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5800000038

第38章 对文明的探索(9)

大禹葬于会稽山探索

相传,浙江绍兴城南的会稽山是因夏禹于此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而得名的。而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却说,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是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那么,越族真是大禹的裔族吗?大禹真的葬于会稽山吗?清代学者梁玉绳认为,大禹葬于会稽之事不足信。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也指出,把禹奉为祖先是越族人治理水土的需要,禹葬于会稽之说也是越族人制造出来的。还有学者认为,司马迁之说大可值得怀疑。他们指出:把越说成是夏代的后裔,从考古资料到文献记载都难以找到可靠的证据,因此,大禹葬于会稽山之说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看来,大禹究竟是否葬于会稽山仍是一个谜。

轩辕黄帝陵墓探索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有后人为其修建的纪念性陵墓,其中尤以黄帝陵最为着名。目前,全国各地有记载的黄帝陵庙十几处,那么,轩辕黄帝究竟葬在何处呢?对此,史学和考古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北京的18位历史、考古学专家经过对遗址的科学考察和对文献的充分考辨,认为古代在今平谷地区确实已存有轩辕黄帝陵及祭祀的庙宇。其依据是,北京周边地区有不少关于黄帝的传说记载和遗迹,这些遗迹为北京地区有关黄帝的活动和后世子孙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广阔的场景。但学术界对此并未达成共识。黄帝陵究竟位于何处,仍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考证。

神奇而古老的月面图探索

考古学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岩画上绘有神奇的月面图。经鉴定,这批岩画大约绘制于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几万年的历史。岩画中的月面图由一系列相关画面组成,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在这组画面中,满月的表现手法尤其特殊,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圆圈,还在月面南极处的左下方,细细地刻画了七条类似辐射性的细纹线。在月球大环形山的中心产生的辐射线是现代人凭借天文望远镜才了解到的科学知识,远古的人类怎么会了解到这一点呢?而且画中的地理位置还刻画得如此准确与细致,实在叫人难以置信。

月面图探索

几万年前的远古人类还处在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还没有接触到先进文明的气息。可是,考古学家在山洞里面发现的这些月面图岩画,却让我们开始重新打量起这些老祖先了。图中所绘的月面,其丰富与细致只能在望远镜发明后的年代才能实现,难道古人是依靠想象力画出来的吗?古人的想象力难道会如此准确、丰富吗?如果这些画不是几万年前的老祖先所作,其幕后的真正画手又会是谁呢?

沧源神山上的崖画探索

云南省沧源县是佤族人民的聚居区。在当地人称为“农格罗”的神山上,存在着多处着名的原始图画。这些画大都画在离地面数米高的垂直的崖壁上,上面刻有逼真生动的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神秘而又奇特。图像多为赭色,据推测其作画颜料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在这些生活图景之外,人们还见到了一些独特而又奇异的图案。有一幅描写太阳的图,中间画了一个人坐在喷射着火焰的飞行器之中的情景,画中的飞行器类似现在科幻电影里的“飞碟”。难道画中的这个人是外星人吗?难道佤族先民和外星人有过交往吗?隐藏在这些崖画中的难解探索还很多,但如何才能真正了解佤族先民的历史和文化,至今还是一个谜。

红崖天书探索

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关索岭的绝壁处,曾经有19个形如古文字、非镌非刻、非阳非阴的铁红色神秘符号书写在浅红色岩面上,人称“红崖天书”。“天书”中的符号大小不一,既非篆文也非隶书,排列得错落有致,但多年以来无人能识。虽然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侵蚀,“天书”的颜色却一直未曾褪去。清朝年间,曾有人为拓印天书而毁坏了岩面。从那时起,红崖天书就失去了本来面目,再加上日后的一些天灾人祸,如今的红崖天书只剩几个笔画模糊的残迹,十分可惜。如今虽然已难见天书的真实面貌,但试图了解和破译天书的人却越来越多,相信终有一天会有人解开这个秘密。

无人能解的天书

据地方志上记载,红崖天书没有任何雕凿痕迹,仿佛天成,所以得名天书。难道这些神秘符号真是自然天成的吗?没人这么认为,大家都在努力解开其中的秘密。研究者中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殷高宗伐鬼方时所刻的“纪功碑”。如果是这样,它们应该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但人们至今没能找到和天书图形相同的甲骨文。在明朝《黔诗纪略》第八卷中,有一首题名《咏红岩》的诗歌对红崖天书进行了描绘,说它是如同钟鼎文一般的古文字。但这种古文字又如何解读呢?

