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30008500000028

第28章 社会力量: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动力(3)

那么,怎么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至少社会资本这一个维度,和它的解释力度,能够相当程度地既解释社会变迁,也能够对他们的认识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起码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认识的角度、一个这样的把握中,能够比较积极地从研究的意义上,参与到这样一个社会变迁中,而不只是说当出了问题,社会学家只是知道批评,这儿有犯罪了,那儿贫富悬殊了,那儿有腐败了,不止是事后诸葛亮地来点评一番,而是我们真的能发现,一个社会是怎么被组织起来的。先说上这么两句吧。谢谢。

社会资本将如何影响中国改革进程

佟新:

感谢林南教授作的精彩演讲,同时,我也代表北京大学,对林南教授在北大尤其是建系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我应该也是比较早的——十几年前,就来聆听林先生的课程,尤其是刚刚建系初期,很多课程是从无到有的。我们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一些词汇,都是林南教授当时给我们带进来的。今天有机会再听林先生的讲座,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三点:

第一点就是刚才林先生强调的,我想对我们的学生也有重要意义的一点就是,我们作研究,应该把理论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林先生最后谈的小结当中,就谈到理论对指导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意义,这种理论我想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就是林先生作的那个图。那个图一方面表示了一个结构在这个社会运作中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一种网络位置。网络位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个人能动性的那一面。

对社会学理论比较熟悉的人,可能也一直在追求这样一种关系。这个结构和个人的能动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如何去作用?我想,这是社会学家也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东西,想把这个东西搞清楚。林南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案例是他通过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搭构起这样一个桥梁,就是社会结构跟个人能动性之间的一个桥梁。我想,这样一个理论建构对我们把握理论和把握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点,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们过去常常接触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在分析单位上可能有一些偏颇,或者我们可能会狭隘地去理解社会资本的概念,把它看作是人际关系的东西,一个简单的,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腐败、走后门等这样一些现象。但是林南教授在此强调分析单位,分析单位既可以是对个人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组织的理解,我想这一点也扩展了研究视野。

第三个方面,就是林先生在最后谈到的,有关社会学应该关注社会动力的研究。这一点也是一个提醒吧。当我们去选择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去想我们在看到一些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配,这种力量是一种社会性质的,是社会关系网络性质的呢,还是政治力量,或是经济力量的。或者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思考,这三种力量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这三点是我感触非常深的。另外,我想借此机会向林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就我个人来讲,一直比较关注城市的改革,尤其是比较关注国有企业的制度变迁,那么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当中,可能依然带有林先生提的那种观点。我们是走向改革、破产,还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资本起什么作用?我想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林先生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就是老想把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给分割开来去看,老想力图把这个事情看得更清楚,为了看得更清楚把它分割开。但是,在实际调查运作过程当中就会发现,这三种资本可能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高度的重叠;或者我想用一个词不知道对不对,刚才林先生也谈到这种配合是不是一种“契合”,某种程度上刚才也谈到资本之间有种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高度地重叠在一起了;如果有这样的重合,它会如何作用于这个企业制度的变迁?这是我想问的第一方面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刚才也谈到,比如说这个社会资本有它的正面功能或者说有它的负面作用,那么对这样的一个功能,我们都需要去认识它的正面效应和它的负面效应,但是由于刚才谈到了这种社会资本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那么会不会就使得有些在结构中有优势的人,更多地去占有各种其他的资源,会不会出现那种我们讲的所谓强者恒强、弱者叵弱的马太效应,有什么力量改变这种效应?如果这个结构力量非常大的话,个人的能动性又作用于这个结构,使得那些有权有势、有社会关系网络的人,会不会更多地集中资源?

随之而来的第三个问题,我一直在考虑的,就是如果真的社会资本或者说整个这三种资本过于集中的话,会不会在中国出现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图景:我们说两极分化也好,还是说少数人占有很多资源,社会弱势群体会不会有高度的资源的缺失。如果形成一种结构性图景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起作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呢,还是在这过程当中运作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的共同作用,使得改革的初衷有了一个偏差,这种背后的力量到底是怎么作用的?

