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
3007900000005

第5章 做人要有好心态(5)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高举自信之剑,继续为成功打拼。任何幸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光临。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坚定信念。没有自信,人就像一块没有安装电池的手表,无法让生命的时钟运行;拥有自信,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我们极其渴望和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没有什么比自信更能改变我们的处境,信心就是人生最好的观音,拥有自信就等于拥有无限的可能。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拥有自信,我们就能在千百次毁灭中,重新筑建起自己的人生乐园。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生活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人对自己的错误百般抵赖。前者认为:如果自己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承担错误的后果,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后者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死不承认,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他人的谅解,自己也不会得到进步。

在生活中,谁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错误的责任,进而积极采取弥补和改正错误的行动,这是正确的态度。可是,有一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不肯承认错误,万般寻找托辞,死不承担责任。有些人甚至到了睁眼说瞎话或者胡搅蛮缠的地步,千方百计地要把责任推出去,或者把其他人拉到错误中来。这样的人,态度尚且未能解决,当然也就不会有后续的行动步骤了。

不肯面对错误,不外两种原因。其一是怕丢面子,赢得起输不起,因此,有时候不仅是不肯承担错误的责任,甚至是根本就不承认事情做错了。其二是怕承担责任,进而给自己造成各方面的损失。其实,是谁的错、谁该承担责任,总会水落石出的,托辞是不可能推卸掉责任的。既然如此,倒不如主动承担责任,这样做也许在经济等方面会受到损失,但在人格上,你却是赢家。至于面子,其实大可不必担忧,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反倒会为自己的形象增添光彩。

芝加哥的医学专家玛威尔逊说:“我宁愿让一个人犯错误,而不喜欢他为自己的错误找托辞来回避责任,只要他第二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托辞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容易使人养成很坏的习惯。一个从不找托辞逃避责任的人,虽然工作不一定都做得很好,但他总是会尽力地往好的方面去做。”

卡耐基也说:“若能抬头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错了也能有益于你。因为承认一桩错误,不仅能增加周围人们对你的尊敬,而且能增强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

同样,比尔·盖茨也有一个基本观念:如果你不愿意从错误中学习,你便会千方百计地掩饰错误。如果你对自己负责任,就应该勇于认错。

说起来,面子对于大人物也许更要紧,但偏偏是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人物,却不吝于承认错误。也许,他们之所以伟大,就正在于能够勇敢面对错误吧。

还是在纽约警备团第18中队当队长的时候,罗斯福就表现出了不怕承认自己所犯错误的这种高贵的品性。

曾经和他同事的一个中尉说:“当罗斯福带队练操的时候,他常常会在中途喊一声:‘停一下!’”中尉回忆说:“他边喊,边从裤袋里拿出一本教练手册来,当着全队所有人的面,翻到某一页,找出他所要找的内容来,认真读一遍,然后对我们说:‘刚才我做错了一点,本来应当是这样做的。’像他这样极端诚恳的人实在不多。有时候,对他的这种行为我们常常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在当纽约市市长的时候,在一次更为严重的情形中,罗斯福也显示出了这种特性。经过他提议和努力的一个议案在国会通过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于是立刻站出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我感到很惭愧。”他当着国会议员的面承认说,“当我极力赞成这项议案的时候,我当初确实是有一点隐衷的,我不应当这样做。而我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是我的报答之心,部分是依从纽约人民的意愿。”

从这里我们看出,寻找托辞为自己开脱,并不是罗斯福的习惯。相反,他能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尽量去纠正它。像他这样异常坦白的人,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值得学习的。

其实,能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已经是精神可嘉了,如果能够知错即改,那更是可贵了。这不但不是“失”,反而是最大的“得”。

生活中,绝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坦然认错的人,他们乐于承认自己的成就,也勇于承认他们的错误。当这些人犯了错误时,他们不会把情感和精神浪费在徒劳无益的后悔上。小约翰·洛克菲勒在回忆父亲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后悔的话。对于他来说,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无可挽回的。怎样补偿损失、怎样重建恢复、怎样把显然的失败转变成胜利,这就是在他整个一生中最为迫切注意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一个人取得的成绩总是在经历了尝试和错误的自然过程才能获得。“我们总喜欢把人类成就的成品扔给孩子们——收音机、电话、治病救人的医药,”发明家查尔斯·凯特林指出,“我们在这样做的同时,却没有告诉他们这些奇迹的发生所经过的痛苦过程。我们应当一再强调,没有什么事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许多重大的成就都是通过冒风险的错误尝试才取得的,这些错误往往都成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犯过许多引起公愤的错误,以至于被报纸指责为“缺乏谨慎和判断力”。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指责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勇敢面对错误,并寻找正确的路。

承认错误是需要一点幽默感的,然而,一个人常常直到生命的晚期,才会采取这种明智的态度。学会自我解嘲,会让人们更加自觉、自然地承认错误,舒解相关的压力,展示个人的魅力。

爱默森说:“每一天过完了也就过去了。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的一切,其中会不知不觉地混进某些错误和愚蠢的言行。尽快地忘掉它们吧!明天是新的一天,让我们愉快、宁静,以高昂的情绪开始新的一天吧,这样你过去的蠢事就无法拖累你了!”

