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和谐自我 跨越行难
30340200000014

第14章 案例介绍(1)

六、“和谐自我”跨越行难

一个用了18年心血构建母亲养老的理想方案,一个期望了6500个日日夜夜亲情代代和睦的心愿,在2007年圣诞夜的礼花声中被彻底地破灭了。我清醒地预感事情将会变复杂和棘手,我担心的结局不知何时发生,但我已经阻止不住了。因为我无奈,所以我担心。50多岁的我哭了、心碎了。我在失眠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文字中整合自己破碎的心,在泪水中浸泡苦涩的情,在“博友”们的关爱下修复伤口,在绝望中探索跨越行难之路,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和谐之门。当我完成了这部分文字、倾诉了心中的烦恼、整理了混乱的思路、提炼出平和的心境后,我激动和骄傲地告诉读者朋友们,本人已经“跨越自我”,走出了这个由“大家庭‘责任’”而引发的“行难”关,搬走了压在心中18年的“角色”大山,坚定了“个人品质”修炼的信心,明确了今后“以‘和谐自我’为主基调”的行事方针。

为了使自己从大家庭责任的困境中走出来,为了真正达到和谐自我之目的,在“博客”朋友们的指点和帮助下,自己对在处理大家庭责任全过程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认真总结,并由此而产生10个方面的体会,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1. 跨越过程中“六种反思”

一个自认为母亲养老的最佳方案,为什么不被母亲接受?为什么不被兄弟姐妹们理解?其中一定有问题,问题出在何方?是我?是母亲?还是其他人?十多年来,我一直感到委屈,时常暗暗地埋怨母亲和他人。我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这条又宽又深的“大家庭责任”鸿沟前徘徊,跨不过去。

(1)反思“三合一”方案问题

在我迷茫和困惑之时,博友们帮助了我,尤其是我的博客好友“上网种田”的一段话如同春雷,不仅提醒了我,也促使我冷静反思。“上网种田”说:“你是不是把几个问题混到一起了?感觉你在试图同时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老人的养老问题,二是大家庭的和睦问题,三是帮姊妹解决部分困难。这三个问题若是分开解决,都不是很困难,你感到困难,是期望有个相对完美的一揽子方案,这个就比较麻烦”。他又指出“就解决单个问题而言,养老问题要看老人心里愿意和谁一起。后面两个问题,还是要以互相尊重为基础,彼此虽然是兄弟姊妹,但毕竟是以独立家庭的形式存在,而且家庭境遇还存在差别,那么这时的尊重应该表现在尊重独立性,承认差别的客观存在”。说得太好了!分析得这么透彻,一针见血啊!我反思他的这些话,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不能埋怨母亲、不能埋怨兄弟姐妹,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2)反思过于理想化

在“上网种田”的提醒下,我意识到自己的“三合一”方案过于理想化。虽然我期望有一个相对完美而又一揽子能解决的方案,但是忽视了理想方案与现实差距的存在性,是我把这个问题考虑简单了。

(3)反思母亲说过的话

虽然母亲两次“反悔”,但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原因。曾记得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与你父亲这辈子从来没有顶撞过对方,我不能接受哪个儿女顶撞我。有事可以对我好好讲,我也是个讲道理的人。就算我讲错了,对我好好解释。等我慢慢想通后也会接受”。现在想想也是,我们长这么大,母亲从来没有骂过我们,就连平时说话也一直都很和蔼。也许,母亲什么都不计较,唯独计较的是儿女们对她说话的态度。反思这点,我内心感到非常愧疚。

