谐为主基调”的修炼意识。一句话,领悟“和谐”理念的由来,有利于我们搬开路障,排除自我干扰,展开“经济人”真正“跨越行难”和“战胜自我”之行动。
我们在前面的几个部分,通过对中国现代社会“道德品质”的发展历史分析,寻找现代道德品质观的年幼历史,以使人们能客观地对待社会道德品质缺失的现状;通过对“经济人”特性分析,解剖“利己”存在的客观现实性,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行路难”主客观因素认识,倡导人们追求“高于生活”的“利人利己”人生价值理念。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理念”、个人的“品质理念”和“个人品质”理念为我们“跨越行难、排除路障、战胜自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人生目标,那么,“和谐”理念就是对以上理念在认识和方法上的延伸和深化。审视和领悟“和谐”理念,有利于我们搬开路障,排除自我干扰,促进“经济人”真正“跨越行难”和“战胜自我”行动的展开。
第一节 审视传统的“和合”理念
一、传统的“和合”理念
1. “和合”的基本概念
何谓“和”?“和”从字典上解释,意指相安、谐调、和睦、和平、温和。“和”表达出一种承认和尊重的情节。何谓“合”?“合”意指结合、融合、合作。何谓“和合”?“和合”意指和谐、协调与合作。
2. “和”的特征
“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同生共长”。“和”的特性是“以沟通求理解、以共识求平衡、以包容求和谐”。“和”的途径:一是沟通。通过沟通,求得理解,达到共识。二是包容。通过包容,团结一致和衷共济。三是协调。通过协调,和睦相处,达到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二、“和合”理念是传统文化之精华
1. “和合”理念的主要思想
中国的“和合”文化,有着几千年源远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儒家学派推崇的“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理念;还是道家学派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理念,都体现出丰富的“和合”思想。在“和合”、“和为贵”等理念的指导下,承载着以“友爱、尊重和包容”等为主基调的“和谐”思想之精华。
2. “和合”理念的优秀性
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进步的方面,甚至于至今,仍具有现代人可借鉴和继承的精华和优秀的一面,其优秀性表现在通过“和合”思想,分析人类各种社会现象,概括其本质的东西,其精华在于“和合”这一基本点上。也就是说,通过阴与阳、人与天等方面的论述,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提倡“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有机地结合,通过认识事物矛盾存在的客观现实性,提倡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存在的路径和生存环境。
三、“和合”理念与“和谐”理念的区别
与国家管理目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人权、精神和思想等方面比较,传统的“和合”理念与现代的“和谐”理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差异,主要反映在“和”的对象与目的上。
1. “和”的对象不同
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教育人们应该为他人而约束自己,即“和”的对象是“为别人而活”,是一种“愚和”或“虚和”。而现代的“和谐”理念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学会妥协、协调和包容。包容他人的目的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通过同舟共济,达到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之“利人利己”目的。虽然,从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上讲,“和谐”看似为别人,而从经济社会的“经济人”和“经济国”本质分析,实质上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犹如我在“解剖经济人”一章中所分析的那样,通过“和谐利人”的同时也实现了“和谐利己”。因此,现代“和”的对象是“为自己而活”,“和谐自我”是为了实现“自我健康”。在这一点上,与传统“和”理念相比,这是人类“新型独立人格”进化后所形成的“新和”或“实和”。
2. “和”的目的不同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和合”文化时,必须剔除其封建糟粕的方面,看清其本质是在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在缺乏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其“和”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此前提下提倡、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提倡和追求的公平、民主、自由和法制,国家是人民的,社会财富也是人民的,在这一基础上,“和”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与维护君主制度统治下的封建王国截然不同的。虽然,“和合”经过几千年提炼而产生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安邦治国的法宝,也是几千年社会发展之精神动力。然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又具有初级狭隘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为了确切地承传“和合”文化之精华,为此,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梳理和审视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对于我们现代“和谐”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第二节 关于现代“和谐”理念
与传统“和合”理念比较,现代“和谐”理念是在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形成的。
一、现代“和谐”理念相关的概念
1. “和谐”的基本概念
何谓“和谐”?按词意解释“和谐”意指妥善协商、平衡协调、配合适当、均衡发展。其中:“和”包括和睦、和平、和谐之意;“谐”又包括和、协调、配合等含意。
2. “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
何谓“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意指社会民主得到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和环境等要素平衡发展。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相互关系得到相对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自然环境得以保护,社会在一个安定而有秩序的状态下运行正常。正如国家主席胡****阐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 “和谐世界”的基本概念
