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5600000059

第59章 珍禽异兽(3)

为了使宠爱的歌鸟学上灰喜鹊的叫声,在鸟“上口”期间,经常一清早就把鸟放到灰喜鹊栖居的树林中去“嘎”。鸟学会叫一般需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而且经换羽后有的鸟会忘掉,或者叫得不清楚,还需再到自然界去呷。作为教师鸟饲养的灰喜鹊,一般是掏取雏鸟,但雌雄并不苛求,最好选择将离巢(约15日龄)的雏鸟。不但容易成活,而且已经学会老鸟的本口鸣叫,掏来就能当教师鸟。

灰喜鹊有漂亮的长尾巴,为了不使其损伤,通常用直架饲养。直架应比交嘴雀、锡嘴雀等小型鸟直架稍粗而长,直径约25厘米、长50厘米左右。但是,为了繁殖,可成对或群养在大的铁丝笼内。

灰喜鹊主食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雏鸟,亲鸟几乎完全以昆虫及幼虫喂养。新掏来的雏鸟,可用皮虫、金龟子、蝗虫、面粉虫、松毛虫等饲喂。但这些虫子较难获得,也不经济,而且最后是要改成人工饲料。

所以不如开始就喂混合饲料。初期掰嘴填喂,并给以声音讯号。一两天之后,一给声音讯号雏鸟便会张嘴抖翅地吞食了。混合饲料的比例,可用磨细的玉米面(或鸡用混合料面)与生肉沫混合蒸熟做成团或切成小块,或者用熟肉沫(占1/2)带汤拌熟大米饭。为使雏鸟健康成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无论是幼鸟还是成鸟,初次架养总是不习惯。但灰喜鹊不畏人,容易驯熟。经过几天驯练就能稳站在栖架上。一旦开始鸣叫,就应挂在高处,而把学叫的歌鸟置于低处,并罩上笼套,令其静听,每天早晨1~2个小时,其余时间置近地面处。日常管理除注意食、水的卫生和粪便的处理外,要防止鸟架附近的障碍物,以免鸟因脖线缠绕而被吊死。鸟常会咬脖线玩,有时会咬断逃逸,所以要经常检查。

灰喜鹊是北方留鸟,一般不怕冷,可室外饲养,但食、水不能结冰。

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又被称为土虎伯劳、花虎伯劳、小伯劳,属雀形目,伯劳科。除西藏无记录外,遍布全国。

红尾伯劳体长约195厘米。上体大部灰褐。下体棕白,均无杂斑。嘴黑色,尖端有钩;头侧有宽的黑色眼纹,尾羽棕红色。平时栖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树或灌木近顶的突出枝干上。神态凶猛,不时翅尾,举目张望四周,一见地上有猎物,即急飞直下抓住,再返回所栖树枝上。叫声粗厉响亮,叫时仰首翅尾,激昂有力;鸣啭音调轻快柔和多变,非常动听。性贪食,主食各种甲虫、毛虫、螳螂、蚱蜢、蜻蜓、鳞姑等昆虫及幼虫。营巢在杨树、刺槐、杏等树上,巢呈粗大的杯状,由草茎、杂草根及苔藓、棉花和少量羽毛构成。5~7月间繁殖,每巢产卵4~6枚,卵呈乳白色,密布灰蓝和黄褐色斑点,钝端集中,几乎呈圈状。

相关连接:红尾伯劳的饲养要点

红尾伯劳鸣啭悦耳,音调多变,是着名歌鸟。在北方,还是“十三套百灵”的重要“叫口”之一,因而多选择雄鸟饲养。雌雄区别可以从身体的棕色和贯眼纹判断。雄鸟棕色显着,贯眼纹亮黑色;雌鸟的棕色苍淡,贯眼纹黑褐色。为了驯顺和延长寿命,可在夏季掏取雏鸟喂养,或者秋季捕捉幼鸟饲养。幼鸟不像成鸟那样喜栖乔灌木枝头,而是多在竹林、苇丛、灌丛中,可用轰赶法黏网截捕。幼鸟较成鸟为褐。背部羽缘缀棕,腹和尾上复羽杂以黑横斑,胸和两肋亦有黑褐色横斑。

