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4100000081

第81章 森林(14)

栲胶是重要工业原料,用途很广。在皮革工业上用栲胶作鞣皮剂,各种皮张用栲胶鞣制后,生皮变熟皮,具有坚韧、弹力、耐磨、不透水、不易腐烂等特性。在渔业上用栲胶作防腐剂,可防止鱼网腐蚀,延长使用时间。在交通运输上,用栲胶作软化剂。如火车蒸汽机车的锅炉用水,就是用栲胶来软化硬水,减少锅炉污垢,保证锅炉安全。在冶金工业上用栲胶作吸附剂,用来提取稀有金属。在化学工业上用栲胶作媒染剂或染料。在石油钻探、铸铁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也都需要栲胶。

3.各种食用菌

森林中菌类植物品种繁多,能食用的有一二百种。最长食用和产量最多的有香菇、黑木耳、白木耳(银耳)、猴头、松蕈等。林中的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具有治病、健身、滋补及抗癌的效能。

香菇具有营养上的5种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这是其他食品所无法代替的。香菇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入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香菇就含有7种。据日本科学家研究,香菇还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香菇在中国各地均有大量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仅国有林区每年采集的野香菇和人工培养的香菇即达五六千吨。中国生产的香菇,主要是供国内自用,同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出口。

白木耳又称银耳,是食用菌中的珍品,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很早就作为高级滋养品。它含有胶质、磷质、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在医药上有滋阴、补肾、润肺、生津、提神、补血、强身等作用。故对肺病、贫血病、肠胃病、血崩及一切虚弱病,都有一定疗效。中国的白木耳与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华侨,更以白木耳作为招待外宾的上品。

中国生产白木耳,主要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省,尤以四川省通江县出产最多,质量也好。湖北省保康农民生产白木耳收入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0%以上。

黑木耳虽不及白木耳名贵,但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在药用方面,有益气强身、活血止血、镇静止痛的功效。并且具有消化含纤维素物质的特殊功能,故纺织工人需要经常食用黑木耳。中国黑木耳生产较为普遍,仅国有林区年产黑木耳达三四十万斤。中国生产的黑木耳,除供国内自用外,每年均有出口,如1981年出口786吨,收入外汇900多万美元。

猴头,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中国历来把猴头与燕窝、熊掌、海参并列为四大名菜。中国林区野生的猴头产量不大,主要产于东北林区。另外,河北、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亦有少量猴头生长。自1959年开始,不少地区进行人工培养猴头实验,现已完全掌握其生长特性和培养方法,可以较多地生产。

猴头作为食用品不同于其他食用菌,它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鲜味,主要依靠配菜。猴头配鸡、鸭、火腿、鲜猪肉等食用,味道鲜美可口。

猴头药用价值很高,在古书中曾记载着有利五脏,助消化的功能。能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慢性胃炎、胃闷胀、胃痛等病。猴头菌丝体制剂,对消化道肿瘤有较好的疗效。猴头药物现已成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中国有不少地方生产。有些省市还将此药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好的信誉。

4.中药材

在无数的森林副产品中,尤以中药材为最多。中国从神农氏尝百草起,几千年来主要是利用中草药为人民解除疾病。中国的中草药,属于植物类的有数千种;动物类的约有七八百种。每年生产的中草药无计其数。中国各个林区都是活的药材宝库。如长白山、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鼎湖山、海南岛尖峰岭等林区,都以药材资源丰富而闻名全国。仅神农架林区每年为国家提供中药材即有50多万斤。

在几千种植物类药材中,属于名贵的品种举不胜举。如人参、灵芝、党参、杜仲、枸杞、三七、天麻、贝母、肉桂、金鸡纳、五味子、刺五加、厚朴、茯苓等等。在几百种动物药材中,名贵的品种也很多,如鹿茸、麝香、虎骨、熊胆、龙骨、犀牛角、穿山甲、金龟、牦牛角、羚羊角等等。