“和谐世界”意指“全球普遍、协调和均衡发展”,即“世界各国互相尊重和包容、互利合作和发展、共同安全和繁荣”。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基础,承认各国之间的文化和治国理念差异,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通过互相尊重和包容、互利合作和发展,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安全和繁荣。按照胡****主席所阐述的,各国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4. “和谐地区”与“和谐周边”的基本概念
“和谐地区”和“和谐周边”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又一处理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外交理念,意指“实现该地区(或周边)各国普遍、协调、均衡发展”,即区域(或周边)内各国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基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承认各国之间的文化和治国理念差异,通过紧密团结,相互包容和互利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安全和繁荣。
二、审视“和谐”理念的内涵
对“和谐”理念内涵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公民责任是“和谐”的核心
“和谐”的核心是提升公民责任。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倡导提升地球范围内各“国家公民”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提升维护社会道德品质生态大环境“政府公民”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类团体而言,提升维护社会道德品质生态中环境“企业类团体公民”的社会责任;对于个人而言,提升维护个人生存品质生态小环境“个人公民”的责任。如果说,“和谐世界”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地球国公民”责任世界的大国风范,那么“和谐社会”理念体现了政府作为“政府公民”责任社会的管理风格,而“和谐自我”理念体现了“个体公民”责任社会和责任自我的个人风格。
2. 环境安全是“和谐”的根基
“和谐”的根本基础是环境安全。“和谐世界”环境的根基是“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发生”;“和谐社会”环境的根基是“社会安定,没有****发生”;“和睦生存”环境的根基是“生活安定,工作学习秩序井然”;“和睦相处”环境的根基却是“互不伤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谐自我”环境的根基是“自我安宁,释放诚意包容万象”;“和谐心理”环境的根基是“身心健康,疗伤卸压调节自我”。
3. 增强实力是“和谐”的目标
“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实力”。对于和谐世界而言,实现世界各国相对均衡发展,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和平与进步;对于中国而言,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为了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实力;对于和睦的生存环境而言,人人共同努力、共同付出、共同承担责任,共享和睦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个人而言,和谐自我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利人的同时,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换取相对的利己收益;对于个人心理而言,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协调自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平安渡过一个无悔自我的人生。
4. “利人利己”是“和谐”的本质
“和谐”所表现的本质特性是“利人利己”。从“和谐”的本质来看,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经济国“,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倡导在共同努力和共同付出的同时,“利人利己”共同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如对于世界而言,“和谐”带给世界人民共享世界发展的成果;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和谐”也将会带给百姓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力;对于个人生存环境而言,“和睦”必然带来万事兴旺,兴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机遇多多利人利己。
5. 包容协调是“和谐”的方式
“和谐”的方式是包容和协调。对于国与国来说,包容各国的文化和制度差异,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协调方法;对于社会来说,包容各阶层需求和认识差异,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妥善处理和协调,力争达到相对平衡;对于个人生存中小环境来说,包容人与人之间的性格、文化、阶层、习惯、思维等差异,采取释放、妥协和理解等不同的协调方式和处事方法;对于个人自我心理来说,包容体现在尊重和爱护自己,既保持自我相对独立的人格,又要学会卸压、解压,治疗自己的心理伤口和调整心理矛盾带来的混乱情绪,确保身心健康。
6. “三公”执法是“和谐”的环境
“和谐”要求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三公”执法环境。按照一定的法律规程严格执法,确保“和谐”得以实施。就和谐世界而言,通过联合国组织来规范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交往过程中共同的贸易行为。就中国社会而言,通过政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对于企业类团体而言,健全规章制度,提供公平的个人竞争场所;对于个人而言,加强“个人品质”修炼,加强自律和自治,提供诚信友爱、宽厚待人等人性的基本良知环境。
第三节 解析“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
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洗牌格局,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严峻挑战。无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还是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中,产生了各种摩擦和冲撞。为了寻求和拓展共同利益,达到多边安全、合作互利,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的“和谐”新理念。它既包含了政治和经济的和谐,也包含了文化和生态的和谐;既包含了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也包含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和谐;既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的自我和谐,其基点是通过“承认差别、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包容协调”的手段,以达到“合作互利、共同安全、共享发展成果”之目的。
