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吝啬的原因,是由于他们长大成人过程中,体验过艰苦的生活。无论如何,若我们周围有这种类型的人,不应随便批评对方的吝啬,而应由其行为探讨造成他吝啬的原因。
固执己见的人
大概没有人从未犯过错,人难免会有过失,犯错并不可耻,知过不改才是最大的过失。
固执己见的人,往往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知道非改不可。但却又很难坦承自己的过错,所以自己也得经常忍受这种痛苦,有时为了逃避痛苦,他们甚至还采取一些防御手段,以各种借口继续坚持己见,贯彻自己的主张。
至于这些人不愿坦率地承认自己有过失的原因,是他们的自尊心不容许,可是这种自尊心,却往往更让对方看不起,所以他们只得强忍痛苦,不得不更固执己见。
无论固执己见是好或坏,这种人常让人觉得他们似乎太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这种人很脆弱,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才会强烈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好辩的人
有一种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明明不对,但别人提醒他时却还要强辩,实在没有风度,大体上这种辩解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本人也自知有错,却以各种理由来逃避责任,以稳固自己的立场,但由于他自己也知道不对,所以即使强辩却不那么理直气壮。
另一种是明明有错,但其本人却自认没错,固执己见,这种人说话通常较具说服力,也较前者更难应付。
无论前者或后者,在第三者看来都是没风度的行为,因为我们看不到他的坦诚,只见到他的傲慢与无礼。
喜欢强辩的人,必须勉强站稳自己的立场,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打击无法承受,也怕自己的无能被证实。但为什么一个人即使有再高明的辩解力,仍会让人识出破绽呢?
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藏着各式各样的欲望冲动,为满足这些欲望冲动,便想借着现实生活中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的言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问题是他们的欲望与冲动,毕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旁人根本无法了解其言行的含义,反给予第三者一种傲慢又不知反省的印象。
随口就答应的人
通常人与人的交往,总期待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因此有人为博得对方的喜爱与感谢,往往会以各种行为取悦对方。轻易承揽事情便是这种心态的最佳证明。
不假思索而自愿包办的人,大体上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方并未表示要求或期待,而毛遂自荐:“这件事让我来做”;另一种则是为顺应对方的要求或期待,不顾一切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虽然这些人的举动,从某个角度来看是过于轻率,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断言其没有实力。所以只有在这些人自告奋勇,却未完成任务时,才可称之为轻率之举。
这些人为什么明知自己能力不够,却还轻率地答应?这些人并非有目的地撒谎,但由于当时气氛使然,使他们积极接受了对方的要求,甚至毫不考虑地答应承办。
这些人基于让对方高兴,对自己产生好感的冲动,而不假思索地承诺。但未曾考虑到自己能力的问题,所以常常弄巧成拙。
这种人的心态,就是太在意对方的期望,太顾虑对方的感觉,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立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人和前面所叙述八面玲珑的人相当类似。不过这种人的长处,就是他愿意替对方分忧,所以能暂时舒解对方的烦恼和困难。可是当承诺的事未能实现时,可能反会为对方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伤害对方。因为如果当初不一口答应,对方说不定可另寻解决之道,不会延误至今。
所以我们应明白,为讨好对方而轻率承担事情的人,很可能反成为加害者,所以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有损自己的人格和信用。
了解这一点后,我们在允诺别人时应慎重考虑自己的能力,同时当遇到这类型的人时,也可深入了解其心态,判断他是真有实力或只是个好好先生。
爱咬文嚼字的人
有些人在会议讨论中,被人发现破绽时,往往会企图用令人难以理解的措辞加以辩解。当对方一听到他们言谈讨论中不断出现一些冷僻的词句和专门术语时,往往会闻之却步,再加上根本不了解专门术语意义,到最后只好点头同意。
可是遇到有勇气且较成熟的同事时,会坦率地告诉对方:“你说的话很难听得懂,我不太了解你的意思,请你说得简单一点。”尽管同事如此要求,措辞怪异的人却仍我行我素,还是用那种让人听不懂的字眼来发表意见。
