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30059000000005

第5章 头部按摩技法(4)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5.头三角

【位置】目内眦直上发际处,以此两点间的长度,从发际正中向上量冠矢点前2~3厘米成一等边三角形,名日头三角。

【主治】失眠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6.枕区

(1)枕上正中线

【位置】在枕部,枕外祖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

【主治】眼病。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枕上旁线

【位置】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枕下旁线

【位置】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常用耳穴的位置及功能

1.神门

【位置】盆腔穴的内上方。

【主治】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也可用于高血压,干咳,过敏性哮喘,瘙痒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本穴是针刺麻醉的主穴。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佳。

2.肾上腺

【位置】耳屏下面一个隆起处(如耳屏只有一个隆起,则在隆起的下缘)。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毛细血管出血或渗血,退热,各种皮肤病,胶原性疾病和各种慢性病。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3.耳尖

【位置】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轮上面的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等症。

【手法】扯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4.脾

【位置】血液点穴与右肝肿大区之间。

【主治】消化不良,肌萎缩,血液病,崩漏,脱肛,病后体弱,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5.肝

【位置】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主治】肝气郁滞,眼疾,肋痛,疟疾,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手法】棒按肝穴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6.内分泌

【位置】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症。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7.心

【位置】在耳甲腔中心最凹处。

【主治】中暑,急惊风,心血管系统疾病。

【手法】用食指或拇指指端按揉6分钟,力度适中。

8.皮质下

【位置】在对耳屏内壁的前侧。

【主治】失眠,嗜睡等各种精神神经系统的疾患。

【手法】用指甲轻刮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以局部皮肤微痛、微红为度。

9.交感

【位置】对耳轮下脚上缘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

图1-101【主治】溃疡病,胃痉挛,胆管蛔虫,胆石症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点按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10.降压点

【位置】三角窝的内上角。

【主治】高血压,血管性头痛等症。

【手法】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罗纹面,相对掐揉或捏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手法以偏重为宜。

11.肾

【位置】小肠穴的上方。

【主治】脑发育不全,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倦卧乏力,神经性耳聋,耳鸣,听力减退,脱发,斑秃,眼科疾病,妇产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不育症、性功能障碍),骨折愈合不良,牙齿松动,牙周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水肿,电解质平衡失调,慢性咽喉炎,五更泻等。

【手法】用食指指端按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12.咽喉

【位置】在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

【手法】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着力,捏揉或掐揉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用力轻重兼施,以柔和为宜。

13.气管

【位置】在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嗽,哮喘。

【手法】棒点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要轻柔。

14.胸

【位置】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

【主治】胸肋痛,乳腺炎等。

【手法】棒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5.肺

【位置】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感冒等症。

【手法】棒点6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着力点在肺穴区域内边点边移位。

16.枕

【位置】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昏厥,后头痛,失眠等。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要轻柔。

17.胃

【位置】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等症。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18.直肠下端

【位置】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痢疾,脱肛,痔疮等。

【手法】棒按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偏重为佳。

19.便秘

【位置】附件穴的下方。

【主治】大便秘结,痔疮出血等症。

【手法】棒点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0耳中

【位置】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等症。

【手法】棒按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轻柔缓和为佳。

21.膈

【位置】在耳轮脚。

【主治】膈肌痉挛,各种皮肤病,出血性疾患,多种血液病等。

【手法】用食指和拇指指端捏揉3分钟,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佳。

22.外生殖器

【位置】与对耳轮下脚同水平的耳轮部。

【主治】性功能障碍,龟头炎,阴囊炎,宫颈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手法】用手指弹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局部微痛为宜。

23.尿道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等。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膀胱

【位置】大肠穴的上方。

【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尿淋沥,尿潴留,尿崩症,遗尿症,腰背酸痛,外感,项背酸痛。

【手法】指点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25.腹

【位置】腰椎穴与胸穴之间。

【主治】多种原因引起的上腹部痛。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50次,力度轻缓。

26.大肠

【位置】在耳轮脚上方偏内侧1/2处的耳甲艇部。

【主治】肠炎,痢疾,腹泻,便秘,痔疮,肠麻痹及呼吸系统疾患。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7.小肠

【位置】在耳轮脚上方偏外侧1/2处的耳甲艇部。

【主治】消化不良,肠炎,肠胀气及心脏病。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位置】在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28.阑尾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9.睾丸(卵巢)

【位置】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脑穴的一部分。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等。

【手法】指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30.垂体

【位置】在对耳屏内壁的底部。

【主治】侏儒症,肢端肥大病,尿崩症,休克,产后宫缩不佳,性功能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等。