一、“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产生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世纪。全球化既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又因国际新秩序尚未健全和完善,使世界步入了全球性矛盾多发期和高发期。如旧国际经济秩序和新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国内社会****、各国文化和执政理念差异、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冲突、全球范围内劳动力迁移和管理、各国边界纠纷和领土争端、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新安全观与传统的安全观、贫困和落后、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环境保护和重大传染病等全球化深层次矛盾凸现。面对这些新矛盾,世界各国认识和说法不一。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同反应。少数第一世界国家,如美国的某些报刊,竟然出现了“**********”等论调。这种传统安全意识而引发的言行,不仅影响全球化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合作,而且对中国快速发展设置无形的路障,甚至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二、“和谐世界”理念表达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责任
为了表示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政府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本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和谐周边”的外交理念,阐述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必然性,提倡通过合作与对话来化解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同时,再三向世界强调并明确表示中国谋求“和平、发展和合作”的诚意。以“和谐世界”为主基调的外交理念,既是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宣誓,也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既体现了中国责任世界的大国风范,也体现了中国承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责任内涵;既给臆测者一个明确的答复,也给妒忌者一颗安心丸;既给钦佩者表示出一种真诚的谢意,也给弱小者提供了帮助和信心。国家主席胡****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就是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和谐世界”环境“利己利人”
如何在全球化的新世界格局下,实现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和合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国政府从实际出发,本着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在增强国家实力和提升参与竞争能力的前提下,一方面提倡“内修”式的“和谐社会”治国理念,另一方面提出“外和”式的“和谐世界、和谐地区、和谐周边”的外交理念。这一“内外和谐”理念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各邻国间经济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更有利于加快自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
四、“和谐世界”任重而又道远
虽然,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赞赏和认同。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真正要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和谐世界”理念,是任重而道远。原因很简单,一则从理念的提出到传播理念和接受理念必定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二则“经济国”本质决定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首先考虑的是本国自身利益。诚然,在处理上些小型的争端和矛盾上,或许会暂时妥协、协商和合作。但在的大方向和核心利益方面,一些经济强国和大国,必定是以自身利益为根本目的。
五、“和谐世界”并不等于放弃原则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和谐世界”并不等于放弃原则,这一基本原则是指,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妥协和让步!在地区动荡不断和局部冲突时有发生的现状下,各国通过对话、合作和谈判来解决争端以及制止武装冲突的方式也许是很难做到的。从人类社会沧桑巨变的历程来看,种种迹象表明“联合国”的权威性正在受到挑战和考验。如果说没有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世界组织来制约和管理某些不规范的国与国之间的领土纠纷事件,其结果必然是通过“流血的战斗”来说话了。最新的一个案例是:在多数欧盟国家与美国支持下,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单方宣布独立”,造成的事实是:“塞尔维亚”主权受到了侵犯。这种随意可以宣布独立、破坏和推翻已存在了350年的“主权不容干预”的国际共识,这一现象给人们敲起了警钟,当游戏规则被打破后,其蝴蝶效应将会造成何种结果?对此,一些国家产生了新的危机感,增加了新的不和谐因素。
六、“和谐世界”的基础是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从人类社会走过的风风雨雨历程分析,实现“和谐世界”,首先是自己国家的强大和富裕。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正义而言,其所谓的游戏规则从来就是由强国制定,弱国遵守。对强国而言,当他们的利益与所谓的正义一致时,他们强调正义;当他们的利益不符合道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践踏道义。虽然存在“联合国”这一世界性维和组织,但由于受经费来源等某些因素的制约,事实上并不能完全独立行事,因此,也并不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国际执法机构。由于缺乏一个具有“绝对权威”世界性的法庭和一个公平和正义的法律和组织,国与国之间的行为规范无人制约。就拿一个小小的“科索沃独立”事件而言,明知道这是违反“联合国宪法”,“塞尔维亚”你能怎么样?只能说些表面上的抗议反对之话,因为你没钱,你贫穷落后。当你主权受到了侵犯时,只有任人宰割。虽然存在了350年的“主权不容干预”的国际共识被破坏和推翻了,但许多无经济实力的国家第一反映是“观看”和沉默。因此,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有了经济实力,我们才能在帮助他国的同时,说服他国支持自己;有了经济实力,我们才能担当世界和平使者的重任;有了经济实力,我们才能有底气回击任何侵犯国家主权的行为;有了经济实力,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谈保家卫国。一句话,“和谐世界”必须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在加快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中,在国富民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第四节 解析“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