面对这种喜欢使用难懂字词发言的人,有的人往往会非常不安,好像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准不够,才听不懂那些名词,但问题根本在于对方。我们常可在电视上或演讲中听到权威专家们的谈话,他们就很少使用冷僻的专业术语,而尽量使用人人能理解的表现方式。相反,爱用令人难解的字眼谈话的人,虽然也说得出这些专有名词,但却不是真正理解了,所以无法以人人都听得懂的内容叙述。
总之,他们除了教科书中得到的知识外,实际上只是套用某些专业的观念,而没有融会贯通,难怪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因此说话的人若想让对方真正了解自己的意图,必须自己先经过一番消化,然后再表达,才能让对方真正了解。
卖弄言词的行为,绝非表明自己知识有多渊博,只是在做某种防御。所谓防御是当其即将受到外界威胁时,出现的一种心理作用。例如对工作场所的组织还不能适应时,现实环境就变成了精神紧张或压力的来源,可是又不愿承认这些压力,所以不得不使用以前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以使自己的言论更有说服力。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聆听这类型人的话,就会发现许多不合逻辑、不合现实之处,连他自己在说什么都无法确定,难怪别人会听不懂。不过,有时使用这种难解措辞或特殊用语反而较具效果,这种情形多半是在推销时。推销员说了一大堆抽象的言辞,使对方陷入迷阵,摸不着头绪,而就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买下了产品。
总之,必须注意的是,遇到这类喜欢卖弄专有名词的人,不要被其震慑,只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就可应对。
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洞察识人术
好奇心重的人
只要对未知的事物抱着兴趣,就自然会有好奇心,而好奇心对增长知识很有帮助。人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起变化。例如幼儿园小朋友的好奇心,停留在对同龄朋友的玩具感兴趣的阶段。到了中学时期,他们可能将兴趣转移至未知的大自然上。可见人们总是不断认识未知的事物,或体会未知的事物,消化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好奇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精神病人即可知道,他们大半都是因为太爱自己,对自己非常关心,缺乏对外界的关注和理解,才会在精神上不平衡,从而患病。换句话说,这些人成长到某一时期,就中止了精神上的成长。所以,失去好奇心,就等于暗示自己拒绝精神成长。
但相反的,有很多人却又有过多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的求知欲太强,总想不断吸收未知的事物。这些人多半都易于亲近。
有些好奇心强烈的人,并非基于求知欲的驱使,而是因为虚荣心作祟。这些人只限于追求肤浅的表面知识,不求深入,因为他们的好奇,并不是希望增加自己的知识,而只是想多认识些未知的事物,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有可以展示的题材,他们的好奇心纯粹是以虚荣心为出发点。
对年轻人而言,好奇心可以说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但假若已是四五十岁的人,好奇心仍然很强,就很难令人产生好印象。所以我们根据好奇心的程度来了解一个人的同时,也必须将年龄列入考虑之内。
常结交新朋友以弥补需要的人
任何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意志来选择朋友。可是若选择朋友时,只是依别人的意思或受制于他人,那么不久之后,你就会开始寻找另一位朋友。
我们只要通过寻找朋友的过程,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独立、而能与人交往的人。有的人因了解自己的不稳定心态,所以常会挑选弥补自己这种心理缺陷的朋友。
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只要遇到和自己观念较能沟通,对同一问题有相同看法的人,就会选择他们作为自己的朋友。但一旦彼此心态发展方向不同后,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分歧,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密切,于是不知不觉中,开始疏远。
若自己已有独立的判断力,且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态之后,尽管有时交朋友不免较情绪化,但通常已能自己判断选择朋友的标准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则不同,这些未成熟的人,多半无法判断选择朋友的标准,常会交到不适宜的朋友,例如当他们寂寞或悲伤、愤怒或不安时,多半会选些能安慰他的朋友,事实上,他们根本只是利用一个替代品——朋友,来满足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
总之,只要我们观察一个人与其朋友交往的过程,就可以了解其人格,这就是所谓“人以群分”。因此由交往关系来看一个人的性格,正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大要诀。
一喝醉酒就打电话的人
一个喝醉酒的人,常会在不适合打电话的时间打电话,这是什么原因呢?
