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考金钥匙
30023200000009

第9章 影视理论与影视评论(2)

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画面镜头中,不同景别体现出不同的造型意图,不同景别之间的组接则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变化。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摄像者的画面思维,而且也以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电视片或电视节目的节奏变化。比如远景画面接大全景画面,再接全景画面,节奏抒情、舒缓;两极景别的镜头组接如全景接特写,节奏跳跃、急切。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不同景别的画面包括不同的表现时空和内容,实际上是摄制人员在不断地规范和限制着被摄主体的被认识范围,决定了观众视觉接受画面信息的取舍藏露,由此引导观众去注意和观看被摄主体的不同方面,使画面对事物的表现和叙述有了层次、重点和顺序。对画面景别的调度,实质上是对观众所能看到的画面表现时空的调度。运用不同景别有效地支配观众的视听注意力并赋予被摄主体以恰如其分的表现意义是电视编摄人员的重要创造活动

(六)、景别的意义

1、景别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根据对人的视觉心理的考察,当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任何一个画面时候,在最初的第一时间内视觉所发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认同、感受到画面的景别形式,也就是先辨别出这幅画面是一个什么样景别的画面,其次才会从这种画面形式范围进入到画面内在的如画面内容、构成结构、造型元素等的观察、接受、感知和理解分析。

2、景别是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

作为电视画面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而景别就是一种对画面空间表达的描绘与再现。从一个景别所包含的画面内容和多个景别交替变化排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相应的画面空间,想象现实空间形式,产生空间感觉,在头脑里形成一个三维的视觉概念,进而对视觉心理产生相应的影响。比如当观众观察到屏幕上的远景全景系列画面的时候,可以体会到画面空间的宽广和包容,这样视觉感受上的遥远感觉在他们心理上就会产生距离感、旁观感、非参与性;而当看到的屏幕形象是近景特写系列画面的时候,又会感受到画面空间的狭小性和非具体性,这样视觉感受上的接近感觉在他们心理上就会产生亲近感、渗透感、参与性。

3、景别是导演和摄像师对观众视觉心理的限定

在观众观看舞台剧或者其他现场节目,或者现场节目的参与的时候,观众视觉选择是自主的,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景别"这个概念的。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试图观察的对象,不受任何局限。但是在电视画面中不是这样的。导演和摄像师通过不同景别的画面的接续进行叙事和抒情,呈现给观众的电视画面次序是确定的,景别是由创作人员设计安排和选择的,是不受观众控制和主观意愿约束的,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景别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体现,它由创作者施加,限定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和视觉心理。

4、景别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是形成画面节奏变化的方式

观众在观看一组电视画面时,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温婉抒情,或者急切紧张,或者朴实大方""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创作者通过景别的变化加以表现的。单个画面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景别来表达拍摄者的思想,或者大远景,或者是特写,从而表达出不同的创作意图。而当一组连续的画面相互衔接时,表达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多彩,创作者可以通过景别的变化实现画面节奏的变化,引导观众紧紧跟随创作者的思维,使拍摄内容更具吸引力。这些变化也给拍摄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要拍摄一个好的作品,在景别的处理上更要仔细推敲。

影视画面拍摄角度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它的视觉感要素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中运动的情况下得以展现。运动占有空间,在空间中位移;运动占有时间,在时间中进行。运动构成的时空间关系,表现在空间上的是位置的前后、左右、上下、距离及各对象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时间上的是顺序前、后;在量度上为:长、短;在速度上为:快、慢;在时刻上为:早晚、午夜;在时态上为:现在、过去、未来。

电影摄影就视觉表现效果而言,已不是只有二维,甚至不止三维。加上运动占有时间,就是四维度了。此外,电影还能表现对象的心理时空。这就构成了影视表现的第五维度。

这表明,影视表现是多维性的。心理时空这一维度,不待争辩,是其他造型艺术所难以表现的。电影的运动特征,为它带来的在构图上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它在构成上有极其独特法则。

电影摄影角度:摄影机拍摄时的视角。即摄影师构图时运用摄影机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的画面拍摄位置,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决定。

