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重阳是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这是因为风筝最适合春秋两季放飞。我国大部分地区,农历十月以后农田管理事务不多,主要是舂米磨面、打造农具、洒扫庭院、修缮房屋;冬节过后,清明前麦苗尚未分蘖,农事较为清闲。清明与重阳恰好是农忙与农闲的交替时节,宜于放风筝。
(1)寒食清明,踏青放风筝
寒食节曾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节,节期与清明临近。在寒食节,人们要禁止烟火,吃冷食,所以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节”。禁火、寒食的习俗大约始于西汉时期,最初在山西一带流行,当时人们甚至禁火、寒食一个月。随着时代的发展,寒食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禁火、寒食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出现了专门的节日食品,比如醴酪、寒具、子推燕等;形成了许多新的节俗活动,比如扫墓、荡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唐代以后,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而为一,吸收了寒食节的习俗活动,从而发展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节日——清明节。
清明最初并不是节日,而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按《岁时百问》所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作清明。清明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渐渐形成了一些习俗活动。直到今天,许多地方仍有寒食或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人们将折来的柳枝插到屋檐下、床铺里。俗话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个老花狗”,又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但民俗往往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山区,人们用类似巫术的方式,把这一习俗与诅咒害虫、祈求平安联系起来。沂蒙山区的人家通常会在这天用柳枝、松柏枝抽打墙壁,一边抽打一边念叨:“清明节清明节,柳枝儿抽打青帮蝎,许你从打墙上过,不许你把人来蜇。”
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有墓祭、踏青、打秋千、放风筝等。墓祭也称扫墓,实际上是到墓地祭祖。祭祖的人会往坟上添新土,同时焚烧制钱。旧时,清明这天,男人们要停止工作,女人们也不用做纺线、纳鞋底之类的针线活儿,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娱乐。吃过早饭。人们就相约登高、踏青,或者放风筝、打秋千。在踏青活动中,放风筝是一项惹人喜爱的内容。自古有谚语“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
(2)九九重阳,放响弓鹞
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尤其是沿海一带,因春季多雨,放风筝更多是选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这一习俗是与郊游、登高、赏菊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仅以清人记载为例,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载:“九九重阳日,城中士女,接踵连肩,翩翩游赏,放风筝终日不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载:农历九月初九“放响弓鹞”。吴友如在《纸鸢遣兴图》中题写道:“闽中风俗,重阳日……竞放风筝以为乐。”惠州民谣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闽南则有“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啸”的说法,即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起源相当早。据史料记载,今天居住在台湾宜兰的平埔族,即葛玛兰人,早有放风筝的习俗。
2.风筝与民间传说
(1)缧女放鹞驱
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自古就有许多有关飞天的故事和传说。例如中国最早的人类升天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就产生在今天的潍坊市寒亭区一带。后来又多有关于升天的故事和传说,像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的故事,《封神演义》中会飞的雷震子等,都发生在潍坊所处的山东半岛一带。平度存有记述何仙姑升天的《唐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石碑,为唐代宰相颜真卿撰并书。就是这些愿望,为人类创造发明风筝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和动力。
潍坊至今流传着缧女当年饲蚕,为驱赶鸟雀,“则发篾为骨,缀以干树叶,做成鸟雀的天敌鹞状,以丝牵之,借地气升腾将假鹞送上天空”。缧女为公元前约两千多年时居住在今潍坊寒亭一带的寒浞的祖上。关于缧女的这个“鹞”,虽无史料可查证,但这个传说中的故事将幻想和愿望变成了“鹞”,并“借地气升腾”飞上天。这是潍坊在中国风筝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故事中上天的鹞风筝。
