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表明,家务劳动虽然比完全不活动要好得多,但很少有人能通过家务劳动减轻体重,或者大幅降低血糖的。所以说家务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还必须安排出单独的时间进行锻炼。当然,对于大多数整天忙于家务的患者来说,最好是将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如推着儿童车较长距离的散步,一边看孩子一边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和较大的儿童一起跑步、打球、做操等。需要说明的是,和体育锻炼一样,有的家务劳动量比较适宜,患者能胜任,感觉轻松愉快,这样的家务劳动是有益于健康的;反之,如果家务劳动过于繁重,使患者觉得精神和体力不堪重负,那么必然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患者在平时的家务劳动中应引起注意。
5.不知道该运动多长时间的误区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极少运动或根本就不运动,那么开始锻炼的时候,宜坚持锻炼5分钟,每天可以多次锻炼,累计时间至少为30分钟。举例来讲,每天可以快走或跑楼梯3次,每次10分钟;如果每天进行2次,每次应将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假如每天锻炼不足15分钟,想改善健康状况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将每次连续的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逐渐增加至20~60分钟,每周锻炼3~5次是比较合理的。需要明确的一点是:20~60分钟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并不包括锻炼前的热身活动和锻炼后的恢复活动。
热身活动与恢复活动不在锻炼的时间范围内,但并不是说它们的作用微乎其微。前者不仅可以缓慢加快心率,增加肌肉产热,而且还可以预防损伤。后者可以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因此每次锻炼前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锻炼后进行5~10分钟的恢复活动是完全必要的。在进行热身活动或恢复活动时,你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运动,使自己不感到劳累为宜,比如舒展四肢、散步或骑慢车。
6.病情不稳定时做运动的误区
虽然体育锻炼已成为治疗糖尿病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不过,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不稳定时忌采取运动疗法。因为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如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167毫摩尔/升以上,运动可能导致血液中产生额外的乳酸堆积。而且因肝糖原动员过多,会导致短时间内的利用不良,从而引起血糖进一步升高,脂肪分解亢进,酮体堆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采用运动疗法时,必须考虑病情,切忌病情不稳定时做运动。
7.怀孕了不能做运动的误区
这个想法也是错误的。糖尿病孕妇进行适度运动,不仅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而且可防止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降低血脂,有益于母子的健康,所以进行适度运动是完全可以的。运动不应局限于室内,而应到室外去。可采取一些对孕妇和胎儿都很安全的活动,如散步、做健身操等有氧运动;剧烈的体育活动则不宜进行,以免对孕妇及胎儿造成损害。
8.运动项目单一化的误区
长时间从事同一运动,会使人觉得枯燥单调,容易失去兴趣,或者难以坚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各种运动交替进行效果更佳。因此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几项运动,每周轮流进行。
治疗上的误区
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治疗周期很长,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走进治疗误区,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
下面介绍一些糖尿病治疗上的误区。
1.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的误区
胰岛素是体内的一种降血糖激素,而不是鸦片,也不是毒品,认为胰岛素注射后像毒品一样会上瘾,是错误的。事实上,有时拒绝胰岛素就意味着丧失了治疗机会,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另外,有的病人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就必须一辈子打下去了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并发较严重感染、准备手术等应激情况下需要暂时性使用胰岛素,待应激过去后就可马上停用胰岛素。但是,当Ⅱ型糖尿病并发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或者口服降糖药失效时,就应该开始注射胰岛素了。
2.用药不遵守医嘱的误区
任何药物都有其作用和特点,同时也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在糖尿病治疗中,由于可用的降糖药多种多样,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又各不相同,所以,患者一般很难悉数掌握,如果服用不合适,不但无法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有些副作用甚至是致命的。如优降糖,优点是作用强,但正因为如此,如果血糖本来并不太高的患者过量服用优降糖,就可能引起低血糖症,轻者出现心慌、无力、大汗、饥饿难耐等症状,重者很可能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再比如降糖灵,不宜服用降糖灵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好或年纪太大的患者服用了过量的降糖灵,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有时还能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所以,口服降糖药一定要在有糖尿病治疗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患者一般很难完全了解糖尿病的病理机理和口服降糖药的性能,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医嘱,切忌违背科学治疗措施而盲目治疗。
3.服用不正规的药物的误区
目前有些人为了牟利,做一些不负责任的宣传,诱导糖尿病患者花钱买各种所谓可以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希望治愈糖尿病,不再终身服药。有的患者在服降糖药的同时,加服这些东西,出现低血糖而找不出原因;有些患者干脆停服降糖药,只吃这些药物,导致血糖升高,长时间高血糖导致了糖尿病并发症。
4.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误区
血糖水平的确是诊断糖尿病的最好标准,但空腹血糖正常不一定就没有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许多人在早晨空腹时血糖可基本正常,但如果进食,血糖就会急剧波动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这同样对机体十分有害。中老年人检查自己是否患糖尿病,应去医院做糖耐量试验。如结果提示糖耐量减低,就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向糖尿病发展。
