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豁达一生的12味心药
30014200000036

第36章 接受:事不要求全,人要能看破(3)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有一位优秀的女教师曾经说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梦”,那时候的我很天真,看着那些受人尊崇的伟人,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伟人,像他们一样风光,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

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发现要想做一个伟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我将目标转移了。那时候我告诉自己,既然做不了伟人,那我可以做伟人的妻子,时刻与伟人相伴也不错啊。于是,我就开始在自己的人生中搜索伟人的踪影,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我发现伟人的踪影从未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

于是在大学期间,我放弃了寻找伟人的踪迹,我开始梦想做一名老板,那样就不用给别人打工,也不用受别人的使唤。但是,大学毕业后我才发现,我不仅要面临就业的压力,还面临着专业的选择。

直到我26岁的时候,我才真正地发现,我最适合做一名教师。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走进了一所学校,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在这里我很开心地度过了20年的时间。

还记得在我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那时候我就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只有认识了自己,才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只有在适合自己的行业上,才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可现实中人们常常会秤重自己,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

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萎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苏东坡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认知自己往往带有自我喜好、情绪乃至价值观,所以往往容易片面甚至错误。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做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有缺点,当然也有优点。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才能够在工作中取长补短,使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更加进步。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残酷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去盲目地做事情,结果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抱着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要太把人生当回事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

两位身份、地位,乃至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截然不同的老人,在同一时间被癌症判定死亡之后,一同写下了一张遗愿清单,并一起周游世界来了却生前遗愿的故事。

在了却意愿的过程中,两个老人终于明白人生最恐怖的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生前留有遗憾。很多人觉得死亡最糟糕的就是来不及说一些话、做一些事,可更糟糕的是,人们总是没有勇气在还来得及做的时候去做,因此才有了莫大的遗憾。

如果是未了的心愿,为什么不现在就做,非得等到临终去遗憾吗?当你将一切都看穿了,就会明白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那么到了那时死亡就不足为惧。

死,有什么可怕。人生在世固有一死,不论你是活过千年的松柏还是只能活一天的木槿花。哪怕你存活得再漫长,最终还是要腐朽;哪怕你只存活过一天,只要珍惜了绽放了,那么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就是没有遗憾的。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如此,有生必有死,谁也无法改变。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留下这样一句话:“人,都是迟早要被执行的死缓囚犯。”生与死,是任何人不可逃脱的生者的宿命。

自古以来,人们便诅咒死亡、恐惧死亡,即使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也要想方设法逃避死亡。因为,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可悲的是,死亡就像每个人的降生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不可回避的现实,任何人都将无一幸免地走向死亡。

其实,人类面对生死都有一定的恐惧,只不过有的人能将它看破,能在生死面前挺住,这样就能让“生”的部分更加安定、沉着和充实,就在一方面弥补了对“死”的遗憾。

要知道,生和死,就像白天和黑天一样平常,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不可更改。当你真正领悟到这一点后,就会学着用一颗慈悲坚强的心去迎生送死,从而看清生命,体验人生的意义。

所以,不要只埋怨自己的多灾多病,多看一看身边横死在你面前的众生。人生下来,就在接受着死亡的挑战,我们直到现在还有幸活着,那么就应该感谢上苍,让我们还能拥有美好而全新的一天。

杜大娘那年70岁。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正当儿女们为了杜大娘的七十大寿忙得欢天喜地的时候,老太太却不干了,说什么也不要儿孙们给自己过生日。生日那天,女儿送给他一套红毛衣让她穿上,她却怎么也不穿,并说:“我不信那些事,那都是老迷信,到了该死的时候不还得死吗?”

这句话使得儿女们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更让人纳闷的是,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老太太整天焦躁不安,茶不思饭不想。有一天,老太太突然召集全家人,要照全家福,照完全家福又和子孙儿女单独照合影。正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太太说:“养大我的姥姥、姥爷,还有我婆婆都是71岁时去世的,走的时候连个照片都没有留下!”看着老太太逐渐暗淡的眼神,大家这才明白老太太的心病到底是什么了。

在杜大娘的潜意识中,71岁仿佛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而就在那年,她明显感觉到自己体力不足,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这让她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她不禁私下嘀咕:“我真的不行了吗?难道我真的活不到明年了吗?”

就这样,杜大娘在焦躁不安中走过了71岁,转眼到了72岁,老太太身体明显不适。儿子就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查出患有膀胱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为了给她看病,子女们四处求医,轮流倒班照看老太太。大儿子因为这件事把工作也丢了,再加上高昂的医疗费,杜大娘又想不开了。杜老太太说:“73、84,这是人生两大坎,就算我过了71,也过不了明年这74了啊!”孩子们听了她这丧气话真是又气又心疼。更让孩子们心寒的是,她竟然开始拒绝吃药,一心等死。

老太太在病魔的折磨下,愈发显得苍老,总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风雨飘零的树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的到来。

老年人十分容易陷入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死亡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人在晚年面临的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树荣就有树枯。肌体日渐衰老的同时,我们也就越来越接近死亡,这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正如谢觉哉老人所说:“我不怕死,如果怕死可以不死或晚死,可以怕,怕死反而猝死,所以我不怕死。”生死是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生就无所谓死,因此,不要把精力投放在忧死之上。与其恐惧死亡,不如反过来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去。

不要太把人生当一回事,人的一生都将幻灭,不论你是富贵的、贫贱的,失意的、得意的,都只不过是幻影罢了,为了这一点幻影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那么就丢失了生活的本质。不如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当你将整个生命都看破了,那么你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没有一个人长生不老,也没有一件东西永久存在。”我们应该感恩人的生命,生命之所以有生死轮回的交替,人们才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珍惜生命,才能把握光阴,活出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