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命运密码:决定命运的36个因素
30105300000013

第13章 命运密码之二 知识

1.什么是知识

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因使用者的不同,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一般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广义的知识概念。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总之,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这就是广义的知识概念。

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如下四种:

(1)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

(2)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

(3)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

(4)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

狭义的知识概念。

以上广义的知识种类中,前两种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原理方面的理论体系,可称之为狭义的知识概念。这中间,一部分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知识,一部分是专业性的研究性的知识。

对以上广义的知识种类,还可从形式上区分为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

有形知识是易于文字记载、非常容易编码(信息化)、可通过各种传媒获得的认识类知识。以上第一、第二类知识就属于有形知识。比如课本、教材等专业书刊所传达的基础类和专业类知识,各种报纸杂志互联网所传播的各种大众化和专业化知识等等。

无形知识也可称为隐形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的、更多的是没有记载的经验类知识,以上第三、第四类知识就属于无形知识。比如交际性的、事务性的、社会性的、管理性的一些经验、技巧,一些思维方式、行动习惯等等。

2.知识的来源

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来源应该有很多种渠道。不同的知识来源的渠道不同。大致来说,专业性的知识来源于规范教育,经验性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的增长过程与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1)学校学习。

学校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系统的、最重要的学习知识的渠道。一个人从3岁开始学习,如果一直不停地把学校念完,需要25年左右。

3年幼儿园+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3年研究生+3年博士,共25年。

高中以前学习的是基础知识,大学以后学习的是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属于有形知识的范围,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接受系统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国在传统上就对教育比较重视,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就业压力下,对学校的学习更加重视了。以至于全社会都在喊为学生减压、减负。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前,学校的学习负担本身就重,学校之外,家长还要加报各种课外班,钢琴、体操、舞蹈、美术、围棋、英语、奥数、奥语等等。实际上,学生不堪重负,家长也不堪重负。家长们良苦用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孩子多学一点知识。

(2)自学。

自学也是人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有一句“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他本人一生手不释卷,读书面广泛,床头、卫生间、旅途不能没有书陪伴。所以,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哲学、历史、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很高的造诣。******只有湖南师范相当于中专的学历,他渊博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自学,是自学的典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全国劳动模范工人师傅许振超、窦铁成都是自学成功的典型人物。

自学这种方式可以说伴随人的一生。自学从小学、中学时期就开始了。个人识字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自学了。学校期间,阅读各种课外书,扩大知识面,都属于自学。

人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后,自学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知识的自学,一种是无形知识的自学。刚开始工作时期,后者的知识积累更为重要,随着工作的深入和工作的需要,就会感到有形知识的不足,又加大对有形知识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

(3)实践中学习。

实践中、工作中学习的知识,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而社会实践是动态的。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也是需要灵活运用的,这种灵活运用的知识是要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才能得到的。******在《实践论》中的描述公式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一点类似于通过信息反射反复训练动物表演动作的过程。当然,人是具有智慧的高等动物,认识规律的、接受规律的过程要快得多。

有形的知识在实践中的盲目运用,被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书呆子、纸上谈兵等等。所以,实践中学习的知识、对有形知识的灵活运用才是社会中生存立足的真正有用的知识。伟人在实践中的认识,通过实践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普通人也一样,实践中的知识,只能从实践中来,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也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因如此,很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都要求有两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可见两三年的经验性知识,对个人的就业是多么重要。人生漫长,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个人价值、命运就会越不同。

俗话说,家有一老,就是一宝;还有一句话,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去世时,则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民间也有倚老卖老的说法,如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等,说得也是实践经验。说明了经验性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4)培训。

培训是仅次于学校学习的一种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内容上比较专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从人生过程划分,培训可分为学校培训和就业工作后的在职培训。现在学校的培训非常活跃,小至幼儿园,大至大学、研究生。高中以前多为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强化性培训;大学以后的培训多为专业性、技术性、职业需要性的培训。

工作后的培训,有单位组织的培训,有个人自己参加的各种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在职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工作中的培训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比较明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往往对个人职业生涯中晋升(职务)、晋职(职称)、提薪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职业的不稳定和职场竞争的压力,已经使培训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从一个人就业前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性培训,到就业后的各种职业、技术、管理性培训,一应俱全,这个完整的培训产业链,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大半生。

