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张仪来魏国,朝见魏襄王,并劝魏国向秦国屈服。他对魏襄王说:“魏国的土地不足千里,地势平坦,又无名山大川可以依恃。魏军不过三十万人,还得分别在与楚、齐、韩、赵接壤处守卫,用来对抗秦国的兵力不过十万人。
再者说了,虽然六国达成合纵之盟,但亲兄弟同父母之间还因财产争夺而互相残杀,六国怎么能因苏秦几句话就联合起来呢?大王还是为自己想想,如果贵国不向秦国靠拢的话,秦国军队一旦渡过黄河,贵国就危险了,大王还是三思为好。”
魏襄王听后恐慌,急问:“依张相国之言,敝国如何是好?”张仪趁机说:“只有一个办法,与秦修好。”
魏襄王在联军惨败、韩军覆没之后,经不住这种恐吓之言,遂背弃纵约,请和于秦。
张仪回秦后,建议秦惠王再次伐韩,在岸边大败韩军,迫使韩宣王到秦国求和。
韩、魏二国屈服后,张仪又去拜访楚怀王。楚怀王设宴款待张仪。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贵国断绝与齐国的联盟,我将向秦王请求把商于之地约六百里划给楚国,秦楚两国从此结为兄弟国家。”
楚怀王听后,十分高兴,立即答应。
大夫陈轸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依臣看来,商于之地不可能得到,而楚、齐联盟却可能因此转变为秦、齐联盟。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和齐国联合。今楚国与齐国绝交,等于自我孤立,秦国哪里还怕已经孤立了的楚国。张仪回秦后必然毁弃诺言。我们楚国北绝齐交,西恨于秦,弄不好,齐、秦两国之兵都会打进来的。”
楚怀王闻言大怒:“朕意已决,决心绝约于齐,尔等不得再来胡言。”随即,派人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商于之地。
张仪回秦后,装作从车上坠下来受伤,三个月没有露面。楚怀王见派去的人没有得到土地,以为秦国认为楚绝齐不够,又派人到齐国边境去痛骂齐王。齐泯王十分气恼,当即与楚国绝交。
这时,张仪才对楚国来要地的使者说:“你们怎么不来接受那六里土地?”
楚国人说:“我受大王之命前来接受六百里土地,怎是六里?”于是回国复命。
楚怀王大怒,立即宣布与秦国绝交,并派大军攻打秦国。在丹阳,秦国打败了楚军,歼灭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军七十多名将领,占领了汉中地区。楚怀王被迫割汉中郡向秦求和。
张仪又来到齐国,对齐泯王说:“那些劝说大王合纵好,无非是说齐国有韩、魏、赵三国作为屏障,并且地广民众,兵强士勇,即使有一个秦国,也无奈齐国。可大王没有看到,实际上如今秦、楚两国互相嫁女娶妇,结为兄弟;韩国则献宜阳给秦;魏国在黄河以外为秦国效命;赵王亲自去朝见秦王,并且割河间的土地给秦国。大王如果要与秦国对抗的话,那就坏了。”
齐泯王讲:“那将会怎么样呢?”
张仪说:“那样的话,秦国就会让韩、魏两国从南面进攻齐国,命令赵国渡过清河攻击齐国,那时,昨临和即墨就不属于大王您的了。如齐国一旦被攻,再想向秦屈服,可就为时过晚了。”齐泯王无法,只好答应与秦国和好。
在赵国,张仪对赵武灵王说:“赵国的情况不太妙啊!赵围当年派苏秦合纵六国,至使秦军有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这笔账,秦国是不会忘记的。如今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和魏国则在东面向秦称臣,齐国也主动向秦国献渔盐之地,这不就等于切断了赵国的右肩。右肩断了还与人搏斗,这不是很危险吗?”