(4)反思忽略差别存在

我所设想的“养老+继承”的方案并不完全成熟。“上网种田”指出,“实际上触动了这个基础(尊重各小家庭的独立性,承认差别的客观存在),首先方案的产生有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你认为合理的方案,姊妹们是否认为合理,还很难说,这种产生方式,有悖于尊重独立性原则。其次,方案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姐妹们的思想境界都和你一样,那么这个方案非常完美,但按当下的情况,这个方案将养老和继承捆到一起,很容易给人以交换之嫌,而养老和继承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传统意识里不好交换,如果加上家庭的差异性,可能还涉及了所谓的尊严问题,多数亲友之间会常说:养老问题并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5)反思认识“亲情”差异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一直认为“亲情”关系仍像以前那样简单、好说、不计较,忽略了从大家庭分出后小家庭的实际状况。“上网种田”又一次提醒了我“对于亲情,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基于彼此独立家庭之后的亲情,我们不能在感情上还按照独立之前吃住在一个屋子时的纯亲情标准来思量”。

6. 反思位子和角色

方案虽然完美,但由于宣传和工作没做到家,致使方案两次流产。自己又未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加上自导自演了“娘舅”角色,又出现了角色错位,一意孤行地坚持做。结果,势必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造成了自己的许多困惑,造成了自我不和谐的心态。

2. 跨越必须学会总结

鉴于以上反思,我又从以下4个方面认真总结:

(1)对照自己的“品质理念”总结

对照自己“责任社会、和谐自我、尽量为自己创造一个和睦的生存小环境”的“品质理念”,我已经尽到了“责任大家庭”的心,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环境认识不足、现代爱的“孝顺”宣传工作没有做到家,不仅未达到大家庭亲情环境和谐之目的,结果还造成了自我不和谐。

(2)对照自己“个人品质”理念总结

对照自己“完善人格、修炼品质、持之以恒、和谐自我”的“个人品质”理念,通过对大家庭责任问题、母亲的养老问题、感恩和帮助三姐的问题这三方面的处理,主要问题出在,自己没有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表明考虑问题还是过于理想化,方案虽好由于执行不了,自己的人格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急躁、上火、怨气等自我失衡心态。虽然用了“十八年”的努力,但这也说明自己并不睿智,明知困难重重,但不能做到取舍分明、一意孤行,结果势必造成自我不和谐的局面。

(3)对照自己“做事理念”总结

按照自己“制订计划、认真落实、及时总结、尽心尽责”的做事理念,虽然和谐大家庭的计划在自己心中已经有“十八年”的历史,经过这些年的落实情况来看,并不理想。然而,自己又没有及时总结问题根本所在,在尽心尽责之后,对其结果期望过大,缺少超然脱俗的心境,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人”行为表现,与自己力争做个“社会人”的目标差距甚大。

(4)对照修炼行为总结

在自导自演“娘舅角色”过程中,虽然持有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但缺少拿得起放得下的坦然心境;虽然能坚持脚踏实地的做,但过于急于求成。同时,对照“三力、六度、九心”的修炼目标,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忍受、英勇和创新”三种能力中,缺乏忍受力;在“诚信度、宽容度、正直度、冷静度、坚毅度和睿智度”六度中,缺少宽容度、冷静度和睿智度;在“爱心、孝心、勤劳心、责任心、感激心、助人心、包容心、反思心和知足淡泊心”九种心境中,缺少包容心、反思心和知足淡泊心。

3.“和谐自我”过程中的“十大”体会

(1)体会之一:持有“理念”是做人做事的方向

“理念”是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方向标。虽然我在处理母亲的养老、在对大家庭责任、在和谐亲情关系、在帮助三姐等问题处理上并不能如愿,但至今我已无悔无怨了。因为我持有“力争做个平凡而有责任的‘社会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自由,有自己的空间,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生命的使命和人生的价值”的“人生理念”,所以我从“大家庭责任”考虑,寻找“娘舅”角色这一使命;因为我持有“责任社会、和谐自我、创造和谐生存小环境”的人生的“品质理念”,所以我试图通过“三合一”的方案,创造和协调大家庭和谐的亲情关系;因为我持有“完善人格、修炼品质、持之以恒、和谐自我”这“十六字”的“个人品质”理念,所以我面对十多年的努力失败后现在能挺下来了;因为我持有“个人品质”理念,所以从失败中寻找自己的缺点和差距;因为我持有“个人品质”理念,所以我找到差距继续修炼自己;因为我持有“个人品质”理念,所以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并重新定位;因为我持有“个人品质”理念,所以我继续孝顺母亲、包容他人、感恩三姐。

