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30001200000002

第2章 二世名医孟维礼

孟维礼先生生于1913年,字言敏,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为孟氏中医世家的第二代传人。孟维礼出生的时候,其父亲孟子章已经是当地一方名医。大约在孟维礼6岁之时,他看到的就是父亲和大哥孟维贤所办的中药铺“天成亨”店景,一直到上小学的那些年,他都是在家里和药铺中度过的,每天在药铺里耳闻目染的都是中药的炮制、丸药的碾制、汤药的配制,幼小的心灵就和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初中后,他结识了许多进步学生,思想里又逐步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中学毕业后,18岁的孟维礼先生考进了西安高级师范学校,开始就读。

一、辍学从医,继承家学

1932年霍乱流行于兴平县,孟维礼的大哥孟维贤35岁时不幸染病身故,67岁的父亲孟子章老年丧子,十分悲伤,大哥孟维贤弱冠随父习医,精勤老练,是孟维礼自幼心中的偶像,是父亲孟子章放心的接班人。大哥整理父亲经验,经营“保安堂”,使父亲孟子章创立的孟氏中医得到了及时的整理和总结。突发的天灾,几乎使孟维礼无所适从,他再也无法继续在西安学习,回家陪伴父亲左右。望着19岁学生模样的维礼,孟子章当即决定:三子孟维礼中止求学,回家学医照料药铺。为了不再伤父亲的心,孟维礼虽然口头上答应不去西安上学,他却一连数日茶饭不思,父亲给他的本草、方剂类书籍,他也不是用心去读,惹得兴平西街几位有名望的老人悄悄议论说:“孟老先生事业刚兴,长子却死了,老二老实,老三太年轻,恐怕靠不住,孟家真是后继无人啊!”,乡邻的这番议论被孟维礼听到后,他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下决心“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便直接剃去了学生头,从此一生再没有留过长发,以此表明自己学医的决心。从此以后,他和父亲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由于父子俩配合默契,加上孟维礼先生勤奋好学,大约五年后他就基本能单独诊病论治了,只是在特别疑难之处才请教父亲。对于妇科、胃肠病方面的家传验方,孟维礼都一一向父亲探本索源,如制丸药“调经促孕丸”时,孟子章老先生反复实践修改,晚年又加入紫石英,对此,孟维礼及时记入验方集中。孟子章老先生的耳提面命、一招一式、一方一药,皆存于天意当中,孟维礼得以心领神会。到了第八年,即1940年孟子章老先生75岁去世时,孟维礼先生已经凿石索玉,剖蚌求珠,将父亲孟子章一生之经验,尽得之脑中,更重要的是其父孟子章先生的品行医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对孟维礼的教育很深,使他明白了医术和医德是一个医生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孟子章老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至言世医者,集医学理论之指导,临床诊治经验之大成,非一般所能比拟也,当深思而慎行之。”孟子章先生的这些思想和品德,对孟维礼先生以后的工作风范和教育子女的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钻研医术,为民治病

孟子章老先生去世后,26岁的孟维礼便独自担起承办“保安堂”药店和坐堂行医的重担。当时兴平城内已有30多家药铺互相竞争。父亲的长期教育,使他明白了要自立于医林而不倒,就要以精实待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医德为病人竭诚服务;具备了这两条还不够,高明的医术和良好的疗效,才是最重要的。他感到自己虽掌握了父亲传授的丰富经验,但是远远赶不上病情的千变万化。于是,他加强了经典著作的刻苦学习,结合临床的实践体会,不断钻研,从而使医术不断得以提高。当时,孟维礼先生虽年轻,但因治病效果好,所以前来向他求诊的病人渐增。对于让孟氏中医出名的“调经促孕丸”和“开胃健脾丸”,他按照经销要求,印制标签,统一剂型,加大制药量,以满足患者需求。最兴旺之时,每晚做的成药,第二天便销售一空。历经八年的不懈努力,“保安堂”在孟维礼先生的主持下,门庭兴隆,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后,36岁的孟维礼经政府考试审查,发证后继续行医。1955年在工商业改造中,孟维礼先生和“保安堂”同时被吸收到兴平县第一联合诊所,后又与有关诊所合并,成立了兴平县联合医院,至此,身怀医技的孟维礼先生便成为一名新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从此孟维礼先生的医疗生涯获得了新生。首先,正规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及科学的理化检查手段,使孟维礼大开眼界,原先跟随父亲行医时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变得迎刃而解了。他在职业稳定的情况下思想积极,通过新旧中国的鲜明对比,事业和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十分庆幸自己在19岁时开始随父学医的正确抉择,终于走上了为民学医、学医为民的人生坦途。