(一)摄影角度的分类

1主角度

在一个场景中,摄影机主要的拍摄角度。

主角度是一个场景或一场戏最具表现力及景物人三者关系的镜头。它既有交代性--人物与人物的位置关系,又有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又具有营建画面最佳气氛的表现性作用。它一般使用全景拍摄。

2平视角度

摄影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拍摄所获得的角度。

平视角度容易获得画面平稳的效果,比如,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造成画面上下的对称。

平视角度不容易造成视觉透视的变形。

平视角度拍摄的画面,导致画面过于平稳和平等分割,使得摄影师必须在造型手段使用其他方法,使画面生动漂亮起来。

平视角度不利于表现水平的被摄物,厚度不大的被摄物得不到很好的表现。

平视角度在表现同一水平线的不同距离的前后景物时,空间的透视效果较弱,空间的层次表现较差。

3俯拍角度

俯拍的画面中,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上部或上部画外。

俯拍低处景物时,近处景物的地面位置在画面底部,远处景物在上部,分布在地平线上的远处景物清晰可见,造成空间深度感(垂直拍摄除外)。

俯拍画面中的竖线条有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

俯拍角度的一个特例就是正扣--实际上它是一种俯拍角度,它也可以称为正俯角度。这时画面里不会出现地平线,拍摄到的物体只表现了其顶部,这种角度一般都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

4仰拍角度

与俯拍角度相反。仰拍角度获得的画面,场景中的地平线在画面处于下部或下部画外。

仰拍地上景物时,由于近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上,高大醒目,后景经常处于遮挡的状态,有净化背景的作用,当有后景出现时,有被压缩在地平线上的感觉(正仰角度除外)。

仰拍画面中竖线条有向上的透视集中的趋势。

仰拍人物时,因为人物透视有了变化,所以容易产生新鲜感。仰拍角度里的一个特殊情况是摄影机镜头垂直向上拍摄,我们称作正仰角度,画面里没有出现地平线。是最强烈的仰拍形式。

5正面角度

摄影机在被摄主体的正面拍摄,表现的是它的正面特征。

正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可以获得均衡稳重感,构图的对称效果经常产生。

6侧面角度

摄影机在被摄主体的侧面拍摄,表现的是它的侧面特征。被摄体轮廓能得到清晰的体现。

在表现同一场景和同一场戏时,因为有不同的画面角度,使镜头衔接更加流畅,同时也增加了观赏角度。

7斜侧角度

摄影机在被摄体的正面和侧面之间拍摄,既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又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部分特征,可造成鲜明的立体感和较好的透视效果。

8背面角度

摄影机在被摄体的背面拍摄,对背面特征的表现,有助于展现它的多面性。

背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和正面角度拍摄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一组镜头里,可以形成强烈的对比。

9主观角度

摄影机的镜头充当影片中人物或假想的人物的视线角度,来拍摄所获得的画面角度。

如果主观拍摄角度所依据的特定人物在运动过程中,那么主观镜头的运动方式、方向和速度就必须以情节为依据。

还有一些电影中,主观镜头拍摄角度的依据不是特定人物或假想人物,而是特定的动物或道具,使摄影角度更加新颖。这些主观角度一般来说是观众平时无法看到的,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使影片的画面形式富于变化。

(二)摄影角度的隐喻功能

摄影角度的隐喻功能,除了具有表现记录性的画面内容和再现现实以外,它还会体现画面的潜在内容,揭示影片的内在价值,开掘人物的心灵世界。

从上面来看,俯拍角度、仰拍角度所带来的情绪色彩就强烈一些,而这两种角度的隐喻功能表现的就更明显。

事实上在很多影片中,特别是一些杰出的影片中,很少有摄影角度只具有表达单一功能的作用,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一个角度可以解决几个问题,表现几个功能的,并都带有创作者的个人的、特定的、结合剧情的观点。

如果摄影角度比较正常、普通,这种角度拍摄获得的画面里是观众经常会看到的东西,摄影师的创作态度会显得客观,那么,以这样一种态度创作,它也就是一种记录。而这种客观的表达是以平视角度最为适宜。