总之,因为我持有“理念”,所以能跨越自我并真正进入了心里坦荡荡的自我和谐心境。

(2)体会之二:必须持有“爱心包容母亲”

虽然母亲未能与子女配合,给子女的正常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虽然子女对父母尽孝是理上的事,父母理解体谅子女的难处和苦处是情上的事,但母亲老了不能怪她。本人在“爱的孝顺”的文章中曾指出,“父母老了,已没有对错之分”,做儿女的不能责怪母亲两次“失信”的行为,也应该理解母亲为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的行为,也不能强求母亲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总之,母亲老了,做子女的更应该包容她,包容她“失信”,包容她“任性”,包容她的一切。

(3)体会之三:现代的孝顺应全方位

因为母亲老了,必然会经常出现说错话、做错事的现象;因为母亲老了,考虑问题也会出现偏差;因为母亲老了,脾气和性格也会孤僻些。做儿女对母亲的孝顺应包括全方位的,既一方面谦让母亲,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照顾好她,同时,又要在重大事情(处理亲情关系)上帮助她把好关,劝说和化解亲情之间的矛盾。

(4)体会之四:承认两种“孝顺理念”存在的现实

由于人的理念不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我的亲戚中不少人持有的是“传统式孝顺”处理母亲的养老问题,包括“一是赡养、奉养和服侍,二是尊重并无条件的服从”。而我持有“现代式孝顺”理念,包括“一是尽心尽力,二是生活和精神关心,三是和谐亲情关系”。传统的孝顺是用一种表象和简单思维方式,把对父母亲的问题,看成个体和独立的孝顺与不孝顺的简单问题。现代式的孝顺是从立体思维的角度分析,从复杂的亲情关系和综合性角度来看,把对父母亲的问题与大家庭和谐问题相结合。由于对孝顺的理解不同,对人生理念的不同,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和处理的方法也就会不同。所以我坚持认为:孝顺不是无原则,孝顺不能放任纵容,孝顺不是懦弱,孝顺必须化解矛盾,孝顺必须对家族责任,孝顺必须协调亲属之间的和谐关系。

(5)体会之五:认可两种“孝顺理念”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体现孝顺的理念:第一种是听之任之、随其自然。这种理念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态度,实际上是以保护自己为目的,是消极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其特点是不用支付或支付较少成本和费用(指物质和精神)。第二种是主动协调、积极争取的理念。这种理念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态度是:未顾及自身安危和得失,积极寻求最佳突破口,以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其特点是必须支付较多的或一定的成本和费用(指物质和精神)。

(6)体会之六:和谐必须在“做”中讲究方法

我将保留自己的“现代式的孝顺”理念,但也不强求他人接受这个理念。母亲老了,我们做子女的不能去要求和责怪她,但也因为她老了,她处理和考虑问题肯定会不周到和不全面的,这时,我们做子女的就应该配合起来,慢慢的引导和开导她,不能用“你要管住自己的钱、管住自己的房子”这种貌似“提高警惕、防止阶级敌人的破坏”阶级斗争式的观点来谈这些问题,而要从信任人的角度、爱心的角度去化解这些矛盾,从历史的、辩证的观念全面分析一个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否则,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造成矛盾的复杂和扩大化,不利于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7)体会之七:在“做”中必须承受和付出

一个人,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你越是爱得深,支付得包容心和成本也将越大。因为我爱母亲,爱自己的大家庭,所以我必须主动去“管”这些别人不愿意多管的事。诚然,我也清楚地知道,这类家事你若想管,不仅要做好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如承受委屈、承受不理解、承受流言蜚语等,还必须做好付出的准备,付出物质、付出精力、付出爱心、付出宽容和大度。这是一种只有投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投入),没有回报,有时甚至还会带来伤害的“亏本买卖”行为。即使这样,我也不会放弃去“做”的大方向,只不过需要改变方法而已。