【手法】食指和拇指捏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31.眼

【位置】从屏间切迹底部起,画三条水平方向的平行线,把整个耳垂划成三等份,再作垂直方向的二条平行线,把整个耳垂划成九等份,第5区内当中即是眼。

【主治】各种眼科疾病。

【手法】揉捏5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32.面颊

【位置】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图1-112)。

【主治】三叉神经痛,口眼喁斜,痤疮等面部疾病。

【手法】掐1分钟,以产生掐痕为度。

33.颈

【位置】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

【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手法】棒推2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34.肩

【位置】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肩痛及活动障碍。

【手法】指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35.肘

【位置】在腕与肩穴之间。

【主治】肘关节痛。

【手法】指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36.膝

【位置】在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主治】膝关节炎。

【手法】棒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位置】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脚。

【主治】踝关节炎,踝扭伤等症。

【手法】棒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38.扁桃体

【位置】在耳垂8区正中。

【主治】喉蛾,扁桃体炎等。

【手法】揉捏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常用头部按摩法

按摩是很讲究技巧的技术,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态,是用人手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按摩技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重视按摩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有人认为按摩只需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在治疗中妄用蛮力,动作生硬粗暴,强拉硬搬,把病人搞得痛苦不堪,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这一看法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需要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通常所说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掌握得再好,但运用起来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学习按摩疗法,就必须了解按摩常用手法及技巧。

1.一指禅推法

操作者用大拇指指端或指腹及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频率应以每分钟120~160次为佳。

一指禅推法此手法常用于头面部。对头痛、眩晕、偏瘫等疾患可用此手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健脾和胃及调理脏腑等功能。

按法是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压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捻动。以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者,称为指按法;用掌按压者,称为掌按法。

2.按法

在头部按摩中多用指按法。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头面部各穴位,本法具有安心宁神、镇静止痛、开通闭塞、矫正畸形的作用。常用于心绞痛、胃脘痛、头痛、腹痛、筋骨劳伤等症。

3.揉法

用手指或手掌,贴在患者皮肤等有关部位、压痛点或穴位处不移开,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组织随着施治的指或掌转动的方法,叫做揉法。

揉法运用本法要注意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作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压力要轻柔,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本法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等作用。

4.摩法

摩法是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

摩法一般将掌面抚摩者,称为掌摩法;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之上者,称之为指摩法(图1-120)。运用摩法要注意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力自然,每分钟120次左右。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按摩头面部常用手法。常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痛、厥心痛、肺气肿、气滞及胸肋进伤等症。有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行气和血、消淤散肿等作用。

5.推法

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挤患者肌肉,叫做推法。

推法操作者放松上肢,肘关节微屈下垂,腕关节自然微屈,拇指着力,以螺纹面螺旋式向前推动;向后回旋,压力均匀,一推一回,动作灵活。

运用推法要注意推时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本法是头部最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头部所有线状穴位以及穴与穴之间的操作。常用于外感头痛、神经性头痛、脾胃不和与风湿疼痛等症。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淤散结、通经理筋、消肿活血等作用。

6.分法

两手四指并拢,以手指罗纹面贴于表面,由一处向相反方向外分。此法常与抹法配合使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或配合协调,移动轨迹要保持直行。分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的头穴和两穴之间的操作。

此法有疏经活络,调和面部气血,清脑明目等作用。

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指面、掌面紧贴于皮肤,作上下、抹法左右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曲线反复移动,称为抹法。临床上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又分为拇指抹法、四指抹法、掌抹法3种。拇指抹法常用于头面部,治疗头晕、头痛、失眠等症。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常与分法结合用于临床治疗。抹法具有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扩张血管等作用。

8.挤法

挤法又称为挟按法,是指操作者用单手或双手拇、食指指腹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对称性用力,向中间进行挤捏动作。操作时,夹持挤压,每穴不超过10次。多用于头部的太阳、印堂、风池等穴位,有疏风解表、发汗祛热、祛淤散结等功效,对感冒、头痛、暑热、呕吐、恶心等有良好效果。

9.刮法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部蘸水后,直接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着力,作单方向的快速刮动刮法。刮法属于中等刺激手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祛除暑湿的作用。感冒、暑热、呕吐、不思饮食等病症可用本法治疗。

10.掐法

用手指甲尖,在患处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两手指同时用力抠掐,同时又不刺破皮肤的手法,叫做掐法。

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临床急救常以指甲掐来代替针,为了避免刺破皮肤,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处垫块薄布,为增进疗效,缓解疼痛,掐后再轻揉一会。

11.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拿法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泻热止痛等作用。

12.弹法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击,连续弹击患处,每分钟弹击120~160次。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对项背部僵硬、头痛等症,可用本法治疗。具有开窍醒脑,镇静安神,行气活血的作用。

13.摇法

摇法是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摇法根据所摇部位有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等。摇法用力要柔和,不可使用暴力和超过生理限度。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等。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常用于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

14.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