(5)师傅带徒弟。

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学习方式。不论是经商,还是学艺,都要拜师傅,连古代给皇帝的儿子太子教书的先生都称为师傅。工业化革命以后,教育也开始批量化进行,师傅带徒弟的学习大大减少了。但在很多领域,这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在体育界,教练实际上担当的就是师傅的角色。一个运动员从选拔,到训练、比赛,一直到退役,与教练始终是一种现代社会中师徒关系。在武术界,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武术派别,由于有很长历史性时间的多代人的传承,更加讲究师徒辈分,既是一种学习、训练关系,也是一种管理关系。

在中医界,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家庭为纽带的、以父子为主要传承对象的师徒式学习继承。为了保证继承的正统性和家庭利益,甚至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的传统。现在的中医学校所学只是学一些基本的知识。中医与西医不同,上一代人、几代人的经验和师傅几十年的经验,有很多方面比自己的实践更为重要,真正要学好中医,还是要跟上好的师傅。

在艺术界,如戏剧演唱中各种派别传承、相声界的各种派别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方式。在民间艺术上,国家正在大力抢救濒临失传的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传统上也都是师徒式的传承。

中国民间有很多造诣很高的艺术家,由于民间工艺和民间艺术在市场化的收益上不足以维持自身发展,也有的根本没有收益。所以,现在面临后继乏人、无人传承的状况。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发展的完善,作为精神财富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也会不断商品化,不断走向市场化,不断繁荣。

3.知识的标志

一个人有没有知识,拿什么标准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拿什么证明;人类社会在发展中慢慢形成了相对客观的标准。

(1)学历。

学历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接受教育程度、学习知识多少的证明。

学历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以此标准直观地判断一个人的知识程度和文化水平。

严格地讲,学历只是一种学习过程的证明,按照学历不同,应该掌握相应的知识,但要避免两个认识误区。

一个误区是学历就是人才,学历等于人才。实际工作中的人才,是多种条件和因素的组合,学历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能力就指的是这种误区。

另一个误区是把学历当作知识的惟一标准。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以为有了学历便无所不能。事实是,学历只是上述知识类别中第一、第二类有形知识学习过程的证明,人一生中所需的大量的无形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获得的。根据有关研究,大学毕业生的所学知识,在一生中真正所用的知识中只占15%左右。

(2)职称。

职称是人们比较公认的一种知识的标准。教授比副教授职称高,知识水平也会比较高;副教授比讲师职称高,知识水平也比讲师高。能评上院士,那就是行业里具有最高知识水平的人了。

职称这一知识标准,广泛应用于在学术、专业技术、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各个领域的职称名称也不一样。

在学术研究领域,一般是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在高校教育领域,一般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工程技术领域,一般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工又有副高和正高之分,所以有的人还加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头衔;在财务领域,一般有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在医疗系统,又是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等;在技术工人中,也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

(3)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级证书。

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级证书是学历以外接受过某一种特定内容的专门学习、培训后的证明。它们与学历的最大区别是,不具备学历那种社会公认的权威性。

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培训的名目繁多,培训的内容五花八门。凡是在没有经过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非学历教育机构接受过的各种培训,总要给予一种具有某种知识的证明,比如各种从业资格证、上岗证、结业证、各种等级证等。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活动,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水平、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业人员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出发不断进行学习。就业前要获得一些从业资格证,就业后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习结束后总要有一种证明的。有些是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有些是个人自己自主的行为。

(4)发明、专利、版权。

发明、专利、版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的证明。发明、专利、版权有两种所有权形式:一种是自然人个人发明、专利、版权;一种是单位发明、专利、版权。这些可统称为知识产权。

作为个人拥有的发明、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既证明个人具有相关的知识,有证明个人拥有相关的利益所有权;作为单位拥有的发明、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其中参与发明、研究的人拥有相关的知识,而相关的利益所有权归单位。

4.知识的功能

知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知识不同方面的功能。

(1)认识了解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个人也一样,要生存、要发展,要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就需要学习知识。整个国民的知识水平高,国家发展就会比较快;个人知识水平高,个人发展的机会也会多。

