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探谜
30114600000023

第23章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营葬如何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发动了英勇悲壮的广州起义。清朝广东当局出于对同盟会党人的仇恨,诸烈士壮烈就义后,一直不让亲友收尸,让烈士忠骸暴于野外。直到5月1日,清吏才允许各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体。次日方使医院派人收殓,共得遗骸72具。这些牺牲的革命党人“剪发辫者最占多数,未剪辫者不过十分之三”,且铁铐手镣相连。由100多名仵工花了一天的时间,才将部分忠骸的铁索解去后入殓。

起初,清吏拟将诸烈士葬于东门外丛葬犯人的“臭岗”。同盟会员潘达微得知消息后,至广仁善堂见各善董说:“诸义士为国捐躯,纯为国民谋幸福。彼此均国民一分子,如是藁葬,心奚怎安?”且慈善事业,不计谁是谁非,施棺施地,应惟义之所安。”各善董听了之后,也十分同情,徐树棠当即表示:诸烈士皓皓侠骨,自不能与犯人同葬一所。并当即献出广仁善堂位于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作为葬地。

自七十二烈士葬红花岗后,潘达微以“红花”虽艳,却不如“黄花”斗霜傲雪,觉得“黄花”之风骨更能表现烈士精神,便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从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名广为流传,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