例如,人参是植物药材中最名贵的药材,主要产于我国东北林区。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生长的天然人参,自古以来誉满中外,可称得上“百草药之王”。

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都是人参的主产区,吉林省居第一位。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的天然人参,是人参中的佳品。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前几年,吉林省抚松县有4位农民,在本县境内的长白山南麓原始森林里,挖出一棵生长百余年的大山参,重2875克,外形美观,紫皮,细纹,参须上长满匀称的金珠疙瘩。从头颅到须根长54厘米。经专家们鉴定,大山参属于灵体形,是长白山百余年来发现的山参之王,为古今中外罕见的山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少地方大力发展人工养参,尤以黑龙江、吉林两省为最多,这两省每年人工养参产量达几十万斤。

人参味干、微苦、无毒。用于治病,入脾、胃、肺三经。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益阳安神。主治劳伤虚损,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反胃呕吐,大便滞泄,眩晕头疼,阳萎尿频,妇女崩漏,小儿慢惊,五劳七伤等病症。

珍贵动物梅花鹿,浑身是宝,鹿茸、鹿角、鹿皮、鹿肉、鹿血、鹿尾、鹿骨、鹿肾、鹿胆、鹿胎、鹿鞭等全是贵重药材,可治百病。其中,尤以鹿茸为最佳。中国鹿茸主要产地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产于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最优。产于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略次。除上述两大品种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分布于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省)、白唇鹿(分布于四川、西藏、青海)、白鹿(分布于四川)、坡鹿(分布于海南)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

鹿茸味甘咸,无毒,能壮元气,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主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萎,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等疾病。

中国每年产鹿茸约有几十万两,并有相当数量出口。

(四)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森林既是人类的摇篮,也是森林野生动物的摇篮。我国现存的森林野生动物能够生殖繁衍,是与现有森林资源分不开的。中国的森林野生动物,在上述七大林业地区中均有分布,而种类较多、生殖量较大的是分布在东北、西南高山峡谷、南方和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4个林业地区。

1.东北林业地区

这里向以森林野生动物繁多而闻名。据目前所知,全区有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五六百种。其中,属于珍贵稀有的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麝、獾、水獭、猞猁、马鹿、驼鹿、黑熊、棕熊、青羊(斑羚)、雪兔、丹顶鹤、白鹤、白枕鹤、鸳鸯等。在这些野生动物中,东北虎、梅花鹿、青羊、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等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西南高山峡谷林业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仅考察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就有近300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白唇鹿、梅花鹿、野驴、野马、黑颈鹤、野牦牛、红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等;二类保护动物有小熊猫、毛冠鹿、喜马拉雅叶猴、藏马鸡、藏雪鸡、大天鹅、小天鹅等。

3.南方林业地区

这一地区因受海洋潮湿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好,林木生长快,加上地貌类型多样,构成了动物生长、生活的优越条件。这里所拥有的珍稀动物,不论是数量、种类还是分布状况,均不亚于西南高山峡谷林业地区。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次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扭角羚、金钱豹、白唇鹿、毛冠鹿、华南虎、麝、水獭、猕猴、金猫、黑颈鹤、朱鹮、天鹅、金鸡、血雉、黄腹角雉等。

4.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

中国华南热带林区,森林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有数百种之多,仅滇南热带林保护区内,就有脊椎动物5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39%,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8种,占全国珍稀动物总数的1/4。全区主要珍稀动物有:大象、白头叶猴、黑头叶猴、长臂猴、猕猴、海南坡鹿、黑熊、野牛、水鹿、云豹、眼镜蛇、孔雀、犀鸟等。

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密林中,生活着兽类约62种,鸟类400余种,这里保存着野象、野牛、白颊长臂猿、懒猴、巨蜥、犀鸟、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

中国森林的培育与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林业建设是在历史上工作基础极其薄弱,经验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起步的。林业建设以绿化祖国为目标,从森林的保护培育和森林的采伐利用两个方面展开,建立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植树造林和开发林区,经过多年的工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中国林业已发展成为包括造林、营林、木材采运、加工利用、多种经营、机械制造等综合性的重要产业部门。