人类在早期,知识比较贫乏时,无法对一些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具有一些神秘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包括一些宗教活动。随着认识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迷信也越来越少了,对一些暂时不同解释的问题,也会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了。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国家在全国大力推广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城市实现十二年教育,都是一种基本知识的普及化教育。教育学上称之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提供的是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具备了一般的认识自然、社会发展的知识和判断力,同时也基本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认识的能力。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渠道,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所以进入高校学习,考上大学,成为千万学子、家长的心头之重,也把此道作为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学习的是专业知识。能够对于自然、社会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发展规律及相关知识具有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普通高等教育再进一步,进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就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了,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而且对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探讨研究。

专业教育之后,一部分人以此项研究作为终身职业。对一个国家来说,职业性的研究人员的多少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研究人员越多,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就相应越高,发展速度就会越快。

(2)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和方式、方法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教育获得的。科学的发展,使各学科的划分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大学教育通过某一个专业的系统学习,获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递进关系。通过这种系统的学习,逐渐培养起个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现在的大学,有工科、理科、文科的区别,具体有成百上千个专业。各科之间有的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差别却很大。但是,不论哪一个学科、哪一个专业,其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内在逻辑联系是相通的。尽管专业不一样,但对个人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功能是相同的。

应当指出,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样大学毕业,每个人获得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力是不同的,甚至差别是比较大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强调的素质培养。分数高不一定素质高,也有被人常指责的高分低能现象。

简单说,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大学教育就是通过某一个专业学习,获得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是一个素质培养的过程。

就业的关键,是需要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文凭。文凭不等于能力。

5.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几乎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一种公理,没有人产生怀疑。说明了知识在个人命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这句古话到现在也没有错:勤奋学习终究会有回报。

有统计表明,北京的高收入者当中,具有一定知识和学历的人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学历,或学历比较低的人。

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北京,在国外也是如此。加拿大公布的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学历者收入也较高,年收入最高的是大学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加拿大全国1640万上班族的平均收入为31757元,比10年前增加7.3%,学历愈高收入也愈高。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加拿大人,60%以上拥有学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全职工作者,2000年的平均收入为61823元,社区学院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41825元,高中毕业者的平均收入为36278元。大学毕业的全职工作者年收入最高,比高中毕业的全职上班族,一年多赚25545元。2000年收入2万元或更低的加拿大人中,近60%的都只有相当于高中,甚至更低的教育程度。而年收入10万元以上者,拥有大学学位者则超过60%。

与收入相反,学历的高低与失业率的高低成反比。在美国,2000年11月,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人失业率为6.5%,有大学文凭的人失业率为1.5%。到了2001年12月,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人失业率为8.3%,而有大学文凭的美国人的失业率为3%。

美国近十年开始从制造型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型过渡,雇佣人员模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被雇佣的人学历要求提高了。这也是为什么高学历的人容易找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有学历的白领,大多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那些没有学历或学历较低的人无法应对时代的转型,一旦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衰退,就很难再去适应新的工作。

李嘉诚先生一生颇多传奇,比较经典的是英国电信项目Orange的买卖,他在最低价时买入,在最高价时卖出,一进一出,差不多净赚150亿美金。大家感叹李嘉诚做生意的神妙,但亲近他的人却说,李嘉诚懂什么电信,他不过是用了有这方面知识的人而已。难怪李先生对知识分子如此顶礼膜拜。他广纳全球知识英才,才构筑了无比庞大的经济帝国。知识改变了李嘉诚的命运,也改变了他麾下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命运。

大家知道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他也是知识创造财富的代表。他用十年多时间获得的财富超过了勒克菲勒、福特等世界级富豪三四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

拿破仑曾说,“真正的征服,惟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屠格涅夫也说过,“知识比任何东西能给人以自由。”都说明了知识的重要。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学到知识,就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对于那些来自农村、来自底层,甚至包括我们之间的很多人来说,知识虽然可以改变命运,但是高额的教育收费已经让中国所有的家庭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负担。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两姐妹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有一个人考大学,两个人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谁去上学,妹妹运气很好,抽到了幸运签,但学习更好的姐姐只能在家做农活了,姐妹俩都哭了。这样的事例在农村是一种常见的事情。前几年每年都有高考发榜后,家长或考生因考上大学而自杀的报道。农村已经实现小康或温饱的地方,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返贫的家庭不在少数。有人发牢骚说,没有知识的人穷,要获得知识去上大学,马上会变得更穷。