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关键是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只要放下面子,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坦诚而勇敢地改正错误,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除了去适应环境,别无选择

不适应,对刚刚涉足一个新领域、刚进入一种新环境中的人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怎么适应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积极去适应他人。有道是: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难以抗拒。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一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会发现自己所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并非如最初设想般美好。他们感到局促不安,试图改变环境,却只会徒遭失败。一些人在某种环境里生活久了,就会害怕变化,拒绝改变,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成功需要我们能够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到底是我适应环境,还是让环境适应我?环境恐怕不会轻松改变到适应你的要求,也不可能处处满足你的需要,这时,我们除了去适应环境,别无选择。

举个例子,以你开车遇到一段颠簸不平的路来说,你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停下车来,等施工单位来把路填平了再走;二是自己下车把路填平;三是减速慢慢开过那段路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肯定会慢慢开车走过,除非你就是被派来修整路面的养路员。尽管你可能会诅咒这段不平的道路,但你还是会改变自己的行车速度去适应它。

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往往都有很强的个性,他们对改变自己持有一种抵触情绪。然而,一个人一旦踏上社会,特别是步人职场,必然置身于不断的改变之中。比如进入一家规范的公司,着装要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要改变,等等。这种改变往往是强加于你的,你只能被动接受。当然,你也可以主动地改变自己,去适应变革。一个懂得不断改变自己的人,往往能够及时适应客观世界的改变,并抓住发展的机会,在变革中求生存,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安妮应聘到一家文化公司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当主管找她谈话时,她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专业对口”,并特别提醒主管要“充分注意到我的专长”,否则难以开展工作。

她的所谓“特长”,就是文秘工作。这是她学习多年的专业,也曾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干得得心应手,并因此倍受好评。也许是因为心理上的满足感尚未消失,所以她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并说除这个专业外,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可是,主管却没有满足她的要求,主管考虑的是公司的文秘工作已有人担任,而安妮应该到广告部去锻炼一下,以便拓展她的工作能力。

安妮对这个安排很不开心,甚至很恼火地认为自己被主管故意“埋没”了。带着这种情绪,虽然去了广告部,却心不在焉,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们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没过多久,她就无法再呆在那家公司了,只得主动提出了辞职。

上述例子表明,一上岗就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并不多见。其实,所谓特长,也许是你自己的感觉,也许在别的公司是“特长”,到了新的企业,则未必是自己能用得上的。

据调查,每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有一半多会出现“社会不适症”。尽管他们大都对未来充满跃跃欲试、展翅高飞的决心和理想,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角色转移不到位,使得这些社会新人备感紧张,或是十分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现状,积极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舍此之外,别无良策。

刚出校门、走人工作领域的大中专毕业生,或多或少都曾发生过一些适应环境和社会的不良症状。即使给他们的是一份专业对口或能发挥特长的工作,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因为除了适应工作,他们还必须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切成长与进步都是通过“适应”而获得的。学习语言而不是自创语言、学习直立行走而不是爬行、学习知识而不是拒绝知识等等,都是去“适应”。即使我们想超越别人、领导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

这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动气,也不要心灰意冷。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与自己不适应的东西,然后试着从自身入手,加以改变,从而去适应对方。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一定会发现,自己已与环境、与社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生活将会告诉我们:人类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收起锋芒,以退为进

一个人能够勇往直前,主动进攻,迅速抢占先机,让对手猝不及防,这不失为一种制胜法宝。但有时,一味锋芒毕露未必是最好的办法,更需要退让,收起自己的锋芒,容忍对方的进攻,待时机成熟,然后奋起一击。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战术,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策略。

身处不利的环境,发扬不畏强暴、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主动进击、决不妥协的姿态。但是,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做法未必是最好的,而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反而是更有利的。

以退为进,有时表现为主动退让,锋芒不露。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采用这种策略是最佳的选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那场风流韵事让全世界人都津津乐道。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一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闻,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啊!但克林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把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道了歉。你们有权让我下台,也有权让我继续留在总统位子上;对一个已承认错误的人,你们掂量着办吧。”

不管克林顿的这一招是死皮赖脸也好,是狡猾也罢,反正最后这件事是不了了之。

除了主动退让外,被动退让也是一种选择。这种方法是在遭遇对手时,不得不采取的谋略。其要领是不反击,不发怒,而是顺其自然,暂时夹起自己的尾巴。

同样是美国前总统的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认为:“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如果这时肯尼迪针锋相对地反击,一场激战在所难免,反倒显得他没有一点风度了。但肯尼迪现在坦率地承认了,等于说他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

肯尼迪并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承认了自己有过错误,就意味着他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他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