这个时期,也是他深入钻研和发挥孟氏中医家传经验的高潮时期,他把父亲孟子章老先生所传授的妇科病、胃肠病验方广泛的、有目的的应用于临床,并在其他医务人员的帮助下,结合西医检查,提高疾病诊断率,通过实践的验证,再进一步对处方组成、药物剂量不断修正,使之更趋完善。

随着接诊病人的不断增加,疑难病和新课题不断出现,孟维礼先生深感理论和专业知识欠缺,1956年他已年届44岁,但仍然克服困难,苦心研读,考入陕西中医学院宝鸡函授分校,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他利用早晚和休息时间进行中医十多门课程基础理论的全面学习,于1959年获得中医大专文凭。这次他真正迈进了中华中医药的神圣殿堂,汗牛充栋的中医药文献资料,加上现代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各科老师系统的悉心辅导,使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扎实牢固,这也是他后来在中医妇科病、胃肠病治疗上成名一方的重要原因。

三、继承家学,精研妇科

孟维礼先生从1955年开始在联合医院工作的14年,正值农村集体化时代,大批的妇女走向生产一线,成为乡镇劳动大军中的主力军,妇女病随着体力劳动量的增加也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占到中医门诊的2/3左右。针对这些情况,孟维礼先生在祖传妇科病的诊疗方面,又结合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多方位探索,这也是其50多年来在兴平及相邻县市以中医妇科成名的历史原因。

由于社会的安定、生活条件的不断好转,逐渐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使孟维礼先生有时间坐下来,系统查阅有关妇科专籍,如《王海藏妇科》、《陈修园妇科要旨》、《叶天士妇科指掌》及近代的《妇科玉尺》、《小楼妇科》、《宋代陈木扇妇科绝方》等前贤名著,加之在大专课堂上的系统性理论学习,使他如虎添翼。孟维礼先生首先利用休息时间,把家传妇科有效经验方剂进行了理性分析、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其次在门诊上对妇科常见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制定了最佳方剂,找出了特效药物。为了降低患者药费,他每次只开一二剂药,观察优选以求最佳。如在治口舌糜烂常用方“导赤散”二主药比例的确定和关键药白木通的用量选择问题上,就曾进行了长达两三年的临床验证。又如代赭石镇肝潜阳、降气除满的功效,对于妇女因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所引起的诸多经病及带下,疗效明显,加之其价格便宜,更适合农村患者。孟维礼先生在赭石的用量上下功夫,活用巧用,使临床配伍疗效大增。医院药房整袋进购,碾槽连续碾药也供不应求,以至病人家属纷纷排队砸取,大家都称他为“赭石大夫”,他却笑着回答说:“钱少治病,农民高兴。”

由于取药剂数少,病人来的次数多了,孟维礼先生更忙了,每天排队看病者多达百人,以至使他非常疲劳,但他心情却很好,时时都为自己所开的一方一药的取效而高兴。

带症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孟维礼先生在临床上以清热(消炎)利湿和舒肝活血为先。他谨守父亲孟子章老先生所提出的带下病当兼治月经的论点,在常规的治法中全程配用血分药,血活络通,热清湿去,则带症疗效自然会得以提高,各种并发症也就会迎刃而解。上世纪70年代,孟维礼先生就曾治愈兴平县木材公司金某之妻拳头大的附件炎性肿块。