我要说,学习知识可能一时受穷,但没有知识会一辈子受穷。

以上只是笼统地谈论知识对命运的影响。但是,什么样的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知识如何改变命运?却不是人人都能够说明白的。

6.运用知识的能力

只要注意比较一下我们身边的人,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同学,就会不难发现,具有同样知识水平的人,比如大学本科,或者专科、研究生,实际上的生活状态差异是非常大的。有的腰缠万贯,有的为生存奔波;有的官运亨通,有的怀才不遇;有的成名成家,有的默默无闻。

同样的知识水平,改变人的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同呢?

其中因素很多,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工程师维修了三个月没有结果,且每停产一天损失上十万美元,情急之下,只得请来德国权威专家斯坦因梅茨。这位权威人士检查完电机,就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在画线的地方拆开重新绕一圈。”就这样,电机竟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而专家开价索要3万美金的报酬。而有人却嫉妒地说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3万美元,说他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单上写道:“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2999美元。”这正显示了知识的价值,画一条线是每个人都会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

运用知识的能力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业知识的运用,主要是从事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研究机构、学校等单位,属于此类。另一种运用则是上述的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一种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后一种是在非专业、跨行业领域的应用。

知识是静态的,是死的,而人是动态的、是活的。静态的知识是不会改变人的命运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是人在工作、实践中对知识运用。学了知识不会用,等于没有学;学一用一,吃饭穿衣;活学活用,必成大器。

综观各行各业,国内国外,成功的企业家,没有几个是学企业管理出身的;成功的政治家,没有几个是学政治学的;也有很多成功的文学家,没有接受过语言学教育。

7.知识是命运发展的阶梯

一个伟人说过,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具体到个人,我们也可以说,知识是个人命运发展的阶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读书、考试是中国古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秀才、举人、进士,一级一级往上考。“学而优则仕”,是古人对读书、学习、取得知识、改变命运的期待。

知识对命运的改变,也随着全社会知识的积累和总体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旧中国时,在部队里只要识字,就算知识分子,就会很吃得开;20世纪50年代,小学文化就算文化人;改革开放时期,大学生是天之娇子;现阶段,硕士、博士也很平常。

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一次定终身,而是命运不断变化的基础。人在工作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性知识、社会性知识,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使命运不断变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命运的变化可能有很多次,就知识这个因素来说,经验性知识、社会性知识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学校的书本知识。

中国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军事家,他们没有上过正规的军事学院,却能成为成功的军事家、战略战术专家。他们主要的军事知识都是来源于军事实践。曾经有一名被俘的国民党将军,问俘虏他的解放军著名将领徐海东是哪一个军校毕业的,徐海东指着远处的大山说,青山军校。

实际上,共产党的最高军事统帅******,也没有上过一天军校。所以,一开始就有人批评他是经验主义。但他是当代中国最成功的,也是最伟大的军事家,没有任何人怀疑。

中国是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改革开放后,刚恢复高考的前几年,高考是下乡、回乡知识青年返城改变命运的希望;很多农村人希望下一代进入城市,当时的主要渠道也是高考,所以,高考也成为农村人改变命运的希望。

高考并未一考定终身。有的人嫌分配的单位不好,又开始考研,通过考研,改变知识结构,寻找新的单位和职业。

知识改变命运,有些时候,知识也可以逆向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是把人送上天堂,而是送进地狱。尽管只是个案,也有必要提醒。

曾经有过报道,山东一所高校的历史学教授,指导、参与盗掘古墓,贩卖文物;西安一高校教授在实验室制贩毒品,获取暴利;那群会使用因特网、会开飞机的恐怖分子,制造美国的9·11大劫难等等。这些人也都算是掌握了知识的人吧?但他们利用专业性的知识却把自己送进了地狱。所以,知识对人的命运有影响,也是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直接相联系的。

问答

请查阅一下资料,一个人大学学习的知识占一生中所学到知识总量的比例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