赵武灵王听了轻轻点头。
张仪又接着说:“秦国要是发出三军,一军阻塞午道,让齐军进占邯郸以东;一军屯驻成皋,驱魏国之军从河外出兵;一军扼守渑池,会合上述各国军队发起总攻,必然会瓜分赵国的土地。我现在为大王考虑,不如早与秦国结好,成为兄弟之国。”
赵武灵王迫于当时的形势,又加上张仪如此劝说,只得与秦国结为兄弟。
张仪最后来到燕国。对燕昭王说:“大王知道,如今赵王已经朝见秦王,并且割河间的土地讨好于秦。大王如果不服从秦国,秦一旦出兵云中,九原,并且驱赵国攻燕,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是大王的了。”
张仪看了看低头沉思的燕昭王,又说:“像齐、赵这样的大国,对于秦国来说,也只不过像是一个郡县,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大王肯和秦国友好相处,我肯定秦王会高看一等,不会让燕图像齐、赵国那样屈辱。”
张仪终于以“远交近攻”之策,离间了六国,威逼六国外相割地贿秦,使秦国兵不血刃便取得了六国的土地,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晋献公智取虞国都
公元前658年(周惠王十九年,楚成王十四年)。
晋国大夫荀息在一日早朝,出班奏曰:“请大王把我国屈产所出的良马和垂棘所出的美玉赠送给我们的邻国虞国,以便借他们的通路去攻打虢国。”
晋国的晋献公满脸不高兴,说:“良马和美玉都是我国的珍宝,哪能就这样平平常常地送给虞国呢?”
荀息说:“大王不必担心,如果我们能实现向虞国借道进兵虢国的话,这些珍宝就如同我们暂时存藏在外边的府库一样,是丢失不了的。”
晋献公明白了荀息的意图,但又忧虑地说:“虞国有个忠臣叫宫子奇,我怕他看透我们的计谋,阻拦这件事就坏了。”
荀息想了想说:“当然宫子奇会来出阻拦的,但这个人胆子小,不会强力劝阻,即便劝阻,虞公一旦主意拿定,也不会听的。”
晋献公大喜:“那好,请荀大夫明日起程,前往虞国借道,三军将士做好出征的准备。”
第二日,荀息奉命出使虞国。
荀息到虞国后,拜见虞国虞公。虞公说:“荀大夫此番来我国,不知有什么事啊?”
荀息说:“此次我受献公之命来贵国,一是代表晋大王向贵国表示祝贺。”
虞公惊曰:“这贺又从何说起啊?”
荀息十分虚心地说:“前不久冀国大逆不道,攻击贵国,先占颠轻,又占郓地,虞国军民奋起反抗,打败了冀国敌人。这完全是依靠您的英明圣德啊!为此,我们大王特派我来虞国祝贺。还让我给您带来了我国的珍宝,请您笑纳。”
随后,荀息将良马和美玉献给虞公。
虞公高兴地围着良马看了又看,把美玉捧在手上,久久舍不得放下。
乘此机会,荀息又说:“我来之时,晋大王还有一事相求虞公。”
虞公爽快地说:“晋献公有什么事只管讲,他把国宝都赠送给了我,我还能不答应他的要求吗?”
荀息说:“虞人真是大度啊!是这么回事,现今虢国野心勃勃,不断遣派部队扰乱我国南方边镜,为了保卫我们国土,我国决心同虢国交战。为此晋大王请求能借给我们进军道路以讨伐虢国。”
虞公听罢,哈哈大笑,“我还以为什么事,不就是借道伐虢国吗,我不但借道你们,还可派十万精兵,为晋献公先头部队。”
荀息喜出望外:“那我替晋大王谢谢虞公了。”
这时,宫子奇劝道:“大王,借道之事请先不要仓促答应。我们商量以后再告诉晋大王也不迟。”
虞公满脸不高兴:“宫大夫不要再说了,我主意已定了。”
这年夏天,晋国借虞道去伐虢围,虞公派出部队为晋军当先导,晋军很快占领了虢国的下阳。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向虞公借道进攻虢国。
宫子奇闻讯,赶紧进宫规劝虞公:“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然会跟着遭殃。晋国借道之事千万不能再答应了!上次借道给晋已是十分不当了。俗语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啊!这就说明了虞、虢两国的关系啊!我们不但不能借道给晋国,而且还应该联合虢国去抗击晋国才是啊!”