当然我们也希望可能有一些正的功能,我们也期待着这些正的功能在网络关系当中,会形成一些刚才讲到的信用啊,一些对于违规行为的制约啊等等,但似乎目前还很难看到这种力量在什么时候能出现。谢谢!

一段别有意味的插话罗红光:

林南教授就是研究农村改革问题出的名,咱们看看是不是如果出现这种社会图景,我们就越来越惨。

在顷刻之间,我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个我得介绍介绍。赵铁林写过一本《另类人生》,他非常可爱。书中的这个弱势群体,比如说社会边缘群体像妓女,吸毒、贩毒的人,赵铁林自己掏钱——大概三十万元去给他们照相,他特别渴求为大家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这样的人没几个。

比如说,他给嫖客照相,嫖客说:“你怎么给我照相啊?”他要是不同意,那就侵权了。小妓女说:“你让不让照,你不让照我就不让你嫖。”嫖客说:“可以照了。”这才就照了。以后有机会,还是多关注弱势群体。

李楯:

正是赵先生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深层的一个途径。

李强:

这些人咱都看不见,因为刚才林教授讲了,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里最起码都是大学毕业的,像那些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咱们一般都看不见。但是,人家赵铁林在弱势群体里生活了好多年。我们的潘绥铭教授搞性社会学是非常有名的,一般他是在外部观察,人家铁林兄告诉他说,潘老弟你得进去,你得跟人家住啊。人家跟小妓女一起住啊!知道吗?这非常了不得的,在外面和里面绝对不一样。

社会资本与西部开发、国企改革

林南:

我要感谢黄教授和李教授的补充,黄教授虽然没有提出一些直接的问题,但是他有很好的前瞻性,因为他讲的中国西部开发,实际上也是一个所谓弱势群体的问题。我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在海外听到一个名词叫“大循环”,我不知道你们年轻人有没有接触到这个名词。当时,国内有这种舆论说,把内地资源一起都转到沿海来,把沿海先搞起来,搞起来以后把这些好的东西——赚的这些利润、技术等,再转回内地去。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个大循环的方案没有搞起来。

我在想,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我常常想,我们如果开发西部,对西部人群所要求的,怎么去考虑?你不能说我开条路把你的矿、油都拿走了,那他为什么要给你开路?所以,是不是有这种力量考虑到当地人的一些需求,是不是可以保证,譬如说,路修好后,进去的东西和出来的东西,要有某种程度的控制,而且保证20年。有没有这种决心?

当初,美国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说的这个西部。它要往西部开了,可西部都是山嘛,那么很困难,所以要建铁路。铁路怎么建呢?它用两个私人营业的铁路公司:一个从西往东开,一个从东往西开,那么给它们什么条件呢?这两个私有的公司,为什么花那么大的资本,去挖那个铁路呢?很简单,你挖到什么长度,铁路附近的好像是20里还是30里路的地方,这里的资源你可以使用20年到25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只要想办法开下来的话,用这条路你可以赚二十多年的钱,这给它很大的刺激,所以我们很多华工都去参加了,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条铁路开发很快,几年就上去了。

所以我想,在将来西部发展的时候,是否也可以考虑到,你们搞,搞出来以后,西部的东西我们绝对不拿走,放在那儿还要运东西进去,保持20年叫它发展。这样调动它的地方机制,可能刺激性比较大一点。要考虑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运作和政治上的运作。如果我们考虑到当地人所要求的和需求的东西,并做一个考量的话,可能和政策上的考量就不大一样了。

佟教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由于时间的关系,因为主持人说不能超过五分钟,这几个问题大概五分钟解决不了,大概都提一下。

第一个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将来怎么走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很大。我当初提这个问题时,为什么会点到,在西方一个组织里面,它对社会资本的应用是选择性的,它不是盲目性的。我虽然没有明讲,实际上我们的所有制有个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市场竞争的效益问题,所以当这个人进来的时候,几乎是有人事关系的都可以进去,而且是进去以后再给你安排事情,他没有考虑到这个位置和人怎么吻合。