一、“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产生背景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进程中,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从另一层面上说,虽然改革解决了很多旧体制下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又出现了不少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这种多层次、多角度、持续性的碰撞,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同步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这些聚集在一起的矛盾群,不仅表现在社会物质利益分配和管理等硬件方面的矛盾,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公德和个人品质等心理和精神软件方面的矛盾。为了更好解决这些堆积而成的深层次问题,防止社会在变革过程中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政府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以求实现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改革规范有序展开、社会平稳有效转型、国家强大人民富裕之目的。
二、“和谐社会”理念体现政府的治国方略
“和谐社会”理念是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特征的基础上产生,是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体现了责任政府的风格。通过深化“民主法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通过提倡“公平正义”,妥善整合和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倡导“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通过尊重和支持“创造”,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通过“安定有序”的社会管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通过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社会可持续地发展。总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政府提出“和谐社会”新理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整合社会关系和化解各类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政府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构建的治国方略。
三、满足“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中国政府倡导“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即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了达到“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这一目标,必须存在满足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包括:基本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基本的外部条件要求“人类世界无全局性的战争发生,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世界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基本的内部条件要求是“国内社会没有****,社会秩序基本安定”。
四、采取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措施
为了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确保实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目标,政府从内外因素考虑,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第一确立理念、传播理念。通过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经过不断地宣传和传播,希望被人们接受,取得最终的理解与配合。第二加强执法力度。通过完善法律和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严打腐败,创建一个公平而又公正的竞争环境。第三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针对上层建筑制约经济基础发展的问题,通过转型和转制,减少矛盾理顺关系。第四推行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即通过对社保、医保和教育等改革,使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最低保障,缓解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第五推荐运用平衡思维方法。对于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不同需求愿望,通过推荐并运用平衡思维方法,避免过激过严的措施,平衡社会矛盾确保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五、重视措施遭受堵截的问题
“和谐社会”的理念实质上表明了政府治国的思路。因为是“治国”的大事,所以应该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然而,从这几年社会存在的现象看,事实并非如政府所愿,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遭受堵截。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缺乏全民的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教育,二是缺乏企业类团体公民责任教育和管理,三是“和谐社会”理念在核心阶层出现断裂,四是政府部门缺乏与民沟通的诚意和技巧。鉴于此,因为缺少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教育,所以政府的意图没有及时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里;因为缺少企业类团体公民责任教育和管理,所以造成此范围内成员的精神迷茫和思想困惑;因为“和谐”理念在核心阶层断裂,所以造成人心涣散如散沙一盘的心理和精神现状;因为政府成员缺乏与民沟通的技能,所以全民投入“和谐社会”理念之行为的接受度低。由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和谐社会”而言,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如果只有制定政策的人参与,而没有广大社会成员参与,那么,这种理念只能算纸上谈兵,起不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事实上,中国的百姓是非常善良和明事达理的,只要执政者把理说清说透,只要权贵人士和周围的精英骨干们都能带个好头,一旦百姓理解和懂得“和谐社会”理念中的“爱国”内涵后,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定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此类动员和调动积极性的工作,原本是基层企业、基层政府和团体的工作职责,现在却出现脱节和堵塞的现象。这种“和谐”措施在执行过程中遭受堵截的现象,希望引起各级政府、企业类团体和有社会责任感人士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第五节 解析“和谐自我”的自治理念