饲养伯劳一般用弓形架,食、水罐各一枚,位于架下端托板两端。鸟由脖锁拴在中间,脖线长短要适中,拉直时鸟头部恰能够着吃食、饮水;脖锁过长,鸟会因缠绕而被勒死。

红尾伯劳为食虫鸟,可用红点颏的饲料(即绿豆面、玉米面、熟鸡蛋黄、淡水鱼粉或蚕蛹粉按5∶2∶2∶1比例混匀)喂幼鸟,但生长不太好,不爱鸣叫,如果补充新鲜的去脂牛羊肉后,可很快改善。另外,饲料面(甄面、玉米面)应尽量地细,因为粗的渣子在伯劳胃中会揉成团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鸟逐渐消瘦。因为伯劳无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因此,饲料中最好有鲜肉。

伯劳凶猛、嘴钩曲锐利,初期用肉诱食和日常捕捉时要小心,以免被咬伤。初期在架上饲养,鸟不适应,总想飞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饲养,至鸟习惯架上生活后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长的线拴在鸟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处在旁边看守,鸟一飞落就用脖线提到直架上,并以鲜肉诱食。一般1~2天,鸟就不再拚命飞逃,而是以脖线为半径飞旋,每次都能准确落在直架上。接着可缩短脖线,当长短为弓架的1/2鸟也能稳栖时,方能用弓形架饲养。

欲从巢中掏雏鸟饲养,应待幼鸟绒羽为正羽所代替,将近离巢的最好,这样不但喂养省事,而且鸟生长发育得好。掏取时应注意有否外寄生虫,如有应及时驱除,否则鸟生长不好。雏鸟可用点颏粉料和鲜肉沫各半加温开水和成面团,捻成两头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应稍大,而且要喂足。

根据伯劳野外栖息的特点,鸟架宜挂在室内的高处。由于伯劳多吃软食、粪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别注意食、水卫生。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就是“认”干粉料之后,每天还要喂一食抹湿料,最好加点鲜肉。活的昆虫及幼虫可用手拿着喂。另外,伯劳怕冷,冬季室内饲养,室温应在10℃以上。

伯劳也可用画眉笼饲养,大型种用八哥笼,但不及架养有特色。伯劳科的多数种属食肉鸟类,饲养时鲜肉的比例应比红尾伯劳饲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喂活的小鸟任其撕食。当然,所有伯劳科的鸟不能跟其他小鸟同笼混群饲养。

鹩哥

鹩哥分布在印度至中国、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在我国产于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区的田野,喜欢在有人烟的地方生活。在分类上属雀形目、椋鸟科。还有人称它海南鹩哥、秦吉鸟等名称。

鹩哥性情温顺,易养,容易与人亲近,其舌尖经修整后能仿人类语言。养熟了的鹩哥,能跟主人到野外去捕捉昆虫,对蚱蜢及蝇蛹之类尤为喜食。

鹩哥全身呈黑色,黄眼圈。嘴部色泽白中带淡红或黄嘴,黄色脚,嘴基上的额羽耸立,形成一羽冠,两翅有白色间斑条,飞翔时张开双翼如同“八字”,所以义名八哥。其鸣叫声宏亮清脆,婉转动听像歌曲,随人口哨有韵律,会效仿人及禽畜的声音。鹩哥分布甚广,尤以海南岛较多。

鹩哥雌雄鸟同色,从外表很难区分。一般地说,雌鸟体羽金属光泽较淡,其头后的肉垂较小,因其产地不同头后肉垂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其性别需仔细观察方能鉴别。亦可通过对泄殖腔的观察来鉴别,泄殖腔内若有突起者为雄性,若无突起且扁平者为雌性。

还可根据体形大小和头形综合加以区别。头形大而圆、体形大者为雄性;头形小而尖,体形也小,这样的鸟多为雌性。

鹩哥性喜成群结队,常栖息于树林中,多在平原、山林、村落、田野等处觅食活动,营巢于树洞或古高建筑物裂隙罅缝之中。每年3~4月生蛋,雌雄共同轮孵繁殖,所以俗语有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鹩哥适应性强,易于管理,所以雏鸟未褪乳毛时哺养,只要用猪、牛瘦肉及蚱蜢等昆虫或饭粒哺喂即可。到它会啄食后,可用小鸡饲料喂养。间中给点大蕉、苹果等多种饲料结合喂养。夏秋每天给它水浴洗身一次,上午一次日光浴。8月份换毛时要补充些肉类昆虫营养,一般不患病。但冬春气温低时应将鸟笼移入室内饲养,以免受寒感冒。

