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57

第57章

心理畅神养生法

祖国医学认为,为了预防疾病,光靠生理卫生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调摄精神,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里明确地指出,所谓心理卫生,就是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情志波动,抑制过多的嗜好欲望,保持心胸开朗愉快,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心理健康,减少疾病。

关于心理卫生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清静养神、节欲保精、和情治气、适时调神、修性怡神等。

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欲使心神清静,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虚无”。所谓“恬淡虚无”,实际就是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情淡泊,保持“静养”之意。此外,去名利,寡欲望,亦是清静养神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稽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息怒不节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说明声色利欲,喜怒无常,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致使精神涣散,对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伤害。

节欲保精

中医学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广成子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性欲本是一切动物正常的生理要求,但如不加节制,纵欲无度,则会身心俱劳,耗散阴精,扰乱心神,伤害健康。

和情洽气

协调七情活动,不过喜,不暴怒等等,以保持体内气机调顺,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养生方法。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个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生理的疾病要影响心理活动,心理不健康也必然要影响生理的变化。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乐观和信心,觉得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朝气蓬勃,性格开朗,涵养高尚,精神振奋,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相反,一个消极悲观,抑郁苦闷,心胸狭窄,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则容易罹患疾病,加速衰老进程。

适时调神

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四时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内经》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时气候变化,是外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心理活动是人体脏器活动的主宰,保持内外环境的协调和谐,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此外,中医学除了按照四时变化规律进行调神摄生外,还根据每天时间的顺序而调理精神以及生活起居。把一日分为四个阶段(一日四时),人体阳气随之而出入升衰。一日之中阳气运动与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每日调神方法与四时一样,应以阴阳变化为指导思想,早晨以及上午,人体阳气旺盛,故精神宜振奋向外;暮晚阳气收敛,则宜休整、静息。总之,每日精神调摄应当清晨活跃,白日饱满,傍晚安宁,睡前静谧等。

气功练神

气功练神的目的,在于通过排除杂念,意存丹田和调息入静的方法,用意念引导“内气”沿一定的经络路线循行,以调整阴阳,更新气血,保全真气,健神强身。

练功时讲究静、动结合。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主养神,动主练形。根据瓦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能动能静,可以长生。

修性怡神

“性”,言人的性格和情操。人的性格豁达与否,情操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虑、抑郁和烦恼的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根源,甚至是早天的原因。因此,加强性格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操,也是调神摄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剧烈波动,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长寿学者胡夫兰德指出:“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因此,讲究心理卫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重要性都是绝不亚于讲究生理卫生的。讲究心理卫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个人的健康长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书吟诗,观画抚琴是老年人养性安神的重要方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章乐陶冶性情。《前汉书》中说:“威仪足以阅目,章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则德和,审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诗书音乐能使老人不生寂寞,修养精神,“花木四时分景致,经书万卷号生涯,有人若问闲居处,道德坊中第一家”。

观画鉴赏亦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元朝邹铉说:“画可供老人闲玩,供宾友高谈,人物山水,花木翎毛,各有品吟,亦广后生见闻,梅兰竹石尤为雅致,丹青装点,尤为其玩。”

但要注意老年高龄,精力不足,渎书作画的时间不宜太长,不要过分深究,稍有倦意,即当停止。诗书音乐的内容,可根据老年人的性情而定,喜恬静者宜选清丽婉约的华章,好热闹者,可选高昂欢快的乐调一总之,看戏,听音乐,咏诗词,各随其便,以不烦,不躁,不腻,能和情逸志为宜。

弈棋观景在老年养生中,也是应该积极提倡的活动。弈棋可以锻炼思维,活跃神态,耳目聪明,不痴不呆。观景赏花,领略大自然所赋予的美,亦是人生乐事,足以涵养精神。“冬日之阴,夏日之阳,良辰美景,负杖蹑履,逍遥自乐,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以慰晚年。

