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得来多少有些不清不楚,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急盼建立不世之功,以盖世人口舌。
南方的割据政权已经全部纳入北宋,赵光义便将目光对准了北方的太原。
打仗首先要钱,这一点太祖赵匡胤早已为他解决了。
当年平定南唐之后,文武群臣进谏太祖,请加“一统太平圣君”,赵匡胤说:“燕云十六州、北汉都未光复,何来一统太平?”可见太祖的雄心壮志。他对“平北汉”、“收燕云”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只要太原未下,燕云未收,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就不能算是成功。
平定北汉,唯有动武,这一点,太祖比谁都清楚。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却有另一番规划。他的谋略是和平赎买为先,和平赎买不成在武力攻取。为此,他将平定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得来的府库金帛,以及每年赋税的剩余,全部存进“封桩库”。
太祖曾说:“军旅饥谨,应当未雨绸缪,决不能到了亟需的时候,临时加重百姓的负担。石晋(石敬瑭)割让燕云之地贿赂契丹,使得一方之民独陷外族之手,朕十分同情燕云的百姓。朕设立这‘封桩库’,等到蓄满三十五万贯,就会派遣使者去契丹谈判,只要契丹愿意归还燕云的土地和百姓,朕就将这些积蓄做位赎金,用以交换。倘若契丹不愿意,说不得,朕就用来招募天下勇士,攻打契丹。”
很可惜,我们没有看到太祖实现他的雄韬伟略,他却于风雪夜中的“斧声烛影”离奇驾崩,给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留下了大笔财富。
赵光义将先帝太祖设置的“封桩库”改为“内藏库”,攻伐北汉的军费不用再发愁了。但他心里仍是没底,召来曹彬征询意见。
赵光义说:“后周世宗和本朝太祖,都曾亲征太原,但就是没能平定北汉,难道真是因为太原城太过坚固,因而不能攻克吗?”
曹彬回道:“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便失败,使得军队士气低落,不得不还军。当年太祖亲征,碍于契丹援助北汉而受阻,太原城虽说坚固,但也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
其实君臣两人的对话,又要说回到太祖身上。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要按照“先南后北”的步伐实现统一大业。但是在968年8月的时候,北汉主刘钧死了,他的养子刘继恩继承了王位。刘继恩不久便遇刺身亡,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即位。太祖认为北汉内乱不止,正是大好时机,便突然改变“先南后北”的方针,命令李继勋、党进、曹彬等大将率军攻伐北汉。起初,战事顺利,宋军在“铜锅河”打败北汉军队,逼近太原城。北汉向辽国求救,辽国将领耶律述烈帅兵赴援。当时,宋军丝毫没有同辽军作战的准备,李继勋等以辽兵大举驰援为由,仓皇退兵。
对于第一次伐北汉的失败,太祖并没甘心,决议再次北伐。这次,太祖汲取了没有防备辽军赴援的教训,预先做了军事部署,命大将何继筠屯兵在“石岭关”,阻击从北面来援助太原的辽兵。969年正月,太祖命令各路军马进屯潞、泽等州,令李继勋率部先行奔赴太原,太祖于次月御驾亲征。当年4月,辽国派出两路兵马赴援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南下,一路趋向定州。何继筠、韩重斌按照太祖授予的方略,将两路辽兵杀退。太祖亲自督战,宋军全力攻城,石汉卿、王廷义先后战死,宋军气势受阻。当时又是屯兵在甘草地中,遭遇大雨,军士们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痢疾,战斗力大减。然而,辽国北院大王乌珍率领的第二批援军已急速赶到,太祖当即颁令退兵。这之后,太祖又与辽国谈判,争取到了和平,再次转兵向南,重新回到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据说,在此次北伐期间,时逢七夕节,太祖送给太后和皇后的节日礼物分别是钱十贯、钱五贯。
公元975年,北宋平定南唐,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于宋的小割据势力外全部归入大宋版图。次年,太祖再次出兵北伐,命令党进、潘美、牛思进、米文义等领兵分五路进攻太原。其中,大将郭进领兵先后攻克忻、汾、代、沁、辽、石等州,形式一片大好。却在这时,开封皇宫中“斧声烛影”事发,太祖驾崩,宋军只得班师回朝。
太祖前两次伐北汉失败,都没有浇灭他一统北汉的雄心壮志,第三次北伐,形式大好,不料变故陡生,以至于功败垂成,却给即位的赵光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光义听了曹彬的话,心中主义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