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30008500000026

第26章 社会力量: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动力(1)

主讲人:林南(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博士、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亚太研究所所长、美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美国社会网络分析学派倡导人和社会资源理论创始人)主持人:罗红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人: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系副主任)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系主任)策划人: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时间:2002年5月26日

现在开讲

我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和大家谈谈,关于我们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对中国改革的一些做法的看法。今天的看法,我先要声明,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所以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的话,大家可以再讨论。

我的题目是讲社会动力和社会力量,它在中国转型中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今天我要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社会资源。我想先从社会资本讲起,或者先从资本讲起。

社会资本:人际关系的投资

资本是什么意思?我想中国学者对资本知道得很透彻,不过在西方,他们对资本的定义,一般是指对资源的投入和预期的回收。先有一个投入的行动,然后有一个期望,期望收回。一般来说,期望的是什么呢?

当然第一个是需要财富。希望收入高一点,房子住好一点,车子好一点。第二个是希望有一个权利,一个政策的桥。第三个是希望有一个社会的桥。这些都是在西方有名称的。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实际都是可以互相交换的。

有钱的人,比如说美国的比尔·盖茨,他发了财,并不是说他所有的时间都投入继续发财,而是用很多的时间,把他的钱慢慢转到了几个基金会,在扶贫、第三世界、健康卫生方面开始做一些好的工作。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然,解释有很多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有利益之后,还需要有名。名和利可以直接兑换,一个人有了一种力量之后,还可以转换成另外一种力量。还有一种是我们看得比较多的,就是行动者的互相交换,一个有钱人可以和一个政治家互相交换。有钱人可以支持他在美国的竞选,那么,政治家在当选以后,可以把经济家附近的马路修好一点。这是一种互利的行动,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

在某一个社会里,交换的程序很清楚,是透明化的;在有些社会里不是很透明,但是它一定有自己运用的规则。那么,怎样取得这个回收呢?基本上它要有个投资行为。

一般来讲,投资要有几种方式。第一个是把自己的资本投出去。我想如果你们接触过社会科学的话,都知道“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人力资本基本代表用时间和精神力量去换取一些技术和知识。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社会上已经规范认知的和在行为上的表现,我们把它叫做culturecapital,包括对政治、意识形态上的认知行为和他们的参与。

第三是指我比较有兴趣的社会资本,就是socialC印ital。社会资本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对人际关系的投资。人际关系投资之后,运用人际关系可以接触到一些资源,来做些对自己有用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说社会资本可以有公益性呢?第一是传递信息的。而我们说一般在大的市场里面,信息不见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有时候一个人想去找事情的时候,他的有些优点单位不清楚,要经过人际关系把自己的一些优点介绍给需要人才的这个单位。相反的,如果在找事情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人需要像你这样有本事的人,也需要有你认识的人为你说话,他会告诉你:“唉,这时候哪个公司或者哪个单位正在找人,你比较适合。你对这个工作有没有兴趣?”

第二,很清楚的是个人影响力。就是说不单有个人认识你,把这个信息告诉你或者告诉这个单位,而且他可以告诉这个单位:“某某真是个能人啊,如果你把他雇佣了的话,他一定会做出一些事情来。”

第三重要的是我们在社会上做事情的信用。我们一般人都有简历,但只凭这个还不足以说明这个人很有信用。你的履历表上再怎么写,人家也不会轻易相信。只有可靠的人的信息来了,说这个人做事情真的很牢靠,或者说这个人很讲信用,这句话很重要。所以这种社会的信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际关系形成的。

第四项内容是我们交往的社会能力或者说活动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人际关系传递的。为什么重要,我一会儿再说。

第五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肯定。如果我的每个朋友都认为我是不错的,那么我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稍微好一点。如果人家都说这个人最好不要牵涉我,你最好不要找他。这个时候我如果听到的话,我对自己的估价就不大一样了。所以,社会资本充斥在人际关系中。