栽花种竹,庭院绿化,也是有益的养生活动。一则可以养性安神,逍遥时日,二则可以疏散筋骨,流通气血,使人心旷神怡。

书法不仅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习以陶冶性情,排除烦恼。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写字时要凝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出,临池志逸,宠辱皆忘,灵活自如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将气力有机地运送到每个字的横、竖、撇、点、捺之中。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气血,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和,使大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抗衰延寿。

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书论》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同盟会元老、百岁老人孙墨佛于书法研究有得:“写字时,心要静,笔要正,手上得功夫,眼里得功夫,笔上得功夫,又表现在纸上,一提起笔来,就要把自己泡到墨里,埋到纸里,用自己的心、情、意写字,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血脉赫然贯通。有时写字于动,能写得出汗;有时写字于静,竟然天上打雷也听不进。”写字是心静体动,动静相辅相成,既锤炼了书法艺术,又增进了健康。

垂钓也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大自然中垂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使人心平气和,思想高度入静,大有利于陶冶情操,排除忧患,增添老年人的生活乐趣。

老年人集邮不仅可使自己保持与社会的联系,缩短与青年人的距离,而且还可通过集邮养性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老年人集邮,最好向邮票公司或邮局附设的集邮门市部开户预定,以避免发行新票之日东奔西跑,唯恐失之交臂。

收集旧票也是集邮的重要内容。新票的特点是图案完整,旧票则往往留下邮戳的地点、日期,甚至时刻,更显出“个性”,日后容易唤起对往事的回忆。

集邮册和邮票镊是集邮者必备的用品和工具,老年人最好再配一个放大镜。常用的插票册其实只是邮票的“临时宿舍”,活页的贴票册才是邮票的“永久住处”。在贴票页上“贴”邮票,并非真的粘贴,而是利用一种特制的胶水纸充作“绞链”,将邮票安装在纸面上,空白部位用以写字或画图。

真正的集邮乐趣,要在购买和收藏之外的整理过程中去觅取。一般可以结合本人的专长与兴趣,选择题材,集纳有关邮票,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或在贴票页上配上适当的说明文字,编成图文并茂的画页,或缀以诗、画、金石,组成和谐的艺术作品。页数少的,称为“小品集邮”;页数较多、主题明确、结构严谨的,称为“专题集邮”,达到一定水平,还可参加集邮展览。

摄影是一项饶有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离退休的老年人,只要能掌握一般的拍摄技术,即使并不高明,也会给晚年生活带来诸多乐趣,除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外,还能提高美学修养,增进体质,并培养大胆思维。

起居养生

所谓“起居”,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居处、环境、衣着、沐浴、睡眠,甚至还包含劳逸及克制、改变不良习惯等内容,而“起居有常”说的就是以上诸方面有规律,避免意外,从而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起居

起居有常是要求人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规律,并合乎养生的法则,劳逸结合,“不妄作劳”,不违背常规。

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也包括平常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在内,中国医学、养生家认为,人的长寿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综观近代以来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他们都有一套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即所谓“常”)。《内经素问》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里,根据自然界的阳气变化规律,把一天分为三个阶段,而人体的阳气亦随着自然界阳气变化,表现出生、长、收、藏等四种不同的形式。即天亮时人体的阳气开始活跃于体表;中午阳气最旺盛;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汗孔固闭;日落之后阳气潜藏于体内。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养生家要求人们制定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认为这样做对人寿命的延长肯定是有意义的。

大家知道,人体体温偏离平均值36.5℃过远,通常是疾病的反映。然而,许多征象表明,人体温度具有同太阳光紧密相关的节律性变化,一日之中有最高值和最低值。健康人的体温在24小时之内可有1℃左右的变化。清晨人体温度最低,黄昏最高。虽然这种变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由此可以找出其他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关键所在。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这两种高度专门学科的发展,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存在着节律这一事实,已经逐渐被人们发现并肯定。例如,血压和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目都具有节律性的变化。血糖指标、排尿量和尿中特殊化学成分每天里都有变化。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各种器官都表现出各自的机能节律。甚至内关节似乎也具有节律。今天科学家们坚信不疑,人体中的任何一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具有节律性。