如果摄影角度导致的视觉效果有意味和不一般,那毫无疑问说明,该角度的选择是遵循了隐喻的规则。不同的摄影角度的确定,都会有特定的意指、具体的象征。这种角度的主观性要强一些,所以,它带来的隐喻的内容明显多一些。

最简单的例子,画面中,仰拍角度拍摄人物比俯拍角度拍摄人物更具有赞赏含义,通常表现人物的伟岸、高大和正义感。这种感受不只是创作者自身的感受,同时也是创作者希望观众清晰获得的心理暗示。

但是,在具有较客观色彩的正面角度和平视角度的镜头中,很容易被处理成主观角度,这就带有创作者的观点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主观镜头的摄影角度都带有特定的情绪气氛,有强烈的指向性作用。

平视角度和正面角度的镜头处理比较客观,之所以采用这种角度,是因为创作者有自己的构思和设计,这种构思和设计体现在一系列客观的、平视的镜头连接后所产生的情绪感受或者心理暗示。

一部影片中的镜头里,平视角度的镜头占的比重大,影片的镜头语言就会显得朴实无华。这类影片,由于摄影角度不追求丰富多变,势必要求对画面的其他造型元素格外注意,才能保证画面的视觉效果,克服角度平淡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这类影片的摄影画面大都比较平实、细腻、唯美,镜头语汇会显得比较写实或者比较浪漫,以塑造人物为主。

这类影片比如《三个火枪手》、《花样年华》、《燃情岁月》、《钢琴课》、《纯真年代》等。

相反,一部影片中非常规的角度的比重大,必然在形式上、画面节奏上形成比较强烈的韵味,这种影片一般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特点,镜头语言比较浓郁、夸张,具有象征作用甚至荒诞。这些影片,摄影角度多变而丰富,极端的角度使用较多,因为这类影片的内容要求在画面处理时,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动作、速度、细节变化过程以及人物之间的动作关系,来呈现影片潜在价值的目的。

极端的角度,比如大的俯拍和大的仰拍角度,不是作为主观角度出现时,可以夸张动作的幅度与速度,产生比较刺激的画面效果,营造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这样容易感染观众,让观众刺激。

这类影片比如《英雄》、《黑客帝国》、《迷墙》等。

还有的影片,整部片子以平视角度为主,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节或特定的场景中,却以非平视角度为主,也有强烈的隐喻作用,带有创作者很强的情感倾向。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每当出现大院的全景时,都采用俯拍角度,记录大院的完整结构的同时,产生强烈的隐喻作用,表达了一种封闭和窒息,这是影片创作者对大院、对封建制度的看法和态度。

《菊豆》中,染坊的戏多用仰拍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染坊的空间特征,强化了光线效果,同时,这种仰拍角度有很强的隐喻作用,因为仰拍的角度构成了这个环境空间的下沉感、重量感,是这个空间对人性的压抑,角度的隐喻功能在这里很好地帮助了影片的叙事。

这些处理都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很好地利用了摄影角度的隐喻功能,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情绪准确地被观众理解、接受、认同,产生了感染力。

运动摄影

(一)运动摄影的两种方式

运动镜头的拍摄要点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二)两种角度

1、客观性角度是指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是电视节目运用最为频繁、最为普遍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客观性角度拍摄的画面就仿佛观众在现场参与事件进程、观察人物活动、欣赏风光景物一般,画面平易亲切,贴近生活。

2、主观性角度是一种模拟画面主体(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一切运动物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拍摄的角度。主观性角度由于其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心理感应。

(三)运动摄影的定义

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如:由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形成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等。

(四)运动摄影的具体分类

1、推镜头

推镜头的定义推镜头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

(2)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1、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2、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3、推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3)推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1、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

○2、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

○3、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

○4、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

○5、推镜头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6、推镜头可以通过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涵义

○7、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4)推镜头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推镜头形成的镜头向前运动是对观众视觉空间的一种改变和调整,景别由大到小对观众的视觉空间既是一种改变也是一种引导。推镜头应有其明确的表现意义,在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部分中,落幅画面是造型表现上的重点。

第二、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都是静态结构,因而画面构图要规范、严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