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化探谜
30116600000004

第4章 “鼎”为什么会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原是一种古代的炊器,是用来煮鱼、肉等食物的。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方鼎和无足鼎。三足鼎和无足鼎与现在使用的双耳铁锅形状基本相似。在奴隶社会,鼎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炊具,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

到了后来,鼎又成为一种代表国家权力的重器。据《事物纪原》载,夏禹收九州之金,铸为九鼎,成为传国的重器,所以,后世称取得政权叫“定鼎”。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文物珍品。它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千克,外形雄伟,雕纹精致流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当时,按照祭祀和宴会礼制的规定组合成所谓的列鼎(许多鼎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文献上记载说:“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所以又有鼎食之说。如大夫的鼎食是五鼎,分别有牛、羊、豕、鱼、糜等。可见贵族的饮食是既享有特权又讲究排场的。到秦汉以后,鼎的功能逐渐减退,到了三国时,鼎作为炊具的性质就完全消失了。

但是,“鼎”作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却流传了下来,在现代的成语中就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