(8)体会之八:尽心去“做”才能不后悔

虽然我自导自演的“娘舅”角色演砸了,我的努力失败了,但我已经尽心和尽力了。因为我尽心了,所以即使失败我也不后悔;因为我尽力了,结果失败了只能说明自己能力有限,既然能力不够,就不应该强求自己。因为我尽心了,所以这辈子也不会后悔了。

(9)体会之九:调整计划是提高环境适应度的需要

我决定放弃这个错位的“娘舅角色”,重新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虽然正面工作做不通,也只好尊重母亲的选择,但从侧面必须帮助她。为此我计划调整为:一是继续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履行义务,如有时间经常看看母亲,或者经常给她打打电话等;二是做好三姐的工作并尽力帮助她(三姐已经答应过了年不准备外出,这样母亲身边多了个与她说说话的人);三是关心保姆调动其积极性(对母亲日常生活细节上照顾靠保姆的责任心而定);四是理解其他兄弟姐妹的想法,继续保持和睦的亲情关系(这么多年来,本人与其他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处的还是可以,其矛盾也只是在处理母亲养老问题的观念上出现了分歧);五是坚持谁关心母亲多一些,我也关心他多一些(这是我多年来一直遵循的原则)。

(10)体会之十:战胜自我必须接受他人的帮助

这次,我能跨过这积压在心中十多年的坎,战胜自我,达到在处理大家庭事务中的自我和谐心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多亏“博友”们的关心、帮助和指点。从而,我也进一步体会到,一个人若想真正战胜自我、跨越行难,也必须接受周围朋友们的关心和帮助。因为,得到了“博友”们的关心、指点和帮助,使我从18年“亲情”关系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不现实的“三合一”方案的泥潭中走出来。在“博友”们的帮助行动中,又增强了自己今后用爱心去关心、帮助他人的信心和决心。

4. 捕捉对人生“四个领悟”

(1)领悟之一:位子到人角色规范

位子到人、角色规范是社会秩序向人们提出并要求遵守的生存规程之一,也是人们踏入社会应参照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因为我在处理大家庭事务中,出现了“位子坐错”、“角色混乱”和“角色混淆”的行为,所以导致自己陷入困境。从这一事例中给人们一个提醒:当你漫步在人生的长廊中,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在寻找位子和角色时,必须经过认真反思,经过全面分析和正确评价自己之后,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子,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杜绝自寻的烦恼,才能有心情享受和品尝生活,才能愉快地渡过短暂的人生,才能让社会和谐体现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2)领悟之二:经常来往是和睦的基础

所谓亲情意指亲戚情谊。由于血缘关系,亲情是人与人相互情感交流中最具有真实和互助的一种感情。但由于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分住在不同城市和地域等原因,造成了不少亲戚之间来往不多,平时沟通也较少。这样,一旦出现大家庭重大问题需要统一认识时,也就加大了统一认识的难度。为此,和谐的亲情关系需要经常往来,在往来中互相沟通,在往来中加深了解,在往来中互相欣赏,在往来中爱心相助,在往来中宽容大度,在往来中感恩图报,在往来中体现真谛,在往来中享受人生。

(3)领悟之三:处理问题不能强求

处理家庭事务与处理社会其他事务相同,也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能强求他人,也不能强求自己。当别人不接受你的建议或超出自己的能力强求去行事,不仅造成他人的不快和反感,而且造成自我心态的不和谐。正如我的好友“行云流水”所言,“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或许已超出个人的主观努力,当我们无法说服别人,那只能是说服自己了,能做的都做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4)领悟之四:折磨和挣扎是必须经历的磨练阶段