实验表明,多数节律是以太阳为基础的。这些节律在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的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不过,变化的周期并非24小时。实际上,人类生理节律周期不是太阳光,而是似昼夜的。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40岁和一个28岁的两个人做实验,测定人体节律对长度不同的周日的适应性。他们住在黑暗的洞里,那里保持恒温,用电灯光来改变光亮和黑暗时间的长短。电灯的开关是自动化的。这两个人的生理节律对十个半小时的白天和十个半小时的黑夜,也就是说21小时的周日,适应情况一样良好。然而,如果以28个小时为一周日,其中14小时是白天,14小时是黑夜,两个人的节律就出现明显的不同。年轻人很容易适应新的时间表,而那个中年人的机能只是维持24小时的周期。这个实验说明,人体对昼夜变化的适应是遵循一定节律的,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按时作息,不违背人体生理变化规律。

作息制度,还包括劳逸结合,必须要有劳有逸。不能过于安逸,电不能过于劳累。无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时候都不能过于疲劳,否则,便会生病。中医所谓“劳则气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对长寿很有意义。但是“不妄作劳”并非是什么都不做,古人提倡的是“常欲小劳”,不仅要“学而不殆”,而且应尽可能作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对老年人来说,“息”与“逸”主要是指睡眠。此外,适当的文娱活动与业余爱好等,也是完全需要的。文娱活动方面包括观摩文艺表演,阅读报刊书籍,游览公园及名胜古迹及棋类、兵乓球、牌类等活动。这些活动要量力而行,切忌肆意无度,搞得非常紧张和疲劳,业余爱好方面如种花、养小动物、集邮、书画等项目很多,可因人而宜,自行选择。国外有资料认为,养小动物(如狗、猫)者,多能长寿。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况有一句名言,“美意延年”,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保持手、面与口腔的清洁卫生,每日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勤修指甲等。适当时间洗澡一次,但也不必过勤,尤其是老年人洗澡过勤,容易发生瘙痒症。因为老年人皮肤腺萎缩,多洗澡会使皮肤更加干燥。衣服添减要适应冷暖及季节的变化,特别是老年人的新陈代谢水平低,血液循环差,既怕冷又怕热,对于气候变化很敏感,应随时增添衣服。老人手脚等肢体末梢因循环差而易冷,更须注意保温。

睡眠

睡眠是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自然休息。睡眠能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免于衰竭和损坏。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能得以恢复。

中国传统养生学对睡眠科学十分重视。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据《丹渊集》记载,陈抟“闻定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善‘锁鼻息飞精’漠然一就枕,辄越月始寤,遂留此学,卒能行之。后归关中,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这是说陈抟将锁鼻术和他原有气功配合修炼,终于练成了“睡功”,而且通过练功已能掌握返老还童之术了。

睡眠的方位

历代养生家对睡眠的方位很讲究,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春夏阳气当旺,东方属阳主升,睡眠时头应向东以应升发之气,秋冬阳气潜藏,西方属阴主降,睡眠时头应向西以应潜藏之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根据上述理论,有的养生家还提出睡眠的四个方位,即春季头向东,夏季头向南,秋季头向西,冬季头向北,所谓“秉旺气”。此外,也有的养生家提出恒东向,忌北向的寝卧原则。我国有人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做过脑血栓形成患者床铺摆设方向的调查,发现北向卧的老人,其脑血栓形成发病率要高。

睡眠姿势

人的睡眠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早在《论语乡党》中就已指出,“寝不尸”,即谓不仰卧也。其后《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希夷安《睡诀》还对侧卧的姿势进行了描述,他写道:“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问,右侧卧反是。”在侧卧中,又多主张右侧卧。《释氏戒律》指出,“卧唯右侧”。《续博物志》也指出,“卧不欲左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其《老老恒言安寝》中认为食后宜右侧卧,而食远左右皆宜,他说:“脾与胃居中州,而脾连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