当雏鸟成长后,每月将其舌尖开丫部分剪去,直至其舌衣自行脱落时,便可用“早晨,您好”、“发财、顺利”等简洁话语教它学讲话。饲养鹩哥能怡情养性,增加生活情趣,使你其乐融融。

相关连接:鹩哥的饲养要点

鹩哥饲养简单,可养在大型竹笼中观赏。笼内配备口小肚大的鼓形食杯。

它的食性杂、食量大。主食喂以炒米拌蛋,辅以瘦肉、昆虫和香蕉等水果。每日供其水浴。冬季要让它多晒太阳,室温不能低于5℃。

鹩哥在人工饲养下也能繁殖,但需成对饲养在较大的房笼内。笼内置35×25×30厘米的人工木质巢箱,巢箱上方开洞,并放些细枝、柔草,供其营巢。

鹩哥发情时,精神兴奋,活动增多,雄鸟鸣声更为嘹亮。雌鸟表现双翅下垂,身体抖动打蓬,同时发出“吱吱……”的轻叫声。经过一番追逐歌舞,最后达成交配。

交配后,雌鸟即有衔草到人工巢箱营巢的现象,繁殖情况同野生相似。雌鸟每隔1~2天产1枚卵,每窝产卵2~4枚,主要由雌鸟孵化,雄鸟有时也进巢,但主要为护巢。经16天左右,雏鸟出壳。雌、雄鸟均育雏。育雏饲料以昆虫为主。

繁殖鸟的饲料,在未配对前主要增加鱼肉浆饲料,并在粉料中增加熟鸡蛋、钙质、维生素等;出雏后,则增加昆虫类,以供育雏。雏鸟生长很快,1个月后就能独立生活。成鸟体质好的还会产第2窝卵。鹩哥善于学舌,不用捻舌可学人语。每天清晨在安静处,教以发音清晰的响亮词语,并在每次喂食时重复多次,它一般几天就能学会。鹩哥怕冷,冬天要注意保暖,温度不可低于5℃。

松鸦

体小(35厘米)的偏粉色鸦。特征为翼上具黑色及蓝色镶嵌图案,腰白。髭纹黑色,两翼黑色具白色块斑。飞行时两翼显得宽圆,飞行沉重,振翼无规律。虹膜——浅褐;嘴——灰色;脚——肉棕色。叫声粗哑短促的kshcr或哀怨的咪咪叫。

分布在欧洲、西北非、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在我国分布广泛并甚常见于中国华北、华中及华东的多数地区。

许多亚种在中国有分布——brandtii在阿尔泰山及中国东北的腹地;bam-bergi在中国东北的西部及东部地区;pekingensis于河北地区;kansuensis于青海(扎多)及甘肃西部;interstinctus于西藏东南部;leucotis于云南南部;sillensis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多数地区;taivanus于海南岛。

习性喧闹,喜落叶林地及森林。以果实、鸟卵、尸体及橡树子为食。主动围攻猛禽。

人们对八哥、鹩哥学人说话并不奇怪,但松鸦学说话却闻所未闻。在济南动物园,一只三岁的松鸦经过饲养员近一年的调教,现在已能熟练地说出“你好”、“拜拜”等词语,令观者称奇!

灰伯劳

灰伯劳又叫北寒露。在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大多为旅鸟及冬候鸟,少数亚种为繁殖鸟)。国外广布欧洲中部和亚洲北部,在中亚、印度以及非洲等地越冬。

灰伯劳上体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过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黑褐,具白色翅斑。下体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鳞纹。

雄性成年灰伯劳,前额基部、眉纹以及眼先的嘴基部为乳黄色,头顶至尾上覆羽烟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但具淡羽缘;尾上覆羽也具淡羽缘并染淡棕;中央2对尾羽纯黑具白色端缘,此白色端缘在外侧尾羽依次越来越大,而黑区相应缩小;至最外侧的尾羽的外部为纯白,内部的端部1/2亦为白色,羽轴中段黑色;眼先有一近圆形黑褐色斑;眼周、过眼至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飞羽黑褐,大覆羽具淡棕白色端缘,第3~9枚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内侧飞羽有1~3毫米的白色略染淡棕的端缘。下体灰白色,颈侧、喉、胸、肋及腹羽均具细密的暗褐色鳞纹,胸、胁、腹羽微染棕色,尾下覆羽淡灰白色。