妇人胎前多热,产后多虚,这一点众所周知,而孟维礼先生认为:气有余,血不足,关键还应当是血。临床上产前应当紧扣心、肝两脏,突出一个“清”字;产后自当紧抓脾、肾两脏,突出一个“养”字。这样对妇人在生产前后病的理性认识上才能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滑胎是先兆流产中最为严重者,到了发病月份,卧床休息也无济于事。孟维礼先生在临床上反复推敲发现,常规补肾保胎,远水难解近渴,肾主胞胎,血不养胎也只是一句空话。在血的主、藏、统三者之中,心主为先,令安神清心先行,待火消水足之后,稳住胎气,再缓图固本,才是上策。在用药上遵循《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内涵,针对病因,大胆适量选方用药,同时还应遵仲景“病无常病,法无常法,灵活变通”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治疗。孟维礼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治愈了许多滑胎患者,患病多年的兴平县人民饭店吕某和寄卖所的赵某便是其中典型病例。

产后阴不足,阳有余,而“阳加于阴谓之汗”,病人汗多故易受风,孟维礼先生常用华佗的“愈风散”加减治疗,并注重脾、肾的调理及平衡阴阳两个主要问题,以祖传产后神方和产后十八症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屡用屡效,对产后病疗效显著。

对于不孕症,孟维礼先生在其父孟子章老先生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调经、化瘀、通滞、暖宫、促孕五步法,并指出调经法贯穿整个疗程中,在调经中宣化温通,在调经中补肾种子。孟维礼先生认为,妇女孕育为其自然生理,除少数人生理结构失常外,月经调和应当是妇女内环境自然调和的集中体现,受孕生育乃顺理成章。对家传“调经种玉汤”,孟维礼先生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探索,发现妇女调经的最佳时间莫过于经期,经期月经来潮是体内新陈代谢、阴阳交替之时,也是子宫孕育胎儿的基础再塑,此时必须明辨虚实寒热,抓住主要病机以调之,使其瘀去、络通、血活,气血调顺则血海充盈,胞宫不寒。他分别就辨别寒热虚实、临床如何加减用药两方面在祖传方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充实和完善。在女方治疗的同时,男子也配服经验方“十子培精丸”,使患者的受孕率明显提高。多年以来,孟维礼先生所治愈的不孕症夫妇,遍布兴平城乡及邻近县市,他的医术也随之名扬四方。

对妇科病辨治准确,其效仅仅只能达到六成,如果加上医生和家属的心理治疗,才可十全。孟维礼先生认为:妇科不同于其他科的地方,就是时时谈气。气者,现代医学所言之神经功能,而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决定了她们较容易发生精神失调情况,故治疗妇女病,必须使气调、血活、络通,这也可以说是公开的秘方。

四、承研胃肠,练方致效

孟维礼先生秉承其父孟子章老先生治疗胃肠病的宝贵经验,并在临床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应用,不但继承了其父的处方用药特色,而且也在具体诊疗过程中掺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使孟氏中医世家的治疗胃肠病经验得以完善,有所发展。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全国人民均处在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时期,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孟维礼先生在家传治疗胃肠病注重益气养阴法的基础上,结合胃肠溃疡面犹如伤科创面的特点,主张按疮疡治内疡,相继总结出了治胃溃疡的1号散和治十二指肠溃疡的2号散。治疗时先以汤药“调气散”缓中和胃,缓解后再根据钡透提示选用散药,一般连用一月即可控制病情,两个月后即可彻底使溃疡痊愈,疗效甚验。

时至上世纪70年代,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孟维礼先生接诊的病人更多了,目睹了甲型肝炎对患者及社会的极大危害,决心为民分忧,悉心研究中药治疗的有效方剂。甲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腹胀”范畴,医圣张仲景用茵陈蒿汤予以治疗,现代研究发现甲肝病毒具有传染性,当时研究抗甲肝病毒的有效药物有板蓝根、鸡骨草等。孟维礼先生根据中医辨证和临床经验认识到:肝胆湿热是甲型肝炎的基础,肝气郁滞是甲型肝炎的催化剂。他自拟出基础方,临床辨治,取得了毒解、黄退、胀消的三位一体的效果。

对于痢疾,祖传验方红白痢方中有黄连,孟维礼先生感到黄连价格较贵,于是反复实践,用价廉的苦参和秦皮代替黄连配入方中,并对痢疾的发病基础大肠湿热增加了强有力的治疗药物,从而使疗效大增,疗程缩短。