5.血糖控制得差不多就行了的误区
只有严格控制血糖和代谢,才可以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此,国际糖尿病权威机构制定了糖尿病控制目标,糖尿病的治疗只有达到这些指标才能算有效治疗。那些认为“血糖控制到差不多就可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6.盲目选择非处方药(OTC)的误区
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又患了其他疾病,到医院就医时,专业医师应为患者的综合用药把关。但如果不去就医,而直接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OTC)就应注意药物的选择。任何一种药物都会有副作用,只不过副作用大小不同,因此在购买OTC药物时,对其注意事项一定要多加关注。首先要搞清药物的化学成分,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OTC药物不需要处方,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并不是说OTC药物就没有副作用。如果需要长时间服用OTC药物,就应先与自己服用的糖尿病药物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的副作用有相似之处,很可能使副作用增大,这时候要么选择其他药物,要么减少OTC药物服用的剂量,总之应采取预防措施。
7.注射胰岛素的时间不正确的误区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适宜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应根据病情和效期来确定。同时,餐前血糖水平是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的关键因素。通常胰岛素在餐前15分钟注射,如果患者血糖水平比较高,就要在饭前45分钟注射;如果患者血糖水平比较低,则应该在就餐时注射。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根据饭前45分钟血糖水平使用胰岛素,这样有助于控制饭后血糖的升高。其具体注射时间为:饭前45分钟血糖值<28毫摩尔/升,吃饭时打胰岛素;饭前45分钟血糖值28~99毫摩尔/升,饭届打胰岛素;饭前45分钟血糖值39~67毫摩尔/升,饭前15分钟打胰岛素;饭前45分钟血糖值67~100毫摩尔/升,饭前30分钟打胰岛素;饭前45分钟血糖值>10毫摩尔/升,饭前45分钟打胰岛素。另外,对于空腹血糖偏高的患者,为了避免因注射胰岛素过晚而引起空腹高血糖,早餐前注射应尽早,最好不晚于早7点。
8.滥用胰岛素与口服液的误区
糖尿病的类型不同,对其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应不同,这样才可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才能维持病情的稳定,有些患者对注射胰岛素不敏感,当胰岛素使用量每天超过40单位以上时,应适当加用双胍类降糖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胰岛素用量,对稳定病情十分有利,但Ⅰ型糖尿病患者禁用磺脲类降糖药。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最好通过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足量的口服降糖药,还未将空腹血糖降至78毫摩尔/升以下时,就应加用胰岛素。一些年龄在20~40岁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较低,无肥胖史,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也应积极用胰岛素治疗。其实这些患者中有的已发展为病情较重的Ⅱ型糖尿病,有的却是发病缓慢的Ⅰ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应先试用双胍类和(或)拜糖平,最好加强食物纤维的摄入。还可口服纤维制品配合饮食治疗,并且要强调减肥,若空腹血糖大于78毫摩尔/升,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另外,Ⅱ型糖尿病患者最初接受胰岛素治疗时,首选联合治疗方案。在原来足量口服降糖药不变的情况下,睡前加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多数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迅速达到控制水平,又不至于发生低血糖。空腹血糖得到控制后,白天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效果也会得到改善,一部分患者口服降糖药剂量可逐渐减少。如空腹血糖<10毫摩尔/升,原则上中效胰岛素剂量可先给4单位,以后按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来调整。
9.固定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的误区
有很多Ⅰ型糖尿病患者注射了一段时间胰岛素后,注射胰岛素的部位皮下脂肪发生了萎缩,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糖尿病患者的皮下脂肪萎缩多是由于总在一个部位注射胰岛素所致,它能导致皮下组织丧失,或使脂肪堆积在同一个部位。而轮换注射可减少局部脂肪组织的萎缩和增生。故对于每天要进行分次注射者,不能固定在同一个部位(如右侧腹轮换注射10余次后,到左侧腹10多次,再转到右前臂、左前臂、左臀、右臀等部,周而复始),这样才可避免皮下脂肪萎缩。
10.妊娠期使用长效胰岛素的误区
很多糖尿病孕妇在注射胰岛素治疗时,为了图省事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研究证明这对胎儿和孕妇都很不利,这是因为长效胰岛素随着胎儿的发育很难快速增加剂量,而且长效胰岛素容易引起孕妇产生低血糖,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加之胰岛素的副作用,所以,糖尿病孕妇忌使用长效胰岛素。
11.忽视“黎明现象”的误区
我们前面提到过“黎明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体内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抑制作用,可使血糖稳定在一定水平,从而保证人体的正常需要。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当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在午夜逐渐升高时,糖尿病患者不能分泌足量胰岛素来抵抗,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当确诊为“黎明现象”后,患者首先要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改善睡眠条件,调节合理的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的调整。若注射速效胰岛素,则应将早餐前胰岛素注射提前到清晨6时,或将晚餐主食分1/3的量到睡前吃,在进餐前注射胰岛素24个国际单位。除了降糖药物调整之外,睡前口服赛庚啶可抑制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或睡前注射生长抑制素。
情景模拟
沈大妈得糖尿病已经19年了,因为酮症酸中毒而住院。医生询问她的治疗经过时,竟然吃了一惊。
令医生没有想到的是,沈大妈每天都要喝很多糖水,一天要喝掉500多克白糖.1个月要喝掉近25千克白糖。鉴于她的这种情况,医生提出应马上使用胰岛素控制病情,没想到遭到了沈大妈的拒绝。
沈大妈:“我不想打胰岛素,万一离不开它了,就没办法了。”
医生:“您打针离不开胰岛素,但能再活个三四十年,享受美好的生活,不打针病情就没法控制了,人就完了,到底怎么好呢?”
沈大妈:“还是先吃药吧。”
医生:“不能再吃药了,吃药不管用了。”
后来沈大妈还是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