“国之重器”探索

传说夏朝初年,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的儿子启即位后,命令九州人民进献青铜,铸成了九个巨鼎。鼎上刻着各州的山川名胜和神灵鬼怪,一鼎代表一州,九鼎也就代表着整个天下。从此,鼎就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被视为“国之重器”。然而,这些镇国之宝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探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一种是说周朝灭亡后鼎就不见了;另一种是说秦曾于公元前255年劫掠九鼎入秦,因此九鼎应遗失在秦亡之后。班固的《汉书》收录了这两种说法,并补充说九鼎于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沉入泗水,秦始皇出巡时还曾派人打捞过。西汉时也曾有人上书汉文帝,说宝鼎在泗水之下。然而,国宝为何会从洛阳千里迢迢到了泗水边上的彭城,又因何故沉没,不能不令人生疑。如果宝鼎失于秦末,倒有可能是被项羽劫回了老家彭城。但假如九鼎在东周时就已失去,那么隐匿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看来,很长时间内我们还只能在想象中猜测宝鼎的去向了。

精绝古国消失探索

精绝古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虽然它的都城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人口也只有3000余人,但它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然而,在三国两晋之后,这个小国竟消失无踪,成为困扰后人上千年的悬案。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无意中在尼雅河畔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竹简,简上刻着一些无人能识的古文字。中国学者敏锐地意识到,尼雅遗址可能就是消失千年的精绝古国。1995年,中、日两国学者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联合考察,确定这里就是当年神秘消失的精绝古国,然而精绝古国是如何消失的呢?从城中遗物来看,居民们是全体仓皇出逃的。有人认为,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沙暴瞬间将它吞没了。也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精绝国弱小,人们只得抛弃家园出逃。真相究竟怎样,大概只有茫茫的沙海知晓了。

三星堆探索

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是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起步时期被发现的,属于早期考古最着名的成果之一。20世纪20年代,三星堆遗址在无意中被发现,很快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几天之间就挖掘出了600多件玉器。1986年,人们又在此发掘出两个祭祀坑。这是三星堆考古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出土了上千件精美无比的青铜器、玉器和金器。三星堆遗址因其久远的历史、精美的文物、独特的文化和难测的神秘,很快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之后,人们在这里发掘并确认了古城的东城墙、西城墙和南城墙。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三星堆遗址原本是一个古城,其东、西、南三面被城墙包围,北面是鸭子河这道天然屏障,面积超过3平方千米,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属罕见。专家还研究出了三星堆遗址的年代,最早到新石器时期,最晚到西周早期,时间跨度从5000~3100年前,前后绵延约2000年。专家还推测,这里是成都平原上历时最久的古蜀国的中心。那么,建都于三星堆的古蜀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度呢?它的国民是怎样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文化的呢?而它所代表的古蜀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同为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之一呢?一个个谜团笼罩着三星堆遗址,我们期待着考古学家早日揭开谜底。

“蚕丛鱼凫”国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投入到研究三星堆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工作之中,传说中的“蚕丛鱼凫”国也因而被纳入了正史考虑。“鱼凫”就是指鱼老鸹。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鸟形器,那些喙部像鱼鹰的鸟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者是族徽。这些文物能证明“蚕丛鱼凫”王国的存在,而三星堆很可能就是“蚕丛鱼凫”国的国都。目前,在这里虽然没有发现可识读的文字,但是已发现的城市遗址、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文化、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都表明“蚕从鱼凫”国已经建立。已有的文献对古蜀国的记载相当少,我们是否可以凭借三星堆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来填补研究古蜀国的空白呢?我们相信,随着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进一步研究,已经积上厚重尘埃的古蜀国的面目终将一天天展现出来。

权杖与青铜神树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柄长达1.42米的用纯金包裹的木芯杖,上面刻有精美、神秘的纹饰。杖的上端是鱼和鸟的图案,下端是两个头戴高冠、耳挂三角耳坠的人头像。用黄金杖来象征权力是古代埃及的传统,而中国古代一直用九鼎象征权力。那么,这柄黄金杖究竟起什么作用?它真的是权杖吗?如果是的话,那它又是谁的权杖呢?此外,还有一株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尤为引人注目。它分为三层,有九枝,每个枝头上立有一鸟,据说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一种代表太阳的神鸟。它是古蜀居民的重要图腾之一,也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关于这株青铜神树,人们的说法也不一致。有人猜测,它可能是用来祭天的神树;也有人说,它是与财富有关的摇钱树。它究竟象征什么,尚待考证。