(2)龙头风筝的传说
龙头蜈蚣风筝是潍坊风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风筝由龙头和数十节身部组成,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部逐渐放起,然后由组成身部的几十节圆形风筝将沉重的头部带上空中。其实,这种题材的风筝是由潍坊流传广泛的传说发展而来的。
传说很久之前,山东半岛一带有一块平原,白浪水从平原地中流过,可谓是土肥水美。可那时,半岛一带连年灾荒,此涝彼旱,人民朝不保夕。有一年,潍坊一带逢大旱,人们不得不到潍坊西南的昌乐县古营的白浪水去挑水灌田。苦于路途遥远,干旱的田地又有千亩之多,即使人们昼夜挑水,也于事无补。于是人们纷纷讨论着整修河渠的事。
管辖这里的北海令窦琰更是心急如焚。白浪水在潍坊一带地势平坦,常年泥沙沉积,整修河渠绝非易事。正在为难之际,传说在北海居住的小白龙变为精壮汉子,许诺在一天之内挖出一条河渠。窦琰无奈,勉强答应下来。到了晚上,有个好管闲事的人尾随小白龙来到河边。只见那黑糊糊的大汉往地上一蹲,突然变成了一个头长双角、身长百尺的白龙。只见那白龙用角轻轻一撞,立刻石裂波翻,岸上出现一道道深深的缺口。白龙顺流而下。凡是撞到的地方,立刻便是一条新的河水流过。那人被眼前情景所吓,转身飞跑回村里,将所看到的告诉大家。第二天人们纷纷跑出家门来到河边,果见一条清澈的河流。人们奔走相告,老人们捧着香纸蜡烛,年轻人抬上猪羊鸡鱼,围拢在新开的河边,对天磕头礼拜。人们称这条白浪水为白浪河,以后逢收获季节都要担上礼品慰劳小白龙。
后来,人们对小白龙的爱戴让北海水神心生妒忌。于是水神与路过此地的张天师密谋截断白浪河,以此报复小白龙。然而,他们的奸计被小白龙识破,他们又设计将小白龙压在一座石山下。春去秋来,两岸的百姓都在盼望小白龙回来。这时,一位长者提议,做一条白龙风筝纪念小白龙。
白龙风筝的扎制并非易事,经过艺人们推举,由两位丁姓的能工巧匠负责扎制白龙。他们依照小白龙的形态外貌,扎成威武雄壮的龙头,糊上绢和其他的蒙面的材料,用颜色画上眼睛和嘴巴,嘴角处还绑上一对细弯竹条,糊上彩纸以表示触须。人们用结实的竹条扎成圆形竹圈,然后把竹圈绑扎在框架上,让龙头附在一个坚硬的竹条上面。一位扎彩艺人利用三国时期马钧造翻车的原理,连接绑扎了龙的圆形腰身。为求吉祥,人们又在每个圆形竹圈腰节上绑了公鸡的羽毛。从此,每年的清明,白浪河的上空就飘起了龙风筝。
3.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风筝习俗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被世代传承下来。在某种程度上说,放风筝习俗是人类社会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民间文化传承现象,是经群体社会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既是俗民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结果,又是适应二者要求的必然产物。尽管放风筝民俗在俗民的文化与生活中是“非主导的生活模式”,但它悠久的历史已经证明,它在俗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民俗功用,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文化要素。
(二)放风筝的社会功能
风筝既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又是一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性体育运动。它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
1.放风筝能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质
放风筝时要动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个部位,使全身得到锻炼。从放风筝开始,人身肌体各部位都在不同的运动着。风筝上升、倾斜,就需要人奔跑、拉线、左右摆动,这些动作是各部位肢体的运动。具体地说,就是上肢、颈部、腰部、下肢和全身的运动。
2.放风筝能调节人的气血循环,防治各种疾病,使人健康长寿
放风筝在旷野或运动场上,呼吸着清新多氧的空气,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人们放风筝可以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更为活跃,补充体内运动对氧和养分的需要。风筝升空后,人需要挺身翘首仰望,这就使胸部自然扩张,并达至内脏器官,完成深呼吸运动,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3.放风筝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自古以来,放风筝不仅被用于陶冶情操和娱乐健身,而且常常作为人们抒发情怀,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由于地域风俗的差异,人们寄托愿望的方式各有不同。在日本,静冈地区放风筝表示喜庆,新澙地区表示祈祷丰收,还有的地方把风筝作为祈求男孩降生的吉祥物。我国江南地区重阳节放风筝,人们总想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在风筝上,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愿望实现。
4.制作、放飞风筝可以锻炼人的技艺,增长知识才干
风筝由设计、扎制、裱糊、绘画及放飞五个部分组成。它是融工艺美术、娱乐、体育于一体的高雅活动。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和文化知识,动手能力强,一旦动脑筋设计出一种风筝造型,就会兴奋不已。扎制裱糊完成以后,会感受到动手、动脑的喜悦,尤其是彩绘以后,风筝锦上添花,令人爱不释手,丰富了生活内容。
