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30226900000062

第62章 致沅弟季弟(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沅、季弟左右:

专使至,接书并胡帅、袁帅二书,具悉一切。所应复者,条列如左:

一、二十日羊栈之战,实派人数得贼尸六百四十五具,其水淹者、屋内者、已埋者尚不在此。内贼目古隆贤,据报实已杀矣,岭外之贼胆应可稍寒。二十四日令鲍镇率马步六千人赴景镇会剿,扫清鄱阳、都昌一带,直至东流、建德。鲍镇去后,岭防仍不免有事,吾与凯章当坚守,静镇以待事机之转。唐、沈七营已回祁门,霆军亦留四营在渔亭,或足以资守御。

一、狗逆既未大创,希军万不可南渡。北岸怀、桐,狗所必争也。韦军在枞阳,亦系必应坚守之地,如无他军换防,亦不可令韦军南来。盖十七日建德之克,二十日羊栈之胜,南岸已大有转机;且闻湖口业已保守无恙,贼亦处处丧志,不必再抽动。北岸大局,弟与润帅、希公熟商可也。安庆贼之伪回文,尚未得见。

一、袁帅奏折,不为无见。然彼甘言蜜语,以师船助我打长毛,中国则峻拒之;彼若明目张胆,以师船助长毛打我中国,再哀求之,岂不更丑?余谓彼以爱兄之道来,诚信而喜之可也。下官也有一本,录稿寄阅,弟可抄送润帅一阅。

评点:资夷力师夷智

这封信的最后一段谈到外交事,并说“下官也有一本”。我们来说说这段话的背景及曾氏的奏本。

咸丰十年十月十一日,躲在热河行宫的咸丰皇帝,给曾氏及江苏巡抚薛焕、浙江巡抚王有龄、漕运总督袁甲三等人发出一道上谕。上谕说,俄国公使对恭王说,该国愿派出三四百兵士协助中国军队进剿长毛,并愿出洋船代运漕粮。这两件事是否可行,命曾氏等人奏明。

信中所说的“袁帅奏折”,即漕运总督袁甲三针对这道上谕的奏折。附带说一下,这位袁甲三,就是袁世凯的叔祖。袁世凯的祖父袁树山有两个弟弟,甲三为其一。袁家之所以成为河南项城的望族,基础便是这位袁甲三打下的;后来其子袁保恒官居刑部侍郎,进一步将袁家推向兴旺。

曾氏这“一本”,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名奏章,它开启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大运动,不能不谈,但限于篇幅只能简略说说。

十一月初八日,曾氏以“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为题,拜发了这道奏章。鉴于“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的先例,明确表示拒绝借俄兵助剿,而对于代运南漕一事,则认为可以答应。

答复了朝廷咨询的这两桩事后,曾氏就夷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并对英、美、法、俄几个主要外夷作了分析:英最为狡黠,法次之,俄势力大过英、法,曾与英斗过,英怕俄。相比较而言,美“性质醇厚”。因此,这次俄国既然说美国商人愿意代运南漕,可以由薛焕出面与美国面订章程,妥为筹办。既可暗中杜绝俄国借此事讨好美国,又可以让美国知道我国对他们不存猜疑之心,有利于今后两国邦交。在奏章的最后,曾氏写下了两句话:“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这两句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魏源的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出于《海国图志》序言里的这句话,闪耀出一个卓越爱国者的思想光辉。但身为江苏巡抚衙门幕僚的一介文人,无权无势,这个伟大设想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已。二十年后,这个设想经大清江山的柱石人物说出,其分量便有一言九鼎之重,更何况此刻三十岁的年轻皇上正蒙受着洋人加给他的奇耻大辱,渴望强大以复仇,故而很快便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化为国策。

一个月后,即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咸丰帝下令在京师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办理与外国有关的各种事宜,由恭王奕、大学士桂良负责。第二天,即十二月十一日,又命曾国藩、薛焕酌情办理购买洋人枪炮并学习制造事宜。

从此,一个史无前例的以学习洋人制造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徐图自强为目的的事业,在中国兴办起来,历史学家将它称为洋务运动。如果要将洋务运动定个起始点的话,这个点理应定在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八日曾氏的这道奏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