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30059000000018

第18章 足部按摩技法(6)

(2)掐大敦、隐白各穴30~50次,力度稍轻;

(3)擦涌泉50~100次,以气感为佳。

【有效反射区】

肾、输尿管、膀胱、尾骨内侧、骶骨、腰椎、胸椎、颈椎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按揉骶骨、腰椎、胸椎、颈椎、内尾骨各反射区100次,力度不可太重,特别是腰椎、胸椎反射区;

(2)按揉肾、膀胱各30~50次,力度适中,以胀痛为宜;

(3)刮压输尿管50~100次;

(4)点按涌泉穴50~100次,力度稍重。

【生活注意】

(1)注意纠正不良劳动姿势;

(2)加强腰肌锻炼,如仰卧挺腹、俯卧鱼跃等;

(3)阴雨天注意腰部的保暖;

(4)不要搬挪特别沉重的物品。

坐骨神经痛

【症状与病因】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其支配运动和感觉的区域非常广泛。

坐骨神经痛,其痛始于臀部,沿股后侧、胭窝、小腿后外侧面而放射至足背,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多为慢性,病程缠绵,根治颇费时日。

此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所致。或为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附近各组织的病变如髋关节、骶髎关节疾病,脊椎炎、肌炎,子宫及前列腺癌,腰骶脊髓及其神经根的肿瘤等均能引起该病的发生。前者多属痹证范畴,后者多为继发于其他疾病中。

足部按摩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着,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疗程越短。

【有效穴位】

太溪、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穴位。

【按摩手法】

(1)点按阳陵泉、足三里50~100次,力度以酸胀为宜;

(2)捏揉昆仑、太溪30~50次,力度适中。

【有效反射区】

坐骨神经、内尾骨、外尾骨、膝关节、颈椎、胸椎、腰椎、骶骨、肾、肾上腺、膀胱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双指扣拳,推压坐骨神经、肺、输尿管100次,力度以胀痛为佳;

(2)揉按下腹部、外尾骨、内尾骨、膝关节、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各30~50次,力度稍轻;

(3)点按肾上腺、肾、膀胱50~10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本疗法对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对于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应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

(2)注意保暖,以防受寒。

颈椎病

【症状与病因】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如颈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综合征群。该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颈椎病多因身体虚弱、肾虚精亏、气血不足、濡养欠乏;或气滞、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积累,致经络淤滞、风寒湿邪外袭,痹阻于太阳经脉,经隧不通、筋骨不利而发病。

其临床症状多为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乏力,甚则大小便失禁、瘫痪。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和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如能每天坚持足部按摩,多数患者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申脉、昆仑等穴位。

【按摩手法】

在昆仑、申脉处捏揉50~100次,每天二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有效反射区】

三叉神经、大脑、小脑、颈项、斜方肌、内尾骨、骶骨、腰椎、胸椎、颈椎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扣指法在颈椎、颈项、三叉神经、小脑处推压50~100次,力度稍重,以疼痛为佳;

(2)点按大脑反射区30~50次;

(3)在斜方肌、内尾骨、骶骨、腰椎、胸椎处推揉30~50次,力度稍轻。

【生活注意】

(1)经常做颈项活动,锻炼颈部;

(2)患者不宜低头工作过久,也要避免不正常的体位,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等,避免头顶或手持重物。睡枕不宜过高、过低、过硬,并注意局部保暖。

(3)反复落枕,即为颈椎病的先兆,故落枕的治疗与颈椎病的治疗大同小异。

肩周炎

肩周炎是俗称,全名叫肩关节周围炎。

并非特定的疾病,而是由于某种原因使肩膀活动出现受限制的状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中医古称为漏(露)肩风、肩凝和冻结肩。此病又因以50岁左右者多见,故有“五十肩”之称。

肩周炎多为单侧发病,也有极少数患者双侧同时发病。肩部疼痛,活动不便,有时夜间痛醒,后期则表现为肩关节黏连,活动功能明显受限。患者常不能做背手、梳头、系腰带、穿衣等动作。肩部肌肉有僵硬、紧张或肌肉萎缩现象,同时肩关节周围有明显压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或外伤后遗,痰浊淤阻,复感风寒湿邪,使气血凝滞不畅,筋脉拘挛而致。肩关节周围炎初起肩周微痛,常未引起患者注意。以后疼痛加重,肩关节运动障碍日渐加重,甚则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变欠利,不能作梳头、脱衣、洗脸等动作,肩部肌肉可有痉挛或萎缩等现象。后期引起整个肩关节僵直,活动困难,疼痛可影响夜间睡眠,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可采用足部按摩疗法。

【有效穴位】

昆仑、申脉、隐白、至阴等穴位。

【按摩手法】

(1)在昆仑、申脉捏揉30~50次,力度以酸疼为宜;

(2)掐按隐白、至阴二穴各30~50次,力度稍轻。

【有效反射区】

肩、颈项、斜方肌、肩胛骨、上臂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点按肩、上臂、斜方肌各100次,力度以酸胀为宜;

(2)按揉颈项50~100次,力度适中;

(3)推压肩胛骨50~100次,力度以胀疼为宜。

【生活注意】

(1)治疗期间,避免提重物;

(2)注意肩部保暖,每天做肩部活动煅炼。

风湿性关节炎

【症状与病因】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20~45岁的青壮年为多,女性为男性的3倍,儿童和老年少见。