酒醉的人,常自以为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打电话给别人,但是接电话的人,却常常会被他所谓的理由弄得啼笑皆非,尤其是半夜三更接到电话,更往往令人气得咬牙切齿。
喝醉酒的人,心态上已脱离现实,和接话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别,两人当然话不投机。如果有人认为,对方既然已经喝醉了,只要随便说些应付他的话敷衍过去就算了(这通常是一般人的处理方式),但是如果你对好友或酒后胡言乱语的人采取宽大容忍的态度,照顾他或宽慰他,那么你实在是太傻了。
一般人多半是生活在多样化的组织或群体中,所以尤法完全脱离群体,一切行为仍处于受限的状态。但喝醉酒的人,和组织或群体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完全脱离,对付这种人,最好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
借酒麻醉自己的人,为使自己身心获得解脱,摆脱群体的束缚,所以会出现深夜打电话来博取别人注意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只是为了解除平常内心的不满,或者借机发泄平常和上司、同事间的不愉快。而他们的无礼举动,多半都是以较亲密的友人为对象。
由于日积月累的心理紧张,当他们脱离群体时,就会想方设法地释放。而这种感觉,平常是被压抑的,所以借着酒醉,就可挣脱束缚。但为了消除孤独感和依赖心,需要别人给予关怀和注意,于是只好打电话给他的朋友,这就是其行为的心理依据。
由于喝醉酒打电话,是一种“:非常识的行为”,因为他们已经不具备人与人交往应有的常识。例如深夜一两点时,毫不顾虑别人的作息时间打电话给人,而对方听到的只是醉汉的喊叫声,或夹杂着喧嚷音乐声。“我现在正在喝酒,你给我马上过来,我会一直等到你来陪我为止。”
当你接到这种电话时,即使置之不理将之挂断,对方还是会再打来,并且说:“你真是太不够意思了,对朋友一点都不关心!”等等,说一些令人厌恶的话,如果再加上电话中夹杂着吵闹、酒醉的杂乱声,更会让人情绪恶劣。
仔细探讨这些人的举动,就可知道在喝醉酒时打电话的人,完全是因为孤独,需要他人的关怀。我们常可在夜晚的街道上,看到一些醉汉漫无目的地闲荡,有时也可以看到他们无缘无故地骚扰行人,这些行为,无非是想诉说自己的孤独而已。
总之,这些人的心理,是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交往、沟通,借以除去心中的不满。
没有金钱概念的人
若有人向好友借钱,一般人通常都不会拒绝,而借钱的人,多半也会编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达到目的。然而若仔细观察这些借钱者,就应该知道,自己的钱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这种经验不少人都曾经有过。
不能在预定日期还钱的人,通常都不是一开始就存心赖账。相反的,他们在向别人借钱时,心中还会惦念着多久要还,但是为什么到后来却又食言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是一个很有信用概念的人。这种人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喜欢依赖别人,缺乏独自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做事拖沓。
这些人除了不会还钱外,还经常有一些其他的不太积极的行动,我们知道,他们是处于心理上的“慢性腹泻”状态。
罗马政治家格特曾说:“不要买你所想的,要买你必要的。”因为有了需要之后,才会积极争取,才会激发你的向上心。可是没有信用概念的人,无论在理想或现实中,都无法有好的成果。
在火车站买盒饭或罐装食品的人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当火车即将开动时,有些乘客会买一大堆罐装啤酒、果汁或盒饭人站。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当然有充分理由,诸如:“比在车上买便宜”或“如果在途中口渴就可以解渴。”事实上,这些人的购买行为,潜藏着很多内在复杂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将之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曾有过缺粮恐慌经历的人。由于以前每天都担心第二天没有饭吃,所以为了解除断粮的恐慌感,宁可多买一些食物放在身边以防万一。
这种人在必要时,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出外旅行,但是深植于心中的经验教训,会引发他们的购买冲动。
第二种是离开家出外旅行的人。对这些人而言,“家”是一个可供居住的舒适场所,更是一个长久依赖直至老死的地方。
家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在心理上,人们依赖家庭的程度,就如同依赖母亲的乳房般。当小孩生下来后,躺在母亲的怀里时,立刻就知道要吸吮奶汁;如果缺乏母亲的关怀,不能依赖母亲,那么婴儿就无法生存。所以对婴儿而言,母亲是其安全可靠的堡垒,也是可以确认爱的地方,换句话说,吸奶的行为也与这种爱有连带的关系。
而在火车站购买大量方便食品的人,原本已过惯了家中自在的生活,一旦离开了家,就等于离开了母亲的乳房而缺乏安全感,因此就会购买大量的方便食品。有人说:“旅行时我的食欲特别好。”从这些话里,即可发现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种是参加团体旅游或全家出外旅行时,购买大量食物的行为。如前所说,当我们出外游玩时,就等于离开了现实的严肃生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暂时、公开的松懈。如果我们回溯到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源头,那么诚如第二点所说,愈是快乐的旅行,就愈易满足“口”的欲望(吸吮乳房的欲望)。
有的人因公务出差而不太有食欲,主要是因为旅途中还有一些现实的事尚未处理,所以才会没有多余的时间放松心情。
没有空间观念的人
在交通高峰时搭乘公共汽车,车中十分拥挤。虽然你有座位,可是在旁边坐着的乘客仍不免常常挤你一下。车子到了一站后,车上的乘客几乎都下车了,车内顿时空了许多。你很自然地想挪挪座位,可是坐在邻座的人,并不想离开一点。不得已,你只好挪一下位置,以便和他保持距离,但他却跟着移动,下意识地跟你靠近,使你感到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