社会资本对未来的决定性我想我谈了这些,也许需要稍微做个注脚。在座的会说,这个我们都知道,不是搞人际关系嘛,搞情面、走后门嘛。是的,社会资本中间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任何一项资本都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要看对它的用法。之所以投资之后有一些费用的问题,因为在很大的社会里面,不但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都有负面性的现象。所以我们不必要因为一个资本有负面性,就认为它整个都不应该做。实际上,这个社会资本不是华人社会所特有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

那么,我就介绍一下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关于社会资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我要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社会资本可以回收问题。这是一个假设,不一定是真的,它需要用实践来检验。我的这个假设是,一个人如果他的社会资本高的话,那么他应该在回收上快一点。

这种回收有两种性质。一种我们把它叫做工具性效应。工具性效应是说,我利用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可以获得我所需要的东西,而我所需要的东西又是和人际关系分开的。所以它的过程和它最后的终结目标是很接近的。这就叫做工具性效应。另外一个叫做情感性效应,这实际上是说,人际关系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它给我们提供精神上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不管个性有多强,他到最后还是需要一些知心朋友,至少要有一个。如果一个人没有知心朋友的话,是很痛苦的。

这是个主要的命题,第二我们慢慢讲这个社会资本怎么样履行,它是哪儿来的?有哪些人可以找到比较好的社会资本?这里有两个命题,一个是受社会结构地位的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他获得的社会资本的多少。下面我会举几个例子。

还有一点,是说他怎么运用社会资本。对我们来说,社会网撒得很开,关键是怎么运用,运用得妥不妥当?运用得妥当的话,就会有效益,运用得不妥当,虽然认识的人多,但是也不见得有实用效果。所以我们说,结构的地位和网络的位置会对一个人的社会资本的多少有影响,那么反之这个社会资本的多少同样会对它的回收有影响。

我有一个注脚,虽然我先前讲时举的例子都是以个人为分析的单元,但是实际上这个模型可以用在一个组织上。比如说你看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也需要社会资本,它要和外界、上游、下游民众都有关系,这个关系怎样运用,它组织上的效益实际上也取决于这个组织在这个结构里面的地位,和这个组织里的行动者怎样运用他的关系。所以不管是在个人或者组织里面都可以讲。那么这个理论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则性问题需要提出来。其一是有人讲所谓结构性理论,结构决定一切,这个我们在社会学里面是比较喜欢的,认为一个人在结构里面地位一定的话,那么你到底将来要做什么多半已经被决定了。而在另外一个理论里,它是以行动分类的。这个行动者他自己怎么做,对未来有决定性影响。

那么,社会资本理论正好是把这两个方面尝试着结合起来。这个理论很复杂,我们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下面我就讲这个概念的运用了。

社会资本启动中国农村改革

如果我们来研究中国转型,我就发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什么呢?就是如果我们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它有三种力量都可以对运动有影响,一种是政治力量,就是一个政治或者政权,或者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一些体制,它可以发动力量。另外当然就是经济力量。我今天就是想看看这个社会动力,用这个社会力量是不是可以和政治动力、经济动力作一个比较和对话。

为什么我出这个题目,我想大家也觉察到,不管你是不是念社会学的,总觉得我们讨论中国改革的时候,对政治力量、经济力量谈的很多,好像这个社会力量还看不大清楚,总觉得是这个社会力量跟着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在走。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提醒各位,社会动力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今天出了个题目,就是在社会转型里面,这三种力量到底是怎么样互相作用的。我们怎么样看这个社会动力在转型期里实际上发挥的效应,这是我们要探讨、要研究的。

我今天从两个方向来看这个。一个是看中国的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我提出三个机制,我认为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机制。第一点,这个农村改革到底是谁先发起的。这个我想是有一些分析,有一些争论的。所以我的第一个假设就是这个农村改革,实际在地方上是先走一步,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力量先走了一步。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二点,在改制的时候,农村体制改革,也使社会动力形成很大的力量。在农村改革中,当大家关心国家产权转移的时候,这个政治力量我们看得更清楚。