人们常说“知易行难”,而行难“难”在何处?抬头看别人并不难,低头看自己就显得非常的难。比如我这十多年的“大家庭责任让我累了”的经历,在许多人看来,“不值一提,是你自己的家事”。但作为当事人来讲,在18年中,本人却经过自我心理和感情方面不计其数的折磨,承受多多少少个压力和痛苦,当经历了这十多年自我心理磨难和磨练的过程之后,这次通过大胆的述说、反思、总结、体会和领悟,才真正地克服自我、跨越自我、走出行难。时间的跨度与自我心理的磨难以成正比形态表现。从中,我领悟出跨越自我的心理磨练必须经过:心理压抑期,表现出烦恼、气愤、埋怨等心态;心理痛苦期,表现出悲伤、挣扎、绝望等心态;心理冷静期,表现在寻找、反思、求助等心态;心理提炼期,表现在修整、领悟、清醒、明确、提炼等心态。

案例二关注他人

——关注“优等生”的心理迷茫期

目的: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关注他人,帮助他人走出心理迷茫的困境

圣诞节前夕,家里来了个小客人,是2008年8月份考入美国“杜克”(Duke)大学读研究生的侄子。由于他父母亲一直都很忙,他是在外婆外公以及几个姑妈家被轮流带大的。这孩子从小既懂事又努力,学习方面从来不让大人操心。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他寄托在大姑妈家,初一时为了早起学习英语,每天用两个闹钟强行把自己闹醒,因为担心吵醒大姑和姑夫,他就躲在卫生间读英语。上大学他是个保送生,在大学里学习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系里的前三名。为了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学毕业后他没有考研,而直接参加了工作。不过他在初中阶段就有个愿望,希望有机会到美国较好的大学去感受和深造。终于,在2008年8月,工作了两年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杜克”大学录取,并顺利地获得签证前往美国学习。在我的记忆中,这孩子是一个不易被困难吓倒的人,一个刻苦和努力的人,一个非常阳光的“优等生”。

然而,在美国短短的4个月的生活和学习后,让这么一个阳光的“优等生”产生了“心理迷茫”。由于迷茫,造成了他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第一个学期的考试成绩一个B,一个B+,一个A—。在别人看来,这个成绩已经是不错了,然而与他原有的实力和其目标相比,似乎还相差一截。看见他困惑和迷茫的情绪,我心里也很着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原本是多么自信的“优等生”孩子陷入迷茫?经过这几天彻夜交谈,我终于帮助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第一,竞争非常激烈。美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这种激烈的竞争,表现在它是一个全世界最优秀人才的培训和竞争的集中地。对于任何一个外国留学生而言,这里没有后门好开,没有情面好说,只有凭自己的实力和人品参与拼搏和竞争。这种全世界优秀人才集中的现状和拼搏竞争的形式,使我们那些原本在国门内安全行走的“优等生”们,一跨出国门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陷入了自我心理迷茫。

第二,教育差距甚大。中国的教育模式与世界先进教育模式相比差距甚大。中国大学是“考进难,出来易”。为此,对于中国的“优等生”来说,只要你比其他的同学多花费些时间和精力,你就可以获得“优等生”的荣誉。考试前,只要集中复习一下,就一定能过考试关。而北美大学的教育却是由课堂分、作业分、测试分、问答分、大考分、同学间的协作分等各类项目综合成绩汇总而成。同时,教授上课的方式是:先预习、再听课,要求你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想、带着问题问,基本上是随时提问、随时解决。如果你有一节课脱掉了,问题就会越留越多。由于文化差异、习惯差异、思维差异和方法差异,我们的学生一下子不适应,暂时找不到北,必然出现迷茫的感觉。

第三,心理素质脆弱。我们中国的孩子心理素质太脆弱了,由于语言关、饮食关、生活习惯关、生活能力关、孤单和寂寞关等,造成了原本脆弱的心灵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加上不能及时的排除压力、释放压力,自己又不断给自己制造压力。外压加内压,很快变成了重压、强压和高压。所以我们不少智商较高和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出极其脆弱的一面。