“和谐”从本质上看,必须内外兼修。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自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如果说,在“和谐社会”的基点上,“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延伸,那么,“和谐自我”就是“和谐社会”的补充。从外部环境分析,中国社会和谐离不开世界和谐的大环境,一个发展又无战争的国际环境,必将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又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世界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和谐自我”的角度分析,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是自我和谐的外因,而“和谐自我”又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和谐自我”的基本概念
“和谐自我”,意指通过发挥自我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矛盾、合理平衡自我的物质与精神利益、妥善协调自我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使自我内在矛盾与外部环境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自我”集中体现在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两个方面。对内协调包括: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矛盾得到相对有效协调、自我对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期望程度得到相对有效的协调。对外适应包括:自我生存环境得到相对有效整合,使自己在一个相对安定有序而和睦的生存环境状态下生活。总之,“和谐自我”是一个“自治自律、尊重人权、诚信友爱、勤劳尽责、安定有序、淡泊睿智、健康向上、求同存异、良好的社会适应度、个人与环境和睦相处”的自我。
二、“和谐自我”的自治理念产生背景
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之间产生了多层次、多角度、持续性的强烈碰撞。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导致个人浮躁心态和精神迷茫。虽然社会发展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但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冲击着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平均主义”意识。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压力和危机,各“经济人”阶层不同利益需求欲望日趋强烈。为了解决这些堆积在人们深层次的心理压力,防止个人的过于急躁行为,配合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及社会管理,本人提出了“和谐自我”的自治理念,以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寻求相对和睦的生存小环境,在平和的心态下,渡过一个健康而有价值的自我人生。
三、“和谐自我”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个人是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细胞,个人“和谐自我”构成了社会和谐基础。在社会品质环境恶化,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从客观上讲,加大了自我和谐的难度。但从主观上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个人的自治和自律,体现在每一具体小事中,个人自我和谐或不和谐必将汇聚成川流不息的小溪、小河乃至于大江大河。一个和谐或不和谐的自我,对社会来讲,会起到“滴水效应”和“蝴蝶效应”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讲,一个和谐或不和谐的社会环境,又具有“浇灌或抽水”等“环境效应”的作用。所以说,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必定是由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组合而成,也必须从“和谐自我”做起。从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认识,我们每个人不仅需要民主的社会环境,而且需要经济富裕而又安定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个人言行自由,而且需要自治和自律;不仅期望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需要个人间团结协作;不仅需要和谐的世界环境,而且需要和谐的周边和区域邻国环境;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且需要和谐的企业、团队环境;不仅需要和睦的生存环境,而且需要和谐的心理环境。
四、“和谐自我”理念体现最佳的个人自治谋略
本人提出的“和谐自我”理念,既是实现个人自我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开展个人自治的最佳谋略,更是体现一个人责任社会和责任自我的君子风度。“和谐自我”是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质修养、为人之德与为人之谋、科学技术与职业技能、个人生活与家庭环境、个人情结与亲朋好友环境、个人交往与公共环境等关系达到良性互动运行,通过协调实现平衡发展取得与他人共赢的自我。如若这种和谐机制能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或养成良好习惯,一旦出现自身心理和情绪不和谐的状况时,这种习惯就能自然反映,自发地搜索、寻找和发现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并通过心理调节得以矫治,有效整合自己性格和心理不和谐部分,使身心结构获得一种相对平衡,达到个人生理和心理在一个相对平和和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五、“和谐自我”的核心是“心理和谐”