青铜立人像

着名的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遗址中的另一个焦点。它高达1.72米,身穿长袍,头戴花形高冠。人像浓眉大眼,宽嘴方脸,长颈大耳,双手持物端于胸前,赤着脚站立在兽头形的方座上。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此猜测纷纷。有人说,他是国王,并认为他戴的花冠即王冠;也有人认为,他是巫师,脚下站的就是法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外国人,因为他的长相不像中国人。由于没有其他辅证资料,想要弄清楚他的真实身份目前还很困难。

象牙和青铜面具

祭祀坑里还出土了80多枚象牙和为数不少的青铜面具。象牙的来源和作用至今都让人难以确认。有人认为,它们是通过贸易而来的;还有人认为,是生活在蜀地的大象身上的,因为他们认为远古时期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生存。专家也未能确定象牙的来源,但他们却一致认定象牙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那些出土的青铜面具都刻意突出人的眼睛,这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古蜀国的居民是否有崇拜眼睛的习俗呢?部分专家认为有。因为眼睛有洞察事物的能力,是征服自然的主要工具,因此很可能受到特殊对待,被作为重点而突出表现在各种青铜面具上。但这只是一种推测,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古蜀人的文字

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没有一个文字,但却有一些看上去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性的图案。有一件璋(一种器身上端有刃的器物),上面刻有许多图像,图像所传达的意义很不寻常。我们管这种符号性的图案叫巴蜀符号。从三星堆文化以后的蜀人兵器上,我们能看到许多这种符号性的图案,它们已经不是简单的图案了。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所谓蜀人没有文字的说法是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文字指的就是汉字系统。而蜀人曾经使用过的可能并不是汉字。

楼兰探索

几千年前,楼兰古国是丝绸之路上最令人神往的美丽乐园;几千年后,它又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引人入胜的谜题。它曾经的繁荣和后来的神秘消失,为人们留下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慨叹。1979年,考古学家对楼兰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楼兰古墓。这些墓葬由一圈圈圆木垒成,外围圆木呈放射状排列,整个形状像一个太阳。在这些古墓中,人们看到的是沉睡了4000多年、保存完好的楼兰少女遗体。她们的面庞明显具有中亚人的特点,当年的美丽仍依稀可辨,赤裸的身体裹在精美的毛毯之中,这样的葬俗极为罕见。这些墓葬证明早在史前时代这一地区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文明。另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楼兰已经发展成为富庶强盛的国家,并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被列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一词甚至成了中原人对广袤神秘的西域的代称。汉朝为了从匈奴手中取得对西域的控制权,曾与楼兰进行过激烈血腥的战争,最终将它收为属国,改名鄯善。

神秘的消失

在公元4世纪左右,楼兰古国就从史书中消失了。考古学家们发现,楼兰遗址中虽然有大量珍贵的器物、丝织品和钱币等,但是没有发现大批尸骨,可见这是一座早已被废弃的城市。那么,它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灾难呢?有人认为是罗布泊的迁移和过度放牧开垦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楼兰人远走他乡。那么,它的后裔究竟流落何方?这仍是未解探索。

神奇的天然数字探索

谈到数字的趣处,这里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国王。一天,一个很受国王尊重的老学者来见他,他们谈得很愉快。国王说:“老先生,我这儿有一道很有趣的算术自测题。现在你先想一想你出生的月份,但不要告诉我。”那老学者立刻想到他是整整60岁,生于12月。

“用你出生的月份那个数乘2,得数再加5。”

国王说:“好了,再乘50。”“也完了。”

“再加上你的岁数。”“加完了。”

“减365。”“也减完了。”

“好了,告诉我得数吧。”国王说。

“1145。”老学者答道。

“谢谢你,”国王说:“你是60岁,出生于12月。”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学者惊奇地问。“你告诉了我得数是1145,我加上115,得数是1260,这就是说你的出生月份是12,而后两个数字60则是你的岁数。”

这里又有一例:请你想好任意一个四位正整数,使它的四个数字不全相同,例如4617,现在把这个四位数中的四个数字重新排列,使分别得到最大的四位数7641和最小的四位数1467。用7641减去1467,得到6174。这是一个奇异的数。

让我们再换一个数,比如1987年,按照上面所说的过程进行运算,得数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奇异的数6174。但是,请你不要着急,把上面的过程再重复两次,奇异的现象就又出现了:得数又是6174。我们把全部运算过程写成如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