中医所谓的肠痈,即现代医学中的阑尾炎,中医古方大黄牡丹皮汤等验方对此疗效颇佳。然孟维礼先生经临床实践发现,这种肠道的非开放性炎症的主因是湿热壅滞,必引起气滞血瘀,中医一个“痈”字,就道出了它是内科中的“疮家”的病理实质。孟维礼先生在上方中加重了清湿热和顺气活血的药物,使疗效大增,因而在群众中传说,孟大夫善用中药治阑尾炎,不用开刀。

五更泻的有效方,古有四神丸,前人经验用十枚大枣为引,见效快但易复发,且疗程长。孟维礼先生通过摸索,发现其实质是肾的温化失职,水失疏通,肠道阴寒,菌群紊乱,于是他根据利小便以实大便之理,采用利小便药物和抗生素,使疗效提高,疗程缩短了一半。

在胃肠病治疗方面,孟维礼先生将其父孟子章老先生留下的6种治疗胃肠病的8个有效家传方,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和反复验证,加以仔细研究,细心体味,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充实,扩展到11种13方,从而使孟氏中医治疗胃肠病的宝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五、深钻温病,善治乙脑

1958年,乙型脑炎在陕西省兴平县流行,一时间城乡发病逾百人,惊动全县。兴平县卫生局紧急组织治疗组,县医院抽调西医大夫、护士,联合医院抽调中医孟维礼先生在县体育场内设立临时传染病房。于是他便搬住体育场,开始参加备受全县医务界关注的中药配合西医治疗乙脑的工作。当时他虽然对于此病从书本上学过,但并未治过,更不用说大疾压境,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工作中。首先和西医同行一起查清病情,再查阅有关温病古籍文献和有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经验,细辨分证,认为此病即中医温病中的湿温证,蚊虫叮咬传染是外因,内因是阳明热盛夹太阴湿邪,似为新感,实则合病。其次,他参考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医院中医治疗乙脑的报道,认识到必须先控制高热,即中医的“四大”症,而且越早越好,才能把大脑神经受损降到最低,死亡率和后遗症降到最小,于是孟维礼先生胆大心细地结合经验,把常规处方中生石膏的用量扩大至三倍以上,并加入抗乙脑病毒的中药,配合西医输液,结果使高热病人一两天内很快退热,病情稳定。接着他又研究新方,帮助重危病人一个个渡过昏迷关。

在治疗乙脑的日日夜夜里,孟维礼先生不知为了救治一个危重病人查阅了多少遍书,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病儿刘坐虎就是其中较重的一个,因其家庭困难,孟维礼先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上关心照料,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病情危重的坐虎终于痊愈出院。直到现在,年已50多岁的刘坐虎,每每谈起此事,还为孟老大夫和医护人员对他无微不至的服务精神而动情落泪。

兴平市文史资料第十一辑记载,从1958年开始的大约三次全县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炎集体行动中,孟维礼先生累计运用中药先后共治愈500余例患者,使该病的死亡率降到5%以下,受到县卫生局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后来,以孟维礼先生为核心的乙脑治疗组总结出了比较有效的中医协定处方,从而使兴平县中医药治疗乙型脑炎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乙型脑炎再次流行时,县医院和各地段医院都采用了孟维礼先生所创制的中医协定处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很快控制了乙脑的流行。1993年县卫生局还专门举办了西医学习中医提高班,由孟维礼先生亲自讲课,专题讲述了中医辨治乙型脑炎的深刻体会,并总结出了不少研究论文。再加之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高度重视,乙型脑炎再没有在兴平造成大的危害。

六、承前启后,服务社会

时至1978年,作为一方名医的孟维礼先生已超过退休年龄,但他所在的医院仍然热情挽留他继续进行临床诊疗工作。兴平县卫生局研究决定,一致推荐他出席陕西省咸阳市首届名老中医座谈会,在这次大会上,他详细介绍了自己诊治妇科、内科疾病的宝贵经验和治疗乙脑的独特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

1979年,孟维礼先生在县领导的关怀和群众的要求下,调县医院工作,带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转到县医院的大儿子孟国栋主任为徒,这是党的三中全会后国家抢救解决中医后继乏人政策在孟家中医的落实。在卫生部门和县医院领导的安排下,医院病房设立了慢性病中西结合治疗组,孟维礼先生对已独立行医十年的孟国栋在治疗组进行临症的传、帮、带,孟国栋主任更是惜时如金,心到手到,跟着父亲从头认真学习。