所谓“心理和谐”,意指一个人对客观状态通过对内协调对外适应,而达到相对理性平和的情绪和心态。心理和谐是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集中表现为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一个和谐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即“和谐社会”不仅包括社会安定有序,也包括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社会和谐”包括“自我和谐”,而“自我和谐”又孕育个人“和谐心理”。“自我和谐”是内因,“社会和谐”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社会和谐”促进“自我和谐”的形成,而“自我和谐”又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因此说,“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心理和谐”也谈不上“自我和谐”;没有“自我和谐”,更谈不上所谓的“社会和谐”。
第六节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自我的依存关系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自我是“内修外补”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和谐社会”理念的在国际关系上的延伸。那么“和谐自我”的理念,却是对“和谐社会”理念内在动力的补充。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解决基本生存问题),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自我和谐”的支撑,而“和谐自我”又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和睦的生存环境(自我是社会的补充)。
一、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
中国的“和谐社会”对于世界大环境的要求是“人类世界无全局性的战争发生,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总体平衡”。冷战结束至今已有60多年,人类正步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正如胡****主席所指出的“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如果世界出现大的冲突或战争,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灾难。和平的世界环境,不仅可以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而且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安全而稳定的国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统一打击跨国犯罪,而且统一防治传染性疾病;不仅促使国际间建立健全的多边贸易体系,而且为中国提供相对规范的对外贸易环境;不仅促使国际金融体制进一步完善,而且为中国提供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稳定国际能源市场,而且有利于改善和清洁能源环境,实施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统一治理。
总之,和平的世界环境与中国的“和谐社会”是在同一个交点上形成关联。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不仅给全球的共同发展带来机遇,而且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二、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安定”就是指社会秩序运行有序,老百姓不造反、没有****的社会现象。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社会“安定”也是“和谐”的前提。何谓“安定”?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安全而又定心”。
1. “安定”是和谐社会的双重底
“安定”是和谐社会的双重底,也是保证社会和谐具有“叠中叠”的“双叠”性条件。即“百姓心定,社会安全”。“定心”是“安全”的条件,“安全”又是社会和谐的条件。因为个人安全,所以个人安心;因为个人安心,所以社会安定。所谓创造条件让百姓“定心”,就要抓好保障百姓的“吃、住、医、行”等基本生存问题。当人们过着“种有所获、学有所教、生有所保、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的一种有序生活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遏止那些“冲动萌芽”、最大程度的避免或减少“****”式反叛社会的言行产生,才能保证人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才能保证因社会和谐促使加快经济改革和发展步伐。
2. 确保基本生存是安定的根本
政府不希望乱,百姓不希望乱,中国也不能乱,乱对我们每个人都没好处。因为我们的政府清楚知道,无论“外乱”或“内乱”,将使中国失去一个最佳和良好的发展自己的机会。为此,虽然国家还不富裕,但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的局面,从解决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着手,努力展开一系列改革措施。****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人的生存需要来说,要使公民达到“定心”,必须在“养老、医疗、生活”等方面有一个基本保障,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而谁也离不了的事实。正因为这种基本需要是覆盖近14亿人的大事,是保障社会安定的根源。所以,十七大又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保障体系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同时,也指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包括“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政府计划用十多年的时间,即2020年前完成这些目标任务。通过“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达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之目的。
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睦的生存环境
所谓“和睦”,意指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相处融洽友爱,没有太多的争吵现象,太大的隔阂和抵触情绪。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问题是:各阶层为自己的利益抢夺社会财富而拼搏。一个让人非常痛心的“弱肉强食、欺骗利用、失信失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互相顶撞、恶语中伤他人、侵占他人利益、伤害他人等言行而引发的相互对抗和抵触情绪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极点。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原本可以宁静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这是一个不容疏忽的社会现象。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和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个和睦的生存环境。和睦的生存环境,不仅体现在个人日常生活的安定和睦,也体现在工作学习环境安定和睦,还体现在与社会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和睦相处。