在城市里面,关于这个社会机制,我特别感兴趣的就是这个社会资本和劳动市场的互动。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这方面讲的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正在进行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来,在城市里面,劳动市场的结构在改变。那么,社会资本的运用是不是也跟着在改变?好,我们先谈农村改革。我们大概都知道,从书本上,不管是教科书或者是学术书,农村改革大家认定是在1978年开始的。12月份全国发的一个文告,这个文告不但在传媒界可见,而且在学术界也是公认的,但是不是一致的,看法不一。我现在想,改革的开端到底是从哪里起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关键就是农村企业的兴起。

我们当然知道,实际上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有所谓的农村农业社,是农业的就算作大队企业的资本。这很早就有了。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于政策上的和其他的因素,它被中断了,实际上,这个中断里面有很大的成分是被隐藏了。地方上在运作的时候就不公开,不透明化了。我想,不管是在中国做研究还是在外面做的中国研究都陆陆续续发现,很多地方有这么一回事:他们并没断根。在70年代中期的时候,农村的企业再度透明化,这种现象出现了。这种透明化,我们现在在很多的研究报告里面,尤其在对沿海地区的研究报告中,看得很清楚。比如我们在江苏苏南的研究中,到一个村子里面问他们,在不是三资企业的企业里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们说,大概是在1974、1975、1976、1977年开始的。那时山东也有,广东也有。我们又找了很多例子,他们企业的再度兴起是在70年代的中期,而不是在70年代的末期。它的兴起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非农业的。它不是和农业挂钩的,它运用的很大的人力资源都是外地来的,而不是本地的。它用的物资、技术也都是从外面引进的。物资和技术都是一流的,都是人家剩下的机器,比如城市里面不要的,他们把它买过来。它的销售市场也不是本地的。

这从一个简单的表格,就是农业和工业的增长率表中可以看出来,1974、1975、1976年的增长幅度是最快的。到了1978年的时候,政策公开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进行至少4年了。我自己曾经作了一些调查,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大邱庄,在天津附近的一个庄子,所谓的中国首富,至少在改正之前吧。它的企业是1977年创办的,当然他们中有一个能人,就是禹作敏。他利用外来的机器、技术、人才,包括一些从天津退休的退休工人,成立起一个企业。他的资本、资金一部分是自己内部的,一部分是外面投进来的。我走了很多地方,苏南、浙江、广东都看过,他们基本上都是这样起来的,尤其是江苏,这个所谓的苏南模式起来的更早。

我最感兴趣就是看它的社会资本,从社会资本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多半都有一个出色的地方干部,这是结构上的优势。让地方干部慢慢下去办企业,结合了当地的农民,要说服当地的农民,“你们再和我苦几年,咱们一定要闯出来”。然后利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包括当地下放的知青,经过他们做联系人,延伸到城市里面的一些技术情报,很多技术和一些工厂的设备、退休工人,那个时候也有一批工人可以回到工厂、回到他们干过的企业。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上级的关系。在现在来看,还有一些不大正常的手段,比如搞关系什么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初实行农村改革的时候,这是两种很重要的推动力。经济推动力是有的,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农村是穷得不能再穷了,它一定要找出路,所以它发动了一些社会机制。这两种机制起来以后,引动了尤其是地方的政治力量。这三种力量结合起来,就造成了我们所谓惊天动地的农村改革。这个我想你们也知道,邓小平当年也说过,咱们这个农村乡镇企业是个奇迹,异军突起,这个很重要。当初中央政府没有预料到,没有计划到的一种现象出现了。这也印证了我们的看法可能还是可以成立的。

社会力量、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互动

有了这样一个开端后,下一步怎么走?这在农村里面很重要。它有在制度上的一个建构。我用这样一个名词来代表它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了三个要素。一个是地方性,一个是市场性,一个是社会性。地方性就是用地方的一些人的社会网络为主导,以家族环绕着一些家族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网,这个网里面建立了企业,这个企业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市场的规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继续维持社会统一的制度,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政企的结合,第二个是社会规律的保证。在1980年到1990年初,大概很多工厂实行这样一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