5.放风筝有利于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团结和友谊
放风筝是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手段,是爱情的象征。日本名古屋地区,就有风筝联姻的习俗。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候,青年男女带上冷餐,到广阔的郊野去放风筝。通过密切地配合,美丽的风筝升入天空。飞翔的风筝下,情侣并肩携手,同牵一线系百年之好。
五、导引
(一)什么是导引
导引是通过体育手段和机体功能练习,预防和治疗疾病,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和延缓衰老的体育运动。
人类通过体育运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导引术”和“吐纳术”等医疗体育方法来防病健身,后来又编创了“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继承传统的功、拳、操等医疗保健体育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国外一些医疗锻炼方法,从而使我国的导引得到迅速发展。
(二)导引的特点
导引具有以下特点:
1.导引是一种主动疗法
它要求患者主动参加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通过锻炼,调节情绪,增强信心,促进机体康复。
2.导引是一种全身疗法
它除对局部器官起到锻炼作用外,还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改善全身功能,增强锻炼者的免疫力,促进患者的自身康复。
3.导引是一种自然疗法
它是利用人类固有的自然运动功能作为治疗手段,老少皆宜,只要方法得当,既不会产生副作用,又能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4.导引是一种功能疗法
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衰退的功能得到增强,使有缺陷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这一点是其他医疗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三)导引的分类
导引主要包括医疗体操和传统医疗体育。
1.医疗体操
医疗体操是根据伤病情况,为达到预防、治疗及保健目的而专门编排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如有用于健身的各种健身操;有用于矫正脊柱、胸廓畸形以及扁平足等的各种矫正操;有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医疗保健操等。
2.传统医疗体育
我国传统医疗体育主要有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练功十八法及保健按摩等。
(四)导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哮喘、消化不良等。
(2)运动器官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脊柱变形、四肢骨折等。
(3)代谢障碍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4)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周围神经损伤等。
2.禁忌证
(1)发热。
(2)疾病的急性阶段。
(3)体疗中可能引发并发症者。
(4)癌症的转移阶段。
(五)导引与健康
导引既能治疗疾病,又是一种积极的防预措施,也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
1.增强免疫,减少疾病
通过适宜的运动,增强机体各部位及内脏器官的功能,激活大脑皮层,恢复内在平衡,避免和减少因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2.提高功能,强身健体
通过体育疗法,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心血管功能,缓解肌肉损伤后的不适感,从而提高组织活性,消除因疾病和损伤引发的各种功能障碍。
3.适应环境,健康生活
通过医疗体育锻炼,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大脑皮质和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4.调节情绪,增强自信
通过导引疗法,不断改变病人的身体状况,增强其生活信心。
(第二节)新兴体育项目的选择
一、自然力
(一)日光浴
日光浴又称为美黑,随着过量暴晒会形成日照灼伤即所谓“晒伤”。美黑最早的由来就如它的名字“sun tanning”——日光浴。美黑出现在西方是20世纪的中期,它代表了欧美人士一种日晒文化——享受阳光。美黑和度假直接联系到了一起,度假就离不开阳光海滩。美黑到如今已经几乎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具有一身古铜色皮肤人们,说明他们经常去阳光充足、费用昂贵的高尚度假区晒太阳,所以“黑皮”是一张最好的显示身份的名片。
1.日光浴的源流
我国古代没有日光浴这个名称,但其内容和有关医事活动要早于西方。晋代养生学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以朝阳”;《黄庭经》有“日月之华,救老残”之说;宋代《云笈七签》的“采日精法”等记载与现代的日光浴相似。唐代名医孙思邈说:“遇天风之时,母当抱儿在日中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