雌性成年灰伯劳似雄鸟羽色但棕色调更浓;眼先及过眼、耳羽为褐色;尾羽及翅羽的黑色均沾褐色。下体淡土褐色,满布暗褐色鳞斑。

幼鸟上体灰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淡灰白色;下体土灰色满布褐色密鳞斑。虹膜暗褐色;嘴黑,基部黑暗;脚黑色。

灰伯劳有18个亚种,中国有6个亚种。

①东北亚种。国内分布于辽宁省辽阳,内蒙古赤峰,河北北部,甘肃西北部(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阿尔泰中部,蒙古西北(夏候鸟、旅鸟);日本(迷鸟)。

②北方亚种。本亚种与东北五种相比较,头部及上体均发灰色,白眉鲜明,肩及尾上覆羽均有更宽的淡灰白端缘;颈、肩染以赭色。下体浅灰,胸部染棕,有稀疏不明显的鳞纹。国内分布于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吉林,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辽宁,河北(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贝加尔湖,蒙古(夏候鸟、旅鸟)以及朝鲜半岛(放鸟、冬候鸟)。

③准噶尔亚种。本亚种迄今国内未藏标本。据Dementiev(1954),与东北亚种的羽色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认为是后者的个体变异。一般比东北亚种羽色更暗,成鸟的上体缺乏赭色而更显暗灰;下体发褐并有黑褐鳞纹;翅斑较小。

国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和天山(夏候鸟)。国外分布于土耳其斯坦(留鸟)。

④新疆亚种。本亚种上体淡棕灰,有白色前额、眼先及宽眉纹;肩羽沾白;初级飞羽基以白斑发达,次级飞羽基部亦有白斑,因而在翅上形成双翅斑,下体近纯白色,胸、肋略染淡粉棕。国内分布于新疆喀什(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部经乌克兰到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西部至阿尔泰山北部(繁殖鸟、旅鸟),高加索,伊朗(冬候鸟)。

⑤天山亚种。本亚种国内未藏标本。据郑作新(1964)认为上体淡灰,下体较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Dementiev(1954)认为它是新疆亚种horneyeri的同物异名。国内分布于新疆天山(旅鸟、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西部(夏候鸟);伊朗(旅鸟、冬候鸟)。

⑥宁夏亚种。本亚种前额基白色并经头侧与宽的白眉纹相连;眼先、过眼及耳羽黑色;上体较horneyeri发灰色,棕色调较少;下体近于纯白。国内分布于宁夏贺兰山,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夏候鸟),新疆喀什、罗布泊(旅鸟)。国外分布于阿斯特拉罕、伏尔加、西伯利亚西部,土耳其斯坦(夏候鸟、旅鸟);阿富汗,非洲东北部(冬候鸟)。

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阔叶林带的开阔或半开阔的环境,如林缘、灌丛和低矮的杂木林等处。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到后飞回树枝。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青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灰伯劳为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它不在我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我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我国越冬。

相关连接:灰伯劳饲养要点

灰伯劳虽长得漂亮、姿态优美,歌声委婉动听,但一般饲养它是用于狩猎麻雀、鸦类等小型鸟类。雌雄鸟经驯养后均可作为狩猎鸟。

日常饲养可喂瘦的牛、羊肉条和动物的心脏、雏鸡和小鸟。狩猎时,捕到小鸟后,立即取出新鲜心、肝喂给。

沼泽山雀

沼泽山雀,是一种可爱的观赏鸟。又名“红吱”、“吱吱红”、“小豆雀”、“小山雀”等。属雀形目,山雀科。在我国分布于华北和山西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西抵陕西。城镇及其郊区都可见到。

沼泽山雀是食虫鸟类,较容易驯养,一般初学者都可以让它们“呷口”,当然经过训练的沼泽山雀可表演节目,如叼签、叼钱、叼物等使人们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