在县医院病房的一年多,父子同诊,形影不离,每早孟维礼先生与孟国栋一起上班,和西医大夫共同查房、会诊,该组慢性病直接由父子诊治,其他病人则由主管大夫提出会诊要求,父子同去诊治。孟维礼指点迷津,孟国栋提出疑问,共同讨论,再由孟国栋按统一意见写出病历和处方,父子配合默契,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因此得到了院领导和住院部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如兴平县剧团著名演员焦晓春患冠心病、高脂血症,经常感到胸闷疼痛,经中药调治很快基本痊愈而出院;县红星木器社老干部白某患有功能性低热,各种检查均正常,经按中医辨证以阴虚夹湿调治20多天,痊愈出院;县监所服刑女青年张某,因患急性肾炎而在狱外监视治疗,用西药消炎治疗后虽然肿退,却反复发作,经按中医辨证治疗,仅仅一周后便痊愈出院。

在县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孟维礼先生和儿子孟国栋等人每天上午10点前处理完住院病人后,便直接到门诊坐诊,诊室里候诊的病人早已排起了长队,父子俩人两小时接诊病人30多名,繁忙异常,患者疾病治愈后的兴奋、高兴、感谢的场面,至今还在孟国栋主任的脑海里浮现。

1980年,孟维礼先生67岁,因身体的缘故,从县医院退休。回家后,又带领儿子孟国庆和孟国顺开办“孟家祖传妇科联合诊所”,并将家传妇科病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引导他们学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孟国庆和孟国顺分别通过国家考试而获得中医师职称,并先后独立行医,济世活人。

孟维礼先生在家坐诊,始终坚持医德为本,服务为上,经常谢绝电视台采访,从来不做广告宣传,病人有口皆碑,前来就诊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他虽然休息的时间少了,但心情畅达,和病人谈笑风生,为病人解除了痛苦。

1981年,兴平县政协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68岁的孟维礼先生应邀出席,并被选为政协常委,从此他开始以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身份参政议政,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及祖国的兴旺发挥余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直到90岁之际,他连续担任了6届20多年政协常委,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在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座谈会上,孟维礼先生以自己祖传四代一百余年、新旧三个朝代的对比感受,敬颂了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的关怀和支持,以及使中医药突飞猛进发展的丰功伟绩。他发自内心地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医药事业才能迅速发展,我这样的人才有参政议政的机会。我们祖孙后代要永远热爱党、感谢党。”这确实是孟氏中医世家全体成员的肺腑之言。

2002年12月2日,是孟维礼先生90寿辰、从医60余年的大喜日子,西安市及兴平地区的新老朋友和众多群众百余人联名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期间有秦腔和焰火助兴,孟老所在的兴平县西街村村委会自发组织庆祝队伍,敲锣打鼓地给他赠送长安书画名家吴三大大师亲笔题写的金色牌匾“德高望重”。他虽已是九十高龄,但身体康健,在谈起中医药事业美好的未来时,心情特别激动,决心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老骥伏枥志扰存的精神,带领孟氏中医后代,为振兴国医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余热。

在孟氏中医世家第二代传人中,除名医孟维礼先生、良医孟维孝先生之外,尚有其长兄孟维贤先生。他1896年生,自幼随父孟子章老先生学医,共同在陕西兴平西街开办“保安堂药铺”,为当地群众服务。他在随父学习七年后开始独立应诊,主持“保安堂”日常工作。由于孟维贤先生聪颖过人,处事老练,乐于助人,因而很快受到众多患者的信赖,同时也得到了其父孟子章老先生的许多真传。他在一边应诊、一边经营的同时,又对“调经促孕丸”和“开胃健脾丸”等家传秘方进行了深入的改良和完善,从而使其家学医药同荣,也为孟氏家学的快速发展立了一功。然而,遗憾的是,1932年间,陕西关中霍乱流行,一心救赴病人的孟维贤先生因劳累太过而不幸染疾身亡,英年早逝,良为可叹!