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学探谜
30114000000002

第2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吗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3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风”在艺术特点上,体现在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发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代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赋、比、兴是《诗经》的3种艺术表现手法,与风、雅、颂一起,合称为“诗经六义”。所谓赋,朱熹说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直接陈说;所谓比,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我们今日所说的比喻和比拟,所谓兴,朱熹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周南·关雎》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想。因为兴常用于诗歌开头,所以又叫起兴。

《诗经》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比较整齐。不少篇目的各段落之间,往往只更换极少的几个字,有的句子则完全相同,有“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辞意复沓、反复咏唱,给人以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感觉。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它反映现实、针砭时事的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深远。汉魏乐府及历代民歌受它的影响自不必多说,即便是各朝各代的杰出诗人,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也无不从中汲取营养,采撷精华而融会进自己的诗歌创作。

关雎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

这是一首优美的情诗,女子采荇菜于河滨,男子见而悦之,它描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全诗音韵和谐优美,口环往复,表现了男子慕恋的深切和追求的执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值得说明的是,这本来是一首民间情歌,但前人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解释得玄乎其玄,说是歌颂周文王“后妃之德”,有关天下“人道之大论”的经典之作,而将其神圣化,也神秘化了。直到清代,这首诗才逐步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国风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又称《风》或《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共160篇。其中的诗作被一般认为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诸侯国所辖各地的土风歌谣,大部分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歌。

诗作多采用赋、比、兴手法,由现实生活所思所感而发,讴歌劳动的愉快欢乐,抒写美好的爱情和对命运与婚姻不幸的哀怨,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不劳而获,表达反抗奴役压迫的心声。

《国风》风格淳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其中的《豳风·七月》、《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硕人》、《魏风·伐檀》等都是很有艺术表现力的名篇。

小雅

《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共74篇,与《大雅》合称“二雅”。大部分诗成于西周末至春秋初,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表现贵族生活,记述武功事迹,用于贵族宴享。

有些诗篇客观上反映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讽刺批判了奴隶主贵族的昏庸腐朽,如《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中还有少数民歌,如《苕之华》、《何草不黄》、《楚茨》、《采薇》等篇写饥寒之苦、征夫之劳、农事畜牧、男女恋情,与《风》诗风格一致。

大雅

《大雅》,是《诗经》的一部分,共31篇,与《小雅》合称“二雅”。《大雅》大致成诗于西周年间,为贵族所作,用于诸侯朝会。篇幅较长,结构完整。风格典重文雅,议论语言较多。

内容多是歌颂西周各代君王,宣扬宗法、天命思想,维护王室统治;也有《桑柔》、《民劳》、《板》、《荡》、《瞻卬》等少数诗篇讽刺批判统治阶级为政暴虐,贪残害国,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亦有所反映;另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类似史诗的诗篇,较完整地记述了周部落发祥、发展、建国的历史。

周颂

《周颂》,是《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31篇,与《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作者已不可考。

《周颂》,成于西周初年,为《诗经》中最早的一部分,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其诗篇幅较短,语言典雅庄重,极少运用赋、比、兴手法,多数不押韵,不重叠。

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天地诸神降福子孙,宣扬天命、神权思想。也有《臣工》、《噫嘻》、《丰收》、《载芟》、《良耜》几首写到当时农业生产情况,对生产规模和过程作了质朴生动的描写。

鲁颂

《鲁颂》,《诗经》中《颂》的一部分,共4篇,与《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古文经学派认为是史官所作,今文经学派认为是鲁公子奚斯所作,尚无定论。

其诗大致成于春秋中叶,是鲁国贵族用于宗庙的乐章。《泮水》、《閟宫》是臣子颂美国君的诗篇,《駉》亦旨在颂美鲁僖公牧马之盛景。

《鲁颂》创作上受《风》、《雅》诗的影响,有夸张的描写,复沓的章法,对汉大赋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商颂

《商颂》,是《诗经》中《颂》的一部分,与《周颂》、《鲁颂》合称“三颂”,原有12篇,现传5篇。其他篇章何时散佚,不可知。《商颂》,成诗年代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东周宋国之作,为宋国贵族祭祀祖先商王的颂歌。

《商颂》描述商民族从起源到建国艰苦奋斗终成大业的历史,赞颂先王业绩。虽是歌功颂德之作,却也气象宏大。篇幅一般较长,叙事具体,韵律也较和谐。

二南

《二南》,是《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的合称,共25篇。古人以为“周南”、“召南”系指地域,“周南”大致在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大致在今河南、湖北之间,此说为大多数研究者所首肯。

宋代有人根据“以雅以南”等诗句,认为“南”为诗的一体。现在研究者或认为“南”是钟鎛一类的乐器,当是由乐器衍变为乐曲的名称,所以“南”的本身是一种曲调。

关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诗序》说是在周初,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是在东周,也有人以为西周、东周作品都有。

周南

《周南》,是《诗经·国风》之一,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天》、《兔置》、《芣莒》、《汉广》、《汝坟》、《麟之趾》,共11篇。

汉人以为大抵属今陕西、河南之间的作品,对此后人间有异议。作品产生时代,《诗序》说是在周初,现代研究者有的以为是在东周,也有人认为西周、东周的作品都有。

七月

《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名,共8章88句,为《国风》第一长篇。

本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素描手法描述古代农村的农夫在一年间每月为贵族从事紧张的农业劳动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同时也记载了那时的一些节令风俗。

全诗有如一幅色彩绚烂的巨型壁画,无论人物刻画或景物描绘均栩栩如生。

生民

《生民》,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名。《诗序》以为尊祖之作。

《生民》是周人颂美始祖后稷的祭歌。诗中记述了他诞生的神话,赞扬他在农业上的杰出贡献,诗中对周族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也有所反映。因其为周代统治阶段叙述开国历史的诗篇,故有一定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