第四,宣传误导结果。受国内多年来对外国一些并不全面的宣传误导,不少人错误认为外国学生只会享受、怕艰苦又不勤奋,由此造成我们的“优等生”们自以为是,轻视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学生所具备的比中国人还能吃苦的精神和耐力。事实上,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刻苦和努力的精神不亚于中国学生,有的甚至还高于我们这些“优等生”。我们是“死学+勤学”,他们是“活学+巧学+勤学”。据侄子介绍,学校里的美国学生和其他国家来的留学生,学习也都非常刻苦和努力,凌晨一二点钟,在校图书馆学习的同学也不计其数,并不都全是中国学生。由于学习上激烈的竞争现象,从而使他们“推导”并想象美国的其他行业竞争非常残酷,第一次使我们的“优等生”感受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并陷入了一种“自信疑问”和对前途危机的“心理迷茫”。

第五,缺乏精神的底气。我们不少“优等生”缺乏一个做人的“个人品质”的基本精神底气。与大部分美国学生相比,我们不少“优等生”最缺乏的是一个良好的做人“品质”。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愿意多管别人的闲事(包括帮助他人的事);二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他人的机会;三是心胸狭窄,报复心强;四是只听顺耳话排斥逆耳话;五是随时想表现自己;六是只知自尊不知尊他。由于不少“优等生”多年在学业“优秀”的彩旗下成长,而“优秀”的学业彩彩旗又遮掩了其“个人品质”所需要的阳光。为此,使我们不少的“优等生”们缺失了做人的“品质理念”,从而必然导致他们在“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出现心理迷茫。

第六,缺少一种责任。我们不少“优等生”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变成了必须做的事,变成了应该做的事。孩子们尤其是“优等生”们,日常生活琐事被父母照顾着全包下了。为此,环境一变,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双管齐下向他们逼进,由于缺乏责任感,在身边无父母保护的情况下,他们畏惧、胆却、躲避,有的甚至想逃跑。曾经有人说过,“美国的精英们是以国家责任和国家利益为重,而中国的精英们却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当然,我无法证实这种观点是否对或错、是否全面。然而,有一点事实是存在的,每当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与一些具有高学历和高智商的人谈到“社会责任”这个话题时,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不管不顾的态度,只会一个劲儿地责怪社会和责怪别人,很少有人会反思自己的责任问题。因为缺少对国家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所以他们缺少了灵魂和精神支柱。一旦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出现“负差”时,就会产生因无所适从导致的精神迷茫的现象。

第七,期望持久关注。我们的“优等生”,在父母、亲戚、朋友的表扬声中成长,在学校和班主任的关注之下成材,在同辈人羡慕的目光下拔尖,在献花、掌声和欢呼声中仰首阔步。然而,到了国外的高等学府,“优等生”们失去了原有熟悉的一切,失去了表扬和欣赏,失去了批评和提醒,失去了喜欢和关注,只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学习环境,平等传播和平等的接受知识的教育环境。这种“失去与平等”,使“优等生们”如同失去了领航员和引路人,进入了一个寻找自我的“心理迷茫”阶段。

因为,我的谈话一次又一次被小侄打断,所以我列举的案例一个比一个更为实际,从而我的态度一天比一天更为严肃。终于在我毫不留情地分析炮火下,他终于有所清醒,心情也赫然开朗了。因为,他认同了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社会责任,了解了自己为什么迷茫的根源,似乎也找到了精神方面的力量,整理出了一些头绪。一个星期过去了,临行前,他颇有信心地对我说:“只要方向看准了,困难我一定能克服!”听着他自信的话语,看着他坚定的目光,我为他高兴,同时,心里暗暗对他说:孩子,前面的路还长着呢,这种心理折磨和情绪波动,在你的一生中还会出现许多,希望你能平稳跨过每一道坎!