1. “三位一体”的和睦生存“大环境”
何谓和睦的生存环境?和睦生存环境包括“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融洽和睦的工作学习环境、友善和睦的相处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站在“三位一体”的和睦生存环境的高度看,和睦生存环境管理缺一不可。创造和睦相处的生存环境不仅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安定的基本生存大环境,还需要企业类团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与融洽和睦的生存中环境,更需要每一个人为他人提供一个友善相处和睦的生存小环境。从管理的角度看,“和睦的生存环境”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抓,缺一不可。即以政府为中心的社会管理、以企业类团体为重点的责任管理、以个人为主题的自律管理。从政府管理角度看,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环境是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责;从企业类团体管理角度看,提供公平、公正与融洽和睦的工作学习环境,是企业类团体的基本社会责任;从个人自律角度看,提供友善相处、和睦的人际关系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
2. 强化企业类团体社会责任,提供融洽和睦的生存“中环境”
当前,一个公民社会正在中国悄然崛起,崛起的个人公民群已日渐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对于和谐社会而言,企业类团体公民群的崛起,由此涉及的一系列这一群体的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却出现了空档。从“社会和谐”的大系统来分析,这是一个重要和关键群体系统,根据现实存在一些现象表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行为,在这一层面上被忽略、遗漏甚至断裂了。当社会上不少专家、学者甚至于政府要员们,提倡学习“孔孟之道”、不断地呼吁人们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素质时,人们似乎忘却了企业类团体公民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因为,透过社会现实状况看其“不和谐”的根源,人们在工作、学习、看病和投资等生存环境中,时时处处遭遇到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大部分起因于企业类团体公民缺乏社会责任而引发的。对此,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就和睦生存环境来说,必须强化企业类团体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包括上市公司维护股票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信息环境的责任;上市公司维护安全融资秩序,提供规范融资环境的责任;基金公司维护守法交易秩序,提供安全交易环境的责任;学校维护教书育人秩序,提供关爱学习环境的责任;医院维护医疗护理秩序,提供爱心治病环境的责任;政府维护规范法律和公正执法秩序,提供公平竞争和安定生存环境的责任;企事业(团体)维护工作管理秩序,提供和睦工作环境的责任等。
3. 加强个人自律责任,提供友善相处和睦的生存“小环境”
所谓个人“自律”,就是指遵循法度,对自我言行加以约束。遵循法度,就是要遵循法律法规、加强个人品质修炼,按照做人的行为准则行事;按照做人基本良知和规矩待人处世。这些既体现在一个人的自律上,又体现于自我管理上,反映了一个人自身修养的基本道德品质秉性。当我们为他人提供一个友善相处的和睦环境后,事实上自己也同时分享了这种友善带来的氛围,享受了融洽和睦环境带来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正如我的博客朋友“百忍堂君”在“生活感悟”一文中指出的每个人都“不能强迫别人爱自己,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当一个人“对别人关心帮助得越多,自己得到的帮助也会越多”。
五、和睦的生存小环境需要一个和谐的自我环境
从辩证的角度看和睦的生存环境,如果和睦的生存环境是问题的“结果”,那么友善相处就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因为,结果只反映某一个时点上的问题,而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过程却反映全方位面上的问题。所以,当我们期盼和睦生存环境的结果时,决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环节,即在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时,如信息“传递、接受、收集、处理、储存和发出”全过程中,个人的“自我和谐”,在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和谐自我”是一个“自治自律、诚信友爱、勤劳尽责、安定有序、淡泊睿智、健康向上、沟通协调、个人与环境友善相处的自我”。
六、“和谐自我”需要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
我们说“和谐自我”的核心在于自己的“和谐心理”。心理和谐是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和健康心理状态,集中表现在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一个人持有和谐的心理状态为个人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产生和谐奠定坚实的相处基础。“和谐自我”是表象,而“和谐心理”却是本质。“心理和谐”作用于“自我和谐”,“自我和谐”又反作用于“心理和谐”。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不仅能提高自我和谐的程度,也可为争取和睦的外部生存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果说,“和谐自我”贯通于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那么,“和谐心理”就是为生命成长提供阳光和雨露;“和谐自我”是享受生命质量的过程,“和谐心理”却为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保证。因此,自我和谐从“心”开始,“心理和谐”体现于“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和自我治疗”之中,三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和谐”理念从本质上看关键是“内外兼修”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将自身的和谐抓好,另一方面立足于把我们生存小环境协调好,逐渐推动社会和谐。也就是说,无论是建设和谐世界、还是建设和谐区域,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和谐环境,其根基是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管好自己的言行,力求自身的健康强壮。如果说每个人自身不和谐、自身体弱多病不健康,不仅谈不上社会和谐,也谈不上区域的和谐,更谈不上推动世界的和谐。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各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层面的和谐,和谐自我的核心是和睦的生存环境,而和谐心理的核心是生理和心理环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