虞公听罢,不高兴地说:“你一介文人,又懂什么?晋国与我国是一个宗族的人,是一个祖先,他们哪能欺凌侵害我们呢?”
虞公不听宫子奇的劝阻,再次许诺晋国借路进攻虢国。
宫子奇仰天大叹:“虞国的末日快到了!虞国将与虢国同归于尽,晋国不需用兵就可灭虞国!”随即带领家眷逃往国外。
同年8月17日,晋军借道围攻虢国迁移的国都上阳。12月1日,晋军将虢国消灭,虢公逃到洛阳。
灭虢后,晋军回师,以休整为名,驻军在虞国。一日,乘虞公不备,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将虞国消灭,从而一举灭虢、虞两国。
由于晋军占领了虢、虞,便控制了秦军东进的咽喉,对晋国与秦国后来的争霸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直的梁毗
梁毗为人刚正,不畏强权,因此在朝中得罪了一批权贵,被贬为西宁州刺史。当时西宁少数民族的酋长,都以金子多少作为富有的象征。互相抢夺,夺来夺去,如此你攻我,我攻你,一年到头也不得安宁。梁毗曾张贴文告禁止这种争夺,对一些抢劫者严加惩罚,但均不起作用,他深以为忧。
梁毗作为一州的刺史,各位酋长为了讨好他,一个接一个地给他送金子。他于是心生一计,请各位酋长赴宴。喝酒之间,叫人把给他的金子端出来。放在旁边,不料他忽然对着金子大哭起来。各位酋长莫名其妙,诚惶诚恐,不知如何是好心,有一位胆子大的问道:“莫非嫌我们送得太少了?”
梁毗使劲摇头,边哭边说:“此物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你们却为了争夺它,互相攻打,互相残杀。现在你们把它送给我,有意让我‘肥’起来,是不是想杀我呢?”
酋长们纷纷表示,绝非这个意思,完全是一片好意。梁毗又问:“那你们之间为什么为它争来夺去呢?”酋长们再次你看我,我看你,谁也回答不出,各个脸上都有羞愧之色。
此时,梁毗站起来,亲自把各人赠送的金子送到各人的面前,说:“这个我不要,你们还是各自带回去吧!”各位酋长像做错了事的孩子,都低下了头。
从此,他们再不为金子互相攻杀,隋文帝听到后很高兴,便提拔梁毗当了大理卿。
康熙时代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2月5日,顺治帝福临病死,他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之时,刚刚7岁零9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接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
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葛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因年纪大了病死,遏必隆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则是鳌拜的对头,不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州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伏。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处以绞刑。朝廷内的形势,竟至于此。
面对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
少年的康熙就表现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时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身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人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康熙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鳌拜。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康熙14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除掉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技艺大为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不仅稳住了鳌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16岁的那一年,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顿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尚且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鳌拜考较功夫呢?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鳌拜的耳目极其众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十三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此后,康熙又为受鳌拜迫害和打击的人平反昭雪,放还了被鳌拜霸占的民田,又限制了奴仆制度,改革了政府机构。康熙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这些雷厉风行的重大举措,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有目瞪口呆之感,但他们很快就缓过神来,觉得康熙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也从此集中了权力,建立了威信。
康熙在从7岁到16岁这段时间中虽然因鳌拜专权而备受牵制和压抑,但他的少年生活基本上还是自由和正常的。也许是满族人刚刚入关的缘故,他们还没有汉人皇族那样严格的礼教观念,也不按汉人那样严格地照规矩去生活。所以,康熙在少年时代还可以像一般人家的子弟一样在身心两方面得到较为正常的发展,而不像以前的许多皇帝在童年、少年时代就造成了有一定畸形倾向的性格。据说,努尔哈赤及其许多儿子都目不识丁,只有第八子皇太极略通文墨,可见,满族人重武轻文,到康熙这一代,仍无多少礼教观念。然而,康熙毕竟生活在汉人地区,汉族的文化开始浸透到满族的贵族之中,再加上满族人从皇太极开始就十分重视汉族的文化,因此,康熙自幼年起就开始大量接触中国的文化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