案例三与河南籍打工朋友沟通的真实邮件

目的: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帮助他人解忧

一位河南籍打工朋友的来信

姚阿姨:您好!

本来不想打搅您的,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多东西能看透也能放得下。可是,此时此刻就有心烦的事。也许在您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也许我就不应该去计较的。但我这些日子心里总是堵得慌。我很希望能借现在单位给我提供的平台,好好发展自己的事业。所以,也就尽心尽力去做,并不在意现在的报酬怎样。可就有人作怪,经常给“头”打小报告,一点点小事或哪怕是一句话都会添油加醋,说得活灵活现的。碰到我们的“头”就爱偏听偏信使得上司老误解我,老拿那种不信任的眼光看我。对一些小事,我不想去解释也不愿意去辩解什么,所以有时候感觉挺无奈,也挺累的。我身边为什么会有那么虚伪的人存在呢?碰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呢?逃避还是沉默?这几天一点心情都没有,有时想想平平淡淡过真好。心理的压力和苦恼向谁说呢?不能对父母和家人聊,因为,他们会担心的。和朋友聊聊吗?本身又算不上什么大事,更何况能推心置腹谈这个话题的人几乎没有,只好打搅您,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好受了些。不再唠叨了。

谢谢姚阿姨

保重身体!

小陈

2007年12月3日

给河南籍打工朋友的回信

小陈:你好!

收到你的邮件。这些日子,一边调理身体,一边继续写我的文章。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是的,我理解你心里被堵的感受。现在说出来了,是不是感觉好一些了?向朋友倾诉,也是一种排泄心理废物的好办法。只要你需要,我愿意帮助你一起清理这些心理垃圾。

你谈到的这种现象,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刻意放在心上。如果碰到“头”开口问你或想了解什么事,你应该解释一下。如果没有明确向你指出,你就自作糊涂沉默吧。解释多了,反而显得你小气或很在意。如果当某人看到你对这些事很上心或太在意时,反而就会触动他们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兴奋,激发他们说三道四的激情。故,就算你很在意,表面上也不能显示出自己在意的心态来。内心的矛盾和烦恼,千万不要写在自己的脸上。因为,随时并任意的将自己情绪完完全全写在脸上的,只有四类人:一类是儿童,二类是“白痴”,三类是“直肠”人,四类是“愚笨”人。儿童反映出“真实”,白痴反映出“痴呆”,直肠子反映出“无心”,愚笨反映出“无脑”。我想,你肯定不愿意自己属于这四类中任何一个。再说,如果我是你的“头”,当我察觉到你的性格是其中之一的人,就算有想培养和起用你的心,也会暂时打消提拔你的念头。如果你连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了,还能做什么大事呢?记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在“清则浊、浊则清”的交替过程中而逐步地、自然地解决和处理掉了。另外,沉默不等于逃避。我认为,你也应该从自己工作职责方面检查一下,是否真有过失或小的失误?从自己日常的言行中检查一下,是否存在无意伤害过别人的无意过失行为?如果有,就应该勇敢承认,尽量改掉它。如果你口头上不愿直接承认,至少心里要承认。要是没有,就应该用泰然处之的心态对待。小人无时无刻都会有的,虚伪的人格更是处处存在,这不奇怪。关键在于你自己看人的眼光,学会扬长避短对己对人,学会如何和谐自己工作小环境的本事了。

也许,你的压力主要是来自自己,来自对这家单位寄于太大的希望而形成的自我压力。我认为:你现在只要是对得起这家单位,对得起现在的工作,对得起老板付给你的薪水。那么,就别在意某人打不打小报告的问题。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日久见人心,老板若是想做大事且又是能做大事的人,总有一天他会了解你并给你机会的。否则,你也没有必要为什么小报告之类的小事而心烦。记住刘少奇曾说过的一句话:“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这句话是非常经典和精辟的。在我几十年的生涯中,深感这句话的哲理。你认为如何?

已经凌晨四点多了,我准备休息了!

好!

姚阿姨

2007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