风湿性关节炎起病缓慢,病初可先有疲倦无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发生关节疼痛、肿胀,近端指关节(即靠近手掌的指关节)肿可使手指呈梭形肿胀,关节僵硬,以晨间为着,活动后减轻(此种现象称为晨僵),受累关节以两手小关节(尤其是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腕、膝、足关节为主,肘、肩、髋、踝关节也可受累。病初可能是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病变晚期关节僵硬、畸形、功能受限,关节附近肌肉萎缩。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足部按摩疗法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的辅助方法,长期坚持运用,并结合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可控制病情的加重并减轻症状。

【有效穴位】

太溪、照海、阳陵泉、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按摩手法】

(1)捏揉太溪、照海30~50次;

(2)点按阳陵泉、足三里50~100次,力度以酸疼为宜;

(3)擦涌泉穴50~100次,力度稍重。

【有效反射区】

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肩胛骨、髋、上身淋巴、肾上腺、膀胱、肝、胆等反射。

【按摩手法】

(1)食指扣拳,在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膀胱、肾上腺、肝、胆处各按揉50~100次,力度稍重,以疼痛为宜;

(2)在肩胛骨、髋处各捏揉30~50次,力度适中;

(3)在上身淋巴反射区处点按50~70次,力度稍轻。

【生活注意】

(1)注意保暖,以防受寒;

(2)坚持身体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3)不宜吃寒性食物。

【症状与病因】

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一般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尤为明显。牙痛主要由龋齿、急性根尖周围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牙本质过敏等引起。中医学认为,牙痛有虚实之分,实痛多因胃火引起,伴有口臭、便秘等症;虚痛多由肾虚所致,伴有齿浮、神疲乏力等。当患者发生牙病时,采用足部按摩疗法,一般10~20分钟,多能缓解。

【有效穴位】

内庭、陷谷、昆仑、仆参、第二仆参、金门、太溪、大钟、内外踝尖穴、然谷、太白、大都、隐白等穴位。

【按摩手法】

(1)捏按太溪、昆仑穴位50~100次,力度以酸疼为宜;

(2)按揉金门、仆参、第二仆参、内庭、陷谷各穴位50~100次,力度以胀疼为佳;

(3)如牙龈肿痛再配以掐按内、外踝尖穴、大都、隐白、然谷各穴30~50次,反复掐按,力度不可太重。

【有效反射区】

牙齿、上颔、下颔、胃、肾、心、肺、脾、口腔、头颈淋巴结、鼻、肝、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点按胃、肾、膀胱、牙齿、上颔、下颔各反射区50~100次,力度稍重,以疼痛为佳;

(2)推压肺、输尿管50~1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口腔、鼻、心、肝、脾各反射区30~50次。

【生活注意】

(1)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注意饮食,忌吃冷热辛辣食品;

(3)牙痛停止后,可到医院检查原发病因。

近视

近视是临床常见日艮病,尤其以青少年居多。

引起近视的原因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等。先天性遗传因素的近视治疗很难收效,而后天近视只要治疗及时,治疗方法正确,治疗效果一般会明显好转或减轻。此类近视多数为青少年时期,学习和工作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如低头看书距离太近,光线过强、过暗,长时间地注视等原因,导致视力过度疲劳,眼内睫状肌痉挛及充血,使晶状体变厚屈光不正,造成平行光线的聚光点,落在眼视网膜之前。中医学古称为“能近怯远症”,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血虚、肾精亏,不能贯注于目而导致光华不能。

近视症状表现常为远处的物体、字迹辨认困难,亦会出现眼胀、头痛、视力疲劳等。早期采用足按摩法治疗,常可获效。

【有效穴位】

足临泣、侠溪、水泉等穴位。

【按摩手法】

(1)掐按侠溪穴30~50次,力度以疼痛为宜;

(2)按揉足临泣、水泉穴位各50~100次。

【有效反射区】

眼、肝、肾、肾上腺、膀胱、生殖腺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单食指扣拳,点按眼、垂体、肾上腺各反射区50~100次,力度稍重,以疼痛为佳;

(2)按揉肝、生殖腺、膀胱、肾50~100次,力度适中;

(3)推压输尿管50次,力度轻缓。

【生活注意】

(1)看书时保持距离,端正坐姿,时间不要太长:

(2)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3)坚持眼保健操,每天上下、左右转动眼球各10~20次。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及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以青少年为多见。其病因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造成。此外,慢性扁桃体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邻近组织病灶反复感染的影响,或受外界有害气体、粉尘、干燥、潮湿、高温等长期刺激,以及急性传染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慢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多涕,鼻腔检查有鼻甲肥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一般白天轻,夜间重;运动后轻,受凉后重。交替性: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卧向另侧时,鼻塞亦改变为另一侧。鼻涕则为黏液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持续性,鼻涕量不多,但不易擤出。

中医学认为慢性鼻炎主要与肺的功能有关,因为“鼻为肺之窍”,鼻的各种功能正常,主要依赖肺气的作用。足部按摩能宣肺通窍,清热消炎,增强鼻的抗病能力。

【有效穴位】

内庭、太白等穴位。

【按摩手法】

按揉内庭、太白各50~100次,力度以胀痛为宜。

【有效反射区】

鼻、额窦、肺、头颈淋巴结、肾、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

【按摩手法】

(1)重点推按肺反射区100~200次,力度稍重,以酸疼为佳;

(2)点按鼻、额窦、头颈淋巴结、甲状旁腺、肾、膀胱各反射区50~100次;

(3)推压输尿管50~100次。

【生活注意】

(1)注意营养,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每天按揉鼻梁周围50次,有保健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