(一)森林培育保护的成就

为了增加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中国政府始终把造林、护林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务院在1950年5月作出的关于全国林业工作指示中就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要求各地严格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在风沙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根据条件有计划地进行造林,封山育林。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第十八条中规定:“发展林业,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同时要求做好护林工作,对采伐迹地及时进行更新,恢复森林。毛泽东主席还发出“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

近十余年来,国家对发展林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例如: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营造“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确定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确定林权、划定自留山,建立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同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森林法》。这些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贯彻依靠乡、村、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并鼓励农民个人植树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发动组织国营林业职工,农民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和各行各业职工,持续不断地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绿化祖国河山,绿化和美化城乡人民的劳动和工作环境。参加植树造林的人数之多,造林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没有过的。与此同时,在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坚持广泛地开展了爱林护林教育。回顾40多年来的造林营林工作,尽管在工作中也有过不少失误,但所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经验也是丰富的,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一代新林发挥效益

新林的培育,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采用了植苗造林、封山育林、飞机播种、人工点播等多种形式。据全国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到1988年,全国人工造林成林面积为3066万多公顷,占全国有林地总面积2596%。四旁植树亦有较大发展,现有四旁树木223亿株。为了适应植树造林的需要,目前全国每年育苗40万多公顷,苗木产量220亿株;年采收各种树木种子2500万公斤。到1990年底,已建立采种基地152万公顷,良种基地487万公顷,生产良种54万公斤,为促进造林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飞机播种造林和次生林抚育改造亦有很大发展,成效显着。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飞播造林以来,这一现代化造林事业已有很大发展。目前飞播造林种草的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0个省区的800多个县,飞播造林有效面积达1333万多公顷,成林面积约640万公顷。经过造林、护林,封山育林,许多地方昔日的童山秃岭、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林海、绿洲,风沙肆虐、种不保收的景况,已为花香鸟语、林茂粮丰景象所代替。

(1)大力建设用材基地。中国森林资源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大量木材。为了大力发展用材林,长期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和发展用材林基地:

一是建立国营林场,培育后备森林资源。随着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国家先后在有大面积荒山荒地和次生林的地方,建立了4100多个国营林场,其主要任务就是培育大面积的为国家提供用材的森林后备资源。截至目前,全国国营林场经营管理面积5266万多公顷,其中森林面积2533万多公顷,林木蓄积量17亿立方米。造林成绩较大,已有2300多个林场完成荒山荒地造林任务,人工造林已郁闭成林666万多公顷,并培育复壮了1333万多公顷天然林。经查明,在800多个国营林场中出现100多片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商品材基地。

地处河北北部高寒“坝上”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原是清代皇帝行围打猎的“木兰围场”。100多年前,这里森林茂密,后来清政府开放围场,募民垦荒,大肆砍伐树木,加上连年发生山火,使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很少次生残林。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封山育林又恢复一部分天然次生林,1962年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林场,并确定以造为主,造育并举的营林方针。经过全场职工2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气候寒冷,冬季干燥多风,无霜期仅60天左右的自然条件下,人工造林和抚育天然林,使全场森林面积已达62万公顷,按计划完成了造林任务,成为一望无际、郁郁苍苍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目前,全场林木蓄积量为200万立方米,年增长量近16万立方米。在尚未正式采伐的情况下,林场已提供大批小材小料和林木种子。森林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变了生态环境,林间又活跃着野猪、狍子、豹、鹿和其他野生动物。

广东省雷州林业局自1954年建立以后,先后建立10个国营林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大片的荒草原和不毛之地上,已营造以桉树为主的人工林426万公顷,基本绿化了全局所有的宜林地。现有森林蓄积量约116万立方米。近些年来,通过低产林改造和成林间伐及部分成熟林采伐,对桉树林开展了综合利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林场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