在一个有效的单位里面,必须考虑到位置和人的吻合,这个时候要考虑到某些位置需要,比如说人力资本很强的,在某些位置上非常需要一些社会资本很强的人,所以竞争力量越大,对人员配置越敏感,要求越严格。我想,在研究上我们可以去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如果真的是可以找到这样一些线索的时候,那么将来国有企业改制主要就是一个人员问题,人员的配备不能再和从前一样,要研究人和事怎么配合的问题。我们在搞社会学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建议。这是我的看法。

社会资本与马太效应

罗红光:

还有一个佟教授提的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绞成一团了,好像你有一个就会有两个、三个,那它的东西越来越多,即所谓的马太效应,就是累积的一个关系,你越没有的就什么也没有。是不是有这个问题?这也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

因为我们举这个农村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起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地方上有结构优势的地方干部,他就变成了企业家。但是现在转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时刻,他因为要争取到利润,基本上有企业了,企业赚钱了,他就希望和政治分家了,有这个念头,这也是我们一个好的机会。利益都给你占了,从前因为你有政治地位,现在你有经济地位,你有利益,好啊,但是你如果要企业不要政治,那正好给我们一个机遇,一个政治改革的机遇,是不是啊?那好,企业你要做的话,你要按照市场的机制去做,我们政府怎样调整,使市场有一个良性运转的规则,你不守这个规则我要处罚你,因为如果他要分开的话,他就不能包庇他自己了,是不是啊?如果我们真的可以运用这个政治力量的话,那么实际上有一个使他市场规则化的机会,所以这样我们要下决心了。他说他自己要出去的,好啊,你出去行,利益先给你占了,你占了没关系,那下一步的游戏规则你就必须要保证遵守。

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一个决心,第一步大家要看出来,社会、经济和政治有这样一个绞合的机会,我们怎样把它们分开,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将来十年可能会发生效用。如果我们再继续和过去一样的话,那他就用企业的力量来指挥政治的资源,虽然这个关系倒了,可他还是能够支用的话,我们的问题可能一时还没办法解决。所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关于两极分化的问题,我们如果从实际情形来讲的话,结构性的决定性比行动性的还要大,这是绝对的,不论中外都有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我们从理论根据上知道的,譬如说,我们这个社会关系尽量想办法异质化。很有趣的就是越是在低层社会里,它的同质性越强,而同质性越强,越应引起警惕。

所以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比如说在交朋友的选择上,社会圈子要拉大一些,交朋友的时候各流各派的都应该有一点。我想周(孝正)教授是个典型的例子,三教九流都有他的朋友。那么这样的时候,他的力量就可以稍微在结构上有个纠正,不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因为这个结构的力量很大,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想办法从我们的研究经验里面,吸取一些东西作为一些建议,我们这些弱势群体怎么样组织,怎么样联系,我们给他一些研究上的经验,告诉他们,也许这个偏差不要搞的太大。

今天林教授夸我,其实赵铁林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他在那个边缘群体里面生活了好多年,光书就出了这么些本,《另类人生》、《聚焦生存》……非常棒。他敢跟人家一块住,我真是不敢。

动员资源的能力预示着释放资源的能力

林南教授是通过对中国经验研究、实证研究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深思和进一步研究、讨论的一个命题。那么,从我这个角度作一个呼应。因为我在做不等价、不等量、不等式交换的时候,有很多命题是和林南教授相呼应的,所以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呼应。

在研究里面我有一个小的命题,这个命题是:生产上的能手,不一定是生活上的强者。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结构位置问题和网络问题之间建立的问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刻意给他们定义的所谓弱势群体是不是真的是弱势群体,是值得怀疑的,这是一。二就是还有一个按照古典经济学那套做法,只有健全的人,五官俱备、四肢发达的人,他才是经济上的强者,或者整个是一个货币资本的符号。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我的经验里面,在我的田野里面,有很多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他们往往不一定是弱者,他们具有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